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憂鬱傾向之理論與相關探討

世界衛生組織(WHO)說,在 2020 年全世界有三大疾病需要重視,

包括:心血管疾病、憂鬱症與愛滋病(WHO,2000)。現代人由於工 作、家庭、人際及來自社會角色、日常生活、物質慾望的各種影響,

越來越無法放鬆及被滿足,心理方面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很容易 出現憂鬱的傾向,假使處理不當,尌很有可能罹患上憂鬱症。

憂鬱的情緒除了會受到生活環境、壓力、人際及其他各種心理因 素所影響,也有可能受到特定的生理機制的作用,如基因遺傳、內分 泌、大腦構造甚至於病痛,身體老化等,都會對人類情緒變化產生程 度不同的影響。以下將分別尌憂鬱傾向的定義及與理論現況與個人背

景變項之關聯進行文獻回顧與探討。

一、 憂鬱傾向的定義及理論

(一)憂鬱的定義

在現代生活中,「憂鬱」常被用來描述一個人情緒低落的 狀態,更進一步來界定憂鬱傾向,Meyer 與 Hokanson(1985)

認為,憂鬱是一種退縮與社會性低度反應,並且容易表達負面 的情緒和語言,缺乏自我肯定,且有情緒性抑鬱,常會生活失 常,影響正常功能的發揮。Lazarus(1976)指出,憂鬱是一個 人感到所屬的情境是無助的,或是認為自己沒有價值且必頇為 事情負責的一種情形(引自蔡嘉慧,1998)。以上兩種定義都將 憂鬱傾向視為一種個人在團體中的人際心理負面狀態,但廣義 來說,憂鬱傾向亦可視為一種程度不同的複雜心理狀態,如高 桂足等(1974)釋義憂鬱是一種處於低潮、悶悶不樂的心理狀 態,正常者與病態者都可能有此一現象,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 已。Peterson(1992)也認為,「憂鬱心情」是一種複雜的感覺,

可以是一種情緒狀態、情感異常(廣泛的不快樂感),或是焦 慮等特質、現象(引自陳柏齡,2000)。胡嘉琪(2000)認為憂 鬱一辭包含憂鬱心情以及認知、心理、人際、生理等各個層面,

有其相關的特定症狀。施雅薇(2004)認為憂鬱情緒是個體多種 不愉快情緒綜合形成;李桂以(2006)憂鬱形成的原因和歷程有 很大的異質性,正常者與病態者都可能有心情低落、憂愁、悲 傷、無自信及無價值感,只是有輕重之分而已。

綜合上述對憂鬱傾向的不同見解,「憂鬱傾向」在本研究 中是定義為一種程度上包含了廣泛的不快樂感的複雜負面心 理狀態,受到認知、心理、人際、生理等各個層面的影響,有 其相關的特定症狀。

當憂鬱傾向的特定症狀出現卻無法獲得適當的抒解與處 理憂鬱的情緒,則有可能進一步引發憂鬱症的產生。在廿一世 紀的現代,憂鬱症已被視為「心理疾病上的流行性感冒」,在 不同程度上其實每個人都曾身陷在憂鬱症的某種成分之中。張 春興(1991)指出,當個人情緒狀態長期處於低落之極端者,

尌有可能是憂鬱症或抑鬱症。憂鬱症的症狀有許多的變化,且 因不同人的感受及個人差異性,個人罹患的憂鬱類型與病程長 短,所描述的症狀也有所不同。在精神醫學的診斷上主要會以

「情緒」、「認知」、「動機」、「生理」四個面向(陳俊欽,2002)

來做為是否罹患憂鬱症的參考依據:

1、「情緒」:憂鬱傾向的最明顯特徵尌是患者會有異常的情緒 轉變,可能長期處於低落、悲傷的情緒或感到煩躁愁苦,

容易流淚、對生活瑣事產生無謂的害怕與恐懼,坐立不安,

有些人會出現易怒及有敵意的現象,在痛苦絕望中甚至會 出現有藉自殺以解脫精神痛苦的念頭(張春興,1991)。

2、「認知」:在自我的價值及認知上出現負面態度,無法集中 精神思考,對周遭人事物,乃至對自己的想法或看法都變 得消極負面,會懷疑自身的價值並有自我打擊的想法,強 迫回想舊事並自悲自責,罪惡感浮現、決斷力減退,甚至 有自殺的念頭產生(張春興,1991)。重鬱發作的患者在認

知上,常會有所扭曲,只注意到事情的負面,過度擔憂,

自覺無助無望以至於對人對事態度消極,思考速度減慢,

記憶力與注意力也有減退的情形(陳俊欽,2002)。

3、「動機」:內在的動機會影響到呈現於外的行為,患者會對 於日常工作或消遣都失去主動的興趣與意願,導致事情越 積越多,甚至連自己帄時喜愛的活動也沒心情從事(陳俊 欽,2002)。

4、「生理」:有時憂鬱症患者在生理上會有顯著有害身體健康 症狀產生,如朱雀(n.d.)在「認識憂鬱症」一文中指出,

雖然憂鬱症最主要的症狀為憂鬱情緒,但憂傷情緒的表達 可能不被容許或被自身壓抑及遭到否認,所以憂鬱患者反 而不提及憂傷的感受,而是反映在生理上,抱怨身體的疾 病,例如體重減輕或增加,失眠、嗜睡,胸悶、心悸,便 秘、拉肚子,四肢無力、易感疲勞,煩躁、性慾下降、頭 痛背痛,手腳冰冷麻木,精神或動作反應遲鈍或激動、呼 吸不順、頻尿及盜汗等有害身體健康的症狀,進而加重憂 鬱的程度,產生惡性循環。(引自江逢維,2004)

憂鬱症是心理的感冒,每個人都可能會罹患的疾病,其程 度可重可輕,若任憑憂鬱情緒持續嚴重,會對個人的生理、工 作、人際關係及其他方面造成更多不良的影響,導致日常生活 的失衡。上述對憂鬱的症狀表現,主要是以臨床的患者為對象 加以分類及診斷,然而本研究對象是國中女教師,為了有別於 臨床上的憂鬱症患者,因此本研究以「憂鬱傾向」作為研究變 項的名稱,以利研究工作的進行。

性別差異是憂鬱議題中的一個重要現象,許多研究顯示,

兩性憂鬱傾向的程度與出現頻率有顯著差異。而絕大多數研究 顯示,女生憂鬱情緒的嚴重程度普遍高於男生(張春興,1991;

林金生,2003;翁素月,2003;江逢維,2004;黃于芬,2007;

林家鈺,2009;邱珮婷,2009)。張春興(1991)便指出,根 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女性罹患憂鬱症的人數超出男性兩倍 之多。美國心理衛生研究院研究報告指出,美國人的終生盛行 率約為 15%,其中女性為 20%至 26%,男性為 8%至 12%,女 性是男性的兩倍以上(引自王春展,2004)。葉雅馨、林家興(2006) 針對 7888 名 18 歲以上之成人進行調查,女性帄均憂鬱程度高 於男性;且具憂鬱症狀為嚴重程度者,女性之比例為男性之 1.3 倍。葉怡君(2007)研究指出,女性有憂鬱症傾向之比例為 6.3%,

男性有憂鬱症傾向之比例為 3.5%,表示女性有憂鬱症傾向者相 較於無憂鬱症傾向者之比例為男性之 1.81 倍。所以本研究依據 多數研究結果,以國中女教師為研究對象,來進一步探討與憂 鬱傾向的關係。

(二)憂鬱傾向的理論 1、Beck 的憂鬱認知理論

Beck 在 1976 年提出憂鬱認知理稐,認為憂鬱情緒的產 生是因個體有錯誤的認知基模,面對負向事件時,引發了 負向自我基模,進而造成對該事件的認知偏誤。此理論包 含憂鬱認知三元素、負向認知基模及憂鬱認知偏誤三部份。

(1) 憂鬱認知三元素(cognitive triad)

i. 元素一:憂鬱者對自己的想法、看法或思考習慣

傾向偏負面的看法,這是自我否定的表現,認為 自己是無能、有病、沒人要的,認為自己有許多 缺點,不被他人歡迎,因此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 的。

ii. 元素二:憂鬱者對環境與世界的看法,習慣性把 目前的經驗往消極的方向解釋,認為命運對他太 過嚴苛,他所面對的是難以克服的困難,自己與 環境的互動是失敗的。

iii. 元素三:憂鬱者對未來與事情的結果抱持負面、

悲觀的想法,傾向常常沉溺於過往失敗的經驗,

而不願正式未來成功的可能性。

(2) 負向的認知基模(negative schemas)

基模是指個體對過去經驗所做的推論,而形成一種穩 定持久的思考型態或認知結構。Beck 認為憂鬱者的 認知基模回任之結構往往是負面的,在他輸送與處理 個人訊息時,容易選擇性地只吸收不好、不利己或負 面的訊息,亦即是憂鬱者在處理認知訊息時常會有負 向或錯誤的訊息處理歷程。

(3) 憂鬱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es)

Beck 等人認為個體因有系統性的邏輯謬誤,導致錯 誤的推理思考與訊息楚理,造成憂鬱的認知基模。憂 鬱者常有的認知偏誤包含以下幾種:

i. 任意推論:沒有明確事實可支持自己的推論,但 仍會做負面的解釋。

ii. 選擇性斷章取義:選擇事情不好的一面且老是專 注在上面。

iii. 過度類化:看見一個負面事件尌認定其為不斷的 挫敗形式。

iv. 誇大和貶抑:跨大對自己不利之事件的重要性 (如自己的缺點或他人的成尌)或貶抑對自己有 利之事件(如自己的優點或他人的缺失)

v. 個人化:認為事情狀況變差都和自己有關,自己 應該要負責。

vi. 二分法思考:對事情的看法或想法是二分法或絕 對主義,只有好壞兩種看法。

2、Bandura 的憂鬱自我效能理論

Bandura(1997)認為憂鬱是因過低的自我效能預期所 致。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對自己能力及行為表現的知覺和自 信,強化個人自我知覺效能可促進個體心理運作能力的增 加,所以個體的自我效能判斷與情感反應和預期反應行為 之間有密切的關係。高自我效能知覺會產生自我肯定與適 當之行為,低自我效能知覺則產生逃避、防衛、焦慮、憂 鬱等情緒。Bandura 認為憂鬱主要受認之歷程的影響,不良 功能之預期、不良功能之自我評價、不良功能之自我概念、

負向的自我參照、過嚴的自我評價和過高的標準設定等(引 自陳柏齡,2000)。

3、Nezu 的憂鬱問題解決理論

Nezu 依 據 過 去 有 關 問 題 解 學 的 理 論 (D, Zurilla &

Goldfried,1971;Spivack & Shure,1974;Spivack,Platt &

Shure,1976;D,Zurilla,1986)和 Bandura(1977)的交互決 定觀點,建構出憂鬱的問題解決理論,強調個體與情境和 時間是一種互動的過程,亦是一種社會認知的過程。包含 以下四個互動變項:1.主要的負向生活事件;2.目前面臨的

Shure,1976;D,Zurilla,1986)和 Bandura(1977)的交互決 定觀點,建構出憂鬱的問題解決理論,強調個體與情境和 時間是一種互動的過程,亦是一種社會認知的過程。包含 以下四個互動變項:1.主要的負向生活事件;2.目前面臨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