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憂鬱情緒的網路社群書寫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憂鬱情緒的網路社群書寫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會走上輕生之路。真正要改善中國憂鬱症患者的處境,需要改變人們對憂鬱症的 看法和接納,同時應從醫療體制著手,加入醫療資源投入,包括學科教育、科室 設置等,以切實提升憂鬱症的治療環境及治癒率。但在辨識率上,由於社會對憂 鬱症的意識問題,直接導致主動求醫率低,是否可透過一種被動的方式進行憂鬱 傾向的網路初篩,在網路上向一定程度有憂鬱傾向的人輸送健康宣傳和心理熱線 等資訊鼓勵他們求醫?改善中國的憂鬱症現狀是一大難題,但是一個可以被分解 的難題。本文期望可探索可提升憂鬱症辨識率之方法,為憂鬱症提供低成本高效 率之網路初篩可行性分析。

第二節 憂鬱情緒的網路社群書寫

一、健康醫療與網絡行為

據瞭解,搜索健康訊息是人們上網最普遍的行為之一,在美國,有超過一千 七百萬成年人曾在線上搜索健康訊息,主要是與「網路的匿名性」和「即時反饋」

的特質相關。Houston 等人在美國透過線上憂鬱篩檢計劃發現基於網路的篩檢不 止可辨別大量有憂鬱症症狀的人,而且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沒有接受過治療,線 上篩檢一旦建立能持續使用,且有價格低廉和易於維護的特點。該研究驗證了在 網路平臺中接觸憂鬱症患者的現實可能性,但線上篩檢的方式存在一定侷限性:

一是網路篩檢是主動性的行為,其調查方式是自我報告性質的,即被調查者對憂 鬱症本身有所認知且對自己的症狀有所覺察,才可能會瀏覽網站進行填寫動作,

相當於願意自救的人,醫生才能救他。由於中國社會文化對憂鬱症的認知偏差,

主動性的網路篩檢無法接觸到大多數深陷憂鬱的患者。二是線上篩檢存在一定程 度的數位落差(大陸譯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網路調查與實地調查存在統 計學上的顯著差異,受限於網民的總體特徵,包括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可見,

網路調查有其獨特優勢,但無法代替傳統調查(餘建華,2011)。

但隨著社群媒體的普及,健康醫療不再侷限於個體主動性的自我報告,透過 分析社群媒體上的大量數據,可獲得公眾對健康醫療的價值訊息。有鑑於此,公 共衛生組織在積極考慮社群媒體傳播健康訊息的風險溝通及應急程式。Vance、

Howe Dellavalle(2009)分析了運用社群媒體在青壯年中傳播公共健康訊息之正 方及反方觀點,在社群媒體中傳播健康訊息固然有價格低廉和傳播速度快的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點,但也存在資訊來源模糊,觀點作為事實被傳播的缺點。Greene et al.(2010)

透過研究醫療資訊是如何透過 Facebook 傳遞,醫病群體之間又是如何透過 Facebook 分享訊息,相互鼓勵和支持。Michael J. Paul 與 Mark Dredze(2011)

透過 Twitter 挖掘公共健康訊息,期望將可獲得的訊息與相關的公共衛生指標進 行對接。

二、憂鬱情緒與憂鬱症

Richard Lazarus(2000)認為「情緒是人們因外在或內在環境轉變而產生的 生理上、主觀意識上和行動傾向上的反應」。Daniel Goleman(1995)在風靡全球 的系列書籍《情商》中對情緒的定義為「感覺及其特有的思想、生理與心理的狀 態,以及相關的行為傾向。」無論以何種定義,情緒都是涵蓋生理與心理範圍的 屬性,前者強調的是情緒的形成,後者則是強調情緒的影響。憂鬱情緒也是情緒 的一種,憂鬱症作為一種常見的心理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情緒低落為主要症 狀,透過對憂鬱情緒持續性的監控,作為臨床判斷的主要依據,對於辨識憂鬱症 患者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參考價值。

根據 Magda Arnold(1960)提出的最早的認知評估理論(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y),他認為情緒過程:知覺->評估->情緒->生理反應及採取行動。隨後 Richard Lazarus(1967)進行了修正,他透過非洲土著之成年禮輔以不同態度和 風格的配音提供給不同受試者觀看的情緒反應,以視情境認知在情緒行為上的反 應,結果可以當一個人情緒不同時,對同一影片的認知亦不同,即每個人判斷重 要事件的標準都不一樣。即同一樣件事情,作用在不同人身上,或者是同一個人 的不同時期,對一件事情的情緒反應都是有差別的。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每個 人或多或少都會存在負面的情緒,擁有憂鬱情緒的不一定是憂鬱症患者,他們是 憂鬱傾向者,有可能轉化為憂鬱症患者。憂鬱症患者一定擁有憂鬱情緒,但憂鬱 情緒持續時間超過兩週以上且伴隨自我認知較低、睡眠障礙及有自殺傾向等症狀 便有可能是憂鬱症。從本質上來說,患有憂鬱的人,不是被生活中的刺激事件所 打倒,而是被這些事情對他而言的意義所打倒(王宇,2012)。

三、憂鬱情緒的網絡社群書寫

與軀體類疾病借助儀器及指標輔助診斷相異,憂鬱症的診斷和治療主要依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病人的訴說和醫生的經驗。憂鬱症患者網路的情緒訴說受到了研究者的關注,情 緒書寫的痕跡集中在 Twitter 和 Facebook 等社群網站。目前已有若干研究摸索到 憂鬱症情緒的網路社群書寫行為並進行分析,Minsu Park et al.(2012)證實了 Twitter 上存在大量憂鬱情緒的書寫痕跡,憂鬱症患者除了在網絡上書寫憂鬱的 情緒、狀態外,還有一部分治療史。Munmun De Choudhury et al.(2013)透過分 析 Twitter 上憂鬱症患者被確診前一年的發文,發現他們比正常人擁有更多負面 的情緒,對自我關注較高,對宗教思想的表達較頻繁,存在降低社會活動的傾向,

但他們普遍群聚在憂鬱傾向較高的自我社會關係網絡(ego network)。

中國大陸市佔率最高的新浪微博針對本土化的憂鬱情緒書寫特質,進行了初 探性研究(任喆鸝,2014),透過對一千則不同程度憂鬱症患者(由人工判別曾 有就醫確診或服藥行為)所發佈微博進行內容分析,對先擷取語料中之情緒詞彙 進行詞頻統計,再從詞頻統計獲得的高頻詞中回溯患者之發文語調,治療狀況,

價值傾向(對死亡、生命、自己),對父母、情感、未來、社會的看法及在微博 互動行為等。憂鬱症患者普遍自我評價較低,且自我關注度較高,上述研究結論 與美國學者發現相似,但不同的是,在宗教思想的表達上,中國憂鬱症患者的宗 教思想表達在所研究對象中無跡可尋。除此之外,中國憂鬱症患者的特殊性還在 父母的牽絆相對較強,對於所研究的對象而言,父母對憂鬱症患者的影響至關重 要,有患者是因為走不出母親去世的陰影,有患者則是不捨媽媽則遲遲沒有自 殺,另外,家人是否能理解患者也對他們影響較深。從微博互動中可看出 Munmun De Choudhury et al.(2013)所證實的小社交圈群聚的特性,互動主要集中在病 友溝通之間。可見,透過分析微博語料獲得中國大眾之憂鬱症相關數據與資訊存 在其現實可能性,但在挖掘美國研究共性之同時,也要注意中國人的特質,因此,

選擇一個中國大眾群聚且自由表達自己的網絡土壤對研究顯得有重要意義。

四、微博的憂鬱情緒書寫

1. 中國社群網站分類

Web 2.0 的技術拓展了網絡的可能性,用戶不僅可以接收訊息,更是內容的 創造者,直接催生了眾多社群媒體。但由於網絡的不斷發展,社群媒體的系統分 類是複雜而繁瑣的,Kaplan 與 Haenlein(2010)則是將社群媒體分為六類,分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是:群眾外包(e.g. Wikipedia),部落格和微博(e.g. Twitter),內容社區(e.g.

Youtube),社群網絡(e.g. Facebook)、虛擬遊戲世界(e.g. World of Warcraft)和 虛擬社群世界(e.g. Second Life)。不過,以上只是其中一種分類方式,並未將即 時社群通訊軟體(e.g. Whatsapp)納入。由於部分網站在中國大陸受到限制的關 係,隨著 Web 2.0 技術日趨成熟,中國大陸的社群媒體亦形成了一套自有體系。

表 2-2:中國的社群媒體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資訊中心4對社交類應用程式用戶行為的研究報告,中國 大陸目前主流的社交類應用程式為:社群網站、微博與即時通訊工具。

CNNIC 為了研究的區分與便利,將微博從一般意義上的社群網站分離而進 行單獨的研究。其對於社群網站的定義為與 Facebook 形態和功能相似、基於用 戶真實社交關係,為用戶提供一個溝通交流平臺的社群網站,即 QQ 空間、人人 網等。微博則是與 Twitter 擁有相似形態和功能、基於用戶關係的訊息分享、傳 播及獲取、以一百四十字左右文字更新資訊且實現即時分享的平臺,即新浪微 博、騰訊微博等。即時通訊工具(IM)指能夠實現用戶間文字、語音或視頻等 實時溝通方式的軟體,即 QQ、微信等。

4中國互聯網絡資訊中心:簡稱 CNNIC,經由中國大陸主管部門批准組建的管理和服務機構,行 使國家互聯網絡資訊中心的職責,定期發佈中國大陸互聯網發展研究。

社群媒體屬性 一般社群媒體 中國大陸自有體系 群眾外包 Wikipedia 百度百科

微博 Twitter 新浪微博、騰訊微博

內容社區 Youtube 優酷

社群網絡 Facebook QQ 空間、人人網 虛擬遊戲世界 World of Warcraft QQ 遊戲

虛擬社群世界 Second life hipihi 即時通訊 Whatsapp、line QQ、微信

而傳播範圍有限的社會認知,被稱之為強連接(Strong Ties)。而相對於強連接,

社會關係更為廣泛,卻是膚淺的社會認知,如一個被無意間提到或者打開收音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的曝光及網友的轉載而形成的追隨網絡,截至 2014 年 11 月 30 日,已擁有十五 萬粉絲且還在繼續增加中,甚至每過幾分鐘便有網友留言給她:

一難過就想來看你的微博,就好像一個秘密基地,我的憂鬱我的傷感,

一難過就想來看你的微博,就好像一個秘密基地,我的憂鬱我的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