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卡洛爾在其愛麗絲叢書中更是有意模糊現實/夢境的界線,這條線就 像《鏡中奇緣》的那面鏡子,恍若薄紗輕霧,輕而易舉便可溶入另一個世界。一 跳入兔子洞、一穿透鏡子、一場龍捲風、一趟不可思議的飛行就把幻想文學中的 年輕主角們帶到神奇魔幻的世界,開始一場異世界奇幻之旅。夢幻(fantasy)與 旅遊(travel)緊緊相融,孩童們夢幻般地旅遊於夢幻中。」91

幾次閱讀完《漫遊奇境》與《鏡中奇緣》,仍舊無法精確無誤地回溯表達愛 麗絲碰見的場景與人物出場順序,或許是因為作者預設精繁巧妙的「過門」,使 筆者(或讀者)也跟著不自覺掉進故事的想像版圖。然而,無數的場景移動,卻 似有隱含無數可能的奇想暗示,亦是女性渴望出走的深層寄許,在來回飄移、如 夢似真的女性意識裡,將藉由從分析文本空間中安排的幻想空間與建構文化景觀 中探看女性地理思想。本節亦分出三小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以「夢」為「過 門」的隱藏暗示,筆者好奇卡洛爾為何將故事的核心穿過兔子洞又以一場發夢的 形式,作為穿越幻想境地為首要之步?且愛麗絲於夢中埋藏最深層的出走潛在意 識又是為何?92其次,則欲探究愛麗絲在旅行故事中,以女性之姿傳遞女性擁有 自主與出走移動的行為能力,活動其間看似完滿順遂,但是出走心願仍會因諸多 因素而無法完全自由行動,即便能夠離開,也是在幾重設限與規範下才被允許。

一段徜遊在看似愉悅歡樂的幻想國度,實似被計劃安置比照現實社會的規範約 束,裡頭潛藏隱晦曖昧的女性意識與文化景觀值具被深思探究,於最末歸納小結。

91 林怡君,〈愛麗絲的旅行:兒童文學中的女遊典範〉,頁 80。

92 「潛意識境界所遵循的法則,叫做『原本思考法則』,也就是人在孩童時期的思考方式。因為 一個人在幼小時候使用這種方法思考,也類似原始人類的思考方式,故名『原本思考法則』,與 成人以後所發展之『續發思考法則』不同,其特點為:(1)不受時間、空間之限制,任何事情可 以跳躍時間、空間之範圍而發生關係;(2)思考之方向依情和慾望之支配進行,不依邏輯之前因 後果之推論;(3)常以『濃縮』、『轉移』、『象徵』等作用表達。」Freud, Sigmund(西格蒙德‧

佛洛依德)著,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台北市:志文,

1986 年),頁 11-12。

壹 壹 壹

壹、 、 、 、 夢遊的暗示 夢遊的暗示 夢遊的暗示 夢遊的暗示

「愛麗絲」系列故事最為人所矚目的便是關於「夢」、「夢遊」等奇幻國度與 行動經歷。文本故事中,關於「夢」的空間建構,可採 J‧R‧R‧托爾金提述的

「第二世界」理論(secondary world)93, J‧R‧R‧托爾金認為第一世界(The Primary World)是由神創造,是一種我們日常生活真實存在的世界;而由人所「幻 想」創造的想像世界,則是所謂的第二世界,第二世界雖非為現實的產物,卻立 於「真實」的基石上,真實地反映第一世界。

此外,延續第二世界的理論中, 並由對非合理現象的態度和故事舞台的設 定來加以區分的,係以分類衍生出「High Fantasy」與「Low Fantasy」,94然《愛 麗絲漫遊奇境》與《鏡中奇緣》皆隸屬劃分於「High Fantasy」範疇當中,主要 角色愛麗絲跳脫不同於熟悉正軌的日常環境,進入至全然顛覆邏輯的異世界裡。

此時,夢與鏡作為通往異世界的過門之道,文本建構而出的「夢」與「鏡」虛構 空間中,可想見其「虛」是為情節以夢作為發展本體,「構」則是屬其空間建構 基底,利用故事的「虛」和現實世界之間「構築」一道必要的距離,讓對原本對 真實社會投以銳利嘲諷的眼光敘事,使以更含蓄不明的幻構奇想方式呈現,於故 事中創生顛覆理性社會,譬如類似夢境、幻想與荒謬的世界,透露現實與想像並 存的維多利亞當時代女性自我意識刻化或予以轉化。

「在《愛麗絲漫遊奇境》與《鏡中奇緣》這兩部作品裡,『夢』和『鏡子』

93 「第一世界(The Primary World)是神創造的宇宙,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那個世界。而人不 滿足第一世界的束縛,他們利用神給予的一種稱為『準創造』的權力,用『幻想』去創造一個想 像的世界,這就是所謂的『第二世界』。 」彭懿著,《世界幻想兒童文學導論》(臺北市:天衛,

1998 年),頁 89。

94 薩哈羅斯基和波亞在題為《High 幻想文學的第二世界》(The Secondary Worlds of High Fantasy)

的論文中首次使用「High Fantasy」與之相對「Low Fantasy」概念。彭懿著,《世界幻想兒童文 學導論》,頁 91-94。

是區分現實與虛幻世界最重要的兩個媒介。透過夢中國度與鏡中世界種種荒謬的 經歷對現實的顛覆,使愛麗絲的主體建構、自我認知與秩序的建立都產生了影 響。」95採「夢」與「鏡」作為過道幻想空間的方式,顯而易見是其被廣為受允 的大眾假設,「夢」普遍被視為一種慾望實現的偽裝表達,「鏡」易被認為是觀鏡 自照的影像投射,看起來都像是真實的事物,卻都只是不能觸及的虛空影像,然 這些看似無意識的現象,不是直接胡亂謅生,而是如科學事實般被建構排置,且 必定反映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的既有現狀。佛洛依德在《夢的解析》第三章著名的 標題中即寫道,夢是一個願望的實現,這意味著一個(不滿足的)慾望是構成夢 的必要能量,並強調夢並非幻影,而是有待解讀的文本。「夢是願望的達成:夢,

並不是空穴來風、不是毫無意義的、不是荒謬的、也不是一部份意識昏睡,而只 有少部分乍睡少醒的產物。它完全是有意義的精神現象。實際上,是一種願望的 達成(wish-fulfilment)。它可以算是一種清醒狀態精神活動的延續。」96同時談 及夢,波立澤(Politzer)對夢做相關闡述,認為夢的分析予人一種由一顯內容 過渡到一隱內容的印象,簡單來說,即是夢裡僅有一個顯敘事,以採夢文本在一 種非約定成俗的語言中,表達出一些並未找到適當符號的具意性意圖。97

於研究文本中明顯的符號例證舉凡來說,愛麗絲在《愛麗絲漫遊奇境》,是 以掉進兔子洞穴做為旅歷故事的起始點,期間亦因身體誤食沒有貼標籤的藥水,

身體變大至塞滿在整間兔子家屋之中;在《鏡中奇緣》裡,愛麗絲因為和貓咪玩 扮演遊戲之故爬上壁爐上的鏡子前,爾後才穿過進入家屋的反面之境展開遊歷。

兩文本中分別出現一段黑且深的洞穴、填塞整個軀體的小房屋、需要攀爬才能搆 及的壁爐之上……,此處顯見主角以小孩身形立場活動,無形鼓動思考兒童的領

95 馬子凡著,〈論《愛麗絲漫遊奇境》與《鏡中奇緣》之顛覆〉中 4.2〈愛麗絲的自我認同〉,頁 81。

96 Freud, Sigmund(西格蒙德‧佛洛依德)著,《夢的解析》,頁 55。

97 Laplanche, Jean/Leclaire, Serge/Pontalis, Jean-Bertrand(尚‧拉普朗虛、賽基‧勒克萊、尚‧

柏騰‧彭大歷斯)著,沈志中譯,《幻想與無意識》(L’inconscientune etude psychanalytique)(台 北市:行人,2006 年),頁 33 與頁 62。

土範圍及自行探索世界的能力,並輕易連結回想童年兒時遊戲經驗,這些行為除 了是幻想,無非也是埋在如夢般潛意識裡的一種記憶表現。「潛意識常選擇房屋、

建築物及秘密房間做為象徵符號。地下室或地窖常成為潛意識的隱喻,象徵著某 個隱匿而需要探索的事物;閣樓、屋頂或開向天空的窗口也常反映出探索超越個 人的領域或精神方向的一股渴望。」98特別是從以兒童的立場來說,兒童的成長 過程部分即繫於學習不再需要父母,一點一滴地離開保護的臂彎與關心的視線,

並學習在環境中「非家」的區域內考驗自己,方式之一就是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家 園以外的家園」,如堡壘、窩巢、房屋,存在於藏身之地是潛意識正在萌芽的自 我具體表徵,這也幾乎是全人類童年時代的通則,克服恐懼且試圖遠離父母與家 庭,然後宣告自己在這世界上的領土權。99以此可見,採「夢」為背景條件的看 似無意義的文本符號與故事發展,實皆有其可拆解之深厚意蘊。

貳 貳 貳

貳、 、 、 、 出走的渴望 出走的渴望 出走的渴望 出走的渴望

在《巫婆一定得死》中便指出,構成童話故事的典型情節可視為分成四部分 的旅程,每一段旅途都是發現自我的一站。旅途的第一段是「跨越」(crossing)

奇幻異世界,接著是「遭遇」(encounter)邪惡的對手,經過「征服」(conquest),

最後抵達「歡慶」(celebration)終點,作為一趟完成探索自我的旅程,100幾乎許 多童話故事的開頭便是主角跨越一道隱形的界線,踏入未知領域,正如喬瑟夫‧

坎貝爾(Joseph Campbell)101所稱的「跨越門檻」(threshold crossing),亦是文類 中泛稱的「過門」,這種方式設計在作品中反映幾種不同意義:可作為連結空間

98 Marcus, Clare Cooper(克蕾兒‧馬可斯)著,徐詩思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House as a Mirror of Self)(台北市:張老師,2000 年),頁 60。

99 Marcus, Clare Cooper(克蕾兒‧馬可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頁 37-49。

100 Cashdan, Sheldon(雪登‧凱許登)著,李淑珺譯,《巫婆一定得死——童話如何形塑我們的 性格》(The Witch Must DieHow Fairy Tales Shape Our Lives)(台北市:張老師,2001 年),頁 57-65。

101 Nodelman, Perry(培利‧諾德曼)著,《閱讀兒童文學樂趣》,頁 207-208。

的過門、連結現實與想像時間的過門、向內探求的過門、藉著具有不可思議力量 之物作為現實與想像間的過門、透過引言角色來扮演過門一責等。102愛麗絲墜洞 一舉可視為向事物內部進行探索的企圖,在漫遊過程反覆因身份認同不明遭受興 問或誤認,因而成為愛麗絲內向自我探求的過程。然而,不論是哪一種「跨越」,

其實皆都隱含給年幼讀者同一個訊息:「一個人必須經由探索、實驗與冒險才能 成長。」103

在《愛麗絲漫遊奇境》中,愛麗絲出走的動機有二面向,即對現實枯燥生活 的不耐,以及與對未知事物懷藏好奇探險之心,「愛麗絲對於與姊姊閒坐在堤岸 邊、無所事事的情景,感到厭倦。雖然他也曾在一旁窺視姊姊所閱讀的書籍,卻

在《愛麗絲漫遊奇境》中,愛麗絲出走的動機有二面向,即對現實枯燥生活 的不耐,以及與對未知事物懷藏好奇探險之心,「愛麗絲對於與姊姊閒坐在堤岸 邊、無所事事的情景,感到厭倦。雖然他也曾在一旁窺視姊姊所閱讀的書籍,卻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