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病毒與細菌的概念研究

關於病毒與細菌概念的研究文獻資料並不多,大多的研究焦點在 5 到 15 歲孩童的概念上(Byrne,2011)。對年紀較長的學生和成人的研 究中,Simonneaux(2000)探究了高中生關於微生物的概念,並將焦點 放在推論過程中。而 Rua 與 Jones(2006)則以訪談和分析受訪者的繪 畫,分析 8 至 11 歲的學童以及成人的病菌(germs)概念。這些研究都 指出學生具有對病毒與細菌的另有概念,其中無法區別病毒與細菌的 差異是普遍存在的現象。Rua 與 Jones(2006)認為學童和成人對病菌的 概念並不具有線性漸進的關係,即使是中小學教師有存著許多另有概 念。但比較成人與學童概念的文獻仍十分缺乏(Rua&Jones,2006),有 待更多的研究來更進一步描繪與確認成人與學童概念與當代科學概 念間的落差。

學生的概念

近年對學生的微生物概念的研究卻非常稀少(Byrne,2011;

Jones&Rua,2006)。但仍不乏一些值得注意的研究發現。例如研究都 發現年紀較小的學生傾向把微生物視為較微小的動物,甚至在被要求 畫出微生物時會繪出類似昆蟲或擬人化形態的圖形 。但隨著年紀的

增長,雖然學生不再直接描述微生物或病菌具有動物的體型,但在面 對將微生物分類時,仍會傾向將他們分類為動物(Byrne, 2011;Jones&

Rua2006)。

學生對細菌的概念經常是呈現負面且危險的。例如雖然細菌被認 為是普遍存在,到處都有的,但大多的學生仍會傾向任為垃圾堆等骯 髒的地方會有最多細菌的存在(Jones& Rua,2006; Miladri& MD, 2004;Simonneaux,2000)而細菌的活動也常被學生以人類中心

(anthropocentric)的觀點來描述,認為他們是人類的敵人,會導致人類 的疾病(Byrne et al., 2009; Miladri& MD, 2004)。但學生對微生物導致 疾病和傳染的機制及方式的了解卻是相當貧乏的。

而在所有年齡的學生都曾被發現對微生物的體型大小具有另有 概念(Byrne, 2010; Byrne et al.,2009; Jones&Rua,2006)。學生認為病 毒比細菌大,因為病毒引起的疾病與不適比細菌更嚴重。作者認為這 可能是由於教學中缺乏具體的微生物來作實際大小比較的結果。而學 生普遍認為病毒和細菌具有負面的形象,例如在問及人類可以如何作 為人類所用時,「生化武器」則是相當普遍的答案,學生認為病毒與 細菌對人類的傷害遠大於對人類的益處。在人類相關的疾病上,國外 的學生認為感冒與病毒較有關係,因為口語上常以病毒來敘述特定的

症狀。例如發燒和喉嚨痛人們常說:I have a virus(Jones&Rua,2006)。

成人的概念

對於成人關於病菌認知的研究多為公共衛生領域的文獻。由於 近來國內推廣接種子宮頸癌疫苗,許多研究也指出對子宮頸癌發生有 關的人類乳突病毒認識越高,則接種意願則越高(王美卿,2010; 林 怡岑,2008;溫麗芬,2007)。在 2003 年引起亞洲恐慌的 SARS 病毒 是研究中所關切的主題之一。陳麗淑(2005)以隨機抽樣的問卷方式對 一千兩百多名嘉義社區民眾 20 歲以上成人進行對 SARS 的認知與行 為研究,認為教育程度愈高則對 SARS 的知識越高。但在嘉義的民眾 中年齡愈大者對 SARS 知識與嚴重性認知也愈低,且對採行 SARS 預 防行為可能性也愈低。這些研究的結論都指出,對於病毒的認知越 高,越能採取正面的行為來面對這些病毒所引起的疾病。

有著同樣見解的 Slaughter 與 Patel(2004)為了探索一般大眾對於 在 SARS 的心智模式中,有哪些概念的環節出現知識的不足,於是他 們在香港對非生物專門人士(laypersons)進行關於 SARS 的研究,探索 一般人存在著哪些與科學模式不符的心智模式類型。他們認為一般人 對 SARS 的心智模式出現謬誤與破碎的概念主要有三個部份:(1)即使

成人可以描述出正確的感染症狀,但是對 SARS 病毒對人體的感染過 程具有質樸的心智模式。(2)對於疾病的傳染機制無法做出完整的解 釋,例如在詢問那些人容易感染 SARS 時,受訪者傾向認為某些特定 的階級族群,而不是那些容易接觸到病毒的人。(3)SARS 病毒的消滅 與人類的抵抗力有不完全的心智模式,例如有些受訪者認為在歷經 SARS 風暴中,那些少數沒有 SARS「抗體」(antibodies)的人已經死 亡了,而目前存活者則是已經通過 SARS 考驗而具有「抗體」的人。

成人,尤其是非生物專門人士,對病菌的概念具有不穩定和質樸 的概念與心智模式,不足的知識與資訊往往造成錯誤的決策。當我們 對一般成人的病菌心智模式有更多的了解,我們就越能提供對一般人 較有效的傳播與教育內容。

Jones and Rua(2006)認為目前並無有關成人對於病菌概念的研 究,因此關於成人與學童間概念的差異仍不清楚。為了對成人的概念 提供更多的資訊,他們的研究中除了對中小學生進行研究以外,也囊 括了中小學教師和醫學專家一起作為訪談的對象。研究結果發現雖然 中小學教師對病毒與細菌有些許的了解,但是仍與科學知識中存在著 許多落差。在他們的研究中,認為成人比起中小學生更能了解細菌扮 演的生態角色和對人類的益處,但是細菌如何對人體造成傷害的機制

以及病毒如何複製繁殖的機制,大多的中小學教師都呈現著破碎或質 樸的概念。

醫學專家對細菌的分裂生殖以及病毒將遺傳物質注入宿主細胞 產生新病毒的概念的知識都相當充足。但是中小學教師對病毒與細菌 的繁殖則是相當不熟悉的。同樣地,醫學專家可以解釋細菌在人體中 產生有毒的代謝物質而影響周圍細胞。但細菌對人體細胞如何產生影 響,中小學教師也往往呈現質樸的概念,大多人只能指出細菌在人體 中大量繁殖,而無法指出細菌產生的有害物質。Jones &Rua(2006)認為 在此研究的受訪者中,以經驗與原有的概念模式來解釋自己所不瞭解 的事情,由此產生出新的但是不精確完全的詮釋。但這些詮釋不一定

是穩定而無法改變的。

關於學生與成人病菌概念的差異的文獻缺乏,也只有 Jones 和 Rua(2006)的研究提供了較多的資訊。他們以訪談方式探索了學生、教 師與醫學專家三個組受訪者,比較之間對病菌概念的差異。發現從學 生到專家間的概念並不是線型漸進的關係。其中一些中學教師以及大 多的小學教師對病菌的知識只比學生稍多一些。其中最缺乏的知識為 病毒與細菌的差別。無法辨別病毒與細菌,可能直接產生的問題是對 流行疾病的防治與處置(Milandri, 2004)。

第参章 研究方法

本章敘述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第一節解釋研究取向;第二節以 圖示說明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第三節說明受訪者的取樣及背景;第 四節的資料收集說明訪談的準備與準備過程,以及半結構式問卷的設 計。第五節資料分析說明分析文本及繪圖的編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