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憂鬱情緒網絡書寫之意義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憂鬱情緒網絡書寫之意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的曝光及網友的轉載而形成的追隨網絡,截至 2014 年 11 月 30 日,已擁有十五 萬粉絲且還在繼續增加中,甚至每過幾分鐘便有網友留言給她:

一難過就想來看你的微博,就好像一個秘密基地,我的憂鬱我的傷感,

知恩那個在這裡,回到現實,我還要假裝快樂的要死

飯飯,我又看你了,每到難過的時候都會想到來看你,我的憂鬱症已經 好了,但現在是有點難過的,我跟你一樣,有憂鬱症,也自殺了,不過 我比較幸運,被搶救回來了,如果在 2011.05.06 的深夜,我就已經死 去的話,我相信現在是沒有痛苦的,如果你像我一樣幸運的活了下來,

你現在也應該是個快樂的女孩了,晚安

我和你一樣,也病了,看了幾個醫生,一點用都沒有,我不敢告訴家人,

每天胸口都堵得慌,周遭的人和事我都想逃避,不願意面對,我不知道 自己還能撐多久

根據《北京市微博客發展管理若干規定》指出,微博用戶在註冊時必須使用 真實身份資訊,但用戶暱稱可資源選擇。「後臺實名,前臺自願」的微博為網友 提供了匿名的可能性,由於匿名的緣故,在某種程度上,使用者更能敞開心扉,

表達自己真實想法(餘建華,2011)。

第三節 憂鬱情緒網絡書寫之意義

一、疾病誌與「我」

每一個事件都可以經由經驗者的情感和觀點述說,能夠述說再現的成分就是

「敘事性」。從廣泛的定義上看,醫學的診療與解釋,病患或家屬的病史和病痛 表露都是一種敘事文類。相較於醫者,患者可能遠比醫者自身更耐心聽取疾病狀 態的陳述。「疾病誌」(pathography)寫作即是敘事的一種,旨在描繪疾病、治療、

甚至死亡的個人經驗,類似傳記或自傳,是一種關於「我」的書寫(李宇宙,2003)。 敘事是一種詮釋「我」的方式,對於身體疾病的患者而言,疾病疼痛的我,或瀕 臨死亡的我已經不是原來的我;對於憂鬱症患者而言,睡眠障礙的我,對生活無 望的我,掙扎在自殺傾向中的我也不再是原來的我……透過不斷的陳述和追尋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下的「我」而建構自我,或重新擁有自己的過程(Mann, 1991)。

由病人書寫疾病中不但飽含個人對病苦和恐懼的獨白,還有和自己以及治療 的對話(李宇宙,2003)。疾病誌書寫的真實性為醫者提供治療依據,而病人對 醫者和家人認識他們痛苦的期許也可以通過書寫更深入地被瞭解。同時,閱讀他 人的書寫亦是一個自我認同的過程,自我認同也可以理解為同一性(Freud &

Breuer, 1895)。讀者在閱讀自己或他人的書寫過程中,發現了自己想說而又沒有 說出來的話,如同失戀者聽傷感音樂的帶入,進而產生了共鳴。曾經罹患憂鬱症 的心理諮商師王宇則以患者和醫者的兩個角度,寫下《走出抑鬱症:一個抑鬱症 患者的成功自救》一書,他在書中第一章寫下了自己曾經掙扎其中的憂鬱人生,

便在後面的章節展開分析與論述,期望帶著仍掙扎在其中的患者走出憂鬱症。該 書比其他治療類書籍更被患者所推崇,因為患者認為他懂他們,一位讀者如是說:

「處在抑鬱中的人甚至會忘記生活本身的樣子,但沒有經歷過抑鬱的人是無法感 同身受的」。

二、網路書寫的自我療癒

1. 為何不傾訴?

傾訴指把內心的秘密告訴別人以取得幫助和維持心理平衡的行為,佛洛依德 及眾心理治療家認為傾訴是心理諮商和心理治療的核心(于海波、張進輔,

2000)。Pennebaker(1990)認為如果人們對別人傾訴了心中的秘密,那麼他們 會得到一些如何看待這些秘密的啟發,並因此而提高他們把握生活的能力。隨 後,Pennebaker(1997)不斷以實驗證明:創傷的揭露比壓抑更能促進心理健康。

儘管不少研究證明傾訴有益,但傾訴的消極反應讓憂鬱症患者不輕易敞開心扉,

一位患者這樣寫道:「所以我的父親或者親戚都會指著我說,這孩子做事優柔寡 斷,缺乏信心,生活懶惰,整天無精打采,沒出息。我以前嘗試向他們傾訴,但 是後來知道無望也就保持沉默了,我的痛苦只有我知道」。

有趣的是,Levinas 認為倫理才是心理療癒的核心(Gordon, 1999),相比起 佛洛依德的理論,一定程度是從「自我」朝向「他者」的轉折。創傷的發生會造 成身心的傷害,但是創傷後我們的社會文化如何去理解與對待這個創傷,往往會 二度建構這個創傷(蔡美娟,2011)。在中國的社會環境下,被等同於精神病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憂鬱症被貼上了負面的標籤,即便是至親也無法理解他們的痛苦。一方面,傾訴 者未能揭露秘密的原因是認為傾聽者會感到尷尬或恥辱,甚至不被理解。人們之 所以不傾訴是憂鬱他們認為把內心的秘密向別人傾訴後會引起聽者的不安和困 擾,而這種消極反應會使傾訴者更加焦慮,且更加關心秘密可能引起的消極後果

(Pennebacker;轉引自 Kelly, A.E.& Mckilop K.J. ,1996)。另一方面,傾訴者擔心 傾聽者是否會保密,若是傾聽者將秘密散播出去,只會讓其陷入更深的痛苦。若 要避免傾訴的消極後果,一是以書寫的方式自我揭露,二是選擇一個適於傾訴 的、能提供幫助的傾聽者。

2. 書寫自療

相對於傾訴,疾病經驗和治療經驗的寫作是和痛苦及死亡威脅抗爭的一部 分,也是一種自我的靈魂治療行動(李宇宙,2003)。根據對文獻的理解,本文 認為書寫自療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傾訴情感出發的書寫:將無法對人訴說的 積壓在內心的真情實感加以書寫,再現現場中的知覺、情感、情緒與感受,書寫 的過程也是一種釋放壓抑情緒的過程,同時也表達了自我。Pennebaker 與 Beall 的創傷書寫實驗指出,書寫者如果有勇氣揭露自己的創傷和與其相連的情感,對 心理健康會有正面的助益(DeSaLvo, 1999)。書寫的內容只要是和情感相繫深刻 的生命體驗,不管這些經驗是好是壞,書寫者都可以從與這些經驗重新連結的過 程中得到療癒(蔡美娟,2011)。

另一種是從認知行為出發的書寫:以書寫情緒手冊的方式修正負面認知,讓 正面情緒維持更長久的自療方式。Richard J. Davidson 曾以實驗證實憂鬱症患者 與健康者在凝視能讓人心情愉快的照片時大腦活躍度幾乎相同,差別是持續的時 間不同,有抑鬱症患者的大腦活躍度僅能持續短短幾分鐘,而擁有證明情緒的人 則維持一個小時。為此,樸用喆(2013)認為情緒也是有習慣性的,可以透過書 寫情緒手冊改善負面情緒習慣,記錄一天結束時心情不錯的時刻,透過閒暇時間 閱讀的方法,讓正面情緒維持更長久。在面對負面情緒時,當下將狀況及情緒書 寫其中,以客觀的角度檢視並註記上合理認知,再次遇到同樣狀況時對書寫進行 回溯。

3. 網路書寫的雙重療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網路書寫得益於選擇性匿名的環境及多元社會的互動,讓使用者可以相對自 由地在網路上描繪不同版本的「我」,使得人們在現實社會背後有機會展現不同 自我的可能(Turkle, 1995)。匿名的書寫環境,更為感情的宣洩解除了後顧之憂

(嶽麗君,2004)。以書寫的方式與有過同樣經歷的人彼此傾訴相互幫助,使他 們意識到自己並不孤單,成為病理治療的有效補充(胡敏,2010)。

Kelly, A.E.與 Mckilop K.J.(1996)認為一個適於傾訴的、能提供幫助的傾 聽者具有的特徵,包括:值得信賴、不作評價、有能力提供新的看法且處於適當 的人際關係階段。在他們的研究中,受試者認為傾聽者的特徵以「為我保密」最 重要,其次是「理解我」,然後依次是「不對我作評價」、「能幫助我」、「個性特 徵與我相似」、「有相似的經歷」。相比起互相瞭解的強連接傾聽者,他們認為應 該與弱連接的傾聽者共用內心的秘密,對傾訴者有所瞭解但並不十分瞭解是一種 比較合適的狀態。對於微博上弱連接的聯繫人而言,這些特質往往是他們所獨有 的,主要體現為三方面:(一)由於不在一個真實生活沒有交集,他們是值得信 賴的傾聽者。(二)因為沒有真實接觸及足夠瞭解,一般人無法對網友進行評價。

(三)憂鬱傾向較高的網友更緊密群聚在自我社會關係網絡中,該網絡中多是感 同身受掙扎在憂鬱中的網友,及有能力提供專業幫助的心理諮商師。

可見,網絡書寫為憂鬱傾向的人提供了釋放壓抑情緒的土壤,同時提供了適 於傾訴的、能提供幫助的傾聽者。

三、情緒書寫與自殺行為

1. 憂鬱、無望與自殺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憂鬱症可引致自殺,70%的患者會產生自殺意念。在中 國,每年有 28.7 萬人死於自殺,對於 15-34 歲的人,自殺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Michael, R. P., Xianyun, L. &Yanping, Z., 2002)。其中,63%自殺者有精神障礙。

自殺行為是憂鬱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常見併發症,在自殺死亡的人中 50%5患有憂 鬱症,憂鬱症患者中有 15%6的人最終自殺死亡(胡澤卿、劉協和、曹莉萍,1997)。

5中國自殺死亡人數中憂鬱症患者的比例在不同樣本的研究、不同媒體的報導中說法不一,範圍 從 30%至 80%不等。

6中國憂鬱症患者最終自殺死亡的比例在不同樣本的研究、不同媒體的報導中說法不一,範圍從 10%至 20%不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肖水源、周亮與徐慧蘭(2005)參照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

和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IDC-10)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自殺行為的分類(如 圖),除了探討類別,該分類方案還結合死亡意願強烈程度進行評定。

表一:自殺行為的分類類別

類別 定義

自殺死亡 採取了傷害自己生命的行動,直接導致死亡的結局;

自殺未遂 採取了傷害自己生命的行動,沒有導致死亡的結局;

自殺未遂 採取了傷害自己生命的行動,沒有導致死亡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