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在國小五年級性別平等教育之學習 成效。全章共分為四節,分別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與假設、研究 範圍與限制、名詞界定,茲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當我們打開新聞頻道、翻開報紙時,常有感於社會案件層出不窮,其

中有不少是關於家庭暴力、性侵害、婦女受虐等議題,顯示出社會大眾缺乏 兩性相互尊重的觀念;家庭與學校不斷的複製、傳遞性別不平等的社會文 化,深深的影響兩性的人格發展,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以及偏見成為了社 會問題的根源。如何讓新的一代了解性別平等的觀念,進而相互尊重,減 少社會問題的頻率是目前迫切的課題。

Sanders(1997)指出教師的教育活動在促進性別平等上可發揮重要的 作用;畢恆達(1999)也提出,教育是教導學生性別平等教育觀念最直接 而有效的途徑,無論在正式課程或潛在課程,學校扮演著傳遞社會價值觀、

態度及標準的角色。

教育部從九十學年度開始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即將兩性教育(已於 2006

年將「兩性教育」更名為「性別平等教育」)列為九年一貫課程中六大議題 之一,把性別平等教育的理念與內涵融入七大學習領域。成立性別平等教 育委員會,專職與性別平等議題相關的各項教育工作之策定、推動、督導及 處理,以建立不具性別歧視的學校教育與社會文化環境,達成性別平等的 終極目標,從師資的培訓、教材教法的研發、校園安全的規劃到親職教育

2

的宣導,計畫性的推展,讓性別平等教育在校園中慢慢紮根(許雪芳,2003)。

小學是最基礎的教育,由就學人數來看,它是金字塔形教育體制中受 教人數最多的層級,幾乎每個人都經過小學教育的洗禮。國小學生的可塑 性大,我們如果能在小學實施性別平等教育,影響的範圍與深度也會比較 大。另外國小高年級的學生正邁向青春狂飆期,是個體發展的關鍵時期,

如能藉由性別平等教育的實施,幫助學生性別角色及人格順利發展,將有 助於發展健康的兩性互動關係。因此在小學實施性別平等教育有其必要性 與急切性的。不過在教學現場中卻有許多因素未能配合,諸如重視各領域 教學而輕忽其他議題、教師未具備課程設計能力、班級雜務繁多等現實狀 況下,常使得性別平等教育或是其他重大議題常常是未能融入教學歷程 中,甚至是消失於無形,極為可惜。若配合學生的需求設計一完整的性別 平等教育課程,能否達到提升學生性別平等教育學習成效的目的,為本研 究的動機之一。

教學法是教師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的手段,而教學方法的種類繁多,如 講述法、問答法、討論法、探究法…等均是。其中講述法是經常為教師所 用而成為最常見的教學法。講述教學法的特色是方便、經濟、省時,而且 自主性高、控制性強,並且能有系統化的進行教學,教師若能使用得宜,

不失為一種便利的選擇,尤其是在大班級的教學上,更能發揮其特性(張 世忠,1999)。然而講述法在教學的過程中容易流於教師口沫橫飛的「說」,

學生被動的「聽」的單向傳授,互動性相對較差;倘若上課時間一久,學 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將導致學習效果降低;而且此種齊頭式的教法容易 忽略學生的個別差異(王財印,2004;方郁琳,2001)。

有動機就能提高學習力!再好的教學方案,如果無法提升學生的學習 動機,相信教學的成效也將大打折扣。在號稱 e 世代的今天,不但知識累

3

積的速度極快,也因資訊科技的進步使得知識的傳遞更加便捷。資訊科技 的利用已成為現代教育的趨勢,教師利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作系統化的教 學設計,不但能將教材中的知識結構化,製成多媒體資訊後,更能引起學 生的學習興趣。換言之,資訊科技的發展與應用,使過去許多難以呈現的 學科教材,或根本不可能呈現的現象,出現新的學習方法和機會,也使學 習更為生動、多元。

教育部(2001)在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所規劃的指標之一,即是要求 教師均需具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專業能力,同時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 應用資訊科技的時數要佔教學總時數 20%,讓學生體驗不同的學習方法,以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學品質。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將「資訊教育」

列為六大議題之一,強調在七大學習領域的教學過程中整合這項議題,培 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認知及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換言之,即是在各學習 領域的教學活動中,適當的運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提升學習效果,此為 目前學校實施資訊教育的潮流,也是九年一貫課程中資訊教育所欲追求的 目標之一。

綜上所述,傳統講述式教學法有它歷久不衰的特性;而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對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學習動機有很大的助益。在過去許 多的研究均指出傳統講述式教學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在其他學科教學使用 上各有其利弊,但是以性別平等教育為主題的研究較為少見,其學習成效 的提升與否與教學法的選擇是否存在相關,值得探討。若能將資訊科技融 入教學與傳統講述式教學的學習成效作一有系統的比較,探討兩者之間的 差異性,對於鼓勵教師善用資訊科技於教學當中,會更有說服力。此為本 研究的動機之二。

據過去相關實證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成效會受到其背景因素的影響

4

而出現差異,這些因素包括學生的性別、能力水準等,這些背景變項都會 使學生的學習成效產生差異。就性別而言,程柏豪(2006)的研究中指出於 傳統教學模式下,男性學童之學習成效較女性學童佳;但於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模式下,男、女性學童之學習成效則無顯著差異。莊苑芬(2006)在他 的研究中提出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下,男性學童在時間「整體」概念 以及「理解層次」概念部分之學習成效顯著優於女性學童;女性學童組在 不同之教學模式下,並無顯著差異;男性學童組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下,

學習成效具有顯著差異且成效較佳。在能力水準方面,洪百佑(2011)提到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於低成就的學生在學習成就上有顯著的提升, 尤其在 概念理解層次更為明顯。周興隆(2009)在他的研究中發現,高能力水準組 別的學生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接受程度明顯高於低能力水準分組的學 生。

不同教學法對於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是否存在交互作用,亦是教師選

擇教學法的考量之一。在周清壹(2004)的研究中指出,不同教學法與不同 能力水準學生在學習成效上有交互作用存在,對高能力水準學生而言,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學習成效優於傳統式教學;但對於低能力水準的學生而 言卻是相反的結果。而黃妙珠(2007)、鄭如婷(2007)的研究均發現不同教 學法與不同能力水準學生在學習成效上並無交互作用存在,兩者之間是否 有交互作用存在,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

前述的研究大多是針對語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等學習領域所做 的推論,而以這些背景變項所推論出的結果是否也適用在性別平等教育的 學習上,值得進一步的研究佐證,因此探究不同背景變項下,傳統講述式 教學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在性別教育課程的學習成效是否有差異?此為本 研究的動機之三。

5

貳、研究目的

根據前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較採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 傳統講述式教學,在性別平等教育學習成效的差異情形。

其具體目的如下:

一、探討學生在資訊科技融入性別平等教育的學習成效。

二、比較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傳統講述式教學二種教學法在性別平等教 育學習成效的差異。

三、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傳統講述式教學在性 別平等教育學習成效的差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