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成人依附、拒絕敏感度與關係衝突因應之現況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成人依附、拒絕敏感度與關係衝突因應之現況

以單題平均數和標準差說明變項得分與離散情形。大學生之成人依附關係分為「依 附逃避」與「依附焦慮」兩分量表,透過兩分量表分別加總,得到依附逃避與依 附焦慮之個別分數;拒絕敏感度則由焦慮程度、負向期待兩面向分別之得分加總 形成;關係衝突因應則由「表明」、「忠誠」、「忽視」、「離開」四分量表構成,由 個別分量表之得分了解個人之關係衝突因應方式。各分量表與量表之總分、題平 均數、標準差如表4-1-1 所示。

4-1-1 大學生在各變項之題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N=666

量表分數範圍 題數 題平均數 SD 成人依附

1.依附逃避 1-6 18 3.51 0.35 2.依附焦慮 1-6 18 3.41 0.74 拒絕敏感度 1-36 20 10.90 4.34 3.焦慮程度 1-6 20 3.18 0.88 4.負向期待 1-6 20 3.12 0.60 關係衝突因應

4.表明 1-6 8 4.23 0.99

5.忠誠 1-6 6 3.07 3.07

6.忽視 1-6 4 2.42 2.42

7.離開 1-6 6 1.50 1.50

一、受試者成人依附現況

在成人依附部分,依附逃避題平均數為3.51 分(SD=0.35),依附焦慮題平均 數為3.41 分(SD=0.74),以單題平均數 3 分而言,顯示大學生依附逃避與依附焦 慮平均數均高於中間值,依附逃避分數略高於依附焦慮。

二、受試者拒絕敏感度現況

本研究之拒絕敏敏感度測量平均數為 10.90 分(SD=4.34),此結果低於量表 中間值18,由此可知大學生之拒絕敏感度平均值低於中間值。

三、受試者關係衝突因應現況

在關係衝突因應各分量表之得分上,表明之題平均數為4.23 分(SD=0.99),

忠誠為3.07 分(SD=0.85),忽視為2.42 分(SD=0.79),離開為1.50 分(SD=0.65)。

以單題平均數3 分而言,國內大學生普遍在表明、忠誠之得分高於題平均數,忽 視與離開則低於題平均數,其中忽視得分又高於離開。此結果與李晉源(2015)

以國內大學生為對象進行關係衝突因應之研究結果相似,在其研究中,表明題平 均數為4.22 分(SD=0.94),忠誠為3.08 分(SD=0.80),忽視為2.41 分(SD=0.75),

離開為1.61 分(SD=0.74),與本研究中同樣顯示表明、忠誠高於題中間值,忽視、

離開低於題中間值,由此可知臺灣大學生普遍在關係衝突因應方式中,表明、忠 誠的分數高於平均值,忽視、離開的分數低於平均值。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成人依附、拒絕敏感度與關係衝突之差異分析 本節在探討成人依附、拒絕敏感度與關係衝突因應三變項之差異情形,分別 以性別為自變項,以成人依附、拒絕敏感度、關係衝突因應為依變項,進行獨立 樣本 t 考驗。除此之外,以分手方式、感情狀態、年級為自變項,以成人依附、

拒絕敏感度、關係衝突因應為依變項,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並以LSD 事後考 驗法進行分析與討論。

一、性別在成人依附、拒絕敏感度與關係衝突因應之差異分析

性別在「忠誠」(t=5.27,p<.001)上具有顯著差異。其中,男性「忠誠」(M=20.12)

得分上高於女性(M=61.81,8.06,17.82),可見男性面對衝突時的因應方式為被 動等待,盼望事情能自然改善。至於性別在「依附逃避」、「依附焦慮」、「拒絕敏 感度」、「表明」、「忽視」、「離開」上皆未達.05 的顯著差異,顯示研究樣本在這些 變項上未出現性別差異。

4-2-1 不同性別受試者於各變項差異分析摘要表

男(N=181) 女(N=485)

M SD M SD t

依附逃避 3.52 0.39 3.51 0.33 0.19 依附焦慮 3.49 0.77 3.38 0.73 1.72 拒絕敏感度 10.75 4.09 10.96 4.44 -0.54 關係衝突因應

表明 4.23 0.97 4.22 0.99 0.12 忠誠 3.35 0.84 2.97 0.82 5.27***

忽視 2.45 0.82 2.41 0.78 0.62 離開 1.57 0.80 1.48 0.58 1.48

***p<.001.

二、分手方式在成人依附、拒絕敏感度與關係衝突因應之差異分析性別與拒絕敏 感度

不同分手方式對各變項之差異分析結果如表4-2-2 所示,其中在「依附逃避」、

「表明」、「忠誠」有顯著差異,F(4,661)=2.63,2.44,2.52,p<.05。經事後比較 LSD 檢驗發現結果如下,依附逃避分數在「無分手經驗」(M=64.10)顯著高於「主 動分手」(M=62.65)與「協議分手」(M=61.97),而「被動分手」(M=63.51)則 顯著高於「協議分手」(M=61.97)。在衝突因應方式之表明分數上,「協議分手」

(M=35.73)顯著高於「無分手經驗」(M=32.88),忠誠分數則為「被動分手」

(M=19.18)高於「主動分手」(M=18.04)與「無分手經驗」(M=17.90),以及「協 議分手」(M=19.40)高於「無分手經驗」(M=17.90)。在「依附焦慮」、「拒絕敏

現因分手方式造成之差異。

4-2-2(續)

分手方式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 事後比較

離開

1.主動分手 1.47 0.65

0.31 2.被動分手 1.48 0.61

3.協議分手 1.56 0.69 4.自然不來往 1.52 0.50 5.無分手經驗 1.51 0.67

註:1. n=172;2. n=138;3. n=89;4. n=28;5. n=239。

*p<.05.

三、感情狀態在成人依附、拒絕敏感度與關係衝突因應之差異分析性別與拒絕敏 感度

不同感情狀態對各變項之差異分析結果如表4-2-3 所示,在「依附逃避」、「依 附焦慮」、「拒絕敏感度」、「表明」、「忠誠」、「忽視」、「離開」有顯著差異,

F(2,663)=10.72 , 8.34 , 3.68 , 35.18 , 9.41 , 15.39 , 8.89 , p<.001,.001,.05,.001,.001,.001,.001。經事後比較 LSD 檢驗發現結果如下,

依附逃避分數在感情狀態上之差異依序為「從未有交往對象」(M=3.60)顯著高 於「曾經有交往對象」(M=3.52),「目前有交往對象」(M=3.45)。依附焦慮分數 則為「曾經有交往對象」(M=3.54)與「從未有交往對象」(M=3.46)分別高於「目 前有交往對象」(M=3.28)。拒絕敏感度分數上,則是「從未有交往對象」(M=11.58)

高於「目前有交往對象」(M=10.43)。表明分數上為「目前有交往對象」(M=4.60)

分別高於「曾經有交往對象」(M=3.99)與「從未有交往對象」(M=3.96)。忠誠 分數為「曾經有交往對象」(M=3.26)分別高於「目前有交往對象」(M=2.93)與

「從未有交往對象」(M=3.05)。忽視分數為「曾經有交往對象」(M=2.60)與「從 未有交往對象」(M=2.49)分別高於「目前有交往對象」(M=2.23)。離開分數為

「曾經有交往對象」(M=1.58)與「從未有交往對象」(M=1.60)分別高於「目前 有交往對象」(M=1.38)。

4-2-3 感情狀態於受試者之各變項差異分析摘要表(N=666

*p<.05. ***p<.001.

四、年級在成人依附、拒絕敏感度與關係衝突因應之差異分析性別與拒絕敏感度 不同年級對各變項之差異分析結果如表4-2-4 所示,結果顯示在「依附逃避」、

「依附焦慮」、「拒絕敏感度」、「表明」、「忠誠」、「忽視」、「離開」均未達.05 的顯 著差異,顯示研究樣本在這些變項未出現因年級造成之差異。

4-2-4 年級於受試者之各變項差異分析摘要表(N=666

4-2-4(續)

註:1. n=162;2. n=130;3. n=122;4. n=165;5. n=87。

第三節 成人依附、拒絕敏感度與關係衝突因應之相關分析 本節主要探討各變項間的相關程度,敘述成人依附、拒絕敏感度與關係衝突 因應之間的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之統計結果。

一、大學生成人依附與拒絕敏感度相關分析

如表 4-3-1 相關分析結果所示,受試者之「依附逃避」(r=.07,p<.05)、「依 附焦慮」(r=.18,p<.05)與「拒絕敏感度」有顯著低度正相關。

(r=.15,.12,.11, p<.01),在「表明」上之統計結果未達顯著(r=-.03, p=.32),

表示無顯著相關。其中,依附逃避與忠誠之相關係數高於表明、忽視、離開。「依 附焦慮」與「表明」則有顯著低度負相關(r=-.21, p<.01),與「忠誠」、「忽視」、

「離開」均有顯著低度正相關(r=.22,.20,.24, p<.01),依附焦慮與離開之相關 係數高於表明、忠誠、忽視。

三、大學生拒絕敏感度與關係衝突因應相關分析

大學生「拒絕敏感度」與「表明」呈顯著低度負相關(r=-.24, p<.01),與「忠 誠」、「忽視」、「離開」無顯著相關(r=.05,.03,.008, p=.17,.35,.84)。

第四節 拒絕敏感度在成人依附與關係衝突因應之中介分析 此節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在驗證拒絕敏感度為成人依附與關係衝突因應之 中介變項,驗證中介模式之要件中,研究者依據 Baron 與 Kenny(1986)提出之 中介考驗前提:要件一為自變項能顯著預測依變項;要件二為自變項能顯著預測 中介變項;要件三為中介變項能顯著預測依變項;要件四為中介變項納入自變項 與依變項後,自變項對依變項無預測能力,此為完全中介,若仍保有預測力則為 部分中介。

研究者考量本研究重在探討拒絕敏感度對成人依附與關係衝突因應之中介效 果,遂進一步以拔靴法進行中介效果檢驗,因此第二部分透過 Hayes(2013)所 發展的 PROCESS 巨集,探討拒絕敏感度在大學生成人依附與關係衝突因應間是 否存有中介效果。由階層迴歸分析結果可知拒絕敏感度僅在依附焦慮與關係衝突 因應中之表明因應上符合中介假設,再者,由於 Baron 與 Kenny(1986)四步驟 法在檢定力上受到質疑,本研究進一步針對符合中介假設之依附焦慮、拒絕敏感 度、表明因應三項,以重複抽樣的拔靴法(Bootstrapping)驗證拒絕敏感度之中 介效果。至於依附逃避與關係衝突因應則不進行再次驗證。透過拔靴標準誤所建 立的間接效果(indirect effect)參數,取其 2.5%與 97.5%之數值為其上下界,檢 視其信賴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s)是否涵蓋 0,若間接效果之信賴區間不包含 0,表示間接效果達顯著,亦即具有中介效果存在,進一步地,若直接效果包含 0,

亦即未達顯著,則表示此為完全中介,若直接效果不包含 0,則為部分中介(邱 皓政,2019)。

一、成人依附與拒絕敏感度之迴歸分析

為驗證 Baron 與 Kenny(1986)提出之要件二,研究者先進行成人依附與拒 絕敏感度的迴歸分析,在迴歸分析前進行多元共線性檢定,檢定結果顯示依附逃 避與依附焦慮之VIF 值為 1.07,符合 VIF 低於 10,表示未有共線性狀況,可進行 迴歸分析。分析結果發現依附逃避(β=.07, p<.05)及依附焦慮(β=.18, p<.01)與 拒絕敏感度有顯著的正向關係。因此,要件二成立。

4-4-1成人依附與拒絕敏感度之迴歸分析表

拒絕敏感度

自變數 B SE β ΔR² df1, df2 F 成人依附

依附逃避 .05 .02 .07* .00 .00 1,664 4.08*

依附焦慮 .06 .01 .18*** .03 .03 1,664 24.02***

*p<.05. ***p<.001.

二、拒絕敏感度在成人依附、關係衝突因應間之迴歸分析

為驗證要件一、要件三與要件四,先將自變項依附逃避與依附焦慮投入階層 一,再將中介變項拒絕敏感度投入階層二。在進行多元迴歸分析之前,先確認有 無共線性問題,迴歸分析各變項之VIF 均介於 1.00 至 1.03 間,未有 VIF 高於 10,

故不存在多元共線性問題。

(一)拒絕敏感度在依附逃避、關係衝突因應間之迴歸分析

結果如表4-4-2。從依變項為表明、忠誠、忽視、離開之階層一來看,依附逃 避能解釋表明變異中之0.1%,F(1,664)=0.97, p=.325,然而此一效果並不顯著;

對於忠誠變異則解釋2%,F(1,664)=15.34, p<.001;對忽視變異則解釋 1%,F

(1,664)=10.02, p<.01;對離開變異則解釋 1%,F(1,664)=8.29, p<.01。依附逃 避僅在忠誠(β=.15, p<.001)、忽視(β=.12, p<.01)、離開(β=.11, p<.01)之標準 化迴歸係數達顯著水準,在表明則未達顯著水準,表示依附逃避對忠誠、忽視、

離開均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力。

進一步從階層二來看,加入中介變項拒絕敏感度後,依變項為表明之整體解

釋變異量上升5%,F(2,663)=22.20, p<.001;對忠誠之整體解釋變異量上升 0%,

釋變異量上升5%,F(2,663)=22.20, p<.001;對忠誠之整體解釋變異量上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