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前言與文獻回顧

第二節 情緒與情緒智能

在臺灣推動兒童情緒教育的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楊俐容認 為,當今一切問題行為的根源,均來自情緒,並認為情緒管理在其中扮演重要 的角色。回顧臺灣義務教育,雖然「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中有提 及學童的情緒與社會能力發展的重要性,但如何有系統地教授學童情緒管理卻 甚少被正視及討論。有鑑於此,楊俐容老師帶領協會的專業團隊,以心理學理 論為基礎,並根據學童的年齡發展出本土情緒教育之教材。透過有趣的互動方 式(如說故事、演話劇、心理測驗)帶領學童進行體驗、討論與思考,旨在讓 學童於輕鬆的學習氛圍中逐漸習得實用的情緒管理知識。

由楊俐容老師帶領的情緒教育至今在臺灣已實行了十多年,參與情緒教育 課程人數亦逐年增加,學校及家長更關注情緒教育對學童情緒發展與未來的生 活適應與成就的影響。然而,目前缺乏實證的研究來檢視上述情緒教育課程的 有效性,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旨在為情緒教育課程發展一套實證性的測量工具,

以檢測學童在接受情緒教育課程之成效,以利持續推廣與改進課程的內容。

第二節 情緒與情緒智能

對 於 情 緒 ( Emotion) 的 定 義 , Mayer 、 Salovey 、 Caruso 、 及 Sitarenios

(2001 ) 提 出 情 緒 是 人 類 遭 遇 生 理 變 化 ( physiological ) 、 經 驗 事 件

(experiential)、認知層面(cognitive aspects)、及人際互動(among others)

時之整合性心智反應,特定的情緒被視為在人類經評估不同類型的關係後所產 生的反應,當中所述及的「關係」則涉及人類的生存與繁殖後代,例如威脅、

攻擊、求愛、分離等等(Lazarus, 1994)。每一種情緒都傳遞一組獨特的信號,

這種信號則被稱為情緒訊息(emotional information)(Buck, 1984; Ekman, 1973 ) , 而 情 緒 訊 息 可 以 用 以 傳 遞 個 體 在 關 係 中 的 評 估 結 果 與 動 機 反 應

(Damasio, 1994) 。

達 爾 文 提 出 一 個 情 緒 訊 息 的 重 要 假 說 , 其 認 為 情 緒 表 達 (emotional expression)與情緒覺察(capacity to read emotional information)是全人類所共 同擁有的(Darwin, 1872/1965)。此假說後來於 Ekman(1973)的跨文化研究中獲 得支持,研究反映出人們皆具有表達與覺察情緒訊息的能力,並使用此二種能 力來建立不同的關係 。Mayer 等人(2001)提出雖然人們皆能使用與解讀情緒 訊息,但是對於情緒訊息的掌握與處理上卻有個別差異,產生了人們在表達與 覺察情緒訊息上之能力不同 ,因此提出有情緒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這 個概念。

一、情緒智能理論回顧

情緒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簡稱 EQ)並非近代才出現的概念,過去 的學者在探討人類智能(intelligence)的過程中,曾提出情緒智能相關的概念。

Thorndike 於 1920 年提出的智能理論中,認為人類的智能可分成三個類別,其 中一項為社會智能(social intelligence),涉及個體覺察自己與他人的內在狀態、

動機及行為,並基於這些訊息來選擇最佳的行動。Thorndike 所提出的社會智能 奠基了後續情緒智能的發展。

Gardner(1983)致力於對人類智能的研究,他認為人生的成就並非只取決 於傳統的智能(主要為語言與數學邏輯能力),而必須考量人類的多方面的能 力,其提出人類的智能主要可分為七大類:其中兩類是傳統所稱的智能(語言 與數學邏輯),其餘各類包括空間能力、體能、音樂才華;最後兩項則是「內 省智能」和「人際智能」,前者是透視心靈的能力,即是能夠敏銳掌握自我內 心的感受,從生活中得到平靜與滿足;後者則為人際技巧,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Goleman,1995)

能均涉及情緒與動機的瞭解能力,成為日後情緒智能概念的基本架構(Salovey

& Mayer, 1990)。

Salovey 與 Mayer(1990)整合過去對社會智能與人類情緒的研究,首先提 出「情緒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詞,他們認為情緒智能是社會智能 的其中一部分,當中包含監控個人與他人情感的能力、分辨情感的能力、運用 情感訊息來指引個人的思考與行動的能力。他們認為情緒與認知可以結合在一 起來進行複雜的訊息處理。以 Salovey 和 Mayer 為首的情緒智能理論亦稱為情 緒智能之能力模式,他們認為情緒智能是智能(intelligence)的一種,為一組 處理情緒相關訊息的能力,並且使用情緒來幫助認知活動(如問題決解等),

作出相應的行動,共分成以下四項的能力(Mayer & Salovey, 1997; Mayer, Salovey, & Caruso, 2004):

1. 情緒的感知與表達:意指正確地感知(perceptive)、評估(appraise)、

和表達(express)情緒的心智能力(mental abilities),指能辨識和表達 在情緒系統中的言語和非言語的訊息。情緒辨識包括對情緒訊息的登錄 與描述,且處理人們的面部表情、說話的語調、或文化習俗。

2. 情緒促進想法:使用情緒作為認知處理歷程的一個部分,當需要促進相 關認知活動和行動(如創造力和問題解決)時可以適當提取相關情緒的 能力。

3. 情緒的理解:情緒的認知歷程,意指對自身和他人情緒的頓悟與知識

(emotional knowledge),即能以語言來標定情緒,並瞭解各情緒組成 關係的能力。

4. 情緒的管理:對自身與他人情緒調節的能力,使個體有效控制和運用情 緒。

Salovey、Mayer、及 Caruso(2002)也認為情緒智能是個人的人際關係、

家庭功能、以及工作適應的主要預測因子。

Goleman(1995)對情緒智能的定義與 Salovey 等人的能力模式不同,其除 了包含如 Salovey 等人所強調的處理情緒相關訊息的能力,同時也強調更廣泛 的 個 人 特 質 的 元 素 , 例 如 個 人 自 信 (self-confidence ) , 謹 慎 認 真

(conscientiousness)、成就動機(achievement motive)等等。因此以 Goleman 為首的情緒智能理論亦稱為情緒智能之混合模式,他們是結合能力模式的情緒 智能元素,並加入多項自陳式的人格特質,包括樂觀(optimism)、自我認識

(self-awareness)、主動性(initiative)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等等

(Mayer 等人,2000)。以下分別介紹兩套最為人們所討論的混合模式理論,

分別是Goleman(1995)和 Bar-on(1997)的情緒智能理論。

Goleman(1995)的情緒智能理論是以表現為基礎的模式,他認為情緒智 能應包含自我控制、熱忱、堅持及自我激勵的能力,因此提出「自我覺知」、

「自我管理」、「動機」、「同理心」及「社會技巧」五個面向的情緒智能架 構,Goleman 認為這五個面向是攸關個人在工作場域成功與否的重要能力。

Goleman(2000)修正其情緒智能的架構,形成一個兼具個人與社會、辨識與 管理四個象限的情緒智能模式。在新修正的情緒智力模式中,他將覺察情緒作 為其情緒智能模式的重要內涵,但其所指的覺察情緒包括覺察自己的情緒(自 我覺知),以及覺察他人的情緒(社會覺知)二個部分,二者均屬於情緒的認 知部分。除了情緒認知外,Goleman 的情緒智能模式還包含自我管理以及關係 管理兩種情緒調整的成分。在此架構下,Goleman 的情緒智能模式共有四個主 要面向,包含了20 種能力,分別為:

1. 自我覺知:包括情緒的自我覺察、正確的自我評量以及自信。

2. 自我管理:包含情緒的自我控制、誠實可信、良知、適應力、成就驅力 和主動。

3. 社會覺知:包含同理心、服務和組織覺知。

4. 關係管理:包括協助他人發展、影響力、溝通、衝突管理、願景領導、

激發改變、建立連結及合作與團隊工作。

而 Bar-On(1997)的情緒智能模式較屬於人格取向,他從心理健康和幸福 感(well-being)的角度來分析情緒,認為情緒智能是一系列非認知的能力、特 質與技巧的組合,會影響人們有效處理環境的需求及壓力,也是一種能力導向 的模式。此架構包含五種核心成分:

1. 內省:包含情緒的自我覺察、果斷、自我尊重、自我實現以及獨立。

2. 人際:指人際關係、社會責任及同理心

4. 適應:包括問題解決、真實考驗及彈性。

5. 一般心情:包含快樂和樂觀。

在臺灣的研究方面,王春展、詹志禹、及李良哲(2000) 認為情緒智能包 含自我情緒智力與人際情緒智力兩大類,各自包括情緒察覺、瞭解、推理、判 斷、表達、調節、激勵以及反省等八項智慧能力。陳李綢(2008)認為情緒智 能包括個人要正確的認識個人的情緒和察覺他人的情緒狀態,並適度地去處理 個人和他人的情緒,運用情緒表達個人的能力,將消極情緒轉換為積極的情緒,

使個人和他人身心都能達到和諧的狀態。

因此,整合上述對國內外情緒智能不同的觀點與理論,情緒智能的內涵即 為個人情緒管理的能力,其中都強調提升個人能正確察覺個人和他人的情緒狀 態,認識個人的情緒運作,並能適度地去管理個人和他人的情緒,使個人和他 人身心都能達到和諧狀態的能力。正如 Goleman(1995)認為情緒所涵蓋的範 圍包含了個人的感受、 想法及行為等三部份,也唯有這三部分都處於平衡狀態 才稱得上是身心健康。

二、過去情緒智能對人們生活與人際適應之相關研究

從上述情緒智能理論的回顧中,可見情緒智能涉及不同面向的能力,而不 同面向的能力可能會影響到個人的生活與功能表現,過去不少學者著力於對情 緒智能的研究,以下就不同情緒智能的研究作探討:

Mayer 與 Geher(1996)招募 321 名受試者,以研究情緒覺察力對人們的影 響。實驗首先請受試者閱讀八個故事,並透過故事主角的想法來推斷主角的情 緒狀況,隨後以問卷的形式測量受試者的情緒覺察能力作為獨變項,並以受試 者的學習成績和同理心作為實驗的依變項,研究結果發現情緒覺察力與其學習 成績和同理心呈現顯著正相關。後續亦有不少研究以情緒覺察力作為獨變項來 預 測 人 們 各 種 的 生 活 面 向 , 發 現 好 的 情 緒 的 覺 察 力 亦 能 增 強 工 作 的 表 現

(Elfenbein, Foo, White, Tan, & Aik, 2007)、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Hall,

(Elfenbein, Foo, White, Tan, & Aik, 2007)、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Hall,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