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成語合適性的意涵

一、成語的定義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淵深,成語是歷史文化和智慧的凝聚,是各個時代 歷史的產物,言簡意賅、形象生動的特點。成語的研究大約早於宋朝,始於 洪邁、陸游,清代的趙翼則在「陔餘叢考」書中,對兩百多個成語進行研究 的工作,民國之後進行成語研究的專家學者更是多如雨後春筍(林政華,

1990),但何謂成語?成語都是由四個字組成的嗎?成語的來源為何?對於成 語的定義,三民書局 1989 年出版的《語言學辭典》,對成語的釋義為:「成 語是人們在長時期的語言應用過程中,形成一些簡短有力的固定詞組,作為 句子的成份作用。…它的意義和結構都很完整,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 語言中只能作為一個詞來使用。」符淮青則贊同其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 用的、簡潔精闢的地形詞組或短句。漢語的成語大多由四個字組成,一般都 有出處。」 (2004,頁 198)。

史式(1979)在《漢語成語研究》中進一步說明:「凡在語言中長期沿用,

約定俗成,一般具有固定的結構形式與組成成份,有其特定含意,不能望文 生義,在句子中的功能相當於一個詞的定型詞組或短句,謂之成語。」程祥 徽與田小琳(1992)合編的《現代漢語》中即說明,成語的特性具備了結構的 定型性及意義的整體性。何謂結構的定型性?就是語素排列的語序是固定 的,不能隨意更換,也不能用同義或近義的語素進行更換。例如:“萬人空

巷”不能改為“千人空巷”,“人滿之患”不能換為“滿人之憂”。成語意 義整體性則表明一個成語表示一個完整的意義,且許多成語不能望文生義。

例如:“萬人空巷”,就字面看來像是街道都空的,但其實際意思是形容某 件事情轟動一時,也常形容歡迎或是慶祝的盛況。若按照字面上來解釋的話,

意思就完全相反了。根據上述之兩種特性,成語即具備了一個詞的功能。

除此之外,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0 年出版的《應用漢語辭典》給予成語 的定義為:「長期習用的固定詞組,有意義完整、結構定型、表現力強等特 點;有些成語不能從字面上明白它的意思。中國成語多由四字組成。如“集 思廣益”“近水樓台”等。」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7 年出版的《語文基礎知識 辭典》與夏征農(1993)主編的《教育文義辭海》中,均指明成語多為四個字 組成的,且來源不一。有的來自於神話預言;有的來自於歷史故事;有的來 自於詩文語句;有的則來自於口頭流傳的。有些成語可以從字面上進行猜測 而得知其意思,如“萬紫千紅”、“乘風破浪”;有些則需要知道來源及其背後 之典故才懂意思,如“青出於藍”出於《旬子.勸學》,“守株待兔”出於《韓 非子.五蠹》。」

不管成語的出處為何,竺家寧(1999)於《漢語詞彙學》中論述:「成語 從字面上說,就是現成的用語。一些詞組或短語,其意義不能只從字面上理 解,它有較長時間的來源,也有社會習用性,是人們所熟知的,它的形式簡 潔,意義卻深刻,人們引用來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就是成語。」

成語具有社會習用性,人們能於生活中自然的使用成語來表達自己的意 思及想法,對於華語人士來說,成語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黃玲 玲(1993)認為,從意義上來看,成語有其完整而特定的含意,「言外之意」,

是成語的重要特色,不能單獨的解釋成語中的每一個詞,因為它們已成為成 語的一部份,已經失去了獨立的意義。對於使否每一個成語都具有「言外之 意」之特色,夏征農(1993)表示,有些成語可以從字面上進行猜測而得知其 意思,例如“萬紫千紅”、“乘風破浪”等,這與黃玲玲對成語意義的定義 有些許的不同。研究者則認為成語有其特殊性,部分的成語確實具有「言外

之意」的特色,但非大多數;有些成語可以從字面上進行猜測而得知其意思。

二、成語的來源

游一行及王豔於《讓你一生受用的成語智慧》的前言中說,成語大多來 自古時的典籍和文章;有的是歷史史實的概括,有的則是節錄於詩詞文章,

有的是戰爭智慧的結晶,有的則是寓言故事的精髓。成語有以四兩撥千金的 巧妙功夫及化暴戾為祥和的神奇力量,或許我們並不瞭解每一則成語的出處 及背景,但卻可以在生活中信手拈來,以表達自己的想法。

成語的獨特性使其成為漢語的精華,其簡潔的表現方式及絕妙的語言形 式,並不是古人異想天開,偶然得到的產物。

(一)石雨祺觀點

石雨祺教師表示:成語和文字一樣,都是在歲月演進的過程中,在歷史 長河的沈澱裡,逐漸形成和定型的。成語的產生不為任何人刻意而為,乃是 自然的產生於各個朝代中,而其來源可分為以下幾點:

1.史 實

這類型的成語直接取材於歷史事實,取材的方法包括把某一歷史事件概 括為成語,如完璧歸趙,及截取或更改歷史文獻的片段生成新的成語,如:

擢髮難數。

2.人物事蹟

這些成語直接來自古代人物事蹟,故事中提及的人物在歷史上大多確有 其人。此類成語均來自生動的典故,在使用上有較好的修辭效果,所以容易 被廣泛流傳,如:胸有成竹、助紂為虐。

3.古人原句

這類成語多半取自古代文獻,在所有的成語中佔大部分,如:醉翁之意 不在酒、水落石出、更上一層樓等等。

4.截取古句

此類成語乃是取部份的原文或是稍微更改了語句,為要使其符合成語的 結構形式。跟直接採用原句相比,此種成語所佔比重更大。如:一曝十寒、

近水樓台。

5.寓言傳說

此類成語大多富有強烈的幽默感和一定的教育意義,是最有魅力和流傳 最廣的群體。如:杞人憂天、掩耳盜鈴、邯鄲學步。

6.諺語俗語

這類民間創造的成語,主要來自民間百姓的口頭或是習慣用語,具有明 顯的口語化和通俗化之特點,如:亡羊補牢、敝帚自珍、囫圇吞棗。

7.外來成語

中國於魏、晉、六朝、隨、唐時期翻譯了許多西域和印度的佛經,其中 不少的語句和典故流傳成為新的成語,如:普渡眾生、六根清淨。清朝末年 後,中國受西方思想影響,許多經由翻譯的西方術語也成為成語,如達爾文 進化論中的思想:物競天擇。

漢語成語產生於各個歷史朝代,但其中很大部份在上古至秦漢時期已經 形成,成語所涵蓋的文化知識意涵豐富無比,短短數字清楚說明人生道理及 陳明眾多歷史事件。探究成語的歷史面貌,有助於人們瞭解成語含意,並於 生活及文章中正確的使用成語。韓越(1999)於其研究報告中指出,成語的來 源大約來自寓言故事、歷史事件、古書及群眾口語。

(一)徐續紅觀點

徐續紅(2003)的看法與韓越的一樣,只不過將之解釋的更詳細:

1.寓言故事

中國是世界上寓言和神話產生較早,留下較多作品的國家之一,可以與 希臘、印度媲美。預言則是用故事及或自然物的擬人化來闡明某些道理,其 方式幽默風趣,具有哲理性和藝術性。經由後人的簡要概括,就演化為成語。

例如:葉公好龍、揠苗助長、愚公移山、狐假虎威、邯鄲學步、杞人憂天等。

2.神話傳說

神話與寓言相比有許多相似之處,唯一不同的是,神話的情節完全是虛 構的;神話被塗上濃厚的神秘色彩,情節是稀奇古怪的,全然被神話了,在 感情上給人們開拓了廣闊的想像空間,令人好生嚮往。例如:雞犬升天、夸

父追日、精衛填海、嫦娥奔月、女媧補天,開天闢地等。

3.史實軼聞

此類成語源自中國古典史籍,是歷史事件中發展出來的,其數量不在少 數。每一句成語都跟某個歷史事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例如:四面楚歌、

完璧歸趙、毛遂自薦、一鼓作氣、草木皆兵等。

4.詩文語句

中國豐富的古典作品是提取成語的重要泉源之一,現今人們大部分所使 用的成語均來自於其中。其中有的是古代詩文的原話,有的是古代詩文中一 兩句的縮寫,有的則是經過演變而成的。例如經史子集中:切磋琢磨《詩經.

衛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篳路藍縷《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逃之夭夭《詩經.周南》:逃之夭夭,灼灼其華(花)。意思是桃 樹長得茂盛。因「桃」與「逃」同音,「夭夭」與「遙遙」音近,後人改「桃」

為「逃」,意為遠遠地逃跑了。

5.外民族語言

古代來自西域的佛經和近代西洋的著作,其中的一些語句、典故,經過 廣泛的流傳,也按照漢語的結構特點而定型為成語。其中絕大部分來自於佛 經,例如:曇花一現、五體投地、想入非非,等等;而天方夜譚則來自阿拉 伯民間故事。

成語從何而來?史式(1979)指出,成語的主要來源是史書經傳,其次是 民間謠諺,但是撰寫史書經傳中的文人學士所使用之成語,並非全為自撰,

當其絞盡腦汁仍想不到恰當的詞語可使用之時,就被迫借助於民間人們所使 用之言詞,其文人學士則帶著某種程度的輕視稱之為“鄙語”及“俚諺”。 既然 輕視,為何古代文人學士還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這些“鄙俗”之言?史式於其 論著中進一步解釋,在任何語言中,民間口頭熟語始終是書面成語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的泉源。許多生動活潑的民間口頭熟語,常在語言中生根、發芽、

開花並結果,強迫文人加以接受,於是這些“鄙俗”之言就這樣進入了書面,

成為正式的成語。

表 2- 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