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生態的角度來看,人類活動與微生物關係密不可分。有些微生 物與人類互利共生,各取所需;也有些微生物是造成人類疾病發生的 主因。由社會的角度來看,人類對微生物利用的歷史悠久,可推溯至 遠古的文明,例如釀酒與麵食的烘培。隨著生物科技的發展,除了食 品外,微生物的利用在各式各樣的產業上也更為廣泛且越顯重要。許 多國家的科學課程都將微生物的單元列入其中,正是因為體認到微生 物相關知識的重要性(Byrne & Sharp,2006)。

然而生物知識的發展,不論在微生物的利用或是微生物防治的專 業領域知識上,已經不是一般人可以容易解釋與瞭解的。非生物專業 人士對科學的解釋可能與當代科學知識落差甚大。科學知識的差異可

能導致民眾對依科學專業所制定的政策感到困惑甚至不滿。這對需要 全民參與的民主政治來說,是個令人擔憂的現象,也可能令專業治國 的理想落入困境。

Fisher 與 Fisher 兩位心理醫療工作者分析關於 AIDS 預防理論研 究,主張接受完整的訊息(information)與良好的動機(motivation)以及擁 有執行行為的技能(behavioral skills)乃為個體執行特定健康行為的基 本決定因子。動機直接地產生了行為技能,訊息則掌握動機的產生 (Fisher&Fisher, 1992, 2002)。追本溯源,訊息扮演著基礎核心的腳色。

然而給予資訊前,瞭解接受者的知識概念,才能制訂清楚明瞭的知識 內容。因此探索成人病菌的概念有助於提供成人關於病菌的知識概 念,而提供衛生教育與生物教育中關於病毒與細菌相關議題的參考,

以幫助成人在面對相關問題時能具有完整的訊息而做出良好的決定。

然而生物教育的研究焦點經常只專注在學齡中的學生,那些曾經 接受生物教育,離開學校進入社會的成人從學校裡帶走了那些概念 呢?雖然科學界對病原體的研究與日俱盛,但對於一般成人病原概念 的研究卻仍舊匱乏。成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會接觸飲食、用 藥、疾病等與微生物相關的議題,掌握生活大權的成人通常必須做出 比起學生更多的處理和決定。對於微生物概念的研究中,許多研究指

出學生對微生物的瞭解除了來自學校教育以外,大眾傳媒以及成人都 是學生微生物概念的來源(Milandri&MD, 2004; Jones&Rua,2006)。因此 研究成人與學生對病菌概念的異同,有助於探索深植於社會文化中對 病菌的普遍概念。即使傳媒的發達使傳染病相關的資訊易於取得,但 如何才能有效的教育大眾在現代社會裡做出資訊充足的決定,也成了 逐漸被科學教育界所重視的方向。

有鑑於此,Jones(1996)等人回顧了探討學生與成人對細胞、人體 循環、哺乳動物以及生物科技概念的文獻,認為這些研究結果指出了 學生與成人的概念與當代科學社群的知識落差甚大。學生、成人與專 家知識的差異主要來自生理、社會、文化等環境交互作用,形成了自 成一格的個人理論(personal theories)。所以「學生在成長為成人之後,

就擁有與當代科學知識相符」的假設,是令人充滿懷疑的。由於探討 成人微生物概念的研究門可羅雀,學生與成人概念間的異同仍不清 楚。Rosser(1994)認為成人就像學生一般,同樣不斷地以質樸理論為基 礎,在日常生活中來解讀有關生物的知識。因此研究成人的概念,探 索成人如何以個人理論解釋病毒細菌的概念是相當重要的議題。

此外,對於抗生素濫用的議題是也是微生物概念的研究者所關切 的焦點。Milandri(2004)認為將微生物與健康教育的焦點放在對大眾與

學生關於細菌的認知上,可以幫助減少抗生素濫用的情況。當大眾對 微生物有更佳的瞭解時,不必要的作為將可被止步。在他對義大利中 小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研究中,發現有過半的小學生認為抗生素可以 同時對抗細菌與病毒的武器。而這些小學生的概念經常來自大眾傳媒 以及他們的家庭成員。因此不論是瞭解學生或成人關於微生物,特別 是病毒與細菌的概念,有助於提供防治抗生素濫用之參考。

本研究著眼於成人與學生對於病毒與細菌的概念,進而探討這些 概念認知的特徵,並參考國內研究者(吳怡嫻,2007)以概念集合的認 知特徵作為心智模式類別的分類。從概念中推估成人與學生的心智模 式類型,探討對病毒與細菌的概念與抗生素概念連結。對成人與學生 關於病毒與細菌的心智模式的瞭解有助於學校生物教育與大眾健康 教育的改進參考。深植在台灣社會文化中對於病菌的迷思,可以在比 較成人與學生的概念中得到啟示。此外對於病毒與細菌心智模式與抗 生素心智模式的連結的探討,也期待能夠為防治抗生素濫用的策略提 供一些指引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