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憂鬱傾向者之微博書寫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憂鬱傾向者之微博書寫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9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憂鬱傾向者之微博書寫分析 Search for Depress Tendency:治 An Analysis on Chinese. 政. 大. 立Micro-Blog Texts.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陳百齡博士、陳恭博士. 研究生:任喆鸝 撰. 中 華 民 國 一零四年 七月.

(2) 摘要 本文嘗試透過社群媒體微博進行憂鬱書寫識別,主要期望回答兩 方面的問題:(一)中國憂鬱人群之社群媒體書寫特質為何?(二) 如何透過該書寫特質識別更多的憂鬱文本? 透過對十位已確認之憂鬱症患者之微博關係圈進行滾雪球,發現 127 憂鬱傾向者,共爬取憂鬱傾向者之微博文本 20748 則,作為文本 分析之數據集,並運用內容分析、質化分析、詞頻分析及詞語共現等 多種方法分析文本。. 治 政 分析結果顯示:(1)透過對文本進行語調、情緒、主題及憂鬱程 大 立 度的編碼後,我們發現憂鬱傾向者在微博之書寫含 62%的負面語調及 ‧ 國. 學. 25.1%的憂鬱文本,其中,負面及憂鬱程度較高的書寫主題是「自我」 、. ‧. 「親情」、「自殺」及「睡眠障礙」。(2)深入對「自我」及「親情」 憂鬱書寫的質化分析後,發現他們不同於一般人的心理特質,其中,. y. Nat. io. sit. 「自我厭惡」及「不被理解」是他們心中最難以釋懷的角落。(3)由. er. 於「自殺」、「睡眠障礙」屬於憂鬱人群特徵,經過分析發現透過主. n. a. iv. l C n 題關聯詞的共現詞組有助於辨識憂鬱人群,其中,「睡眠障礙」共現. hengchi U. 詞的憂鬱文本辨識度達 74%,「自殺」共現詞的憂鬱文本辨識度達 34%,未來透過機器的方式,可進一步優化該方法,提升憂鬱文本的 辨識度。. 關鍵詞:憂鬱人群 書寫 微博 文本分析. 1.

(3)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1)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blog writing by the depressed tendency people? (2)How to identify the text in social media? Ten Wei-bo users with identified depressed tendency were chosen as starting points of snow-ball searching, and 127 users were located. A total of 20748 messages from this group of the users was collected as the dataset. Multiple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analyze the texts: content analysis, qualitative text analysis, word frequency analysis and word co-occurrence.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1)Through the coding of the text tone, mood, theme and degree of depression, we find out that in micro blog writing, the depressive tendency uses 62% of the negative tone and 25.1% of the blue text. Among them,. 政 治 大 "suicide" and "sleep disorder". (2)Through deep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self" and 立. higher negative and degree of depression of writing subjects are "self", "family",. "affection" depressed writing, the "self loathing" and "don't understand" in their mind. ‧ 國. 學. are the most unforgettable. (3)Because the depressed people have the features of "suicide" and "sleep disorder", through the analysis, we find that through theme. ‧. related words, it is helpful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depression text. Among them,. y. Nat. the "sleep disorders" co-occurrence words depressed text identification is up to 74%,. sit. and "suicide" co-occurrence words depressed text identification degree is 34 %.In the. n. al. er. io. future, through the computer, we can further optimize the method, and enhance the degree of identification of depression text.. Ch. engchi. i n U. v. Key words: Depressed crowd, Writing, Micro-blog, Text analysis. 2.

(4) 目次 第一章. 導論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2. 第一節. 何謂憂鬱症........................................... 12. 第二節. 憂鬱情緒的網路社群書寫............................... 19. 第三節. 憂鬱情緒網絡書寫之意義............................... 24. 第四節. 憂鬱傾向之資料考掘探索............................... 31. 第五節. 小結.................................................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0. 第一節. 資料蒐集............................................. 40. 第二節. 內容分析............................................. 42. 第三節. 質化分析............................................. 46. 第四節. 詞頻分析............................................. 49. ‧ 國. 資料分析 ................................................ 55 內容分析............................................. 55. y. Nat. 第一節. 詞語共現............................................. 51. ‧. 第四章. 學. 第五節. 立. 政 治 大. 第三節. 詞頻分析............................................. 71. 第四節. 詞語共現............................................. 74. 第五節. 小結................................................. 79. n. al. er. sit. 質化分析............................................. 61. io. 第二節. 第五章. Ch. engchi. i n U. v. 結論與建議 .............................................. 8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1. 第二節. 社群媒體文本分析方法之思考........................... 82. 第三節. 研究貢獻、限制及未來研究建議......................... 84. 3.

(5) 表次 表 1 憂鬱期的症狀 .............................................. 12 表 2 中國的社群媒體 ............................................ 22 表 3 中國社群媒體特質 .......................................... 23 表 4 自殺行為的分類類別 ........................................ 28 表 5 樣本清洗規則 .............................................. 42 表 6 微博整體變項 .............................................. 43 表 7 微博內容變項 .............................................. 44 表 8 質化分析 .................................................. 47 表 9 詞頻分析 .................................................. 49. 政 治 大. 表 10 詞語共現 ................................................. 51. 立. 表 11 憂鬱傾向者之微博文本主題與語調交叉分析 ................... 56. ‧ 國. 學. 表 12 憂鬱傾向者微博文本主題與情緒交叉分析 ..................... 57 表 13 憂鬱傾向者微博文本主題與憂鬱程度交叉分析 ................. 60. ‧. 表 14 主題關聯詞 ............................................... 71. y. Nat. 表 15 憂鬱文本「自殺」主題之共現詞組 ........................... 74. io. sit. 表 16 憂鬱文本「睡眠障礙」主題之共現詞組 ....................... 75. n. al. er. 表 17 「自殺」主題之共現詞組驗證情況 ........................... 76. i n U. v. 表 18 「睡眠障礙」主題之共現詞組驗證情況 ....................... 78. Ch. engchi. 表 19 憂鬱與社群媒體文本分析方法之研究貢獻 ..................... 79 表 20 社群媒體文本分析方法之比較 ............................... 82. 4.

(6) 圖次 圖 1 自殺防禦早期識別機制概念圖 ................................ 31 圖 2 詞頻分析架構圖 ............................................ 50 圖 3 詞語共現分析架構圖 ........................................ 52 圖 4 詞語共現驗證架構圖 ........................................ 53 圖 5 憂鬱傾向者之社群網絡構成 .................................. 55 圖 6 憂鬱傾向者之微博文本主題與語調線形圖 ...................... 56 圖 7 憂鬱傾向者之微博文本主題與情緒線形圖 ...................... 57 圖 8 憂鬱傾向者之憂鬱文本與負面語調線形圖 ...................... 58 圖 9 憂鬱傾向者之微博文本主題與憂鬱程度條形圖 .................. 59. 政 治 大. 圖 10 「自殺」共現詞組憂鬱文本及詞組文本比例線形圖 ............. 76. 立. 圖 11 「睡眠障礙」共現詞組憂鬱文本及詞組文本比例線形圖 ......... 77.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5. i n U. v.

(7) 導論. 第一章. 2014 年 8 月 11 日,美國著名喜劇明星羅兵威廉姆斯在加州寓所自殺去世, 飽受重度憂鬱症的他生前曾獲奧斯卡獎、金球獎、格萊美獎等殊榮。2014 年 6 月 1 日藝人歡歡被發現在家中燒炭身亡,就醫服藥三個月的歡歡情路坎坷,疑未 走出喪父陰影。2014 年 5 月 15 日中天主播史哲維在家中被發現頭套塑膠袋自殺 身亡,長期罹患憂鬱症的他工作壓力大,自我要求高,很少向別人宣洩負面情緒。 2013 年 3 月 18 日台灣輔仁大學出現首宗大陸學生在台自殺案,劉姓學生被發現 在宿舍上吊自殺,據警方調查該名學生曾有憂鬱症病史,疑為情所困。連續性的 憂鬱症自殺事件引起了兩岸媒體的高度關注,死者之親人好友或悔恨或揪心,曾. 政 治 大 兩年前在大學的宿舍裡,「走飯」最後一次撥通媽媽的電話,她像往常異樣 立. 發現蛛絲馬跡卻無法阻止至親走上絕路。. 哭個不停。媽媽安慰她,「其實我覺得你還是蠻勇敢的。」這反而讓她哭得更厲. ‧ 國. 學. 害,好像明天就要流浪去遠方。2012 年 3 月 18 日,大陸網友「走飯」在新浪微 博中發佈了最後一條訊息, 「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麼重要的原因,. ‧. 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這對死亡輕描淡寫的三十三個字,通過微博. Nat. er. io. 名女生已經在 3 月 17 日淩晨上吊自殺遺憾去世。. sit. y. 定時發送工具在「走飯」死後第二天被發出,隨後警方證實在南京高校就讀的該. al. 「走飯」的自殺在微博引起了眾多網友的關注,她生前在微博上關注很多與. n. v i n Ch 她的心境很相似的人,這群人透過文字的嗅覺相互吸引,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小 engchi U 社交圈。他們中有人是和「走飯」一樣的憂鬱症患者,有人只是把調侃死亡當作 一種炫耀。曾在南京上學的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教授傑夫分析了「走飯」具有代表 性的微博,他認為「失眠、閉鎖、焦躁、容易生氣、對所有事情失去興趣,這些 都是憂鬱症的典型表現。微博是她唯一的傾訴平臺,所有微博都是她的呼救信 號!」此前傑夫曾三次成功緊急救援微博網友,他懇請新浪微博保存「走飯」帳 號及其微博,供所有心理學者,心理諮商師及社會工作者作為案例分析,並建議 微博定時發送工具可以設定敏感詞以便緊急救援。. 憂鬱症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一種常見精神疾患,其主要體現為患者心情鬱 悶,喪失興趣或享受感,產生負罪感,或自尊心不足,睡眠和食慾紊亂,身體疲 憊,注意力不易集中等。憂鬱症可能長期存在或經常復發,從而影響個人的工作 6.

(8) 或學習能力或日常生活能力。最嚴重時,憂鬱症可引致自殺。 據世界衛生組織預計,到 2020 年,憂鬱症可能成為僅次於心腦血管病的人 類第二大疾病。全球共有 3.5 億人患憂鬱症,每年因憂鬱症自殺死亡人數高達 100 萬人。然而,中國憂鬱症患者人數眾多紛紜,據 Michael Phillips 等人(2009)在 The lancet 的憂鬱症流行病學調查指中國憂鬱症患病率為 6.1%,可見,中國憂鬱 症患者已達 9000 萬。 臨床經驗表明,80%的患者如果規範治療可以實現臨床治癒,可見,憂鬱症 已有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但目前大陸憂鬱症的辨識率不足 20%,從未就醫率高 達 62.9%。在一項在中國進行的網絡調查報告顯示,75.94%的人認為可以透過自 身調節抑制憂鬱症的發生和發展,而不需要專業醫生和藥物的治療(李晉,2012. 政 治 大 在精神疾病醫療資源上,中國有職業資格的精神科醫生不到 20000 人,各類 立. 年 7 月 30 日)。. ‧ 國. 學. 精神障礙的患者卻超過一億人,嚴重精神障礙患者 1600 萬人,每 10 萬人中僅有 1.46 名精神科醫師,為國際標準的 1/4,直接導致全中國有 70%的重性精神病患. ‧. 者沒有得到規範治療(陳瑜、徐偉,2011 年 10 月 31 日)。. 社會與人家對精神疾病的曲解更是給憂鬱症患者加重了負擔,作家七堇年1. y. Nat. er. io. sit. 在《燈下塵》2中紀錄了自己的憂鬱症:. 為了開處方藥,去看醫生。醫生跟我說,我知道這病很難受,別人也體. n. al. Ch. i n U. v. 會不了;就像你得了肝病,你疼,別人知道你疼也幫不了你,只能自己. engchi. 治;憂鬱症一樣的。別人可能還不相信你疼,更沒法幫你,你只能靠自 己。 由上可見,中國文化情境下的憂鬱症患者背負著三座大山:第一座是病痛本 身的壓力,無論是軀體上抑或是心理上的折磨;第二座是醫療資源的壓力,直接 導致醫者和患者之間有限的溝通及難以化解的認知障礙;第三座是由於社會對憂 鬱症的曲解,憂鬱症患者還承受著來自社會及不被親人理解的痛苦。 因此,要真正改善中國憂鬱症患者的處境,需要改變人們對憂鬱症的看法和. 七堇年:原名趙勤,筆名是七堇年,中國當代青年作家。. 1. 《燈下塵》:取自 http://wufazhuce.com/one/vol.114#articulo. 2. 7.

(9) 接納,同時應從醫療體系著手,以切實提升憂鬱症的認知環境及治癒率,本文期 望探索透過網路辨識憂鬱之方法,為憂鬱人群的網路初篩提供參考。 然而,如何在茫茫網路中找到憂鬱人群?透過已有文獻分析,我們發現 Minsu Park et al.(2012)證實了 Twitter 上存在大量憂鬱情緒的書寫痕跡,憂鬱 症患者除了在網絡上書寫憂鬱的情緒、狀態外,還有一部分治療史。Munmun De Choudhury et. al.(2013)透過分析 Twitter 上憂鬱症患者被確診前一年的發文,. 發現他們比正常人擁有更多負面的情緒,對自我關注較高,對宗教思想的表達較 頻繁,存在降低社會活動的傾向,但他們普遍群聚在憂鬱傾向較高的自我社會關 係網絡(ego network) 。Greene et al.(2010)透過研究醫療資訊是如何透過 Facebook 傳遞,醫病群體之間又是如何透過 Facebook 分享訊息,相互鼓勵和支持。可見,. 政 治 大. 新興的網際網路產物社群媒體可能會是憂鬱人群的書寫土壤。. 立. 在前期研究中,我們就對中國新浪微博中的憂鬱症患者之微博進行了探索性. ‧ 國. 學. 研究,透過對一千則不同程度憂鬱症患者(由人工判別曾有就醫確診或服藥行為) 所發佈微博進行內容分析,擷取語料中之情緒詞彙進行詞頻統計,再從詞頻統計. ‧. 獲得的高頻詞中回溯患者之發文語調,治療狀況,價值傾向(對死亡、生命、自 己),對父母、情感、未來、社會的看法及在微博互動行為等。我們發現憂鬱症. y. Nat. sit. 患者會在微博中坦露心聲,他們普遍自我評價較低,且自我關注度較高,上述研. n. al. er. io. 究結論與美國學者發現相似。. i n U. v. 但憂鬱人群在微博中坦露心聲的動機在於?Pennebaker(1997)不斷以實驗. Ch. engchi. 證明:創傷的揭露比壓抑更能促進心理健康。但在中國的社會環境下,憂鬱人群 一方面渴望傾訴,同時擔心把內心的秘密向別人傾訴後會引起聽者的不安和困擾 。另一方面,他們擔心 (Pennebacker;轉引自 Kelly, A. E.& Mckilop, K. J. ,1996) 傾聽者是否會保密,若是傾聽者將秘密散播出去,只會讓其陷入更深的痛苦。可 見,若要避免坦露心聲的消極後果,一是以書寫的方式自我揭露,二是選擇一個 適於傾訴的、能提供幫助的傾聽者。 相對於傾訴,疾病經驗和治療經驗的寫作是和痛苦及死亡威脅抗爭的一部 分,也是一種自我的靈魂治療行動(李宇宙,2003) 。Pennebaker 與 Beall 的創傷 書寫實驗指出,書寫者如果有勇氣揭露自己的創傷和與其相連的情感,對心理健 康會有正面的助益(DeSaLvo, 1999)。而網路正是一種恰如其分的書寫平臺,早 8.

(10) 在 Web 2.0 時代,陳憶寧(2011)透過對癌症部落客書寫的研究,認為部落客的 書寫不僅對醫者深入瞭解疾病,亦或是患者本身自我療癒疾病之痛苦都有幫助, 在將個人情緒公共化的過程中,進一步得到了社會支持。隨著 Web 3.0 的到來, 部落格的衰落,微博日益興起。Minsu, P.、Chiyoung, C.與 Meeyoung, C.(2012) 先以前測透過對一定時間內 Twitter 上含關鍵字「憂鬱(depression) 」的 21103 則文本數據中隨機抽取 1000 則進行編碼後,其分析結果發現:42.4%的文本在討 論「述說自己憂鬱的心情」 ,34.1%的文本則在「傳遞憂鬱資訊」 ,10.73%的文本 著重於「分享關於憂鬱的想法」。在社群媒體中,憂鬱人群不僅獲得書寫平臺, 還擁有適於傾訴的傾聽者。 Kelly, A.E.與 Mckilop K.J. (1996)認為一個適於傾訴的、能提供幫助的傾. 政 治 大 的人際關係階段。在他們的研究中,受試者認為傾聽者的特徵以「為我保密」最 立 聽者具有的特徵,包括:值得信賴、不作評價、有能力提供新的看法且處於適當. ‧ 國. 學. 重要,其次是「理解我」,然後依次是「不對我作評價」、「能幫助我」、「個性特 徵與我相似」、「有相似的經歷」。然而,根據美國社會學家 Mark, S.G.於 1974 年. ‧. 提出的弱連接理論,在傳統社會中,每個人接觸最頻繁的是自己的親人、同學、 朋友、同事等,這樣的關係屬於穩定而傳播範圍有限的社會認知,被稱之為強連. y. Nat. sit. 接(Strong Ties) 。但對於憂鬱人群的親人、朋友、同學及同事,大多數時候他們. n. al. er. io. 無法勝任傾聽者的角色。在中國的社會文化環境下,「不對我作評價」是親人、. v. 朋友等強連接關係人難以達成的,同時他們缺少「有相似的經歷」又缺乏「理解 我」的特徵。. Ch. engchi. i n U. 相反,社會關係更為廣泛,卻是膚淺的社會認知,被稱為弱連接(Weak Ties)。即,對於基於生人網絡弱關係鏈的微博聯繫人而言,上述傾聽者之特質 往往是他們所獨有的,主要體現為三方面:(一)由於在真實生活沒有交集,他 們是值得信賴的傾聽者。(二)因為沒有真實接觸及足夠瞭解,一般人無法對網 友進行評價。(三)憂鬱傾向較高的網友更緊密群聚在自我社會關係網絡中,該 網絡中多是感同身受掙扎在憂鬱中的網友,以書寫的方式與有過同樣經歷的人彼 此傾訴相互幫助,使他們意識到自己並不孤單,成為病理治療的有效補充(胡敏, 2010)。 由上可見,微博的書寫為憂鬱人群提供了書寫自療的土壤,同時提供了適於 9.

(11) 傾訴的、真正懂他們的傾聽者。 若社群媒體記錄著憂鬱人群的書寫,識別憂鬱文本的現實意義為何?世界衛 生組織指出憂鬱症可引致自殺,70%的患者會產生自殺意念,大部分患者曾經嘗 試過或者有明確的自殺計畫。在中國,每年有 28.7 萬人死於自殺,對於 15-34 歲的人,自殺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Michael, R. P., Xianyun, L. & Yanping, Z., 2002)。King-wa, F.、Qijin, C.、Paul, W.C.與 Paul, S.F.(2013) 透過對中國大陸 嘗試自殺的微博進行研究,探討如何展示自我傷害行為,微博的傳播過程及影響 自殺防禦的要素,他們認為社群媒體可仿效 Facebook 以多項措施同時辨識自殺 風險(Ruder et al., 2011)。即,透過對憂鬱文本的辨識,再回溯到憂鬱個體,社 群媒體可作為自殺預防的早期辨識工具。. 政 治 大 遍群聚在憂鬱傾向較高的自我社會關係網絡之特性,本文嘗試透過滾雪球的方式 立 然而,如何透過已知的微博憂鬱症患者探索新的憂鬱人群?根據憂鬱人群普. ‧ 國. 學. 探索已知憂鬱症微博之關係圈中重疊超過兩次的網友,並透過人工辨識微博文本 的方式,有效獲得擁有憂鬱情緒的憂鬱傾向者。當然,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存在. ‧. 負面的情緒,擁有憂鬱情緒的不一定是憂鬱症患者,他們是憂鬱傾向者,有可能 轉化為憂鬱症患者。. y. Nat. sit. 一般來說,憂鬱傾向者之憂鬱特質依託於微博文本呈現,但確定憂鬱人群僅. er. io. 依靠關係圈的分析及人工辨別文本是不足夠的:一方面是滾雪球僅能找到與其關. al. n. v i n Ch 同一用戶的屬性可能有多個,對於受眾而言關注點可能不一樣。另一方面,人工 engchi U 係緊密的網友,具有同質性的可能性較高,但不一定具有同質性。一方面有限於. 辨識僅能對文本進行初期的辨識,在憂鬱症狀的範疇中,微博文本的書寫並不覆 蓋全部類別之症狀,無法僅透過微博本文對個人情況進行判定。因此,本文聚焦 在憂鬱文本的辨識,而非憂鬱人群的辨識。即,本文所探討之網路辨識憂鬱的方 式須分為兩個部分: 一是找到憂鬱人群,檢視憂鬱文本之特質。我們具體提出以下問題:憂鬱人 群在微博中書寫什麼?感情、事業還是生活?書寫不同主題的語調及情緒是否存 在差異?差異背後的現象可推測出什麼?憂鬱人群之微博文本是否全部具有憂 鬱症狀?憂鬱程度與語調的關係可推測出什麼?二是嘗試透過憂鬱文本之特質 查找更多的憂鬱文本,以憂鬱文本回溯至憂鬱個體。具體提出問題為:是否可以 10.

(12) 透過憂鬱文本或詞語辨識憂鬱人群? 為了回答這兩個問題,我們設計了兩個部分的研究方法: 一是以內容分析為主,質化分析為輔,以探索憂鬱特質。與軀體類疾病借助 儀器及指標輔助診斷相異,憂鬱症的診斷和治療主要依據病人的訴說和醫生的經 驗。每一個事件都可以經由經驗者的情感和觀點述說,能夠述說再現的成分就是 「敘事性」。從廣泛的定義上看,醫學的診療與解釋,病患或家屬的病史和病痛 表露都是一種敘事文類。相較於醫者,患者可能遠比醫者自身更耐心聽取疾病狀 態的陳述。 「疾病誌」 (pathography)寫作即是敘事的一種,旨在描繪疾病、治療、 甚至死亡的個人經驗,類似傳記或自傳,是一種關於「我」的書寫(李宇宙,2003) 。 憂鬱人群在微博中的書寫,也是一種形式的病人訴說。因此,在研究方法的設計. 政 治 大 取上述憂鬱傾向者的微博文本進行內容分析:對文本進行語調及情緒的編碼,以 立. 上,我們綜合了介入式研究的憂鬱量表及非介入式研究的內容分析,我們透過抓. ‧ 國. 學. 視其談論特定主題時態度為何的情感分析;對文本進行主題的編碼,以視其談論 特定主題時態度為何的情感分析,以探索憂鬱人群書寫不同主題之態度差異;對. ‧. 文本進行以憂鬱量表為基礎之憂鬱程度的編碼,以檢視文本的相對憂鬱程度。最 後,透過質化分析深入研究面對不同主題態度差異。. y. Nat. sit. 二是以詞語共現為主,以詞頻分析為輔,以辨識憂鬱文本。透過可以看出. n. al. er. io. 憂鬱文本在特定主題書寫中所有詞彙中出現頻率的詞頻分析,對比抽樣文本找出. i n U. v. 現頻率較高的主題關聯詞。再透過將主題關聯詞設為觀測詞,檢視觀測詞與其他. Ch. engchi. 詞彙之間關係的詞語共現分析結果,提取高頻共現詞組。透過將高頻共現詞組帶 入未抽樣微博文本進行驗證,透過對每組共現詞的憂鬱文本所占詞組文本的比 例,可以看出不同組別之共現詞組辨識憂鬱文本的能力,未來透過機器對共現詞 組的優化,可以文本辨識憂鬱人群。. 11.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有鑒於本文跨學科性質,文獻探討將始於憂鬱症的表現、成因、治療,以及 憂鬱症在中國的環境下的文化差異所在。其後,將整理憂鬱情緒的網絡社群書寫 相關議題的現有文獻,對其探討的內容進行綜述。隨後,本文將聚焦在網絡書寫 的自我療癒功能及辨識自殺可能之機制,對憂鬱情緒網絡書寫研究的意義進行探 討。最後,將對現有憂鬱與社群書寫相關文獻之資料考掘進行整理,研究他們是 如何進行關於憂鬱與社群媒體的研究。. 治 政 何謂憂鬱症 大. 第一節. 立. 一、憂鬱症的表現. ‧ 國. 學. Harvey M. Ross(1994)指出成年人的憂鬱症跡象很明顯,一般來說,大部 分患者會遇到的症狀包括:「生活似乎永遠是無望的」、「當我必須立刻採取行動. ‧. 時沒頭腦卻是一團糟」 、 「我敏感並且經常很神經質」 、 「生命好像不值得去活」及. sit. y. Nat. 「夜晚我無法入睡」等。依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 ,憂鬱. io. er. 症至少要有五種主要的症狀(見表一),包括憂鬱的心情或者喪失興趣和樂趣, 時間必須至少持續兩週。. n. al. Ch. i n U. 表 2-1:憂鬱期的症狀. engchi. v. 症狀的類型. 例子. 情緒方面. 憂鬱的心情;. 動機方面. 參與活動時喪失興趣或樂趣;疲憊或喪失精力;. 身體方面. 體重減輕或增加;睡眠障礙;. 行為方面. 心理動作激躁或遲滯;. 認知方面. 無價值觀;感到過度罪惡;思考或專注的能力降低; 反覆想到死亡;. 不少疾病都會伴隨出現病態性憂鬱,有可能會導致混淆,嚴格的憂鬱症定義 12.

(14) 是以憂鬱來表現,即以憂鬱為主的疾病。比如:癌症所導致的憂鬱,它不屬於憂 鬱症的範疇,存在病態性憂鬱只是癌症病態的「副產品」。真正能稱之為憂鬱症 的,大概只有「重度憂鬱症」 、 「輕度憂鬱症」 、 「復發性短暫性憂鬱症」和「情感 。根據診斷分類系統的不同,憂鬱症的分類也會有一 性低落症」 (陳俊欽,2004) 定的差異,如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與第五版(DSM-5) 就存在憂鬱症分類的差異。但普遍來說,憂鬱症主要包含兩種,即重度憂鬱症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與輕度憂鬱症(Dysthymic disorder) ,亦有分為重度 憂鬱症,中度憂鬱症與輕度憂鬱症的說法。由於憂鬱是一種精神狀態的改變,一 般是可逆的,不論是外在壓力或內在因素,輕度憂鬱症與重度憂鬱症之間一定程 度上可以互相轉換(蘇東平,2004)。. 政 治 大. 二、憂鬱症的成因. 立. 雖然憂鬱症看起來像是精神隱疾,但被稱之為「心靈感冒」的憂鬱症不是單. ‧ 國. 學. 純心理問題,同時是存在一定生物基礎的疾病。但關於憂鬱症的成因仍眾說紛 紜,其研究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目前主要分為兩種流派,其一是神經傳導. ‧. 物質假說,其二是認知行為心理學假說。兩種假說的肯定,在於其發展出來的治. sit. n. er. io. 1. 神經傳導物質假說. al. y. Nat. 療方法已經廣泛地被證實有效(陳俊欽,2004)。. i n U. v. 憂鬱的生物基礎焦點集中在神經傳導物質,所謂神經傳導物質,即是聯繫神. Ch. engchi. 經細胞與神經細胞之間的一些化學物質。與憂鬱症最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是血清 素(Serotonin)和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其次是多巴胺(Dopamine) 。 一般認為,憂鬱是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的活動量過低所致,由於神經傳導物質的 角色之一是協助調節下視丘 3 ,下視丘是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之間的關鍵連 結,會透過腦下垂體將兩者連結起來,它和睡眠、食慾、性慾以及身體動作有 關——這些正是憂鬱症作用的範疇(Grahame-Smith, 1992; Jacobs, 1991)。 2. 認知行為心理學假說 下丘視:是調節內臟活動和內分泌活動的較高級神經中樞所在,又稱丘腦下部。其區域包括間. 3. 腦腹側的大部分區域,通過腦下垂體連接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下視丘腺體調節體溫、血糖、 水平衡、脂肪代謝、攝食習慣、睡眠、性行為、情緒、荷爾蒙,以及自律神經系統。. 13.

(15) Aaron Beck(1976)認為與其說憂鬱是一種情感疾患,還不如說它是一種思 考疾患。以他的觀點看:傷害人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對於事情的看法。以最 簡單的方法來說,一個瓶子裝了半瓶水,你可以說: 「糟糕,只剩半瓶水了!」; 也可以說:「真好,還有半瓶水!」前後兩者說法都是指同一件事情,但給人的 感受卻完全不一樣。憂鬱的人會使用悲觀的方式看待他自己、他的世界和他的未 來,這些自然而然、習慣性的自動想法(automatic thoughts)持續壓制著他(吳 幸宜、饒怡君、楊大和、沈永正、杜仲傑等人譯,2005)。 3.. 憂鬱症的治療. 憂鬱症的治療方式主要分為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與電痙攣治療. 治 政 最適合的療法:一般而言,輕度至中度憂鬱症可選用藥物治療或心理治療;重度 大 立 憂鬱症則必須用藥物治療,並依治療策略決定是否合併心理治療。.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在被診斷憂鬱症後,醫者會依病況不同決定. ‧ 國. 學. (1). 藥物治療. ‧. 憂鬱症的藥物治療主要透過不同的方式影響腦中神經傳導物質的量,逐漸調 節遭到破壞的生物韻律(Blier, De Montigny & Chaput, 1990) 。常用的抗憂鬱劑包. y. Nat. sit. 括:三環抗憂鬱劑(Tricyclics) 、單氨氧化酶抑制劑(MAO inhibitors)及百憂解. al. er. io. (Prozac)。由於所有經常使用的抗憂鬱劑都有潛在的副作用,憂鬱症的藥物治. v. n. 療是漸進性的,憂鬱症越嚴重,藥物作用的發揮就需要越長的時間。 (2). Ch. 心理治療. engchi. i n U. 不同學派之心理治療的方式和效果差異很大,但從治療效果看,認知行為心 理治療是具有充足實證基礎的治療方式,主要「以改正錯誤認知,以改變憂鬱的 情緒」為核心。憂鬱症的心理治療方式還有行為理論心理治療、精神動力心理治 療、團體心理治療及敘事心理治療等。 (3). 電痙攣治療. 電痙攣治療被認為是憂鬱症治療方法中有效切迅速的一種,但其缺點是在治 療期間會破壞對於事情的記憶(Breggin, 1979),通常保留給對藥物治療與心理 治療反應不佳,或是急性自殺憂鬱個案的選擇(Greenblatt, 1977)。電痙攣治療 須先給病患注射短效型麻醉劑和肌肉鬆弛劑,並供給氧氣,再讓電流透過電極流 14.

(16) 經大腦,通電後約會出現三十秒的痙攣,一周內可重複施行數次,並持續數周。 儘管憂鬱症的軀體性被普遍認可,但心理學家多認為憂鬱症的治癒仍是對心 病根源的治療過程,透過調節神經傳導物質的藥物治療則起輔助調節的作用。但 由於醫療資源的限制,並不是所有患者都能獲得良好的治療,多數憂鬱症患者沒 有機會接受耗時長、花費高的心理治療,而是接受問診開藥、自我調節性的治療 方式,尤其是在醫療資源緊缺的中國。 憂鬱症在中國. 4.. (1). 全球四分之一的患者在中國. 關於中國憂鬱症患者人數眾多紛紜,沒有機構能真正肯定地報告中國有多少. 政 治 大 鬱症的地區平均發病率進行推算,而平均發病率不同地區、新聞及研究報告的數 立 憂鬱症患者,普遍的推測方法是根據中國每年例行的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及全國憂. ‧ 國. 學. 字差異較大。根據 Michael Phillips 等人(2009)在 The lancet 的憂鬱症流行病學 調查指中國憂鬱症患病率為 6.1%,按數據推算,中國的憂鬱症患者已經達到 9000. ‧. 萬;隨後 9000 萬的數據不斷被引用,該數據從理論上說包括了有病歷記錄及未 就診的患者,而中國有病歷記錄的憂鬱症患者據 2012 年《新浪健康》指出超過. sit. y. Nat. 3000 萬。. er. io. 中國的憂鬱症具有較大隱蔽性,因此,憂鬱症的臨床辨識率較低,不足 20%。. al. v i n Ch 字普遍被媒體所認可,但真實的數據還是羅生門難以言說。姑且不論有多少比例 engchi U n. 從未就醫率高達 62.9%(蔣林,2015 年 4 月 6 日) 。儘管 9000 萬憂鬱症患者的數. 的患者在中國真正接受了治療,僅就全球 3.5 億名憂鬱症患者而言,中國便佔去. 了四分之一。就世界人口而言,中國人口約佔全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可見,若 是該數據存在一定程度的科學性,中國的憂鬱症患病比率就全世界而言都是在平 均數以上。 (2). 在「八十個病人」的一天. 在中國,憂鬱症的辨識率偏低,且不到 10%的憂鬱症患者接受有效治療,與 中國的醫療資源相關。中國佔有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但僅擁有 2%的醫療衛生 資源。在這 2%的醫療資源中,80%集中在大城市的大醫院中。而在精神疾病醫 療資源上,中國有職業資格的精神科醫生不到 20000 人,與之對應的是龐大的病 15.

(17) 人群體,各類精神障礙的患者超過一億人,嚴重精神障礙患者 1600 萬人,每 10 萬人僅有 1.46 名精神科醫師,為國際標準的 1/4,直接導致全中國有 70%的重性 精神病患者沒有得到規範治療(陳瑜、徐偉,2011 年 10 月 31 日) 。儘管醫生與 病人的比例是難以想像的,但中國精神科醫生的待遇比大部份科室低,他們在無 法取得社會認同的同時,還需要承受職業高風險。身為中國的精神科醫生苦不堪 言: 病人越來越多,最多的時候一天十二小時門診,一天八十來個病人。 每年至少有兩三個人離開精神科,精神科每年都要招人。. 政 治 大 辛虧有胸骨擋著,偏一點就刺到心臟了。(曾被患者刺傷的醫師) 立 您是哪個科的大夫?對大部份精神科醫生來說是一個尷尬的問題。. ‧ 國. 學. 根據中國教育部資料顯示,目前大陸大學部設置精神醫學的普通高等學校只 有四所,年招生僅三百餘人,在校千餘人。由於政策原因,精神科醫生全來自臨. ‧. 床醫學專業,精神科醫生總體學歷亦不高,相對於部分入職門檻已提升至博士的. sit. y. Nat. 科室而言,省級專科醫院大學部及以上學歷的精神科醫師占 85%,在地市級醫院. io. er. 僅占 25%(陳瑜、徐偉,2011 年 10 月 31 日) 。在心理諮商行業,亦是普遍存在 學歷不高的現象。與之對比,台灣高校共心理與諮商相關系所共三十二所,每年. n. al. Ch. i n U. v. 招生人數約四百五十人,心理師應考資格以碩士為最低標準。即便在這樣相對充. engchi. 裕的狀況下,台灣立委近期仍開始在討論心理師應考資格從碩士下修到學士,以 補充心理師之空缺。可見,中國精神科的體制本身便有需要改善的地方。 在這樣的社會、醫療狀況下,憂鬱症患者自身也經歷著各自不同的治療體驗: 我做了巨大的心理建設,去看精神科醫生,我在外面戰戰兢兢地排了三 小時隊,想了半天怎麽跟醫生說,要不要追溯童年,我以為會和醫生聊 很多,醫生會問我很多,但他就問你睡眠怎麽樣,情緒怎麽樣,談了三 分鐘,給我一張一百多個問題的表格,測試完,告訴我是中度抑鬱,給 開了藥,完全和我看感冒是一樣的。 中國醫生的病人太多了,只能給你三分鐘。你說多了他聽不進去,他基 16.

(18) 本聽兩句就給你開藥,因為後面的病人太多了,他也不會記得你是誰。 300 元的特需門診,也是等上三個小時,然後與醫生聊五分鐘。就是聽 病人主訴,沒有任何檢查的辦法。而且一般醫生是聽不下去的,你想跟 他說很多,他就急著打斷你,說我大概知道了,你要不然再試一試什麽 藥? 被稱為「心靈感冒」的憂鬱症之病理雖被醫者熟知,卻不被中國社會環境下 的患者所認知,患者對醫生草率治療的認知「完全和我看感冒是一樣」 、 「沒有任 何檢測方法」、「要不然再試一下什麼藥」,其中的含義是雙方面的:一是暴露了 中國患者和醫者關於憂鬱症認知本身的差異,二是從中看到了中國精神醫療資源. 政 治 大 間在短暫的問診期間向病人解釋憂鬱症的病理。 立. 的短缺,醫者需要處理的病患太多,沒有機會去真正瞭解患者的想法,也沒有時. ‧ 國. 學. (3). 中國語境下的「瘋子」. 作為精神疾病的一種,憂鬱症在中國的語境中被視為「精神病」是普遍的現. ‧. 象, 「精神病」在中國是負面意味極強的詞語,和「瘋子」沒什麼區別。實質上,. sit. y. Nat. 從心理學角度的「瘋子」,特指雙相情感障礙及精神分裂症,憂鬱症與「瘋子」 的關聯性主要源於社會對憂鬱症的錯誤認知。直到憂鬱症患者自殺的報導廣泛被. io. n. al. er. 傳播後,憂鬱症還是沒有得到正名,而是被認為事中產階級或是文化人的疾病,. Ch. i n U. v. 其主要原因與民眾無法認知憂鬱症的生理性有關,普遍將憂鬱症看成一種單純的 心理疾病。. engchi. 在中國,重性精神疾病在被醫生診斷後,醫生必須填寫資料資訊聯網,向社 區及公安報備並進行定期回訪,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就業,可能會對患者造成 二次傷害。對於精神病人親屬而言,患精神病是無異於「家醜」。在這樣的氛圍 下,憂鬱症的診斷率偏低,而神經衰弱的診斷率偏高。值得強調的是:中國受眾 關於身體症狀的抱怨比情感的表達更為常見,且更能被文化所接受,Dan Zhang (1995)認為主要受傳統中醫,社會與政治規範及情緒表達的語言習慣的影響。 Kleinman(1986)認為中國患者積極回絕為憂鬱症貼上精神病的標籤,可能是政 治影響的結果。文化大革命的創傷和政治正確的強迫在中國社會留下了陰影,在 1949 至 1980 年間心理學本身是被禁止的(Li, 1993)。文革十年浩劫,批鬥,抄 17.

(19) 家,告密等場域下的特定行為瓦解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中國傳統文化與人倫道 德及歷史文物遭受嚴重破壞。從表面看起來,這場始於 1966 年的政治運動多被 歸因於領袖的個人失誤,但其力量自上而下地動員了成千上萬的人民進行全方位 的階級鬥爭,存在其歷史性和必然性,飽含了中國人自身文化、社會、歷史脈絡 的堆疊。文革蹂躪的中國傳統文化,其參與者同時又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壓抑和 影響。楊中芳(2001)指出中國人受「自愛自重」的價值觀影響,在有陌生人的 社會場合中,常遵循慣性思維之行為法則,如:從眾、遵禮、走折中路線、自我 壓抑、富變通性和相容並蓄。可見,文革中所體現的中國人特質是離經叛道的, 中國人特性之一自我壓抑,即甚少表露對別人負面的情感在文革中得以爆發,這 與中國長期的情緒表達習慣相關,公開的表達心理的情感議題是不被鼓勵的。. 政 治 大 性。不但憂鬱症患者自身認為靠自己就能從情緒中走出來,即便去治療了,身邊 立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身體問題較之心理問題的求助更擁有被接納的合理. ‧ 國. 學. 的人也無法理解患者的狀態。根據一項在中國進行的網絡調查報告顯示,75.94% 的人認為可以透過自身調節抑制憂鬱症的發生和發展,而不需要專業醫生和藥物. ‧. 的治療。(李晉,2012 年 7 月 30 日)由上可見,關於憂鬱症如何治療的議題, 中國人和美國人存在明顯差異:大部分美國人普遍認為憂鬱症需要透過藥物治. y. Nat. sit. 療,部分美國人甚至自行服用抗憂鬱劑而避免就醫,而導致精神科藥物被濫用的. er. io. 狀況(Houston 等人,2001)。而大部分中國人則是認為憂鬱症可以自我療癒,. al. n. v i n Ch 致患者不被親朋好友所理解憂鬱症治療碰壁的狀況。在缺乏精神醫療資源的環境 engchi U. 透過自身調節便可抑制憂鬱症,這是普遍存在於中國社會關於憂鬱症的印象,導. 下,憂鬱症在中國還飽受著社會錯誤認知的壓力。. 由上可見,中國文化情境下的憂鬱症患者承受著三方面的壓力:一是病痛本 身的壓力,無論是軀體上抑或是心理上的折磨,都是患者的痛苦之源;二是醫療 資源的壓力,直接導致醫者和患者之間有限的溝通及難以化解的認知障礙,可能 會影響治療效果;三是來自社會不被理解的痛苦,重性精神疾病的通報直接影響 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且在把憂鬱症當作「瘋子」的社會氛圍下,原本已深陷 痛苦的患者只會雪上加霜。 在這樣的前提下,憂鬱症的防治工作愈加困難,感覺到自己「不對勁」的人 害怕被家人及社會貼上「精神病」的標籤,難以尋求解決辦法和傾訴出口,可能 18.

(20) 會走上輕生之路。真正要改善中國憂鬱症患者的處境,需要改變人們對憂鬱症的 看法和接納,同時應從醫療體制著手,加入醫療資源投入,包括學科教育、科室 設置等,以切實提升憂鬱症的治療環境及治癒率。但在辨識率上,由於社會對憂 鬱症的意識問題,直接導致主動求醫率低,是否可透過一種被動的方式進行憂鬱 傾向的網路初篩,在網路上向一定程度有憂鬱傾向的人輸送健康宣傳和心理熱線 等資訊鼓勵他們求醫?改善中國的憂鬱症現狀是一大難題,但是一個可以被分解 的難題。本文期望可探索可提升憂鬱症辨識率之方法,為憂鬱症提供低成本高效 率之網路初篩可行性分析。. 第二節. 憂鬱情緒的網路社群書寫. 政 治 大. 一、健康醫療與網絡行為. 立. 據瞭解,搜索健康訊息是人們上網最普遍的行為之一,在美國,有超過一千. ‧ 國. 學. 七百萬成年人曾在線上搜索健康訊息,主要是與「網路的匿名性」和「即時反饋」 的特質相關。Houston 等人在美國透過線上憂鬱篩檢計劃發現基於網路的篩檢不. ‧. 止可辨別大量有憂鬱症症狀的人,而且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沒有接受過治療,線. sit. y. Nat. 上篩檢一旦建立能持續使用,且有價格低廉和易於維護的特點。該研究驗證了在. io. er. 網路平臺中接觸憂鬱症患者的現實可能性,但線上篩檢的方式存在一定侷限性: 一是網路篩檢是主動性的行為,其調查方式是自我報告性質的,即被調查者對憂. n. al. Ch. i n U. v. 鬱症本身有所認知且對自己的症狀有所覺察,才可能會瀏覽網站進行填寫動作,. engchi. 相當於願意自救的人,醫生才能救他。由於中國社會文化對憂鬱症的認知偏差, 主動性的網路篩檢無法接觸到大多數深陷憂鬱的患者。二是線上篩檢存在一定程 度的數位落差(大陸譯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網路調查與實地調查存在統 計學上的顯著差異,受限於網民的總體特徵,包括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可見, 網路調查有其獨特優勢,但無法代替傳統調查(餘建華,2011)。 但隨著社群媒體的普及,健康醫療不再侷限於個體主動性的自我報告,透過 分析社群媒體上的大量數據,可獲得公眾對健康醫療的價值訊息。有鑑於此,公 共衛生組織在積極考慮社群媒體傳播健康訊息的風險溝通及應急程式。Vance、 Howe Dellavalle(2009)分析了運用社群媒體在青壯年中傳播公共健康訊息之正 方及反方觀點,在社群媒體中傳播健康訊息固然有價格低廉和傳播速度快的優 19.

(21) 點,但也存在資訊來源模糊,觀點作為事實被傳播的缺點。Greene et al.(2010) 透過研究醫療資訊是如何透過 Facebook 傳遞,醫病群體之間又是如何透過 Facebook 分享訊息,相互鼓勵和支持。Michael J. Paul 與 Mark Dredze(2011) 透過 Twitter 挖掘公共健康訊息,期望將可獲得的訊息與相關的公共衛生指標進 行對接。. 二、憂鬱情緒與憂鬱症 Richard Lazarus(2000)認為「情緒是人們因外在或內在環境轉變而產生的 生理上、主觀意識上和行動傾向上的反應」 。Daniel Goleman(1995)在風靡全球 的系列書籍《情商》中對情緒的定義為「感覺及其特有的思想、生理與心理的狀. 政 治 大 屬性,前者強調的是情緒的形成,後者則是強調情緒的影響。憂鬱情緒也是情緒 立 的一種,憂鬱症作為一種常見的心理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情緒低落為主要症 態,以及相關的行為傾向。」無論以何種定義,情緒都是涵蓋生理與心理範圍的. ‧ 國. 學. 狀,透過對憂鬱情緒持續性的監控,作為臨床判斷的主要依據,對於辨識憂鬱症 患者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參考價值。. ‧. 根據 Magda Arnold(1960)提出的最早的認知評估理論(Cognitive Appraisal. sit. y. Nat. Theory) ,他認為情緒過程:知覺->評估->情緒->生理反應及採取行動。隨後. io. er. Richard Lazarus(1967)進行了修正,他透過非洲土著之成年禮輔以不同態度和 風格的配音提供給不同受試者觀看的情緒反應,以視情境認知在情緒行為上的反. al. n. v i n 應,結果可以當一個人情緒不同時,對同一影片的認知亦不同,即每個人判斷重 Ch engchi U 要事件的標準都不一樣。即同一樣件事情,作用在不同人身上,或者是同一個人 的不同時期,對一件事情的情緒反應都是有差別的。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每個 人或多或少都會存在負面的情緒,擁有憂鬱情緒的不一定是憂鬱症患者,他們是 憂鬱傾向者,有可能轉化為憂鬱症患者。憂鬱症患者一定擁有憂鬱情緒,但憂鬱 情緒持續時間超過兩週以上且伴隨自我認知較低、睡眠障礙及有自殺傾向等症狀 便有可能是憂鬱症。從本質上來說,患有憂鬱的人,不是被生活中的刺激事件所 打倒,而是被這些事情對他而言的意義所打倒(王宇,2012)。. 三、憂鬱情緒的網絡社群書寫 與軀體類疾病借助儀器及指標輔助診斷相異,憂鬱症的診斷和治療主要依據 20.

(22) 病人的訴說和醫生的經驗。憂鬱症患者網路的情緒訴說受到了研究者的關注,情 緒書寫的痕跡集中在 Twitter 和 Facebook 等社群網站。目前已有若干研究摸索到 憂鬱症情緒的網路社群書寫行為並進行分析,Minsu Park et al.(2012)證實了 Twitter 上存在大量憂鬱情緒的書寫痕跡,憂鬱症患者除了在網絡上書寫憂鬱的 情緒、狀態外,還有一部分治療史。Munmun De Choudhury et al.(2013)透過分 析 Twitter 上憂鬱症患者被確診前一年的發文,發現他們比正常人擁有更多負面 的情緒,對自我關注較高,對宗教思想的表達較頻繁,存在降低社會活動的傾向, 但他們普遍群聚在憂鬱傾向較高的自我社會關係網絡(ego network)。 中國大陸市佔率最高的新浪微博針對本土化的憂鬱情緒書寫特質,進行了初 探性研究(任喆鸝,2014),透過對一千則不同程度憂鬱症患者(由人工判別曾. 政 治 大 進行詞頻統計,再從詞頻統計獲得的高頻詞中回溯患者之發文語調,治療狀況, 立 有就醫確診或服藥行為)所發佈微博進行內容分析,對先擷取語料中之情緒詞彙. ‧ 國. 學. 價值傾向(對死亡、生命、自己),對父母、情感、未來、社會的看法及在微博 互動行為等。憂鬱症患者普遍自我評價較低,且自我關注度較高,上述研究結論. ‧. 與美國學者發現相似,但不同的是,在宗教思想的表達上,中國憂鬱症患者的宗 教思想表達在所研究對象中無跡可尋。除此之外,中國憂鬱症患者的特殊性還在. y. Nat. sit. 父母的牽絆相對較強,對於所研究的對象而言,父母對憂鬱症患者的影響至關重. er. io. 要,有患者是因為走不出母親去世的陰影,有患者則是不捨媽媽則遲遲沒有自. al. n. v i n Ch De Choudhury et al.(2013)所證實的小社交圈群聚的特性,互動主要集中在病 engchi U. 殺,另外,家人是否能理解患者也對他們影響較深。從微博互動中可看出 Munmun. 友溝通之間。可見,透過分析微博語料獲得中國大眾之憂鬱症相關數據與資訊存. 在其現實可能性,但在挖掘美國研究共性之同時,也要注意中國人的特質,因此, 選擇一個中國大眾群聚且自由表達自己的網絡土壤對研究顯得有重要意義。. 四、微博的憂鬱情緒書寫 1.. 中國社群網站分類. Web 2.0 的技術拓展了網絡的可能性,用戶不僅可以接收訊息,更是內容的 創造者,直接催生了眾多社群媒體。但由於網絡的不斷發展,社群媒體的系統分 類是複雜而繁瑣的,Kaplan 與 Haenlein(2010)則是將社群媒體分為六類,分別 21.

(23) 是:群眾外包(e.g. Wikipedia),部落格和微博(e.g. Twitter),內容社區(e.g. Youtube) ,社群網絡(e.g. Facebook) 、虛擬遊戲世界(e.g. World of Warcraft)和 虛擬社群世界(e.g. Second Life) 。不過,以上只是其中一種分類方式,並未將即 時社群通訊軟體(e.g. Whatsapp)納入。由於部分網站在中國大陸受到限制的關 係,隨著 Web 2.0 技術日趨成熟,中國大陸的社群媒體亦形成了一套自有體系。 表 2-2:中國的社群媒體 社群媒體屬性. 一般社群媒體. 中國大陸自有體系. 群眾外包. Wikipedia. 百度百科. 微博. Twitter. 新浪微博、騰訊微博. 優酷 治 政 大 QQ 空間、人人網 Facebook 立World of Warcraft QQ 遊戲. 內容社區. Youtube. 社群網絡. 即時通訊. 學. 虛擬社群世界. Second life. hipihi. Whatsapp、line. QQ、微信. ‧. ‧ 國. 虛擬遊戲世界. sit. y. Nat.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資訊中心4對社交類應用程式用戶行為的研究報告,中國. io. er. 大陸目前主流的社交類應用程式為:社群網站、微博與即時通訊工具。 CNNIC 為了研究的區分與便利,將微博從一般意義上的社群網站分離而進. n. al. Ch. i n U. v. 行單獨的研究。其對於社群網站的定義為與 Facebook 形態和功能相似、基於用. engchi. 戶真實社交關係,為用戶提供一個溝通交流平臺的社群網站,即 QQ 空間、人人 網等。微博則是與 Twitter 擁有相似形態和功能、基於用戶關係的訊息分享、傳 播及獲取、以一百四十字左右文字更新資訊且實現即時分享的平臺,即新浪微 博、騰訊微博等。即時通訊工具(IM)指能夠實現用戶間文字、語音或視頻等 實時溝通方式的軟體,即 QQ、微信等。. 中國互聯網絡資訊中心:簡稱 CNNIC,經由中國大陸主管部門批准組建的管理和服務機構,行. 4. 使國家互聯網絡資訊中心的職責,定期發佈中國大陸互聯網發展研究。. 22.

(24) 表 2-3:中國社群媒體特質 社群分類. 功能. 連接. 行業代表(滲透率). 社群網站. 上傳照片. 強連結. 社 群 網 站 整 體. 發佈更新狀態. (61.7%). 發佈日誌/評論. QQ 空間(57.3%) 人人網(16.4%). 微博. 關注新聞熱點. 即時通訊. 弱連結. 微博整體(43.6%). 關注感興趣的人. 新浪微博(28.4%). 分享/轉發訊息. 騰訊微博(27.2%). 語音聊天 文字聊天. 立. 朋友圈. 強連結. 即 時 通 訊 整 體. 政 治 大. (89.3%) QQ(77.8%) 微信(65.0%). ‧ 國. 學. 由於中國互聯網發展迅速,社群產品生命週期亦被縮短,但微博仍是適合本. ‧. 文的社群產品。根據 2014 年 7 月的研究,在過去的半年中,43.6%的網民使用過. Nat. sit. y. 微博,其中以使用新浪微博的網民比例最高約為 28.4%,新浪微博的經常訪問率. n. al. er. io. 也相較其他微博高,可見,其用戶忠誠度較高。 2.. 基於弱連接的書寫. Ch. engchi. i n U. v. 根據美國社會學家 Mark, S. G.於 1974 年提出的弱連接理論,在傳統社會中, 每個人接觸最頻繁的是自己的親人、同學、朋友、同事等,這樣的關係屬於穩定 而傳播範圍有限的社會認知,被稱之為強連接(Strong Ties) 。而相對於強連接, 社會關係更為廣泛,卻是膚淺的社會認知,如一個被無意間提到或者打開收音機 偶然聽到的人,被稱為弱連接(Weak Ties) 。相比起強連接的社群網站及即時通 訊軟體,微博除了熟人關係鏈的在線交互外,聯繫人往往以名人及網友為主,多 為基於生人網絡弱關係鏈和虛擬空間相關的社交關係模式,屬於弱連接。微博以 關注感興趣的人和動態為主要功能,透過關注不同領域之意見領袖,從而形成龐 大的追隨網絡,用戶會因為對某一話題的關注迅速群聚。 南京自殺女孩「走飯」在發佈最後一條訊息時,粉絲數不到兩萬,隨著新聞 23.

(25) 的曝光及網友的轉載而形成的追隨網絡,截至 2014 年 11 月 30 日,已擁有十五 萬粉絲且還在繼續增加中,甚至每過幾分鐘便有網友留言給她: 一難過就想來看你的微博,就好像一個秘密基地,我的憂鬱我的傷感, 知恩那個在這裡,回到現實,我還要假裝快樂的要死 飯飯,我又看你了,每到難過的時候都會想到來看你,我的憂鬱症已經 好了,但現在是有點難過的,我跟你一樣,有憂鬱症,也自殺了,不過 我比較幸運,被搶救回來了,如果在 2011.05.06 的深夜,我就已經死 去的話,我相信現在是沒有痛苦的,如果你像我一樣幸運的活了下來, 你現在也應該是個快樂的女孩了,晚安. 治 政 大 我和你一樣,也病了,看了幾個醫生,一點用都沒有,我不敢告訴家人, 立 每天胸口都堵得慌,周遭的人和事我都想逃避,不願意面對,我不知道 ‧ 國. 學. 自己還能撐多久. ‧. 根據《北京市微博客發展管理若干規定》指出,微博用戶在註冊時必須使用 真實身份資訊,但用戶暱稱可資源選擇。「後臺實名,前臺自願」的微博為網友. y. Nat. sit. 提供了匿名的可能性,由於匿名的緣故,在某種程度上,使用者更能敞開心扉,. n. al. 第三節. er. io. 表達自己真實想法(餘建華,2011)。. v i n Ch 憂鬱情緒網絡書寫之意義 engchi U. 一、疾病誌與「我」 每一個事件都可以經由經驗者的情感和觀點述說,能夠述說再現的成分就是 「敘事性」。從廣泛的定義上看,醫學的診療與解釋,病患或家屬的病史和病痛 表露都是一種敘事文類。相較於醫者,患者可能遠比醫者自身更耐心聽取疾病狀 態的陳述。 「疾病誌」 (pathography)寫作即是敘事的一種,旨在描繪疾病、治療、 甚至死亡的個人經驗,類似傳記或自傳,是一種關於「我」的書寫(李宇宙,2003) 。 敘事是一種詮釋「我」的方式,對於身體疾病的患者而言,疾病疼痛的我,或瀕 臨死亡的我已經不是原來的我;對於憂鬱症患者而言,睡眠障礙的我,對生活無 望的我,掙扎在自殺傾向中的我也不再是原來的我……透過不斷的陳述和追尋當 24.

(26) 下的「我」而建構自我,或重新擁有自己的過程(Mann, 1991)。 由病人書寫疾病中不但飽含個人對病苦和恐懼的獨白,還有和自己以及治療 的對話(李宇宙,2003)。疾病誌書寫的真實性為醫者提供治療依據,而病人對 醫者和家人認識他們痛苦的期許也可以通過書寫更深入地被瞭解。同時,閱讀他 人的書寫亦是一個自我認同的過程,自我認同也可以理解為同一性(Freud & Breuer, 1895) 。讀者在閱讀自己或他人的書寫過程中,發現了自己想說而又沒有 說出來的話,如同失戀者聽傷感音樂的帶入,進而產生了共鳴。曾經罹患憂鬱症 的心理諮商師王宇則以患者和醫者的兩個角度,寫下《走出抑鬱症:一個抑鬱症 患者的成功自救》一書,他在書中第一章寫下了自己曾經掙扎其中的憂鬱人生, 便在後面的章節展開分析與論述,期望帶著仍掙扎在其中的患者走出憂鬱症。該. 政 治 大 「處在抑鬱中的人甚至會忘記生活本身的樣子,但沒有經歷過抑鬱的人是無法感 立. 書比其他治療類書籍更被患者所推崇,因為患者認為他懂他們,一位讀者如是說:. ‧ 國. 學. 同身受的」。. 二、網路書寫的自我療癒. ‧. 1.. 為何不傾訴?. y. Nat. sit. 傾訴指把內心的秘密告訴別人以取得幫助和維持心理平衡的行為,佛洛依德. n. al. er. io. 及眾心理治療家認為傾訴是心理諮商和心理治療的核心(于海波、張進輔,. i n U. v. 2000)。Pennebaker(1990)認為如果人們對別人傾訴了心中的秘密,那麼他們. Ch. engchi. 會得到一些如何看待這些秘密的啟發,並因此而提高他們把握生活的能力。隨 後,Pennebaker(1997)不斷以實驗證明:創傷的揭露比壓抑更能促進心理健康。 儘管不少研究證明傾訴有益,但傾訴的消極反應讓憂鬱症患者不輕易敞開心扉, 一位患者這樣寫道:「所以我的父親或者親戚都會指著我說,這孩子做事優柔寡 斷,缺乏信心,生活懶惰,整天無精打采,沒出息。我以前嘗試向他們傾訴,但 是後來知道無望也就保持沉默了,我的痛苦只有我知道」。 有趣的是,Levinas 認為倫理才是心理療癒的核心(Gordon, 1999),相比起 佛洛依德的理論,一定程度是從「自我」朝向「他者」的轉折。創傷的發生會造 成身心的傷害,但是創傷後我們的社會文化如何去理解與對待這個創傷,往往會 二度建構這個創傷(蔡美娟,2011)。在中國的社會環境下,被等同於精神病的 25.

(27) 憂鬱症被貼上了負面的標籤,即便是至親也無法理解他們的痛苦。一方面,傾訴 者未能揭露秘密的原因是認為傾聽者會感到尷尬或恥辱,甚至不被理解。人們之 所以不傾訴是憂鬱他們認為把內心的秘密向別人傾訴後會引起聽者的不安和困 擾,而這種消極反應會使傾訴者更加焦慮,且更加關心秘密可能引起的消極後果 (Pennebacker;轉引自 Kelly, A.E.& Mckilop K.J. ,1996) 。另一方面,傾訴者擔心 傾聽者是否會保密,若是傾聽者將秘密散播出去,只會讓其陷入更深的痛苦。若 要避免傾訴的消極後果,一是以書寫的方式自我揭露,二是選擇一個適於傾訴 的、能提供幫助的傾聽者。 2.. 書寫自療. 治 政 分,也是一種自我的靈魂治療行動(李宇宙,2003) 大。根據對文獻的理解,本文 立 認為書寫自療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傾訴情感出發的書寫:將無法對人訴說的 相對於傾訴,疾病經驗和治療經驗的寫作是和痛苦及死亡威脅抗爭的一部. ‧ 國. 學. 積壓在內心的真情實感加以書寫,再現現場中的知覺、情感、情緒與感受,書寫 的過程也是一種釋放壓抑情緒的過程,同時也表達了自我。Pennebaker 與 Beall. ‧. 的創傷書寫實驗指出,書寫者如果有勇氣揭露自己的創傷和與其相連的情感,對. sit. y. Nat. 心理健康會有正面的助益(DeSaLvo, 1999) 。書寫的內容只要是和情感相繫深刻. io. er. 的生命體驗,不管這些經驗是好是壞,書寫者都可以從與這些經驗重新連結的過 程中得到療癒(蔡美娟,2011) 。. n. al. Ch. i n U. v. 另一種是從認知行為出發的書寫:以書寫情緒手冊的方式修正負面認知,讓. engchi. 正面情緒維持更長久的自療方式。Richard J. Davidson 曾以實驗證實憂鬱症患者 與健康者在凝視能讓人心情愉快的照片時大腦活躍度幾乎相同,差別是持續的時 間不同,有抑鬱症患者的大腦活躍度僅能持續短短幾分鐘,而擁有證明情緒的人 則維持一個小時。為此,樸用喆(2013)認為情緒也是有習慣性的,可以透過書 寫情緒手冊改善負面情緒習慣,記錄一天結束時心情不錯的時刻,透過閒暇時間 閱讀的方法,讓正面情緒維持更長久。在面對負面情緒時,當下將狀況及情緒書 寫其中,以客觀的角度檢視並註記上合理認知,再次遇到同樣狀況時對書寫進行 回溯。 3.. 網路書寫的雙重療癒 26.

(28) 網路書寫得益於選擇性匿名的環境及多元社會的互動,讓使用者可以相對自 由地在網路上描繪不同版本的「我」,使得人們在現實社會背後有機會展現不同 自我的可能(Turkle, 1995) 。匿名的書寫環境,更為感情的宣洩解除了後顧之憂 (嶽麗君,2004)。以書寫的方式與有過同樣經歷的人彼此傾訴相互幫助,使他 們意識到自己並不孤單,成為病理治療的有效補充(胡敏,2010)。 Kelly, A.E.與 Mckilop K.J.(1996)認為一個適於傾訴的、能提供幫助的傾 聽者具有的特徵,包括:值得信賴、不作評價、有能力提供新的看法且處於適當 的人際關係階段。在他們的研究中,受試者認為傾聽者的特徵以「為我保密」最 重要,其次是「理解我」,然後依次是「不對我作評價」、「能幫助我」、「個性特 徵與我相似」、「有相似的經歷」。相比起互相瞭解的強連接傾聽者,他們認為應. 政 治 大 比較合適的狀態。對於微博上弱連接的聯繫人而言,這些特質往往是他們所獨有 立 該與弱連接的傾聽者共用內心的秘密,對傾訴者有所瞭解但並不十分瞭解是一種. ‧ 國. 學. 的,主要體現為三方面:(一)由於不在一個真實生活沒有交集,他們是值得信 賴的傾聽者。 (二)因為沒有真實接觸及足夠瞭解,一般人無法對網友進行評價。. ‧. (三)憂鬱傾向較高的網友更緊密群聚在自我社會關係網絡中,該網絡中多是感 同身受掙扎在憂鬱中的網友,及有能力提供專業幫助的心理諮商師。. y. Nat. sit. 可見,網絡書寫為憂鬱傾向的人提供了釋放壓抑情緒的土壤,同時提供了適. er. io. 於傾訴的、能提供幫助的傾聽者。. n. a. l C 三、情緒書寫與自殺行為 1.. 憂鬱、無望與自殺. hengchi. i n U. v.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憂鬱症可引致自殺,70%的患者會產生自殺意念。在中 國,每年有 28.7 萬人死於自殺,對於 15-34 歲的人,自殺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Michael, R. P., Xianyun, L. &Yanping, Z., 2002) 。其中,63%自殺者有精神障礙。 自殺行為是憂鬱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常見併發症,在自殺死亡的人中 50%5患有憂 鬱症,憂鬱症患者中有 15%6的人最終自殺死亡(胡澤卿、劉協和、曹莉萍,1997) 。. 中國自殺死亡人數中憂鬱症患者的比例在不同樣本的研究、不同媒體的報導中說法不一,範圍. 5. 從 30%至 80%不等。 中國憂鬱症患者最終自殺死亡的比例在不同樣本的研究、不同媒體的報導中說法不一,範圍從. 6. 10%至 20%不等。. 27.

(29) 肖水源、周亮與徐慧蘭(2005)參照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 和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IDC-10)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自殺行為的分類(如 圖),除了探討類別,該分類方案還結合死亡意願強烈程度進行評定。 表一:自殺行為的分類類別 類別. 定義. 自殺死亡. 採取了傷害自己生命的行動,直接導致死亡的結局;. 自殺未遂. 採取了傷害自己生命的行動,沒有導致死亡的結局;. 自殺準備. 進行了自殺行動的準備,但沒有採取導致傷害生命的行動;. 自殺計畫. 已有明確傷害自己的計畫,但還沒有進行任何實際準備;. 自殺意念. 已有明確傷害自己的意願,但沒有形成自殺的計畫。. 立. 政 治 大. 儘管「自殺意念」是憂鬱症診斷手冊的主要症狀之一,並不是所有憂鬱症患. ‧ 國. 學. 者都有該症狀。王志青、李獻雲、張艷萍與費立鵬(2010)隨機選取北京綜合醫 院中 197 例憂鬱症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比「存在自殺意念」及「無自殺意念」. ‧. 患者之特徵。研究結果發現,從人口特徵而言,除女性占比較高外,其他資料相. sit. y. Nat. 似。與「無自殺意念」患者相比,「存在自殺意念」的患者出現絕望感和無價值. io. er. 感的比例明顯偏高,這與 Beck(1985)的研究基本一致: 「無望感」與「自殺意 念」關聯性更強。Orbach(1989)認為「無望感」是自殺行為最重要的因素,蘇. n. al. Ch. i n U. v. 清菁、陳玉敏(2009)根據 Walker 與 Avant(1995)所描述之概念分析步驟結合. engchi. 相關案例,將「無望感」的特徵定義為:1)感到無能力解決現在的問題 2)表 現出負向的情緒,包含口頭與肢體語言 3)表達出對未來悲觀的看法 4)主觀的 認為無法控制未來的情況。Abramson、Metalsky 與 Alloy(1989)在融合精神病 學、動物學習、認知、社會心理、人格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憂鬱症的「無望 理論」,該理論認為「無望感」是導致憂鬱症狀產生直接而充分的原因,其他因 素是導致症狀產生的間接原因,且「無望感」對這些因素的發揮起著仲介作用。 2.. 情緒與行為的相互影響. 當負性事件將發生,個體對之無能為力且毫無辦法,他就會變得無望,從而 導致憂鬱,無望憂鬱症的代表性症狀包括:主動反應缺失、疲乏、情感淡漠、心 28.

(30) 理動力缺乏、悲傷、自殺傾向、憂思、睡眠紊亂、注意力集中困難、心境性的消 極認知、一致性降低、低自尊或依賴。由上述文獻可知,當憂鬱症與無望感同時 存在時,自殺意念較為強烈。憂鬱及無望等負性情緒皆屬於情緒的範疇,情緒與 行為的關係為何?從情緒的學說而言,有的人認為情緒激發起行動,我們哭泣是 因為難過,逃跑是因為害怕,即情緒影響行為,正如前文所論述之情緒對於行為 傾向及行動的影響(Magda Arnold, 1960; Daniel Goleman, 1995; Richard Lazarus, 2000)。在憂鬱及無望的範疇,負性情緒也是始終連接著其他症狀,不同程度的 負性情緒與自殺意念是存在關聯性的。但本文不涵蓋法國社會學家 Email Durkheim(1951)提出的「積極自殺」的成分,他認為由受害者積極的或者消極 的行動導致的死亡都可以稱之為自殺,由於現實社會中不排除有「積極自殺」的. 政 治 大 美國社會學家 Phillips, 立D. P.(1982)指出媒體對轟動性自殺事件的報導,在. 可能性,但在本文情境下,我們更關注負性情緒與自殺意念的關聯性。. ‧ 國. 學. 報導所涵蓋的地區,自殺率隨之存在大幅度的上升。不由得讓人聯想到一位曾受 到同時代其他心理學者的批評的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 William James(1884). ‧. 的情緒理論,他認為一個人覺得傷心是因為他哭泣,覺得生氣是因為他打人,覺 得害怕是因為他發抖,其內涵為「情緒反應先於情緒感受」,即人們會先察覺引. y. Nat. sit. 起情緒的情境,對情境的刺激作出反應,經由體內的感覺接納器偵測出來傳遞訊. er. io. 息至大腦才產生了情緒的感受(劉英茂等人,1978) 。William James 的理論在當. al. n. v i n Ch William James 理論的闡釋為「情緒和行為之間是相互影響的」 ,即行為也影響情 engchi U 時是「超越時代」的存在,但當代研究者進一步承認了該理論的意義,他們對. 緒。該現象被發現後,心理學家開始以此理論為基礎發展認知心理學方向的自我 療癒理論(Richard Wiseman,2012;樸用喆, 2013) 3.. 社群媒體與自殺行為. 對於自殺行為的研究,Phillips, D. P. 在 1974 年提出的「維特效應」(The Werther effect)7,意指經由大眾媒體對真實與虛構自殺故事描繪的傳遞,所帶來 自殺模仿的行為。然而,這種「維特效應」不僅侷限於大眾媒體中,Thomas, D.. 維特效應(The Werther effect)於 Phillips, David P 於 1974 年提出,「維特」一詞源自德國著名作. 7. 家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該小說講述了一個與社會衝突不斷且陷入無望愛情的青年自殺的故 事。該小說發表後,歌德在歐洲名聲大噪,卻同時引發了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 29.

(31) R.、Gary, M.H.、Garyfalia, A.、Michael, J.T.與 Nadja, F.(2011)在 Suicide Announcement on Facebook 中認為「維特效應」已悄然蔓延至網路社群媒體中, 並如同 Phillips, D.P.所提及大眾媒體中的傳播效應,正在影響著人們的自殺行 為。事實上,Thomas E. Joiner(1999)在研究中指出,容易自殺的人通常在任何 自殺行為發生之前就群聚在一起,一旦該群體發生了負性事件,群體的自殺傾向 會隨之增加,但可透過良好的社會支持而減弱抵消,House, J.(1988)等人亦支 持社會支持與壓力知覺的關聯性。同時有研究指出,自殺未遂者出院後仍較少採 用成熟的應對方式及擁有不良的社會支持,說明自殺未遂者的不良應對方式及社 會支援不良不僅侷限於自殺行為發生的那段時期,具有相對穩定和持久性(費立 鵬等人,2010)。可見,對情緒與自殺行為的把握是雙向性的,情緒的觀測某種. 政 治 大 會支持、持續性的追蹤等。而研究方法的本土化亦是不能忽視,King-wa, F. et al. 立 程度上可以預測自殺行為,但對自殺者本身的特質也須同時把握,緊密群聚、社. ‧ 國. 學. (2013)透過對中國大陸嘗試自殺的微博進行研究,探討如何展示自我傷害行 為,微博的傳播過程及影響自殺防禦的要素,他們認為社群媒體可作為自殺預防. sit. y. Nat. 4.. 書寫自療與自殺行為. io. n. al. er. 2011)。. ‧. 的早期辨識工具,仿效 Facebook 以多項措施同時辨識自殺風險(Ruder et al.,. Ch. engchi. 30. i n U. v.

(32) 圖 2-1:自殺防禦早期辨識機制概念圖.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社群媒體作為自殺預防的早期辨識工具,即用戶透過微博書寫自療的方式以 舒緩憂鬱情緒,若書寫自療有效,憂鬱情緒好轉;若書寫自療無效,持續憂鬱的. ‧. 用戶可能選擇繼續書寫或是尋求其他治療方式。對於持續憂鬱超過兩週的用戶,. Nat. sit. y. 該辨識機制將啟動,從情緒到行為的發展過程中,同質用戶所留下的文本可運用. er. io. 來追溯用戶當時的情緒狀況,從而進行憂鬱傾向之辨識並推播治療訊息,在用戶. al. 企圖執行自殺行為前提供治療指引和幫助,儘早預防自殺行為的發生,而這中間. n. v i n Ch 機制的建立則須要破譯用戶的「情緒密碼」 。本文將聚焦在憂鬱情緒的文本中, engchi U 探尋憂鬱人群在網絡中的針對不同主題書寫的情緒程度。 第四節. 憂鬱傾向之資料考掘探索. 一、資料考掘的分類 透過對已有相關文獻的檢視,憂鬱症的網路資料考掘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介 入式研究,即受眾直接透過固定網站、網址或電郵填寫個人資訊,受眾主動且有 意識地提供資料供研究者收集。一類為非介入式研究,即受眾將其個人資訊曝露 在網絡中,研究者對資料進行收集,受眾處於被動且無意識狀態。兩種資料考掘 方式的主要差異,在於受眾是在主動還是被動的狀態下產生資料的,由於侷限在 31.

(33) 網路調查的範疇,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數位鴻溝。 1.. 介入式研究. 從固定網站或網址收集受眾之主動提供的資料是網路調查較為普遍的形 式,主要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調查者清楚地瞭解每一個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 透過傳電子郵件或是指定網站填寫的方式,準確地將問卷送到被調查者手中,在 這裡,網路僅僅起傳輸的作用。另一種是調查者對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並不瞭 解,調查者並不能確定誰會瀏覽網站,誰會在線回答問題。這種方式下,網路不 僅起傳輸作用,同時也讓調查者較為容易地找到調查對象。Houston et al.(2001) 在美國透過設計網站的憂鬱症自測(CES-D 8)對受眾進行線上憂鬱篩檢,並對. 治 政 檢結果發現基於網路的篩檢不僅可辨別大量有憂鬱症狀的人,而且他們中有相當 大 立 一部分沒有接受過治療。但對比美國憂鬱症篩檢日所得人口統計數據,網路上的 確定有憂鬱症狀得分的受眾進行進一步調查他們對憂鬱症治療的態度和偏好。篩. ‧ 國. 學. 憂鬱症篩檢獲得更多年輕人的數據。. 在中國,憂鬱症線上自測在網路中琳琅滿目,多由健康醫療媒體及網站提. ‧. 供,常被運用的量表包括 BDI 憂鬱自測量表9、SDS 憂鬱自測量表10、BDC 憂鬱. sit. y. Nat. 症清單11及部分不具名的憂鬱自測量表。而在線下憂鬱症篩檢方面,政府目前僅. io. er. 在部分城市試點,2010 年 10 月,寧波市的線下憂鬱篩檢表顯示約 38.1%的受眾 或多或少帶有憂鬱情緒;2013 年 10 月,深圳市衛生人口計生委開展產後憂鬱篩. al. n. 檢項目。. Ch. engchi. i n U. v. 上述可見,由於線下的篩檢方式普遍也是透過測量表的方式進行,透過網路 CES-D 由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 Sirodff 編製於 1977 年,原名為流行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 8. 較廣泛地用於流行學調查,用以篩檢出有憂鬱症狀的對象,以便進一步檢查確診。也有人用作臨 床檢查,評定憂鬱症狀的嚴重程度。與其他憂鬱自測量表相比,CES-D 更忠於個體的情緒體驗, 較少涉及憂鬱時的軀體症狀。 又名 Beck 憂鬱自測量表(Beck depression rating scale),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 Beck AT 編制於 20. 9. 世紀 60 年代,後被廣泛運用於臨床流行病學調查。 SDS(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是由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的 William W. K. Zung 於 1965 年編. 10. 編製,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憂鬱自測量表之一,用於衡量憂鬱狀態的輕重程度及其在治療中的 變化。 11. BDC(Burns Depression Checklist)由美國新一代心理治療專家、賓夕法尼亞大學的 David D.. Burns 博士設計,該憂鬱症的自我診斷表可幫助快速診斷出是否存在著憂鬱症。.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巴斯德研究院(法語:Institut Pasteur)總部位於巴黎,是法國的一個私立的非營利研究 中心,致力於生物學、微生物學、疾病和疫苗的相關研究,其創建者巴斯德於

說明:本題藉由羅馬史家 Ammianus Marcellinus 描述外族的兩則資料,檢測學生能否觀察

語文是思想感情的載體,而思想感情是語文的內容。中國

(‘Integrating Mental Health Into Primary Care: A Global Perspective’)的

問題及困難,亦懂得適當地為自己訂定清晰的目標。 學者 Grotberg 曾指 出,擁有抗逆力之小朋友 (9 至 11 歲) 能認識自己的情緒、用語言及不傷

背景:一名小學生家長投訴學校在沒有通 知家長的情況下,向網絡程式供應商提供

• 在「心房」進行課堂或體驗 式學習活動後,學生能以表 情符號表達自己的情緒,令 學生能以多元化的途徑表達 情緒,以便老師深入了解學

由是觀之,我認為兩篇的抒情 手法並不相似。首先〈蒹葭〉用了 借景抒情的手法,情景交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