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女性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憂鬱傾向研究---以新北市板橋區、土城區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女性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憂鬱傾向研究---以新北市板橋區、土城區為例"

Copied!
18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賴 香 如. 博士. 女性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憂鬱傾 向研究- 以新北市板橋區、土城區為例 Relationships of Job stress, Family stress and Depressive Tendency among Femal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The Case of Banqiao District and Tucheng District in New Taipei City. 研 究 生:王 筱 君. 撰. 中 華 民 國 一0一年 一 月.

(2)

(3) 致. 謝. 在論文即將完成之際,回想過去在家庭、工作及學業的日子,心中滿 是感謝。特別感謝我的指導教授賴香如老師,於論文撰寫的時間不厭 其煩的殷切指導,給予我許多的協助與建議,對老師的細心與耐心照 顧讓我永銘五內。感謝口試委員黃雅文教授及姜逸群教授的指導,讓 本份論文更加完備。 感謝我的爸爸、媽媽、婆婆及大姑,在我讀書及撰寫論文的時候,能 幫忙照顧家中的三名帅女:豬豬、茶茶、貝貝。尤其是婆婆及大姑她 們長期的幫助我照顧小搗蛋們,使我能專心的完成學業。 更要感謝我的先生---新民對我的支持與鼓勵,除了照顧小孩之外,在 我遇到瓶頸與困難時,會給予我指導及協助,讓問題能順利解決。 最後感謝協助我完成這篇論文的諸多教育同仁,僅以本論文獻給所有 幫助過我的人,沒有你們的幫忙,這篇論文是不可能完成的。. i.

(4)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新北市板橋區、土城區女性國中教師工作壓力、 家庭壓力與憂鬱傾向現況,並探討三者的相關情形,以及個人背景變 項與壓力對憂鬱傾向的預測力。 依據各區比率隨機抽出板橋區6所和土城區2所學校,再從這8所 學校女性教師隨機抽出390位,採自填式問卷收集資料,得有效問卷 314份,有效回收率80.5%。所得資料進行t檢定、ANOVA、Pearson 積差相關及複迴歸分析,主要發現: 一、研究對象的工作壓力介於「稍微壓力」與「中度壓力」間, 其中又以學生行為層面的壓力較大。導師的專業知能壓力高於代理代 課教師;導師及專任教師的學生行為壓力高於兼行政的教師;授課節 數越多,學生行為壓力越大。 二、研究對象的家庭壓力介於「沒有壓力」與「稍微壓力」間, 且以家務負擔的壓力較大。已婚、有子女、年齡越大、服務年資越長 者,家庭壓力越大;而代理代課教師的家庭壓力比導師、專任教師、 兼任行政者小。 三、約七成五的研究對象無憂鬱傾向,但輕度(9.0%)、中度(6.0%) 和重度憂鬱者 (8.6%)都超過 5%,而憂鬱傾向不因個人背景變項之不 同而有不同。 四、研究對象之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憂鬱傾向兩兩呈正相關, 即工作壓力越大,家庭壓力越大,而憂鬱傾向也越大。 iii.

(5) 五、個人背景變項、工作壓力及家庭壓力可預測憂鬱傾向,解釋 變異量為 29.4%。另外,個人背景變項、工作壓力五層面和家庭壓力 四層面亦可預測憂鬱傾向,解釋變異量為 31.8%,其中人際互動壓 力、家人相處壓力、家務負擔和專任教師是重要變項。 根據研究發現建議,女性國中教師應重視憂鬱課題,適時舒緩個 人憂鬱情緒。學校和教育主管單位可多舉辦教師憂鬱處理相關研習, 並成立輔導小組協助教師有效面對壓力和相關問題。 關鍵字:女性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家庭壓力、憂鬱傾向。. iv.

(6) ABSTRACT The purpouses of this sy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job stress, family stress and depressive tendency of femal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Banqiao District and Tucheng District in New Taipei City, an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three variables. Self-report questionnaire were distributed to 390 randomly selected female teachers from 6 and 2 schools in Banqiao District and Tucheng District, respectively.Data of three hundred and fourteen, with 80.5% valid rate, were analyzed by t-Test,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The main results were listed as follow: 1. The job stress of research samples ranged from “low stress” to “moderate stress”, and student’s behavior was the highest.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stress of homeroom teacher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substitute teacher. The student’s behavioral stress of homeroom teacher and subject teacher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eacher with executive missions; the more the teaching hours per week, the higher the student,s behavior stress. 2. The family stress of research samples ranged from “no stress” to “low stress”, and the stress of homework burdenwas the highest. The teachers with marriage, having children, elder, with longer service years had more family stress. The family stress of substitute teacher was less than the one of homeroom teacher, subject teacher and teacher with executive missions. 3. About 75% of research samples were no depressive tendency, but v.

(7) the rate of teachers with either mild (9.0%), moderate (6.0%), or severe depressive tendency (8.6%) weas more than 5%. The depressive tendency was not related to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s. 4. The job stress, family stress and depressive tendency of research samples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one another, that is, the higher the job stress, the higher the family stress, and the higher the depressive tendency. 5.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s, job stress, and family stress predicted depressive tendency with 29.4% corresponding variance of explanation. In addition,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s, five aspects of job stress, and four aspects of family stress predicted depressive tendency with 31.8% corresponding variance of explanation. The stress of peer relationship, familial relationship, homework burden and subject teacher were important variables of depressive tendency. Based on the results, we would suggest female teach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ir own depressive tendency. Schools and education authorities would conduct workshops, and set up a counseling group to help teachers relieve job and family stress. Key Words:femal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 job stress, family stress, depressive tendency.. vi.

(8)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4.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 5.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工作壓力之理論和相關探討 ································. 7. 第二節 家庭壓力之理論和相關探討 ································. 24. 第三節 憂鬱傾向之理論與相關探討 ································.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5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5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58.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進度 ···············································. 6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 6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67. vii.

(9) 第一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之現況描述 ·····························. 67. 第二節 研究對象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現況 ·····. 71. 第三節 不同個人背景在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憂鬱傾向之差 異情形 ···························································. 88. 第四節 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 ·················. 124. 第五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工作壓力、家庭壓力對憂鬱 傾向之預測力 ··················································. 13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37. 第一節 結論 ······························································. 137. 第二節 建議 ······························································. 138. 參考書目 ·······································································. 143. 中文部份····································································. 143. 英文部分····································································. 154. 附錄一 專家效度名單 ···················································. 158. 附錄二 預試問卷 ·························································. 159. 附錄三 正式問卷 ·························································. 165. 附錄四 家庭壓力量表使用同意書 ····································. 171. 附錄五 臺灣人憂鬱症問卷使用同意書 ······························. 172. viii.

(10) 表. 目. 次. 表 2-1 國內外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 ·····································. 10. 表 2-2 國內外教師工作壓力源之研究 ··································. 15. 表 2-3 家庭壓力的定義 ····················································. 25. 表 3-1 新北市板橋區及土城區各校班級數及女性教師人數 ·······. 57. 表 3-2 各樣本學校之抽樣人數及回收率情形 ·························. 57. 表 3-3 「工作壓力」量表預試問卷各分量表題目分配 ·············. 60. 表 3-4 「家庭壓力」量表預試問卷各分量表題目分配 ·············. 61. 表 3-5 預試問卷各分量表題目分布情形與信度係數 ················. 63. 表 3-6 正式問卷各分量表題目分布情形與信度係數 ················. 64. 表 4-1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分布現況 ·························. 70. 表 4-2 研究對象「工作壓力」量表帄均數、標準差分布 ··········. 72. 表 4-3 研究對象「工作壓力」量表各題之帄均數、標準差及百 分率 ···································································. 75. 表 4-4 研究對象「家庭壓力」帄均數、標準差分布 ················. 78. 表 4-5 研究對象「家庭壓力」量表各題之帄均數、標準差及百 分率 ···································································. 81. 表 4-6 研究對象憂鬱程度百分率 ········································. 84. 表 4-7 研究對象「臺灣人憂鬱傾向量表」各題得分帄均數、標準差 及百分率表 ··························································. 86. 表 4-8 積差相關:「年齡」與「工作壓力」之相關··················. 89. 表 4-9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不同「教育程度」在「工作壓力」之 差異 ···································································. 91. 表 4-10 獨立樣本 t 檢定:不同「婚姻狀況」在「工作壓力」上之 差異 ··································································· ix. 93.

(11) 表 4-11 獨立樣本 t 檢定:「有無子女」在「工作壓力」上之差異. 95. 表 4-12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不同「擔任職務」在「工作壓力」上 之差異 ································································. 97. 表 4-13 獨立樣本 t 檢定:不同「學校規模」在「工作壓力」上之 差異 ···································································. 99. 表 4-14 積差相關:「任教年資」在「工作壓力」之相關············. 100. 表 4-15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不同「任教科目」在「工作壓力」上 之差異 ································································. 102. 表 4-16 積差相關:「授課節數」與「工作壓力」之相關············. 104. 表 4-17 積差相關:「年齡」與「家庭壓力」之相關··················. 105. 表 4-18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不同「教育程度」在「家庭壓力」上 之差異 ································································. 107. 表 4-19 獨立樣本 t 檢定:不同「婚姻狀況」在「家庭壓力」上之 差異 ···································································. 108. 表 4-20 獨立樣本 t 檢定:「有無子女」在「家庭壓力」上之差異 ·. 110. 表 4-21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不同「擔任職務」在「家庭壓力」上 之差異 ································································. 112. 表 4-22 獨立樣本 t 檢定:不同「學校規模」在「家庭壓力」上之 差異 ···································································. 113. 表 4-23 積差相關:「任教年資」與「家庭壓力」之相關············. 114. 表 4-24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不同「任教科目」在「家庭壓力」上 之差異 ································································. 115. 表 4-25 積差相關:「授課節數」與「家庭壓力」之相關············. 117. 表 4-26 積差相關:「年齡」 、「任教年資」、 「授課節數」與 「憂鬱傾向」之相關 ·············································· x. 123.

(12) 表 4-27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教育程度」、 「擔任職務」、 「任教科目」與「憂鬱傾向」上之差異 ······················. 123. 表 4-28 獨立樣本 t 檢定:「婚姻狀況」、 「有無子女」 、「學校規模」 與「憂鬱傾向」上之差異 ········································. 124. 表 4-29 「工作壓力」與「家庭壓力」之相關 ·························. 127. 表 4-30 「工作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 ·························. 128. 表 4-31 「家庭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 ·························. 129. 表 4-32 研究對象「工作壓力」、 「家庭壓力」與「個人背景變項」 之共線性診斷分析 ·················································. 132. 表 4-33 研究對象「工作壓力」各分量表、 「家庭壓力」各分量表 與「個人背景變項」之共線性診斷分析 ······················. 133. 表 4-34 「個人背景變項」、 「工作壓力」、 「家庭壓力」對 「憂鬱傾向」之預測 ··············································. 134. 表 4-35 「個人背景變項」、 「工作壓力」、 「家庭壓力」各分量表對 「憂鬱傾向」之預測 ··············································. xi. 135.

(13) 圖. 目. 次. 圖 2-1 壓力的反應型定義---以刺激為基礎的模式 ···················. 8. 圖 2-2 壓力的反應型定義---以反應為基礎的模式 ···················. 9. 圖 2-3 壓力的反應型定義---互動模式 ··································. 9. 圖 2-4 Morocco & McFadd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 13. 圖 2-5 Tellback,Brenner,and Lofgr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 14. 圖 2-6 家庭壓力 ABC-X 模式 ············································. 27. 圖 2-7 家庭壓力雙重 ABC-X 模式 ······································. 29. 圖 2-8 家庭壓力的脈動模式 ··············································. 31. 圖 3-1 研究架構 ·····························································. 55. xiii.

(14) 第一章、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女性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憂鬱傾向的 現況,以及前兩者與憂鬱傾向的關係。本章共分為六節:第一節為研究 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研究假設, 第五節為名詞操作型定義,第六節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在 2020 年全世界有三大疾 病需要重視,包括心血管疾病、憂鬱症與愛滋病(WHO,2000),並 推估 2001 年全世界得到憂鬱症的點盛行率是 3%。後續,WHO(2001) 再度指出,2020 年造成人類失能前十名的疾病中,憂鬱症為第二名。 而美國學者研究發現,約有 17%的人患有重度憂鬱症(Andrade et al.,2009)。 國內的資料也顯示,國人憂鬱問題值得關注,尤其是女性。行政 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2)調查全臺兩萬多名樣本發現,國內 15 歲以 上民眾具有憂鬱傾向者為 5.4%,故估計憂鬱人口逾百萬,其中女性有 6.9%,是男性(3.8%)的 1.8 倍。多項研究也指出,女生憂鬱情緒的嚴 重程度普遍高於男生(張春興,1991;林金生,2003;翁素月,2003; 江逢維,2004;莊豐萁,2005;黃于芬,2007;林家鈺,2009;邱珮 婷,2009) 。林仲哲(2002)則進一步指出,臺灣每年約有 3%的人口會罹 患憂鬱症,終其一生來說,女性有 20%的人口會罹患憂鬱症,男性有 10%的人口會罹患憂鬱症。有學者指出,女性憂鬱傾向較高可能與其適. 1.

(15) 應不良的認知有關,如 Ginsburg 等人(2009)發現,女生的認知較男生負 向,且與憂鬱成正相關。除了性別外,從事特定職業者也可能是憂鬱 症的高危險群。董氏基金會於 2004 年所進行的一項大規模憂鬱症調查 發現,金融業、創意工作者及教師是最容易罹患憂鬱症的三大行業(邱 永林,2007)。 教師為何是罹患憂鬱症的高危險群?可能是社會大眾對教師有較 高標準的要求,期待教師不僅需關心學生的生活,善盡指導和教育的 責任,更要學會體諒和包容學生的錯誤行為,以使學生能得到良好的 照顧。有時,教師還要作為學校與家長的溝通管道,與家長商討如何 管教孩子,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家庭狀況,必要時轉介學校輔導單位協 同社會資源單位一貣來幫助學生。換言之,現今國內教師除了校內的 教學工作外,還要面對學生行為輔導、家長溝通、教育政策的改變和 革新、支援學校行政等壓力,因此傳統的教師權威角色已不存在。如 再遇到所謂的「怪獸家長」 ,教師的工作壓力將更大,可能造成現職教 師出現工作疲乏、倦怠、想退休的情形。因此,研究者想對教師的工 作壓力進行探討。 臺灣社會,雖然近年來女性尌業人口已大幅提高,但是仍擔負著 家務主要處理者的角色(莊豐萁,2005),在日漸增多的雙薪家庭中, 妻子每週花在家務工作上的時數,顯著高於丈夫(唐先梅,1998;莊豐 萁,2005)。同時兼顧事業和家庭,故婦女必頇經常面對工作與家庭的 壓力與困擾(劉毓秀,1995),長期下來往往容易感到心力交瘁或出現憂 鬱狀況。 國內女性教師也無法逃脫工作和家庭的雙重任務,因此一方面投 入教育工作,在崗位上展現自我能力及熱誠;另一方面,仍遵循社會. 2.

(16) 的傳統觀念,回到家庭負貣照顧家中成員、教養小孩、整理家務,善 盡女性照顧家庭的天職。教育部資料顯示,目前教師以女性居多,九 十九學年度教師比率統計報告指出,在中等學校從事教職工作的人 中,女性佔 62.85%。新北市政府教育局的統計報告指出,九十九學年 度中等學校教師中,女性佔 66.33%。一旦國中女性教師受到憂鬱症的 困擾,不僅無法專心於教學工作和照顧家庭,將衍生出更多的教育和 社會問題。 筆者在國中工作 10 年期間,親眼看到一些女性教師因為工作不順 利,例如在班級管理方面,與學生或家長發生衝突後,對自己失去信 心,沒有勇氣繼續帶領班級,而出現無法再到校上課的情形。長期的 休養之後,抑鬱的心情仍無法跳脫,終致造成重度憂鬱傾向而提早退 休的窘境。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板橋區、土城區公立國中女性教師 個人背景、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憂鬱傾向的關係,預期透過此次的 調查,可了解女性教師兩類壓力和憂鬱傾向的現況,以及壓力與憂鬱 傾向的關聯性模型。所獲的研究成果,可提供教育行政單位和學校, 作為研擬教師憂鬱傾向預防與健康促進策略的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針對新北市國中女性教師的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憂鬱傾 向進行探討,主要研究目的有四: 一、 了解研究對象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憂鬱傾向的現況。 二、 探討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變項與工作壓力、家庭壓力、憂鬱 傾向的關係。 三、 探討研究對象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憂鬱傾向間的相關性。 3.

(17) 四、 探討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工作壓力、家庭壓力對憂鬱傾 向的預測性。.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女性教師的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憂鬱傾 向,以及其間的相關程度及影響力,主要探討下列幾項問題: 一、 研究對象工作壓力之現況為何? 二、 研究對象家庭壓力之現況為何? 三、 研究對象的憂鬱傾向現況為何? 四、 研究對象的工作壓力、家庭壓力、憂鬱傾向是否會因個人背 景變項的不同而有差異? 五、 研究對象的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程度為 何? 六、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工作壓力、家庭壓力對憂鬱傾向的 預測性為何?. 第四節. 研究假設. 基於上述之研究問題,本研究之假設有下列五項: 一、 研究對象的工作壓力會因個人背景變項的不同而有顯著的 差異。 二、 研究對象的家庭壓力會因個人背景變項的不同而有顯著的 差異。 三、 研究對象的憂鬱傾向會因個人背景變項的不同而有顯著的 4.

(18) 差異。 四、 研究對象的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憂鬱傾向彼此間有顯著相 關。 五、 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變項、工作壓力、家庭壓力可有效預測 憂鬱傾向。.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一、 國中女性教師 是指一百學年度第一學期任職於新北市板橋地區及土城地區公立 國民中學的女性教師。 二、 工作壓力 是指教師在學校工作面臨威脅或壓迫的外力刺激,而本身無法處 理或減輕這些負面情緒時,所產生心理或生理的不愉快感覺。在參考 國內相關問卷(林純文,1996;黃宏建,2002;郭耀輝,2004;郭美逢, 2008;張建群,2009)和依照研究者工作經驗,以自編量表來調查,得 分愈高,顯示工作壓力愈大。 三、 家庭壓力 家庭壓力是指足以造成家庭系統裡的壓迫或緊張(Boss, 1988), 亦即在家庭生活中所遭遇到的事件或變化,對家庭體系或個人產生緊 張的狀況。本研究修改鄭雅娟(2001)的家庭壓力量表為測量工具,分數 越高,顯示家庭壓力愈大。 四、 憂鬱傾向 憂鬱是混合憂愁、悲傷、沮喪、頹廢、痛苦等多種不快情緒的心. 5.

(19) 理狀態,是一種複雜的情緒感覺,可以是情感異常或是焦慮等特質, 正常人和病態者都會有此現象,只是在程度上及時間上有所差別。本 研究採臺灣人憂鬱症量表 (Taiwanese Depression Questionnaire, TDQ) 來測量研究對象的憂鬱程度,分數越高代表憂鬱傾向越強。.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有以下數項限制: 一、 因受限人力、財力和物力,所以研究以新北市板橋區及土城 區國民中學的女性教師為母群體,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其他 縣市之女性教師。 二、 本研究屬於橫斷式調查研究,故在因果關係上無法提出明確 之證據。 三、 本研究採問卷施測,屬事後回溯,可能因回憶結果造成偏差。 四、 本研究調查之工作壓力、家庭壓力和憂鬱傾向僅限於研究工 具所涵蓋的範圍。. 6.

(20) 第二章、文獻探討 本章在討論相關文獻,以建立研究的理論基礎。本章共分為三節: 第一節為教師工作壓力之理論和相關探討,第二節為教師家庭壓力之 理論和相關探討,第三節為憂鬱傾向之理論與相關探討。. 第一節. 工作壓力之理論和相關探討. 以下將分別尌壓力的定義、工作壓力的定義與理論、工作壓力與 個人背景變項之關聯進行文獻回顧與探討。. 一、 壓力之定義與理論. 「壓力」一詞最早的概念源自於力學、物理及工程學上的用詞, 是指直接施予物體的任何外力,而造成扭曲變形。Hans Selye (1956)首 先將「壓力」一詞引入社會科學領域,他認為「壓力是身體為滿足需 要所產生的一種非特定性生理反應」 ,其中「非特定性」是指壓力包括 了個體面對問題時所做的任何調適(引自陳淑娟,1992)。Girdano, Everly 和 Dusek(1993)說:「壓力是身體在反應這個心理-生理(心智-身體) 亢奮狀態會使身體系統感到疲乏,導致身體系統無法運作、產生疾病。」 Wheaton(1996)認為不論科學的或流行的定義,都將壓力視為一個歷 程。在這個歷程中,個體的外在或內在受刺激,引發了內在力量或系 統的互動,也表示各種壓力觸發物引發、活化了反應系統,而最終可 能導致個體疲乏和脆弱的狀態(黃珮書譯,2006)。所以,壓力並不是單 一壓力來源作用,而是混合了其他的生活事件、個人的人格特質、心 7.

(21) 理認知的歷程、社會文化和環境因素的影響、自我認知想法等所綜合 作用出的結果。 國內外學者對壓力的定義意見各一,但其定義大可歸納成三類, 說明如下: (一)以刺激為基礎的模式:此派認為,壓力是一種環境的刺 激,強調壓力是外在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對個體所造成的影響, 因此壓力源是此學派對壓力定義之重點。如果環境的刺激,大 於個體所能負擔的程度,那麼個體尌會產生生理及心理的緊張 焦慮狀態。. 外在環境. 個人. 壓力. 應變. 刺激. 反應. 圖 2-1 壓力的反應型定義 資料來源: Ivancevich,J.M.,& Matteson,M.T.(1980).Stress and work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P.6). New York:Scott,Forwsman.. (二)以反應為基礎的模式:Selye 將刺激反應的歷程稱為「一 般適應症候群」(General Adaption Syndrome,GAS),指生活中 的挑戰先出現,使得個體激發因應能力:接受挑戰、逃避或適 應,若無法再短時間內解決問題,則可能會引發身體或心理的 疲乏。 8.

(22) 外在環境. 個人. 壓力源. 壓力 刺激. 反應. 刺 激. 圖 2-2 壓力的反應型定義 資料來源: Ivancevich,J.M.,& Matteson,M.T.(1980).Stress and work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P.7). New York:Scott,Forwsman.. (三)互動模式:此派認為,壓力是當個體面臨環境刺激時, 個體與環境互動的結果,壓力的產生不是單獨的,若個體自覺 其因應能力無法滿足壓力刺激時,尌會產生威脅的感受。此模 式可以解釋在相同的壓力下,人們卻有不同的反應,這是無法 用以刺激或反應為基礎的模式能解釋的。. 外在環境. 刺激. 個人. 個人差異. 反應. 壓力 圖 2-3 壓力的反應型定義 資料來源: Ivancevich,J.M.,& Matteson,M.T.(1980).Stress and work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P.8). New York:Scott,Forwsman.. 9.

(23) 綜合上述學者的理論可發現,壓力是一種外在刺激所引貣,個體 與環境互動作用下,所產生生理或心理上的緊張焦慮反應。但感受壓 力強弱的程度,以個體對壓力的評估為主要影響因素。. 二、 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與理論. 工作壓力的定義是由壓力的定義所衍生的,泛指個體在工作環境 中面臨的壓力。各家學者所提出的工作壓力定義,不外乎著重於工作 環境中所伴隨而來之各種壓力。林秀靜(1998)提出個體由其工作,感受 到緊張、焦慮等不愉快的負面情緒為其工作壓力。蕭國倉(2003)提出工 作壓力是指在工作環境中,超過個人負荷量的要求,進而造成威脅感, 產生緊張、焦慮、挫折、壓迫或或苦惱的反應。 (一)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 針對國內、外學者對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整理如表 2-1。. 表 2-1. 國內外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 研究者 Kyriacou &. 年代. 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 1978. 一種由教師工作角色中施加在教師身上的要求,這些要 求造成它們自卑或身心健康上的威脅,而導致他們負面. Sutcliffe. 的情緒反應如憤怒、緊張、挫折、沮喪、焦慮或情緒耗 竭,且伴隨著可能生病的生理改變。 Needle,et Al.. 1980. 教師工作壓力來自教師的需求、價值觀以及期望與職業 的報酬或工作要求以及教師滿足這些需求的能力,兩方 面之間的差距。. Moracco & McFadden. 1982. 當教師的幸福感受到威脅時,引發心裡的帄衡狀態改變 以及生理的變化。. 10.

(24) 表 2-1. 國內外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續 1). 研究者 Litt & Turk. 年代 1985. 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 教師工作壓力係指當教師的幸福受到威脅時,而且所要 解決的問題超過他們的能力範圍,使教師產生一種不愉 快、負面的情緒以及苦惱的經驗。. Pithers. 1995. 教師工作壓力之產生來自於外在工作要求、本身所參與 的角色、大量工作與期望,所引發的負面情緒。. Kyriacou. 2000. 源自教師在工作方面不愉快的消極情感(例如:憤怒、挫 折、憂慮、沮喪與緊張)。. 周立勳. 1986. 教師在教學工作時,對潛在的工作情境因素或要求評估 為威脅或有礙工作表現,而產生負面的情感反應。. 蔡璧煌. 1989. 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與人、事、物的互動過程中,產生的 負面情緒(如焦慮、挫折、壓抑等),即為教師工作壓力。. 張明麗. 1991. 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因工作情境因素,所造成不愉快的 負面情緒。. 韓玉芬. 2001. 教師工作壓力並非單一因素所引貣,其壓力來源應該涵 蓋環境、人際關係、教學、心理、組織、社會等層面。. 吳政融. 2001. 教師工作過程中認知發現,工作環境超過或不足個人能 力及資源時,生理與心理的變化。. 林雅黛. 2004. 教師個人與工作環境間的互動,所形成的一種心理狀態, 這種心理狀態是負面反應,且是教師工作相關因素引貣。. 蔡享呈. 2006. 教師在工作環境中所面對的壓力事件,包含工作負荷、 行政支持、學生教學、格人發展、人際關係、違反教育 原理等。. 郭美逢. 2008. 教師工作壓力,是教師在從事學校教育工作時,在職務 上被賦予的責任,所產生負面或不舒服的感受。. 簡聿悊. 2009. 教師壓力是來自多方面的壓力源,包含工作負荷、課程 設計、學校和行政人員的關係、時間運用、教師生涯發. 11.

(25) 表 2-1. 國內外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續 2). 研究者. 年代. 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 展及學生的學習行為等。. 劉秀鳳. 2010. 學校教師個人和學校情境的互動中,自覺能力無法處理 壓力,產生無法適應的主觀感受。. 歸納上述學者的定義,將教師之工作壓力定義為:當教師 在學校工作面臨威脅或壓迫的外力刺激,而本身無法處理或減 輕這些負面情緒時,所產生心理或生理的不愉快感覺。. (二)教師工作壓力的理論 自 1970 年代開始有學者針對教師工作壓力提出不同的理論, 以下分別簡要說明: 1、 Kyriacou and Sutcliffe(1978)與 Morocco and McFadden (1982)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Kyriacou and Sutcliffe(1978)是最早提出教師工作壓力理 論的學者,他們將工作壓力相關理論統整後,提出教師工 作壓力模式,以此說明教師在工作上可能面對的壓力源及 其因果關係。其後,Morocco and McFadden(1982)修正 Kyriacou and Sutcliffe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使模式更為完 備。Morocco & McFadd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如圖 2-4。 此模式指出,社會、職業、家庭三方面形成潛在壓力 源,彼此之間會相互影響,教師在評估潛在壓力源後,而 造成不同程度的壓力問題。在感受壓力後所採取的因應策 略,若未能有效的調適解決壓力,將會有某些身心上的壓. 12.

(26) 力徵狀出現;若壓力持續仍然缺乏有效的因應策略,則將 產生身心疾病及職業倦怠。 此模式中有四條回饋路線: A:教師採取的因應策略會對壓力的評估產生影響,若因應 策略無法減低壓力事件的發生,則會被評估為更具威脅性。 B:教師處於壓力徵狀時,會更容易知覺到更多壓力事件。 C:正處於長期壓力的教師,會將事情評估的更有壓力。 D:教師在過往處理壓力事件成功與否的經驗,將會影響對 未來壓力事件的評估和因應。. (7) 教師特質 過去經驗 人格特質 價值觀. D. 社會. (6). (1). (2). (3). (4). (5). 潛在. 威脅. 教師知. 減低. 壓力. 自尊. 覺到實. 壓力. 徵狀. 評估. 際壓力. 的因. 機制. 源. 應機. 壓力. 職業. 源 家庭. 制. 長期 徵狀 工作 倦怠. 身心 疾病. A B C 圖 2-4 Morocco & McFadd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Morocco ,J., & McFadden, H.(1982).The counselor’s role i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 May, 549-552. 13.

(27) 2、 Tellenback, Brenner, and Lofgr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Tellenback, Brenner,and Lofgren(1983)修正 Kyriacou and Sutcliffe(1978)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後提出新的模式如圖 2-5。此模式強調「學校社會特質」與「教師特質」對壓力 源的影響,學校特性不同、學校所處地區、學校規模、校 長領導風格、學校的組織氣氛、班級人數、教師生態等皆 會造成學校社會特質的差異,而這些都可能會形成教師工 作壓力的來源。. 1. 學校 社會 特質. 2. 教師 特質. 3. 可能 的壓. 4. 實際 的壓. 5. 一般 性緊. 6. 身心 健康. 力源. 力源. 張. 損傷. 非職業性 的壓力源. 評. 估. 7. 退出 工作. 適應機轉. 圖 2-5 Tellenback,Brenner,and Lofgr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Tellenback,Brenner,and Lofgren(1983).Teacher stress:Exploratory model building.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56,(1).. 綜合上述理論,教師工作壓力可獲得以下的結論: 1、教師工作壓力的來源是多元的,包含教師特質、學校環境 14.

(28) 及非職業壓力間交互作用,非單一的因素所造成。 2、個人人格特質對壓力的感受、評估會有不同,同樣的壓力 事件個體的因應策略會有差異。 3、教師採取的因應策略適當與否,對消除壓力或增強壓力會 有影響。 4、長期處於壓力事件下,可能會導致個體行為、心理、認知、 情感上的損傷,嚴重者會造成身體疾病甚至退出工作。. 三、 教師工作壓力的來源 教師工作壓力並非單一因素所造成,而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形 成。許多研究發現教師工作壓力是引貣情緒反應的原因。根據 Cooper 提出的壓力源分類,壓力來源區分為工作本身內在因素、組織角色、 工作中人際關係、生涯發展、組織架構與氣氛、工作與家庭的交界點 (Bogg & Cooper,1995 ; Spark & Cooper,1999 )。茲以表列方式,摘錄 國內、外相關教師工作壓力源之研究結果,整理如表 2-2。. 表 2-2. 國內外教師工作壓力源之研究. 研究者 Trendall. 年代 1989. 研究對象.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 美國國中小和 1.缺乏時間;2.班級太大;3.教學工作負荷 特殊學校教師 ;4.學生不良行為. Borg &. 1991. 校教師. RidingFalzon McCormick & Solman. 馬爾他初等學 1.學生行為;2.工作環境;3.同事關係;. 1992. 4.時間壓力. 澳洲中小學教 處理學生的不良行為 師. 15.

(29) 表 2-2. 國內外教師工作壓力源之研究(續 1). 研究者 Chaplain. Salo. Van Dick &. 年代 1995. 1995. 2001.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 英國中小學教. 1.專業發展;2.學生行為與態度;3.工作. 師. 任務. 美國中小學教. 1.學生問題;2.工作內容;3.學生家長;. 師. 4.社區;5.個人因素. 德國中小學與. 1.工作負荷;2.同事和校長的排擠. 特殊學校教師. Wanger Matt Jarvis. 研究對象. 2002. 英國教師. 1.教學本身;2.教師本身;3.政治制度 方面. Mearns &. 2003. Cain. 美國加州中小. 1.時間管理;2.與工作相關的壓力源;. 學教師. 3.專業的苦惱;4.紀律與動機;5.專業的 投資. 蔡先口. 1987. 台北縣國中教. 1.與學校行政人員的關係;2.學生的學. 師. 習方面;3.角色方面;4.工作負荷; 5.學生的不良行為;6.教師專業發展. 林玟玟. 黃正鵠、鄭. 1988. 1989. 英耀 蔡璧煌. 張明麗. 林純文. 1989. 1991. 1996. 台北市國中教. 1.學生不良行為;2.工作負荷;3.人際困. 師. 擾. 台北市、高雄. 1.人際關係;2.學生行為;3.教學要求;. 市國中教師. 4.工作負荷. 台北縣市國民. 1.工作負荷;2.行政環境;3.參照團體;. 中小學教師. 4.專業發展. 台灣地區國小. 1.學生行為;2.班級教學;3.工作負荷;. 女教師. 4.行政支持;5.專業不適任感. 國小教師. 1.人際關係;工作負荷;3.學生行為; 4.時間支配;5.專業知能. 蔡純姿. 1999. 高雄市國小教. 1.專業自主;2.試行學習;3.家長參與;. 師. 4.變革適應. 16.

(30) 表 2-2. 國內外教師工作壓力源之研究(續 2). 研究者 吳政融. 林雅薰. 年代 2002. 2004. 研究對象.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 大學專任體育. 1.學生管理;2.法令束縛;3.行政負荷;. 教師. 4.專業成長. 中等學校女教. 1.教學工作本身;2.教師角色方面;. 師. 3.教師生涯發展;4.人際關係;5.學校 組織架構與氣氛;6.工作與家庭衝突. 蔡享呈. 2006. 國小教師. 1.工作負荷;2.行政支持;3.學生教學; 4.個人發展;5.人際關係;6.違反教育原 理. 郭美逢. 2008. 高雄市國民小. 1.工作負荷;2.上級要求;3.專業知能;. 學閩南語兼任. 4.人際關係;5.內在衝突. 教師. 簡聿悊. 2009. 台北市國中教. 1.工作負荷;2.時間運用;3.課程設計;. 師. 4.教師生涯發展;5.與學校和行政人員 的關係;6.學生的學習行為. 綜合上述國內外教師工作壓力的研究,發現教師工作壓力不外乎 工作負荷、人際關係、行政環境與支援、學生不良行為與教學、教師 專業知能發展與角色期待(與社區、家長的互動)等。 本研究擬依據林雅薰(2004)的主張,將教師工作壓力定義為:教師 在學校所有工作情境中所發生的壓力事件,包括了教學工作本身的壓 力、教師角色方面的壓力、生涯發展的壓力、人際關係的壓力、學校 組織架構與學校氣氛、工作與家庭衝突等,使中等學校已婚女教師感 到有因應困難之情況。其將工作壓力分為六層面,並加以評量。上述 六層面的意涵如下: 17.

(31) (一)教師工作本身的壓力:由工作特性帶來的壓力,如工作 的情緒、工作負荷、時間的壓力等。 (二)教師角色方面的壓力:包含角色模糊,角色衝突、對人 的責任感等。 (三)教師生涯發展的壓力:包含教師的專業素養與能力、進 修與研習等壓力。 (四)人際關係壓力:包含教師與同事之間,與家長之間、與 學生之間的相處所產生的壓力。 (五)學校組織架構與氣氛的壓力:即行政配合與運作,學校 制度規範等所帶來的壓力。 (六)工作與家庭衝突的壓力:即教學工作與家庭生活之間的 衝突所造成的壓力。. 四、 個人背景因素與工作壓力之關係. (一)年齡與工作壓力之關係 工作壓力相關文獻多數指出,年齡在工作壓力上不具有顯 著差異(黃正鵠、鄭英耀,1989;張瑩如、楊素蘋,1992;林 秀靜,1998 ;李勝彰,2002;施明妮,2006;劉育銘,2007; 郭美逢,2008;陳信宜,2008;張彩雲;2009)。但有些研究 發現,年齡在工作壓力上有顯著差異(郭生玉,1987;林純文, 1996;吳政融,2001;林雅薰,2004;林亭如,2005;呂佩珊, 2006;簡驪潔,2007;楊佩琪,2009;簡聿悊,2009 ;Morocco & McFadden,1984)。. 18.

(32) 呂佩珊(2006)研究指出,大台北地區國小教師中, 31-40 歲者的整體工作壓力高於 21-30 歲及 41-50 歲。鄭志成(2007) 指出,在工作負荷及人際關係構面,21-30 歲國小教師感受工 作壓力程度最小,年齡越大其工作壓力感受越大。 近年來,因為教育制度的革新與改變,社會環境、學校行 政及家長對教師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日益增多,使得教師在學校 工作中不僅教學部份,與人的互動上壓力亦增加許多,使得很 多資深教師萌生退休之意,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年齡與教師工 作壓力有相關性,所以年齡對工作壓力的感受,是值得研究的 變項。. (二)教育程度與工作壓力之關係 由工作壓力相關的文獻發現,教育程度對工作壓力的影 響,尚無一致的定論。部分研究指出,教育程度不同的教師, 對壓力感受有顯著差異。吳政融(2001)、呂珮珊(2006)、高玉蘋 (2008)、簡聿悊(2009)的研究則指出,教育程度低的教師感受 到的工作壓力大於教育程度高的教師。但是 Harris(1985)、 DeFrank 和 Stroup(1989)指出,教育程度高者感受到較大的 工作壓力;紀翠玲(2002)也發現大學、師大、師院畢業的國 小兼任行政教師,其工作壓力大於師專、師範畢業的國小兼任 行政教師;丁淑萍(2006)指出,教育程度高者,在工作壓力 各層面上都顯著大於教育程度低的教師。 但有研究顯示,教師工作壓力與教育程度沒有相關。邱從 益(2004)指出不同教育背景而兼任行政職務的教師,在工作 壓力上無顯著差異;周子敬和彭睦清(2005)指出,教師工作 19.

(33) 壓力感受雖達顯著,但事後比較發現無顯著差異存在;鄭志成 (2007)、陳信宜(2008)、郭美逢(2008)、馮勝苓(2008)指出, 不同學歷在工作壓力上無顯著差異。 鑑於教育程度與工作壓力間關係尚未一致,本研究乃將教 育程度分為研究所博士畢業、研究所碩士畢業、一般公私立大 學畢業、師範學院畢業及專科畢業共五級,來進一步探討其與 工作壓力之關係。. (三)婚姻狀況與工作壓力之關係 由工作壓力相關的文獻發現,婚姻狀況對工作壓力的影 響,也尚無一致的定論。多數研究指出,未婚教師工作壓力大 於已婚教師,黃宏建(2002)發現未婚教師在整體工作壓力大 於已婚教師;莊蕙伊(2005)指出,未婚教師在專業知能感受度 到的壓力大於已婚教師;張彩雲(2009)指出,國小未婚教師在 「個人發展」層面上的工作壓力明顯高於已婚教師;而張建群 (2009)指出,已婚教師的工作壓力感受高於未婚教師。 然張文賢(2006)指出,已婚和未婚教師的壓力感受未達 顯著差異。鄭志成(2007)、陳信宜(2008)、高玉蘋(2008)、簡聿 悊(2009)都指出,婚姻狀況之不同並不影響教師工作壓力的 感受。故本研究將婚姻狀況分為已婚、未婚及其他,來進一步 探討其與工作壓力之關係。. (四)子女數與工作壓力之關係 由工作壓力相關的文獻發現,施金泉(1994)對女性教師工 作壓力研究指出,擁有孩子的個數與女性教師的工作壓力有顯 20.

(34) 著相關,孩子個數在 2 個以上的女教師經常覺得壓力很大的人 數偏高;簡驪潔(2007)指出國中教師子女數的不同在工作與家 庭衝突的壓力感受上會有顯著的不同,分別擁有子女數一人者 及二人者,其工作壓力皆大於無子女者;陳信宜(2008)指出國 小兼任無給職行政工作教師,3 個孩子的教師,在「工作感受」 層面上遠高於 0 個與 1 個孩子的教師。但是林雅薰(2004)指出, 子女數與工作壓力有顯著負相關,也尌是子女數愈多,工作壓 力愈小。因此,在本研究中將繼續探討子女數不同之國中女教 師工作壓力的差異狀況,這來進一步討論其與工作壓力之關 係。. (五)擔任職務與工作壓力之關係 由工作壓力相關的文獻發現,擔任職務對工作壓力的影 響,尚無一致的定論。李勝彰(2003)指出,專任教師及導師 的工作壓力,顯著大於教師兼主任;林雅薰(2005)指出,教 師兼導師的工作壓力,大於專任教師及教師兼主任;邱從益 (2004)發現,兼任行政的教師,感受到中等程度的工作壓力; 劉秀鳳(2010)指出,特殊學校教師的整體工作壓力,導師大於 兼任行政的教師。 然亦有研究發現,擔任職務不同的教師,其工作壓力無顯 著差異(陳素惠,2002;黃宏建,2003)。本研究將擔任職務 分為教師兼任行政、兼任導師、專任教師、代理代課教師共四 組,來進一步探討其與工作壓力之關係。. (六)學校規模與工作壓力之關係 21.

(35) 由工作壓力相關的文獻發現,學校規模對工作壓力的影 響,尚無一致的定論。多數研究指出,學校規模對教師工作壓 力具有顯著差異。但有些發現大型學校的教師工作壓力高於小 型學校(張文賢,2006;簡聿悊,2009)。簡聿悊(2009)有關 台北市國中教師的研究指出,服務學校規模在「61 班以上」的 教師在「工作負荷」工作壓力大於「12 班以下」 ;張彩雲(2009) 指出國小教師,服務學校規模「13-24 班」的教師在「行政支 持」上的工作壓力顯著高於「12 班以下」; 「25 班以上」的教 師在「個人發展」上的工作壓力顯著高於「13-24 班」。 另有些發現,小型學校的教師工作壓力高於大型學校。汪 巧玲(2003)指出,小型學校的教師在時間支配方面的工作壓力 大於大型學校;莊蕙伊(2005)指出特教老師在人際關係的工作 壓力, 「10 班以下」及「21-30」班明顯大於「11-20」班及「30 班以上」。另有研究發現,學校規模對教師工作壓力不具有顯 著差異。李勝彰(2003)、許光溫(2007)指出學校規模的大小, 不影響教師工作壓力的感受。 本研究將學校規模分為大型學校(60 班以上)、中型學校 (59 班以下,24 班以上) 、小型學校(23 班以下) ,來進一步 探討其與工作壓力之關係。. (七)任教年資與工作壓力之關係 由工作壓力相關的文獻發現,任教年資對教師工作壓力的 影響,尚無一致的定論。多數研究皆發現,任教年資不同的教 師,工作壓力有顯著差異。其中有些指出,任教年資深者的工 作壓力大於年資淺者,如郭耀輝(2003)、鄭志成(2007)指出,資 22.

(36) 深教師在「工作負荷」感受到的工作壓力大於資淺教師。有些 指出,任教年資淺者的工作一力大於年資深者,林純文(1998) 發現任教「1-5 年」者,在學生行為、專業知能上的工作壓力 大於任教「21 年以上」者;吳政融(2002)也指出,年資在「5 年以下」及「6-10」年的大學體育教師,整體工作壓力大於年 資「16 年以上」者;郭美逢(2008)指出任教年資「6-10 年」 及「11-15 年」者,整體工作壓力大於年資「16 年以上」者; 簡聿悊(2009)指出任教年資「6-10 年」者,整體工作壓力大 於年資「21 年以上」者。 另有研究發現,任教年資的深淺在教師工作壓力上並無顯 著差異(蔡璧煌,1989;李勝彰,2003;陳信宜,2008; Morocco & McFadden,1984)。陳信宜(2008)指出兼任無給職行政工作 教師,不同年資在整體工作壓力的感受上無顯著差異。所以任 教年資對工作壓力的感受,是值得研究的變項。. (八)任教科目與工作壓力之關係 由工作壓力相關的文獻發現,探討不同任教科目教師之工 作壓力感受的研究比較少。張建群(2009)指出,在專業知能 上,語文和社會領域教師壓力大於健康與體育、藝術與人文及 綜合活動領域教師;在學生行為與學習上,數學和自然領域教 師 壓 力 大 於 藝術與 人 文 領 域 教師。 陳 怡 臻 (2006)、 李 翠 英 (2008)、簡聿悊(2009)也有相似的研究結果,顯示主要任教科目 為語文、數學、自然、社會領域之教師的工作壓力,較健康與 體育、藝術與人文及綜合活動領域教師大。 本研究將任教科目分為語文、數學、社會、自然與科技、 23.

(37) 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藝術與人文等七大領域,來進一步探 討其與工作壓力之關係。. (九)授課節數與工作壓力之關係 關於工作壓力與授課節數的研究非常少,簡聿悊(2009)指 出不同授課時數在整體工作壓力具有顯著差異,授課時數在 「16-20 節」的教師工作壓力顯著大於「10 節以下」的教師, 授課時數在「16-20 節」及「21 節以上」之教師所感受到的「工 作負荷」之工作壓力顯著大於「10 節以下」的教師。所以授課 節數對工作壓力的感受,是值得繼續研究的變項。. 第二節 家庭壓力之理論和相關探討. 家庭壓力是女性教師的另一類的生活壓力。莊豐萁(2005)指出比對 已婚國中教師及其配偶資料,女性無論是否有工作、工時數是否高於 先生,其花在家務工作的時間仍顯著高於先生。雖然現代女性已走出 家庭,但在雙薪家庭中,普遍的狀況下是女性仍承擔較多的家庭工 作。,因而家庭壓力仍是職業婦女的隱憂。以下針對家庭壓力的定義 與理論,以及女性家庭壓力現況及其個人背景之間關係的文獻進行整 理。. 一、 家庭壓力的定義與理論. (一)家庭壓力的定義 家庭壓力的定義可以透過刺激觀點、反應觀點及互動觀點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factors for choose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any differences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It aims to understand the authentic English learning adjust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emote area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affecting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work stress,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