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抗生素與抗藥性概念

第一個被發現的抗生素就是盤尼西林,是由黴菌所產生的物質,

可以抑制細菌的生長。隨著科技的進展,有越來越多的抗生素被發 現,也有些抗生素是由生物體製造後,再加以改良其化學結構而增強 療效的。隨著這些藥物的大量使用,抗藥性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抗生 素的濫用是個受矚目的議題,因此關於微生物概念的研究也經常將抗 生素與抗藥性列入探討的重點(Milandri, 2004;Simonneau,2000)。但研 究中也同時顯現出,學生對抗生素的概念並不完整,因而對抗藥性的 發生也可能呈現混合式的心智模式。在先前的研究中,普遍發現學生 對抗生素並不瞭解,Miladri 與 MD(2004)發現有過半數的學生認為抗 生素可以同時殺死細菌與病毒。是個值得注意的現象。

此外關於抗藥性的發生,具生物背景的人士會以類似達爾文的 演化論來進行詮釋,認為這是物競天擇的結果(盧柏樑,2003)。同樣 地,為了探討科學發展史中的概念特徵,用以歸納出心智模式類型,

以下內容將進行對演化論歷史的說明。

一、拉馬克的演化論

18 世紀的 Comte de Buffon 為法國的博物學家,他推想很多因子 都能影響演化的變化,對於後天獲得性徵的遺傳,尤為重視。查爾達 爾文(Charles Darwin)的祖父 Erasmus Darwin 也曾出版書籍,闡述對後 天獲得性遺傳的心得。

因此拉馬克的演化論並非新創,這個學說承襲了前人的觀點,只 是拉馬克兌演化論做了詳盡的解釋。他認為在自然界中,低等簡單的 生物會演化為高等複雜的生物,因此他主張:

(1) 環境因子可以改變植物和動物。

(2) 新的需要可以改變舊的器官,而有新器官的生成 (3) 經常使用的器官就會發達,不用就會退化

(4) 後天的改變可以遺傳給後代

二、達爾文的演化論

達爾文在小獵犬號的航行,在加拉巴哥島的觀察,發現是物種的 形態會隨著島嶼不同而不同,即使島嶼只距離五、六十英里。他提出 這樣的主張:生物演化的原動力來自兩個步驟,一是個體變異,二是 環境的選擇。達爾文認為生物是可變的,但對於進化的動力的主張則

與拉馬克不同。他從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得到啟發,他認為生物可 產下大量的子代,而子代各有不同的些微變異。由於自然資源有限,

只有那些最能適應環境的子代可以生存下來。這就是達爾文有名的天 擇說。

拉馬克與達爾文的演化論中,對於進化的動力所提出的主張最為 不同。拉馬克認為後天所獲得的特徵可以遺傳給下一代,而達爾文則 認為是因為天擇決定了以後的世代可能出現的特徵。因此,這兩者的 分界可以以後天的改變是否能遺傳給子代做為分界。

第四節 病毒與細菌的概念研究

關於病毒與細菌概念的研究文獻資料並不多,大多的研究焦點在 5 到 15 歲孩童的概念上(Byrne,2011)。對年紀較長的學生和成人的研 究中,Simonneaux(2000)探究了高中生關於微生物的概念,並將焦點 放在推論過程中。而 Rua 與 Jones(2006)則以訪談和分析受訪者的繪 畫,分析 8 至 11 歲的學童以及成人的病菌(germs)概念。這些研究都 指出學生具有對病毒與細菌的另有概念,其中無法區別病毒與細菌的 差異是普遍存在的現象。Rua 與 Jones(2006)認為學童和成人對病菌的 概念並不具有線性漸進的關係,即使是中小學教師有存著許多另有概 念。但比較成人與學童概念的文獻仍十分缺乏(Rua&Jones,2006),有 待更多的研究來更進一步描繪與確認成人與學童概念與當代科學概 念間的落差。

學生的概念

近年對學生的微生物概念的研究卻非常稀少(Byrne,2011;

Jones&Rua,2006)。但仍不乏一些值得注意的研究發現。例如研究都 發現年紀較小的學生傾向把微生物視為較微小的動物,甚至在被要求 畫出微生物時會繪出類似昆蟲或擬人化形態的圖形 。但隨著年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