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查證

第一節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

第二章 文獻查證

本研究針對研究問題及目的,分別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標靶治療、

標靶藥物副作用及服藥後症狀、癌症病患的照護需求等相關文獻進行探討。

第一節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慢性骨髓增生疾病

(chronic 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CMPD)的一種,是 CMPD中最特別也最常 見的一種,大約佔了成人白血病的15%(卓士峯、劉大智,2013)。CML的發生 率不高,約為每年1/100,000,平均年齡是50-60 歲,發病年齡於西方國家是介於 60-70歲,但在台灣的平均年齡較低,約為40-50歲,根據我國癌症登記資料發病中 位數為50-52歲較為年輕。CML的病因源自於異常突變的血液幹細胞,發生了第九 對和第二十二對染色體轉位,也就是所謂的費城染色體(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h chromosome),使得位在第九對染色體上的ABL gene和位在第二十二對染色體 上的BCRgene融合在一起,形成BCR/ABL gene。這也是人類癌症中第一個被發現 帶有特異性染色體異常的疾病(謝佩穎、徐思淳,2009)。90%的CML病人是處 於慢性期(chronic phase),診斷時通常沒有症狀。大約4~5年後,未經治療的慢 性骨髓性白血病將無可避免的進入加速期(accelerated phase),此時病人症狀逐 漸惡化,周邊血液不成熟的胚芽細胞(blasts)數會增加,大約一年後進展至最終 且致命性的急性轉化期(blast crisis,即骨髓或周邊血液含超過30%的胚芽細胞),

症狀類似急性白血病,包括發燒、體重減輕、出血與貧血,約持續三到六個月(陳 昭姿,2011)。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致病機轉

BCR-ABL融合基因所對應的蛋白質,在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致病原因扮演關 鍵性角色,BCR與ABL原是分別位於第九對與第二十二對染色體的正常基因,互 相移位的結果,縮短了第二十二對染色體(費城染色體),此現象大約出現於95%

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人。BCRABL融合蛋白含有一個活化的tyrosine kinase區 塊,在細胞的增殖與成長中扮演重要角色,整體效應是促成一系列的細胞連鎖反

5

應,以及異常白血球細胞的失控增生(陳昭姿,2011)。

雖然目前己經找到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突變機轉和致癌基因,但仍有95%病 人找不出實際原因,可能致病的原因如下:

(1) 基因突變:人體第九條與第二十二條染色體位置轉位。

(2) 遺傳:如唐氏症候群(Down’s syndrome)、布倫氏症候群(Bloom’s syndrome)

、先天性再生不良性貧血或家族中兄弟姐妹有急性白血病,其白血病的 體變化,超過95%病患都可以找到DNA聚合鏈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這樣的基因異常。這種異常在致癌機轉上亦有其重要性:第九對染色體上的 ABL gene,其產物具有刺激酪胺酸酶的作用,當和第二十二對染色體上的BCR區 產生轉位時,其產物之異常激活性,會使得細胞內訊息傳導路徑(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改變,從而影響到細胞的正常生長控制(謝佩穎、徐思淳,2009)。一

6

(2) 骨髓穿刺及骨髓切片檢驗:主要鑑別白血病的診斷及分類。

(3) 染色體檢驗:此項檢驗通常於骨髓穿刺時一併取樣檢查。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的患者,約95%可以查出有費城染色體或BCR/ABL基因轉位,這是一個重要 的診斷依據,可做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診斷、追蹤檢查的工具,以及評估應否 骨髓移植、投以藥物治療的重要基準。

(4) 分子檢驗:血液或骨髓樣本都可以用於分子檢驗,能從一百萬個正常細胞中 偵測出一個含「費城染色體」的細胞。此項檢查對CML治療後評估療效非常 有幫助,藉以偵測「微量疾病」的變化。

(5) 其他影像學檢查:包括超音波或是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觀察肝脾腫大等的 情形(徐苺閔,2014)。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分期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程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見表1):

(1) 慢性期(chronic phase):血液以及骨髓中以成熟血球為主。臨床症狀輕微,

或者全無症狀,通常在抽血時意外發現。也有人因脾臟腫大而發現。在Imatinib

(Glivec®)上市前,慢性期平均約持續2∼5年。

(2) 加速期(accelerated phase):疾病開始失控,例如對藥物反應變差,血液 或骨髓中芽細胞比例增加超過10%或是脾臟腫大難以控制。加速期平均維持 6∼9個月。

(3) 急性期(blastic phase):血液或者骨髓中芽細胞超過20%以上,形同急性白 血病,有時可以在骨髓外形成腫瘤,如骨骼、淋巴結,甚至在腦脊髓組織皆 會侵犯。預後很壞,化療效果不彰,但若是轉成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則尚有 機會得到緩解,回到慢性期(徐苺閔,2014)。

依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公布有一套分期標準,

但現在更為各臨床試驗所通用的標準則為美國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所公布 見(表1)。兩者最大差異在於急性期的認定,WHO分期標準認定Blast超過20%為 急性期,而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公布的分期標準,則認定 Blast 超過30%才

7

是急性期。在初診斷CML時,有85%的病人都是處在慢性期。

表1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疾病分期(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版本)

疾病分期 鑑別定義

Chronic phase Blast < 15%, basophil < 20%, and blasts plus promyelocytes < 30% in PB and BM

Accelerated phase blasts between 15 to 29%, basophil > 20%, or blasts plus promyelocytes ≥ 30% in PB or BM

persistent thrombocytopenia ( platelet < 100,000/μl ) unrelated to therapy

Blastic phase > 30% blast in PB or BM or the presence of extramedullary granulocytic sarcoma with predominant blasts(myeloid or lymphoid) accumulation

而在慢性期的患者,大多採門診口服標靶藥物治療模式,並且三個月定期追 蹤治療反應,依治療反應分類如下:

1. 完全血液緩解(Hematologic remission; CHR):血球計數上到達正常的數量。

2. 染色體緩解(Cytogenic remission;CyR):費城染色體在骨髓裡面消失,病患 體內的不正常血球細胞比例降至5%以下。在CML患者開始治療12個月後,最 佳反應是達到完全染色體緩解(Complete Cytogenetic Response, CCyR) 。

完全反應(CCyR) 血液和骨髓檢體中0%費城染色體細胞。

部分反應(PCyR) 1∼34%的檢體細胞仍含有費城染色體。

次佳反應(MCyR) 35∼90%的檢體細胞仍含有費城染色體。

無反應 檢體中大於90%的細胞仍含有費城染色體。

3.分子生物學上緩解(Molecular remission;MR):可確認體內BCR-ABL基因減少 的情況。

通常每3個月抽血檢查1次,若達到理想治療目標,則可改為每6個月抽血檢查 1次。BCR-ABL基因的檢查結果,以 BCR-ABL基因百分比或BCR-ABL基因減少

8

的對數值來表示,理想目標為18個月內BCR-ABL基因減少3個對數值以上(基因百 分比≦0.1%),稱為「主要分子學反應,MMR」。值得注意的是,患者達到完全分 子反應 (Complete Molecular Response, CMR) ,代表治療有很大的效果,但並不代 表CML已經根治,僅代表患者的CML細胞數量極少(徐苺閔,2014)。

完全分子反應(CMR) 偵測結果沒有證據顯示BCR-ABL仍然存在。Log值小於 -4或-4.5,國際標準值(international scale)小於0.01%

主要分子反應(MMR) 可偵測到極微量的BCR-ABL。 Log值小於-3,或國際標 準值(international scale)小於0.1%

分子反應

(在達成完全細胞遺 傳學反應之後)

細胞中己經偵測不到費城染色體,而血液中仍有極微量 的BCR-ABL存在。

臨床表徵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在臨床表現上,20-40%的病人是毫無症狀的,或是一些 非特異性的症狀,如容易倦怠、體重減輕、食慾不振或是不明原因的發燒。其他 症狀則包括因為脾臟脾大而產生的腹脹或腹痛,而少數的病人會有白血球及血小 板功能異常導致的感染及出血傾向,以及因白血球過多引起的血管栓塞等。理學 檢查中以脾臟腫大最常見;淋巴腫腫大或其他骨髓外白血球浸潤則較常見於疾病

9

惡性或急性期(謝佩穎、徐思淳,2009)。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

自 1970 年 開 始 異 體 血 液 幹 細 胞 移 植 (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即為治癒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唯一方法,病人在第一個慢性期(first chronic phase)時做移植,其18年的存活率可達50%,20年時存活率可達41 %;復 發率約是每年1%,但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兩年,病人因移植相關併發症死亡的 機率不低。近20年來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在治療上有很大的突破,除了傳統的口服 化療藥物治療,現在有三大主要治療可以考慮:

1. 免疫治療:如干擾素(interferon),但目前幾乎使用標靶治療來取代干擾素,

故現已少用。

2. 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將正 常的骨髓細胞像輸血一樣輸給患者,以取代不正常的骨髓,使其發揮正常的骨 髓功能,重建患者的造血及免疫系統;患者在接受骨髓移植前需先經過高劑量 化學藥物治療或放射線治療,以消滅癌細胞和原本不正常的骨髓。

3. 標靶治療:如Imatinib、Nilotinib、Dasatinib 等等。

在Imatinib問世之前,對於無法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的病人,干擾素 Kinase Inhibitors, TKI)目前已是CML治療藥物的首選。國內核准的酪胺酸激酶抑制 劑有三種:第一代為Imatinib (基利克;Glivec®) ,第二代為Dasatinib (柏萊;Sprycel®) 和Nilotinib (泰息安;Tasigna®) ;研究顯示第二代藥物較第一代藥物更快達到CML 的治療目標(徐苺閔,2014)。

10 斷信號轉導梯網(cascade) 與基因,從而抑制血管新生作用(anti-angiogenesis) ,阻 斷腫瘤細胞的增生及分化或促進細胞凋亡反應等。

分子標的療法(molecular targetedtherapy),簡稱標靶治療。與傳統化學治療 不同的是標靶治療可針對致癌的相關分子做專一性的攻擊,使得癌細胞無法生 存,達到控制癌症的目的(Sausville, Elsayed, Monga, & Kim, 2003),且副作用與 對身體器官的損傷程度較傳統化學治療小,患者不需忍受如化學治療後嚴重的副 玲、陳宇欽,2009;Sanborn & Sauer, 2008)。標靶藥品就如同「導彈」,只針對 目標細胞中異常表現的標靶基因與分子,攻擊並摧毀它,減低對於正常細胞的傷 中的分子,以及癌細胞內細胞週期和細胞凋亡的調控分子等(Widakowich, Castro, Azambuja,Dinh, & Awada, 2007),依照其作用的標靶分子可分為五大類(Heidary, Naik, & Burgin, 2008):抑制上皮生長因子接受器之訊息傳遞、抑制起血管新生的 訊息傳遞、抑制蛋白降解酶(Proteasome)促進細胞凋亡、和癌細胞表面特殊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