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技職教育的發展與檢討

第三章 職業訓練、技職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檢討

3.1 技職教育的發展與檢討

3.1.1 技職教育在經濟發展過程扮演的角色

台灣自1960 年起,在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下,為配合經濟發展需要,在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後即開始實施分流教育,其目標為技術人員的養成教育與 一般大學之預備教育目標,有明顯的不同,1990 年以前高職生人數均遠高於 高中生人數,1960 年代為六比三,1980 年代更提昇至七比三,1990 年代中 期為配合大學容量擴增,拉近二者比例以五比五為目標,形成技專院校「普通 大學化」的發展 。

台灣技職教育體系的實施,整體而言,除了正規高職與技專院校教育外,

尚包括與企業及公共職訓機構的職業訓練,落實在學技職生的工作瞭解、職 能基礎與證照制度,這與目前教育部所推動技專院校整體品質專案獎(補助) 要點與最後一哩或就業學程可算不謀而合。

人力資本影響國家經濟發展與企業競爭力,而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是累 積人力資本的主要手段,人力資本是企業升級與研發能力的碁石。因此人力 資本是企業生存與競爭的命脈,隨著台灣人力資源結構轉型發展趨勢:(1)就 業人口結構的後工業化,(2)職業結構的白領化,(3)可勞動人口的中高齡化,

企業競爭優勢卻面臨嚴酷的考驗。

近幾年來東南亞與大陸的經濟開放,便宜的土地、人工與環境成本吸引 各國企業競相前往投資設廠。反觀台灣過去企業賴以生存發展的三大法寶:

(1)基層勤奮基層技術人力(高職畢業生)、(2)充沛、創新、鬥志旺盛的中階機 械相關研發人才(專科畢業生),(3)擴廠無礙的企業投資與增長環境,正在嚴 重衰退中。省思過去台灣所歷經的環保意識抬頭、反對設廠的示威抗爭、工 資高漲、實施週休二日、看重大學文憑甚於技術與證照﹔很多人認為工資上 漲使台灣無法和低所得國家競爭。然而,瑞士為歐洲小國,人口只有台灣的 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勞工沒上過大學,不像台灣的大學升學機會接近百分之 百。但紮實的技職教育,師徒制的工藝精神,締造了舉世知名的產業及名列 前茅的生產力。其國民所得是台灣的三倍,最低工資是台灣的五倍。因此技

術的停滯不前,造成前有強敵,後有追兵,進退失據才是台灣競爭力衰退的 主要原因。

最近一些在大陸已投資一段時間的台商已先後與大陸當地的大學院校進 行產學合作或成立模具學校,其參與計畫之項目與人員之多,研發深度與持 續度皆台灣所不可及。國內教育當局與從事教育者應當看出此一警訊,並思 考(1)為什麼台商不找台灣本土大專合作? (2) 這樣發展下去,台灣現在大多數 的年輕學子將來的就業能力與職業競爭力在哪裡? (3)台灣職業誘導性的教 育,從那一點切入? (4)過去我們的優勢哪些確實值得繼續持續與發揚的? (5) 依據因材施教原理,建置有符合台灣少數一流年輕人的學習環境,有適合中 高階年輕人學習與發展的學習環境,也有適合一般年輕人學習與發展的學習 環境,使社會公民分工良好,各盡其份【2】。

3.1.2 技職教育的現況分析

3.1.2.1 高職學校(含高中附設職業類科)

隨著國人受教育的普及及國人升學意願大幅提昇,高職學生僅16.63﹪無 繼續升學之意願,導致學校教育因受升學壓力之影響,皆以升學為導向,規 劃以強化基礎能力及繼續升學之課程標準,然職校教育變革過程中,忽視無 升學意願學生之就業技能課程,例如實習課程,由原每星期二天調降至高一 每週約3 小時,高二每週約 6 小時,高三每週約 9 小時,往日紮實的專業技 能已不復存在,致使教育學成後無法符合就業市場需求,畢業生專業技能不 足自信心盡失,衍生學非所用「畢業即失業」之隱憂。

依據行政院主計處及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台閩地區公私立高級職業學校 九十三年度畢業生升學就業調查報告」資料顯示,2004 年高職校數計有 161 所,高中附設職業類科校數計有92 所,總畢業生人數達 99,107 人,惟 2004 年高職畢業生已就業人口數僅44,261 人,高職初次尋職者失業週數由 2003 年26.1 週增加為 2004 年 1-7 月平均 29.24 週。

未升學且未就業之畢業生,勢將成為失業人口數,造成畢業潮高失業主 因之一。雖部分畢業生透過施予職前訓練,提昇專業技能,協助其投入就業 職場,惟以人力資源規劃與運用的角度觀之,因教育課程內涵無法兼顧就業 者及升學者的需求,致使教育及職訓資源重複投資,浪費國家整體人力培訓

資源成本。

3.1.2.2 專科、技術學院、科技大學等大專院校

過去幾年,我國高等教育政策改變,大專院校數目大增,從九十三學年 度僅有的七所學校(大學 1 所、獨立學院 3 所、專科學校 3 所)到九十學年度 共計有154 所,這其中包括大學 57 所,獨立學院 78 所和專科學校 19 所,使 得我國整體大專院校的學生人數比率逐年增加,從八十八學年度大專院校的 學生人數占所有學生人數的18.97%,到九十學年度突破兩成達 22.17%,並 占15 歲以上人口之 25.17%。

依據行政院主計處及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八十九學年度大專以上(含研 究所)畢業人數人文科學類計有 31,621 人,社會科學類計有 86,614 人,科 技類計有148,326 人,總計為 266,561 人(專科 126,916 人、大學以上 139,

645 人),科技類中屬於工業技術人力資源之工程類畢業生人數為 80,268 人 (占科技類 54%),屬於資訊類則為 49,912 人(占科技類 34%)。

若再以行政院主計處2001 年針對「台灣地區青少年狀況調查報告」資料 顯示,大專學歷以上願意再升學的比率為 39.31%,不願意再升學之比率為 60.69%。因此有 139 千人欲再進入大學或研究所繼續深造,而 214 千人則願 意進入職場。

針對上述資料,大專學歷以上畢業後未繼續在國內升學且願意進入就業 職場之人數應包含待業中、出國進修、等待入伍服役或已進入職場及不想工 作者等。但由於缺乏相關官方統計數據,使得實際真正進入職場的人數(就業 率)無法確切的推估。依據全國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於 2001 年對求職求才按教 育程度統計資料結果顯示:大學程度求職人數為47,600 人,其中推介成功人 數15,504 人,因此,欲進入職場而無法順利就業人數 32,096 人。

近年來技職教育由於量的大幅擴充,嗣因高職畢業生紛紛以升學為導 向,大幅縮減實習課程時數,升學率趨近百分之百。技能檢定證照升學加分 之誘因,已無法吸引學生學習實務技能,學生參加技檢人數與成績年年下滑,

縱然完成技專院校學業,專業技能仍一片貧瘠,追求文憑好高騖遠的結果,

導致台灣過去引以為傲的中小企業(佔台灣企業比率近 98%)逐漸出現技術斷 層。過去台灣中小企業人才來源倚賴最深的是高職及專科畢業生,近年來教

育普及學歷雖大幅提昇,惟量的擴充卻導致質變,不僅私立技專院校如此,

甚且國內幾所知名學府改制科技大學後,學生素質卻逐步下滑,加上由於部 份國立大學退休教授大量湧入私立技專院校,這些退休教授理論重於實務,

致使技職教育與高等教育市場區隔模糊,學生實務技能明顯衰退,企業普遍 仍肯定懷念過去知名的幾所工專。因此技職教育出現缺口的危機,中小企業 出現技術的斷層,公共職訓機構面臨空前之壓力。可惜的是,職業訓練為追 求訓練成本的降低,大幅縮減訓練職類與訓練時數,凍結師資,設備投資亦 大幅縮減,大量委外購買訓練,重服務業輕忽工業技術碁石的動搖,無形中 消減了企業的人力資本與企業競爭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