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為探討高雄及屏東居民使用中文成語的合適性。本章分為四節,

第一節闡述本研究動機,第二節將探討研究目的何在,第三節說明研究方法,

第四節為擬定本研究範圍及限制,試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華人在日常生活中,相當頻繁的使用四字格成語,而且常是不假思索的 脫口而出;然而經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2006 年陳水扁總統就職六周 年時擔任淨灘志工,前往臺北縣白沙灣撿垃圾,隨後以『罄竹難書』讚揚志 工奉獻精神,此言讓所有人驚訝不已。『罄竹難書』於當年五月 22 日成為立 法院教育委員會質詢的焦點。當時的教育部長杜正勝先生於立院被質詢時保 留地表示,陳水扁總統並非國文教師,但這四個字的意思應該是「用盡所有 的紙張都寫不完」。

根據教育部成語辭典,罄竹難書指的是罪狀極多,即使把所有竹子做成 竹簡拿來書寫,也難以寫盡,形容災亂異象極多,無法一一記載。既然是貶 意,即不適用於讚揚志工的付出。當時的教育部部長杜正勝先生對「罄竹難 書」提出解釋。他說,罄是「用盡」的意思,竹指的則是從前用來刻寫文字 的「竹片」,四個字連起來的意思就是「用盡所有的紙張都寫不完」,表示 事情很多。姑且不論用意為何,這番說詞顯然與教育部成語典解釋完全不同。

教育部成語典:罄,音ㄑーㄥˋ,用盡。「罄竹難書」指即使把所有竹 子做成竹簡拿來書寫,也難以寫盡。形容災亂異象極多,無法一一記載。語 本《呂氏春秋.季夏紀.明理》。後世則用「罄竹難書」形容罪狀極多。

受過台灣最高學府之法學教育訓練之國家元首,使用成語時都出現使用 不當之現象,那一般受過教育的國民是否也有同樣的困擾?台灣的學生出現成 語使用不當的現象,大陸學生也有同樣的困擾。大陸河北承德第一中學聶明 慧(2001)教師表示,在其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在使用成語的過程中存在著望 文生義、自相矛盾、語法搭配不當、意思重複、不分輕重、不明範圍、不看

對象等誤用情形。苗栗縣文山國小鄭紹蒸(1986)校長表示,每次批改學生的 作文時總會發現學生誤寫或誤用成語,例如:「莫名其妙」寫成「莫明其妙」;

「迫不及待」寫成「迫不急待」;然而是否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在語言的使 用上就能越得心應手呢?故此研究者提出假設,隨著台灣高等教育的普及使 得我國文盲人數減少,但大部分國民對於使用成語合適性的態度不夠嚴謹,

故導致於生活使用成語的現象呈現兩極化;在生活中不使用或是使用了不合 適的口語及書面成語,對應於生活中使用且高頻率的使用合適的口語及書面 成語。

我國曾成立的國立編譯館(現為國家教育研究院)隸屬教育部,負責學術 文化書籍、教科書以及學術名詞之編輯翻譯事務。而於民國八十六年開放民 間出版商編印教科書之前,仍為我國國中、國小教科書之唯一供應單位。民 國四十二年起,奉令編輯中學國文、公民、歷史、地理四科標準教科書。而 教育部於民國九十年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其改革內容主要是在課程架構上採 用國中小九年一貫銜接;在課程目標上以《課程綱要》取代《課程標準》,

打破全國一致性標準,僅訂定基本教學內容、授課時數,各校得運用彈性與 空白課程,以配合學生性向和社區需求,各地方、教師及學校可自行規劃設 計教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發揮教師專業自主(馮永敏,2001);但自從推 動九年一貫課程之後,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時數明顯減少,加上其他語文 課程的擠壓,導致沒有時間練習國語文,甚至說話、作文、書法等課程幾乎 連帶的被刪除(周祝瑛,2006)。雖然九年一貫課程重視語文的聽說讀寫、能 夠自我表達、溝通與分享,加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等,但在學校國語文課 程時數大幅縮減,同時面對網路發達及資訊爆炸的時代,學生們看電視、上 網打電動及聊天的時間多於閱讀,導致學生的國文程度低落。

任教於國中的蔡純瓊教師表示,現今國中生的語文能力低落,歸咎於上 網時間增加,經常使用網路語言,導致學生閱讀即寫作創作的機會減少,加 上受網路世界中破碎及跳躍式的思考與敘述的影響,面對一篇文章時常常抓 不到重點,無法理解文意(蔡純瓊,2008);任教於國小教師黃玉洲教師於其

教學經驗中指出,學生在上國文課時所用的遣詞用字過於簡單或表達不通 順,作文的內容不是離題太遠就是過於平淡,甚至全篇找不著一個成語(黃玉 洲,2007)。上述資料不論是政府機關正式研究,或是學者發表近而身為第一 線的國中小教育工作者,發現學生受網路語言的影響,加上我國國語文發展 漸漸低落之情形,因此研究者認為這是造成成語合適性的運用上的主因之一。

為深入探討國中生在成語的學習與運用出現的問題,國中國文教師蘇靜 芳(2003) 表示,這個問題困擾她許久,與其他同事討論後仍無法瞭解,為何 學生看得懂每一個字,但卻無法理解每一個字組合起來成為成語的意思。經 過觀察後才發現,原來學生常常把成語當作注釋在背,而成語的解釋多半較 冗長,學生要花較多的時間在上面,而且還不一定能背的起來,更別說能學 以致用,如此挫折感讓學生們排斥成語,學習慾望降低,造成成語能力低下。

李嘯東於《二十四史》成語典故一書中說:記住了一個成語,便記住了 一個故事,也就記住了一段歷史。這與石雨祺教師的觀點雷同,若是把學習 成語當作是一種任務,像記憶數學公式那樣背誦的話,如此不求甚解的學習 方法,只能應付學校的考試而無法活用於生活中。學習成語絕不是靠死背,

因為成語在結構形式和組織方法上有規律可尋,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學習的過 程中記住成語故事,這樣就能自然而然的記住成語本身(石雨祺,2011)。但 成語的來源廣泛,不是所有的成語都有典故或是故事;石雨祺教師及李嘯東 的論點,僅適用於史實成語、人物事蹟的成語及寓言故事的成語,不適用於 所有的成語。

根據研究者國小國文教師的教學方式,背誦乃是主流方法,若是適時的 採用李嘯東及石雨祺教師建議之教學法,加上教師清楚明白的告訴學生成語 使用的方法,學生們即能熟練並適當地用於日常生活中,學習成語將會是快 樂且有成就感的事!

綜觀以上所述,研究者認為不同背景的時空轉換之下所呈現的脈絡,突 顯了成語合適性的問題,將會在未來教學現場形成更嚴重的問題。這也是研 究者所研究的方向之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