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病毒與細菌的生態

哪裡有細菌?

先前的研究(Vasquez,1985;Simonneaux,2000; Jones & Rua,2006 Byrne,2011)都指出 不論成人或孩童都認為細菌是普遍存在於環境各處的,但認為人為接觸的地方細菌 數量最多,本研究也得到同樣的結果。學生 SLF4 認為人為接觸的地方較多則是因 為:人類活動的地方潮濕溫暖,也正好適合細菌生存。溫暖潮濕的地方是文組背景 成人認為細菌最多的地方,受訪的成人中,銀行投顧 ALM2 也有同樣的解釋:

(細菌)比較容易繁殖吧,因為我們常常說滋生細菌的溫床,所以他一定要有 適合的溫度和水分和空氣嘛,感覺空氣、溫度是我們人體裡面非常的就是充 沛嘛,所以它應該可能比較容易繁殖。

但在訪談中繼續詢問細菌生存的條件後,中文所研究生 ALF4 意識到這可能只是心 理作用所帶來的感覺:

沒有啊,我們這裡也有陽光空氣水啊,可是這環境是比外面的環境乾淨的,

所以我覺得這好像也是我們自己想的,就是你會,你熟悉的地方你自然覺得

他比較乾淨,你不熟悉的地方你就覺得他髒,然後充滿細菌,你自然的。其 實兩者差不多

Byrne(2006)發現從 7 歲 11 歲到 14 歲的孩童中,年紀越大的孩童,越會將疾病 與微生物作為關聯。她認為這可能是學校的教育中,越高年級就接觸越多關於傳染 疾病的資訊所致。當詢問草履蟲為何不是細菌時,學生 SLF3 認為由於平常聽到的 細菌都是與人體有關的,而草履蟲則與人體無關,於是她描述了自覺的經驗:

不知道唉…感覺就是…它好像也是細菌的一種唉!可是…就是…跟…因為 我覺得好像平常講到的細菌都是…比較多…跟人體有關的,就是…可能就是 像大腸桿菌啊、什麼菌,那好像,對啊,那好像光學也可以看到唉,光學、

光學顯微鏡,就是在你人體之內,然後…可能造成好的也可能造成不好的,

可是就比較跟人有關。

這位學生自我的解釋正好驗證了 Byrne 的論點:由於接觸許多關於疾病的相關訊 息,所以會傾向認為細菌與人體的關聯性是很高的。

在詢問哪裡沒有細菌時,成人與學生都回答無菌室可是是細菌較少的地方,因 為無菌室會進行消毒、滅菌,空氣也會經過過濾。但他們也體認到這些地方還是會

有少量的細菌。有些成人會聯想可以消滅細菌的方式,而回答在「熱開水」、「碘酒」、

「消毒水」裡沒有細菌。一位學生 SSM1 也認為細菌無法存活於化學溶液和酒精裡。

此外,有一半的學生和文組背景的成人認為細菌的生存需要空氣,因此「真空」

狀況下是沒有細菌的。認為細菌的生存並不一定需要空氣的學生與成人則都認為真 空狀態下也是有細菌生存的。此外所有受訪者也認為人體會有細菌,其中「腸道」

是每位受訪者都會回答的答案。在先前的研究中(Simonneaux,2000; Jones & Rua,2006 Byrne,2011),雖然提到某部分的受訪者會回答在腸道中,都未曾提到受訪者有如此 全面一致性的答案。若排除本研究受訪者較少的原因,導致這個現象的原因可能是 台灣大眾傳媒中,乳酸菌廣告的頻繁所致。

哪裡有病毒

中文所研究生 ALF4 認為病毒是一種小型動物,但只有在被人類發現對人體產生 危害時才被命名為病毒。延續一致的想法,她認為對人類產生危害的病毒在人為接 觸的地方以及專門培養病毒的實驗室裡。而無害的病毒由於形體比細菌微小,所以 更無所不在。其他兩位文組背景的成人具有病毒是絕對寄生的概念,因此認為病毒 只在活體中才能生存,在外界則無法延續生命。理組背景的成人則全都有病毒絕對 寄生的概念。

學生都認為生物存在的地方病毒會較多,例如人類接觸的地方、醫院裡有較多

的病毒。但除了具有病毒絕對寄生概念的學生以外,其餘學生認為這是因為生物體 比其他環境能提供更充足的養分來源所致。

成人全都具有病毒只存在活體上的概念,但只有理組背景受訪者能以病毒繁殖 方式做解釋。而其他的成人雖然則認為病毒需要空氣與水和養分,但在意識到養分、

空氣和水同樣也可以在非生物體上獲得時,就產生了矛盾。中文研究生 ALF4 於是 放棄了病毒絕對寄生的理論,認為病毒就像細菌與其他生物一樣,可以生存適合生 物生長的地方。其他文組背景的成人無法以科學概念解釋病毒與活體的關係,但堅 持認為病毒是絕對寄生的,於是各自發展了解決矛盾和達成一致性的理論,這個部 分在第五節內容中進行詳述。

細菌與病毒的運動

關於細菌病毒是否會運動,理組背景的成人會思考細菌是否有運動的構造。認為 有運動構造的細菌可以移動,而沒有運動構造者則無法移動,但由於細菌微小而輕,

所以可隨空氣漂浮、傳播。所有理組背景成人都認為由於病毒並非一般生物,所以 不會自主性的移動。

ASM3:「嗯…就沒有移動的機構(機制)了…沒有移動的…因為它基本上是一 個固型的東西啊,就是它存在…它存在的時候就有點像是一個就是靜態的結 構體一樣的東西,如果這樣描述可能會比較接近一點,對。

而文組背景的成人的概念較分歧,由於無法明顯區分病毒與細菌的構造,因此將病 毒與細菌等同視之,有些認為由於病菌沒有腳所以不會移動,有些則認為會自主移 動,但不知道如何運動。

大多學生(八分之六)認為細菌會自主做移動,並認為這是細菌和動物細胞有所 差別的一個特徵。

SLF1:細菌會(移動)阿,它是生物阿,它會用旁邊那個開始…毛毛的開始那 邊撥,然後它就開始動了。

SLF4:應該會吧,因為是同一個地方不就死掉了嗎?

有 6 位學生都認為病毒是無法移動的,即使其中三位稱噬菌體的尾部纖維為

「腳」,但認為其功能為附著,並且認為看起來雖然像是可以運動但實際上並不會動。

SLF3:病毒會移動嗎…病毒會移動嗎?啊…可它有長腳耶,可是它有長腳,

可是我覺得它不會移動,我覺得它腳只是讓它附著用的,它不會移動。它就 是…在那邊就是在那邊,可是…會擴散是因為它會一直不斷的複製,所以就 會感覺它在移動,可是其實它沒有

這些認為病毒不會移動的學生也都認為病毒在不會攝食。而其他兩位學生中,一位 學生 SLM2 無法區分病毒與細菌的差異,另一位學生 SLF4 則認為病毒是非生物,但 是細菌可以進行的現象病毒也可以進行,只是「比較不發達」。

細菌與病毒的繁殖

大部分(14/16)受訪者都認為細菌是以分裂進行生殖,但中文所研究生 ALF4 和 學生 SLM2 認為細菌以「出芽」的方式進行生殖。有三位理組背景的成人能解釋了 病毒的繁殖方式:病毒注入遺傳物質,使細胞製造出更多的病毒,但描述的過程並 不仔細。

ASM3:RNA 會,就是,它會進入細胞核內然後就是會產…欸,也許會有類 似這樣做,不過,反正就照我以前印象,然後就是會產生非常多的那個…,

然後,之後就,會…就是會撐破細胞壁,然後出去。

但文組背景成人則沒有人能夠了解病毒繁殖的科學模式,而做出了個人理論,這些 理論將在本章第五節中探討。學生對於病毒繁殖的概念較為多樣,只有 3 位學生 (SSM1、SSM4、SSF2)具有病毒將遺傳物質注入細胞產生新病毒的概念,但這樣的細

節的部分也不完全符合科學概念:

SSM1:那病毒的話,最簡單就是把它的那個 DNA RNA 去接在人體的那個 細胞上,然後透過這個細胞去,當它那個細胞炸開的時候,它就放出更多的 病毒出來,一而再、再而三的擴散下去,對。

SSM4:呃,先跑到一個細胞裡面,然後從他的外殼進去這樣以後,然後這 個細胞的基因會改變……被吃掉一段,然後被它的基因取代掉一段,再用它 原本的寄主的基因複製出帶有它病毒的基因出來,然後這個寄主就會死掉,

變出很多個病毒。

學生 SLF3 認為病毒在活體外也可以分裂繁殖,而在寄主中有充分的養分來源可以 加速分裂的進行。其他的學生的片段知識,在解釋病毒繁殖時出現了混合式的科學 模式,他們都認為與宿主的 DNA 或與宿主細胞製造蛋白質有所關聯,只是解釋方 法各異。例如學生 SLF1 認為病毒以特殊的方式將宿主 DNA 和蛋白質進行轉換後可 成為自身的能量,而進行分裂。

SLF1:就一樣…一樣把它要的 DNA,就是…這樣子人家製造的新養分吸過 來它就跑進去然後一樣把它要的東…就是像人體不是有製造…什麼,假如 說,A 型的蛋白質,可是這個病毒它要的是 B 型的蛋白質,它就把它…把裡 面 A…就人體製造 A 型蛋白質的一些細胞,把它裡面 DNA 或 RNA 拿出來,

換成它要的,那我們的細胞就會去…去製造一些就是病毒要的 B 型的蛋白 質。就最後…它就會,因為它有把東西放進去阿,它有把…它製造一些 DNA 只要能量,它只能轉換成能量吧!

學生 SSF2 對病毒繁殖的描述則混雜了病毒 DNA 插入宿主細胞的潛溶週期:

SSF2:就先,它把先把細胞膜打開嘛,然後它進去之後有些是接到那個DN A上面,然後,就愛滋病病毒就是直接控制體細胞,直接叫它幫它分裂。對 啊,然後就產生,不是,就叫那個細胞產生它要的東西然後之後再丟出來。…

應該細胞分一次,它就分裂一次,應該是這樣子。

而認為病毒是如細菌一分為二的方式進行繁殖的學生中,學生 SLF4 認為病毒不若 細菌發達,需要有宿主給予充足的養分才能分裂。而另一位堅持病毒必須透過活體

而認為病毒是如細菌一分為二的方式進行繁殖的學生中,學生 SLF4 認為病毒不若 細菌發達,需要有宿主給予充足的養分才能分裂。而另一位堅持病毒必須透過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