• 沒有找到結果。

德國經驗的啟發:「一中同表」才是正道

第一,從艾德諾開始,所有的西德總理都以改善東德政 治、經濟社會環境為目標。事後來看,不能說西德的努力沒有 效果,但是是否有改變東德人民對於統一的期望,由於沒有民 意調查可以證明,不能妄下斷語。我們可以這麼說,西德與東 德在進行一場「時間對誰有利的博奕」,西德認為時間站在他 那裡,透過經濟、文化交流,東德遲早會發生改變,為統一創 造機會;但是東德卻認為,時間在他那邊,透過新的國族認同 教育,與在國際間以主權國家的出現,東西德的分裂將更為確 定。東西德雖然最後是統一了,但是我們並不認為這就表示以

「一德各表」為基礎的《基礎條約》就一定有它的功能,因為 它也可能提供了東德建構自己國族認同的機會,反而可能阻礙 了德國的統一。因此,未來兩岸簽署和平協定時,不可以讓「是

否有利統一」成為博奕的標的,而應確定是往「確保兩岸不分 裂」的方向走。

第二,「一德各表」中「各表」部分,是指對「是否要統 一」的「各表」,是對「德國」是否已經滅亡的「各表」。西 德對此做了讓步,沒有在條約中堅持。轉而用責成行政部門在 政策中「不可放棄再統一命令」的方式來表達其堅持德國統一 的立場,以及用自己的憲法規範與政策行為來證明德國還沒有 滅亡。東德對此則是清楚說「不」。這樣的「各表」,北京可 能接受嗎?由於「一德各表」並沒有對「一個德國」做出共同 的解釋,在簽署《基礎條約》以後,東德取得國際承認,「一 族兩國」成為事實,隨後東德透過制憲快速走向「兩族兩國」

論。在兩岸問題上,北京可能很難冒這個險。因此,我們可以 推論,如果未來的大方向不確定,甚而會有反向的可能的內 容,都會使兩岸和平協定無法達成。

第三,西德所以會接受「一德各表」,因為西德看清楚當 時的國際局勢,四強已經不再把解決德國問題視為歐洲和平與 安全的先決條件,而且四強均對促使德國統一已經沒有興趣。

西德必須自己來解決這個問題,因而採取「接近促使改變」的 思維,願意一賭,並希望澈底改善與蘇聯和東歐的關係。西德 所以會願意讓步承認東德是一個國家,因為這是蘇聯要的底 線,西德如果不做這個讓步,當時的蘇聯不會同意與西德和 解。兩岸分治是內戰造成,國際強權很難像蘇聯一樣,合法地 介入,因此,北京似乎也不容易在偏離大原則的情形下做讓 步。另外,台北能夠獲得的國際支持有限,美國會像蘇聯支持 東德一樣,支持台北嗎?我看也很難。

第四,西德所以可以守住自己的底線,關鍵在於它對於德 國沒有滅亡的解釋,靠著對於國際協議的解釋(《基礎條約》

第 9 條),才使得「整個德國」取得了法理基礎,它因而才可 以在容許東德對「一個德國」各自表述,而不會傷害自己的憲 法對於追求統一的規定。兩岸是內戰形成,屬於整個中國的內 部事務,所以,如果兩岸不能夠對「統一」或「不分裂」達成 一致認知,兩岸的相互承認,就有可能造成永久分裂的可能。

這是德國問題與兩岸問題最不同的地方。

第五,雖然《基礎條約》與德國統一兩者之間不必然有正 相關的關係,但是我們必須肯定歷屆西德政府推動與東德交流 的用心,特別是「接近促使改變」的做法,為 1990 年德國能 夠快速統一累積了必要的能量。因此,兩岸的交流應該持續,

應該擴大。凡走過必定留下痕跡,交流一定會產生功能,但是,

我們也不要期望只有經濟交流就可以改變現狀,政治問題還是 需要政治解決,德國問題清楚地顯示,經濟、文化最多只是個 助力罷了。

第六,相互平等是《基礎條約》的重要精神。雖然東西德 在《基礎條約》中對於「一德」是「各表」,但是對於雙方是 平等地位,相互尊重則是「同表」。沒這個「同表」,東德根 本不可能簽署。對於兩岸來說,我們可以將「同表」的部分擴 大到對「一中」的見解,但是兩岸關係部分,也應是相互平等 的「同表」。

第七,人民的意願很重要。雖然西德人民對於是否能夠再 統一的看法愈來愈悲觀,但是對於統一的期望卻沒有降低多 少,從 1948 年到 1987 年的歷次民意調查顯示,對統一有期望 者均占八成以上。這個比率應該可以歸納為西德政府長期對其

人民政治教育社會化的結果,這也是為何西德人可以很快地,

幾乎以不惜代價的方式接受德國統一的原因。我們沒看到東德 的民調數字,東德也不會做這種民調,但是從學理上,我們可 以推論,如果統一的意願都喪失時,未來要統一自然變得更困 難。

「一中三憲、兩岸統合」吸收了德國問題的經驗,但是提 出一套完全不同於德國模式的論述。在未來兩岸和平基礎協定 的簽署中,「兩岸同屬整個中國」、「承諾不分裂整個中國」、

「尊重對方為憲政秩序主體」,都應該屬於「一中同表」的部 分,也是兩岸政治定位的核心。至於希望「兩岸在雙方同意的 領域成立共同體」,則是為兩岸未來經濟、文化、社會等交流 提供一個兩岸均可以參與、有助於累積重疊認同、強化兩岸走 向統一意願的架構。這一方面則是從歐洲統合經驗找到借鏡,

也是東西德沒有採行的途徑。

在德國統一二十週年的今天,回顧過程的同時,也盼藉他 山之石,為兩岸找尋經驗與智慧,「一中三憲、兩岸統合」是 德國經驗的修正補充,提供兩岸有識之士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