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基於傳播學視角的研究包含李佳霓、陳政宇及劉可風。李佳霓採用語藝批評 觀點,以兩家台灣媒體為例,分析其截然不同的 31 條報導取向,藉此探討訊息 產製端對於中國形象的再塑造,結果發現媒體所採之消息來源、報導立場、與主 題選擇皆有明顯差異。68陳政宇也從媒體的分析著手,不過他從政治傳播觀點切 入,採取內容分析方式,研究統獨立場與台灣媒體報導中共對台政策之關聯性,

結果認為,台灣四大報紙於報導31 條的形式上差異不大,區別在於「實質內容」

和「政策分析」。69劉可風是目前唯一研究31 條報導之閱聽人效果的研究,該研 究採取準實驗法,將改寫的新聞作為「刺激物」,分別於新聞網站與社群論壇發 放問卷,了解閱聽人態度,再以統計軟體審視框架效果、統獨立場、國家經濟安 全風險感知、風險接受度、政策支持度及行為傾向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立場 可能減低框架效果,風險感知的中介角色則可能影響較為顯著。70

檢視既有文獻,多數研究關注 31 條實施可能對兩岸關係、產業與人才等方 面帶來的影響,也有基於傳播學角度,分析媒體報導 31 條的產製與效果,然研 究地方政府之實施細則者極少。與本文較為相近的僅有歐陽城和楊仁飛的研究,

兩者都對地方政府於 31 條與中央政策的歧異提出分析。歐陽城採取自利官僚競 爭模式的觀點,探討政府對於社會團體在兩岸交流中扮演的角色,中央與地方的 態度有很大差異,該文檢視31 條中與社會組織有關的中央條文與地方實施細則,

將地方政府分類為「革新者」、「執行者」及「逃避者」等類型。71楊仁飛於2018 年的研究,把該年度各地方政府推出的惠台 31 條實施細則逐一爬梳,研究其中 關於社會團體條文的數量、規範對象及適用範圍,比較出其中的區域差異、指出

30-36。

68 李佳霓,《從語藝批評觀點分析「惠台三十一項政策」之相關報導》(台北:世新大學口語傳 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年),頁 1-123。

69 陳政宇,《臺灣媒體統獨立場對其呈現中共對臺政策之影響:以 2018 年「31 條措施」為例》

(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年),頁 1-122。

70 劉可風,《兩岸議題訊息報導框架及來源可信度對民眾風險感知和行為傾向之影響─以中共對 台31 項措施為例》(桃園: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碩士論文,2019 年),頁 1-85。

71 歐陽城,〈自利官僚競爭模式的革新者與執行者:以「對台 31 項措施」-台灣民眾加入中國 大陸社會團體為例〉,《發展與前瞻學報》,第24 期,2019 年 6 月,頁 51-7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各地所突出之特色。其研究結果認為,地方實施細則有關社會團體的內容在東西 部、南北存在差異,這是因為「省情」差異所致,但並未對所謂「省情」作出解 釋。簡言之,該研究嘗試對各地細則的盲點與缺漏提出針砭,但未針對影響細則 差異的成因進行進一步探討。72該研究偏向描述性質,將各地條文逐一羅列比較,

此方法雖直觀且容易理解,卻難免偏向主觀之詮釋;此外,其分析能說明地方實 施細則分歧的結果,卻未解釋係何種因素影響所致,整體而言更似於政策分析。

本文雖也欲了解惠台 31 條地方實施細則之間的差異,但作為解釋性研究,

更試圖探索對台交流程度與惠台政策之間的邏輯與因果,這能讓我們了解如何解 釋各地所做成的決策,進而達到剖析及預測相關省市未來可能的對台工作。

72 楊仁飛,〈31 條惠臺措施及各地實施細則比較分析——基於有關社會團體內容的規定〉,《統 一論壇》,第6 期,2018 年,頁 69-7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第參章 惠台政策的昔與今

於進入惠台31 條的分析之前,必須先了解惠台政策的發展,以知曉惠台 31 條推出的背景與脈絡。如表3-1 所示,廣義的惠台政策可分為三個階段:1990 年 代至2006 年、2006 年至 2015 年,以及 2015 年迄今。首先是 1990 年代至 2006 年,此時優惠政策以招商引資為主要目標,搭配各類對企業的投資優惠政策,主 要是針對外資,而對台就屬台商。接著是2006 年到 2015 年的單方讓利措施,主 要對象為中產階級。最後是 2015 年迄今,屬於融合式、有條件的惠台政策,以 2017 年 3 月為界線,此前以「三中一青」為主,其後則以「一代一線」為主要目 標對象。

3-1 廣義的惠台政策及其流變

年代 1990 年代~2006 年 2006 年~2015 年 2015 年~

階段 企業投資優惠 單方讓利措施

融合(條件)式 的惠台 主要

對象

台商 中產階級

「三中一青」

→「一代一線」

資料來源:參考中時電子報及王信賢文章73,本文作者整理而成。

上述三個階段的劃分,代表惠台政策的演變,並與兩岸關係發展的情勢有密 切關聯。1987 年,台灣開放兩岸探親後,於 1990 年代兩岸開啟民間與半官方交 流,前者主要為台商前往中國大陸投資,後者則有兩岸兩會的會談。此時,台商 大舉前往中國大陸投資,對岸也在沿海開放城市推出各種投資優惠,吸引外資前 往,其中台商便是其中重要的目標。從經濟治略的觀點來說,此階段的進出口優

73 楊家鑫、藍孝威,〈大陸對台新政策 一代一線取代三中一青〉,《工商時報》,2017 年 5 月 24 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524000115-260203?chdtv>;王信賢,〈中共新 一代領導人對臺政策:「四化策略」與聯結分析〉,2005 年 12 月 19 日,

<https://www.ntpu.edu.tw/~pa/news/94news/attachment/941219-6.pdf>。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惠、關稅減免等投資優惠措施,都屬於經濟勸誘的手段,可以用來改變目標國的 政策行為。然而,這些投資優惠在最初推出的時空環境與今日不同,彼時台商的 投資優惠可視為對外招商引資的一環,主要係基於自身改革開放所需而推出之政 策,結果明顯將促進大陸各開放城市的經濟發展,自然難稱是為了「惠及台胞」

而推出。學界談及「惠台」政策時,也認為起於胡錦濤時期74,並不包含第一階 段的「企業投資優惠」。

因此,本文將「惠台政策」更精確地定義為:中國大陸針對台灣百姓,給予 經濟與其他層面的利益與誘因,使其改變對大陸的態度之政策。因此,惠台政策 不僅是促進商貿投資的「以商圍政」,更是透過施惠民眾以影響台灣民意走向的 措施。以下惠台措施之演變,將從表 3-1 中的第二階段(2006 年~2015 年)胡 錦濤對台的政策開始介紹。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