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性別平等教育之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係針對研究主題,蒐集相關文獻加以分析和探討,以作為本研究 論述、分析之依據。全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探討;

第二節、性別平等教育之探討;第三節、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性別平等教 育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探討

教育的目的是培育為未來作準備的社會人力,因此身為教師就應當具 備有未來觀的專業知能。對二十一世紀的人們而言,如何使用資訊科技、

提升資訊素養及應用資訊等能力變得日益重要。有鑑於此,政府積極推展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教育議題成為我國教育改革及九年一貫課程的重 要項目(黃冠達,2002)。所謂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前、中、

後期,適當地運用資訊科技於課程、教材與相關活動當中,用以提昇教學 效果、達成教學目標,並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與研究的精神,訓練其獨立思 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李端華,2004)。本節將就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涵、

理論基礎以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發展及其應用模式來進行探究。

壹、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涵

資訊科技的融入,提供教師們更大的施展空間,變化更多的教學方式,

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然而在融入的過程中,教師應對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的意涵有所認識,才不會誤用資訊科技,而衍生出其他的問題。以下從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目的和功能來了解其意涵。

10

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

資訊教育為九年一貫的五大議題之一,它並非以獨立的一個科目存 在,而是融入於各個學習領域中,藉由資訊融入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各領 域科目的知識。「融入」一詞(英文為 implementation 或是 integration)

其實就是教學應用的意思,也就是成為教學使用的工具。資訊的融入是出 現在完整的教學歷程當中,不論是教學前、教學中或者教學後,都是資訊 可以融入的時機,教師要依據教學的需求,尋求適當的融入時機,讓資訊 科技除了輔助教學,提生學習成效外,進而成為師生解決問題的工具。

Wang 和 Li(2000)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分為5 個等級:無(等級0)、

分離(等級1)、補充(等級2)、支援(等級3)及整合(等級4),並且 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應達到等級4 的境界。Moersch(1995)則將資訊科技 融 入 教 學 分 為 不 使 用 (none) 、 知 覺 (aware) 、 探 索 (explore) 、 融 入 (infuse)、整合(integrate)、擴充(expand)及精緻(refine)等六個層次,

將教師運用資訊科技的情形歸屬到不同的等級中。在教學的應用上,依資 訊科技在學習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與學生參與的程度,可將其分為三類:(1) 利用資訊科技作為呈現學習材料的媒介;(2)資訊科技為一種學習的內容;

(3)資訊科技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其中第一類應屬於傳統的電腦輔助教學;

第二類以資訊科技為學習內容,則屬於電腦課的教學;第三類則強調資訊 科技和學生學習的伙伴關係,資訊科技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真正達成融入 的層次(何榮桂,2000)。

根據以上學者的看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乃是以「整合」為思考點,

強調資訊科技在「教」與「學」上的整合,而整合的思考方向則可分成教 學者與學習者兩個角度。這種分別從教學者與學習者「需求」的角度來強 調「整合」(integrate)的概念,與昔日電腦輔助教學將電腦視為教學「輔

11

助」(assist)工具的想法,在融入的程度上顯然較為深入。因此,整合 的概念成為教學中運用資訊科技的主流(黃冠達,2002)。

雖然有許多學者強調達成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融入層次」,然而在 中小學現有資訊軟硬體設備的現實中,欲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達到「整合」

以上的層次並不容易。況且,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施,達成教學目標並 提升學習效果才是主要的目的,若教學活動對資訊科技只有呈現的需求,

則不應為求達到較高的融入等級而造成資訊科技的過度使用,反而影響教 學的效果。

Roblyer 和 Edwards (2000)提到對於科技在教育上的運用,是提供電 腦相關配備與科技,將其融入教學中以滿足教育的需求。教育部(2001)在 研定資訊教育總藍圖的座談會中,與會的學者普遍認同將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定義為:教師依據教學的需求,利用電腦與網路的特性,於適當的主題、

適當的時機與各科教學相結合,並以活潑的教學方式改善原本的教學模 式,以提升學生高層次的思考。王全世(2001)則提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的定義,就是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之中,使得資訊科技的 使用成為在教師中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且能延伸資訊科技為一個方法或一 種程序。張國恩(2002)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教師運用電腦科技於課 堂教學與課後活動上,培養學生運用科技與資訊能力和主動探索與研究的 精神,讓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並完成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廖志書(2004)也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就是將資訊科技融入課程、

教材與教學當中,讓資訊科技成為師生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或學習工 具,使得資訊科技的使用成為日常教學的一部份,並能延伸地視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為一個方法或一種程序,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來尋找問題的答 案。周興隆(2010)則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最高境界應該是讓資訊科技

12

成為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一部份,使資訊科技可以以任何型態支持著教師的 教學與學生的學習,讓教師與學生彼此能「教學相長」,相互學習、成長。

綜合以上論點,研究者歸結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即教師在教 學時依據授課內容,將資訊科技視為教學工具,應用電腦多媒體以及網路 的特性,更有效的達成教學目標。而學生的學習也能因為資訊科技的使用,

獲得更佳的學習成效,使得教與學雙方共蒙其利。

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目的

實施任何的教學方法或策略,其主要目的均為了可以達成教學目標,

提升學生學習的成效,綜合專家學者的研究,針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目 的歸納如下:

(一)活化教師的教學型態

社會的多元發展,使得課堂中的教學逐漸走出教師一言堂的刻板印 象,多元的教學活動成為教學的常態,藉由資訊科技的融入,教師可將教 學素材以視覺化方式具體呈現,利用網路的特性,進行教學的即時回饋、

學生間的合作學習、自主性的學習等活動,走出學生單純被動的課堂聽講,

營造互動性高的學習環境;教師亦可以建立個人化的教學資料庫、儲存各 式教材,減輕重複備課的負擔 (王熙元,2006;周興隆,2010;黃冠達,

2002;彭聖淵,2010;) 。 (二)提升領域學習的成效

彭聖淵(2010)的研究即指出,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可以提 升學童數學科的學習成效,而且與控制組的差異達到顯著。周興隆(2010) 的研究也發現,資訊融入地理教學有助於提升學習興趣及學習能力。因此 適切的將資訊科技融入各學習領域,並不會造成學習負擔,反而因為資訊 科技的應用,使得學習更具個別化、多元化,讓學習效果更為提升 (黃冠

13

達,2002)。

(三)增進學生運用資訊科技的技能

理想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要學習者在學習領域和資訊相關知能上 同時獲得成長,同時達到學習領域和資訊教育期望的能力標準(邱瓊慧,

2002),而九年一貫課程擬不將電腦單獨設科,即是希望藉由教師實施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來培養學生運用資訊的能力(黃冠達,2002),以適應資 訊社會的到來。

(四)培養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提供多元、互動的學習環境,提供學生主動探索 問題的機會,進而培養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周興隆,2010),達到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的最終目的。

總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目的是為了達成設定的教學目標,使教師 在教學過程中更順暢,學生的學習成效更佳,因此如何將課程目標與資訊 科技和諧的整合起來極為重要,切勿落入「為了融入而融入」的窠臼中。

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功能

根據Jonassen (2000)以建構學習的觀點,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提 供了學生在學習上的五項功能:

1.支援知識建構 (Knowledge Construction):知識建構主義強調:學 生在學習中有機會重組知識,藉以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產生有意義 的學習。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中,可以透過學生做簡報的方式,讓學 生將其所學的知識,重新檢視、分析後,彙整大綱,製成簡報來呈現 成果。

2.支援知識探索 (Knowledge Explorations):強調學生的知識探究能 力。透過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從中獲得知識的學習。在資訊科技融入

14

教學上,教師可採行主題或問題探索的方式,設計主題活動,讓學生 透過資訊科技相關設備進行主題或問題探討,在過程中發現、選擇、

應用資料,進而解決問題。

3.支援從做中學 (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學的精神是讓學生經由 不斷地練習與操作來建構知識。教師可以利用電腦輔助教學軟體模擬 各類情境、狀況及問題,讓學生可以在其上不斷練習以建立知識。

4.支援合作學習 (Collaborative Learning):合作學習分成同步與非 同步兩種。同步合作學習是指兩個以上的學生(小組)在同一時間一齊 學習,透過資訊科技的運用,小組合作的成員可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 制,達到非同步的合作關係,如透過e-mail、或討論版做訊息的傳遞 與討論。

5.支援反思學習 (Learning by Reflection):現今資訊科技已逐漸成 為學生的學習夥伴,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表達已知的知識、建構新的知

5.支援反思學習 (Learning by Reflection):現今資訊科技已逐漸成 為學生的學習夥伴,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表達已知的知識、建構新的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