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拒絕中時運動的論述與網絡關係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第四章、拒絕中時運動的論述與網絡關係

本章討論「拒絕中時」運動中,知識分子的動員過程以及內部論述之生成、

立場差異的協商與磨合。

以下分三節分析,第一、二節的討論回應研究問題:在「拒絕中時」活動發 起後,如何與原先自身處於的學術場域內的知識分子合作、動員、聯繫、討論、

協商,以及個別學者如何與「拒絕中時」論述框架對話、定位、詮釋與涉入。

第三節則是討論學者未加入「拒絕中時」社群的考量與理念差異,以及拒寫 策略對媒體組織的可能影響。

一、 「拒絕中時」的人際動員與訴求擴充

相較於 2011 年的為呼籲 NCC 嚴格審查旺中併購中嘉案的「媒體巨獸出沒請 注意」網路連署,「拒絕中時」的發起、訴求與運動手段都十分不同。誠如「拒 絕中時」運動發起人之一黃國昌在講座中提及,他最先尋求連署的對象即為他 email 通訊錄中的連絡人。

參與拒絕中時運動的受訪者E發現,黃國昌的人際網絡與推動「媒體巨獸出 沒請注意」網路連署的媒改學者不同,後來所串連的人也大不相同,這一點對於 後續參與的意願頗有影響:

……也就是 NGO,以澄社為主嘛。老實說感覺那時候是,嗯,特別 是我昨天有特別看一下連署人,其實傳播學界不多。主要是澄社黃國 昌為主的一些人推動,所以看起來會是廣義的社會,廣義的批判的社 會人文學界比較多。……(受訪者 E)

發起人的背景、領域、學術位置與運動的人際脈絡的關係,會連帶影響連署 學者的組成。由於「拒絕中時」發起人之一的黃國昌為當時的澄社社長,澄社成 員的背景多樣性使得這個運動一開始即吸納了眾多領域的學者參與連署。此外,

如何號召更多行動者參與運動,除了本身發起人的人際脈絡以外,「拒絕中時」

的論述軸線也佔了十分重要的因素,受訪學者D為發起人之一,D認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但是對於我來講,一開始…… 就不希望讓他變成藍綠之爭,如果讓 他變成藍綠之爭的話,這個運動還沒開始就結束了,因為跳入傳統的 窠臼嘛,就沒什麼好說的。所以那個時候切這個運動的線是在切保護台 灣的自由民主跟傷害台灣的自由民主這條線。……自由民主的這條線,

我們沒有任何的理由排斥即使是所謂的藍,所謂的統派來參 與這個運動、支持這個運動,因為這樣就自我設限了,反而是很

不聰明的運動策略。所以從一開始的時候就非常刻意的在避免變成藍綠 的問題。(受訪者 D)

在這樣的論述軸線下,「拒絕中時」運動的訴求定義了「保護台灣的自由民 主」以及蔡衍明的親中立場「傷害台灣的自由民主」兩方立場。這個運動有意識 的避免觸及反不反中國的立場,而是揭開中國因素對於台灣媒體、言論自由的影 響。中國因素一向是台灣社會敏感的話題,發起人之一的受訪者D認為在操作運 動上有意識的繞開統獨議題,訴求的並非藍綠而是自由民主的核心價值,使得這 個運動贏得最多人的支持。

因為「拒絕中時」一開始走的是前述的論述軸線,強調的是中國因素,並未 拉進「反媒體酷斯拉」的傳播學者們的論述,如媒體水平垂直整合的影響、集中 度的問題、媒體經營者的適格性等。由傳播學者所提出的訴求可看出,旺中集團 並非僅有中國因素的問題,於是在拒絕中時運動開始之後,短時間內就很快的與 反對中嘉併購案的運動匯流在一起,整併兩個以學者為主體的運動,很快的與傳 播學者串連:

……但是拒絕中時運動起來了以後,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跟拒絕中嘉的 這個運動匯流在一起。……譬如說,後來拒絕中時跟反媒體酷斯拉,就 是不要讓他買中嘉那個運動,這兩個運動在三月初的時候就合流嘛,那 合流的契機是我跑去找 O 他們。……就是跟 O 他們合流了以後,新聞傳 播學界他們本來就有一個自己的 network。有 Q 啊,R 啊,M,然後還有 R,他們本來就有 network,他們那個 network 再下去串,其實就蠻快的。

(受訪者 D)

而除了發起人本身推動兩個運動的合流,有效的與傳播學界開始合作以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受訪者 E 也提到了運動當中跨組織的學者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台灣的公民社會已經有很多多樣的組織,學界也是一樣,有很多的 學者為主的團體跟組織,然後都有一些共同的朋友,用學術的語言來講 就是有一些節點。那這些節點這些人,他可能同時在不同的組織,然後 他們可能就會跨組織的合作,他們就是重要的人。例如說 M 老師阿,他 可能跟黃國昌老師也很好,或者是 N 老師,他可能跟黃國昌老師也很好 ,他們兩個可能跟黃國昌都很好,都是澄社的。然後,而且他們兩位都 是媒觀的董事,M 跟 N 都是媒觀的董事,所以他就可以動,他就可以到 媒觀來提案。那像我,……因為跟 O 老師比較接近,同一個工作單位,

對於他們反這個案例的情況比較了解,而且討論比較多,那比較了解他 們為什麼要反。也因為加入媒改社,所以也可以知道媒改社他們主要的 想法是什麼。所以透過這些人,人員之間的重疊,信任,有協助打出一 波一波的運動。(受訪者 E)

跨組織的學者不僅扮演將議題溢散出去的角色,也是團體與團體之間溝通、

帶來議題、訴求、彼此專業領域合作的重要關係人。在運動合流以後,也影響了 反旺中的論述框架,更能夠彼此相互支援以加強訴求的力量,在動員上也發揮了 影響力:

問:從二月到七月、九月,其實整個運動的論述是有改變的,就是從一 開始是主打中國因素,到新聞傳播學界進來之後,可能有討論到反媒體 壟斷,論述上的改變會吸引或者是說服知識分子的動員嗎?

D:會喔。

問:覺得差別在哪裡?

D:倒不是說論述上的改變啦,而是論述上的擴充。其實拒絕中時運動 一開始的時候有兩個主軸,一個是中國因素,另一個是新聞專業倫理。

……所以,倒不是軸線的改變,而是三個主軸的增加。三個主軸:中國 因素、新聞專業、反媒體壟斷,就是資本家他怎麼樣去控制傳媒,這三 個主軸。

運動合流的結果使得參與的學者增加,也因為成員的多樣性,運動軸線也隨 之擴充。「拒絕中時」從一開始的中國因素,增加了新聞專業與反媒體壟斷兩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運動主訴求之後,「拒絕中時」的論述框架也隨之擴增。在傳播學者、經濟學者、

法律學者等各領域人士的加入後,運動的論述因為各領域學者的補齊而更加全 面,而這樣穩固而具有正當性的「論述」,就能捲動更多人加入,而這些加入的 人又有可能回頭補足運動論述的不足。由此看來,「拒絕中時」的論述與動員是 正向的循環,學者所提供的專業知識,是推動運動前進的重要動力。

學者的專業知識使得「拒絕中時」運動的論述從一開始提出的「中國因素」

擴展到後來「新聞專業」與「反媒體壟斷」,逐漸使反旺中運動的論述框架致臻 完備。如此論述的擴充與完備,或可視為知識份子將文化象徵「正當化」

(legitimization)的過程(葉啟政,1984)。

從「拒絕中時」運動的發起即可看出,此次政經場域的象徵暴力與經濟資本 的干預傷害了言論自由,如蔡衍明稱「天安門事件沒有死那麼多人」、欲併購中 嘉系統台等。在這樣的發言與作為下,學者必須生產或捍衛正當的世界觀以維護 他們認定的「正確的價值」,例如自由民主、言論暢通等。學者利用自身的象徵 權力的優勢,如語言、文字、知識的掌握能力,推動論述,並透過運動的合流與 動員來提高正當性與完善程度。同時透過「拒絕中時」運動所匯聚、集結、整合 的知識份子社群,無形展示與凸顯群體的成員力量,此為 Bourdieu(1987)所指 出的象徵鬥爭的其中一種型式。更因為行動者不斷加入,知識份子所認可的「正 確的價值」也因此持續調整或增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二、 運動內部論述上的路線爭議

當談到「拒絕中時」運動的特殊性時,發起人之一 D 是這麼說的:

……可以說是直接挑明了在兩岸從 2008 年以後,中國的因素在新聞媒 體界所產生的效應。代表性的,當然就是旺中集團。2008 年蔡衍明回 來買旺中的時候,買中時集團就有很多傳言,但是那個時候還沒有很多 具體的事例,你大概只能很抽象的講,中國因素可能在背後扮演的角色

。但是到 2012 年的時候,大概以華盛頓郵報的那篇專訪當作(問:他 談六四那一份)對,當作是一個過去幾年的現象跟結果總結的代表,然 後就很露骨的把過去這四年的狀況,作一個很清楚的呈現。所以,以特 殊性來講的話,你大概可以說,就像我剛剛說的,中國因素在對於台灣 新聞媒體與台灣新聞自由所造成的傷害。(受訪者 D)

中國因素是發起「拒絕中時」運動最主要的論述主軸,特殊性也在於他少有 的揭露了中國如何利用媒體來影響台灣的媒體市場。但與 2011 年傳播學界所推 動的「反媒體酷斯拉」運動相較,傳播學界主要所提出的則是申請人的適格性與 市場集中度問題,從訴求即可發現,兩者關注的層面雖互相影響但又有所不同。

訪談時特別針對以下幾個問題對受訪者追問:在運動合流之前,其他受邀連署的 人如何看待「拒絕中時」原先的論述框架;運動合流之後,雙方的論述如何協調、

協調的過程為何?參與運動的人原先懷抱什麼核心價值,如何與變動的論述框架

協調的過程為何?參與運動的人原先懷抱什麼核心價值,如何與變動的論述框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