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緒論

2012 年 2 月 6 日,由澄社、守護台灣民主平台等公民團體發起「當中時不 再忠實,我們選擇離開—拒絕中時運動」(後簡稱為「拒絕中時」),呼籲知識界 拒絕供稿給中時。連署起因主要是旺中媒體集團董事長蔡衍明在該年 1 月 21 日 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表示「天安門事件沒有死那麼多人」,顯示此媒體對於 中國相關人權議題的立場。運動聲明中批評蔡衍明入主中國時報後積極「排除對 中國不利言論」操作公共輿論,打壓台灣民主與踐踏人權,本應為社會公器的媒 體淪為追求個人利益與壓制民主自由的私器。因此呼籲知識界的朋友以「拒絕在 中時媒體發表文章」的方式加入抵制中時的行列,直到中時重新「拾回媒體資 格」。

拒絕中時活動發起人的組成主要為中研院、各大專院校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 者,共七十人。並獲 31 個團體、一千七百餘人連署響應。由於該活動有許多意 見領袖響應,表示不再為中國時報寫稿,因此拒絕中時運動屢屢登上各新聞版 面,成為反媒體壟斷運動中最有力量的社群之一。此運動時程甚長,上承 2010 年 10 月「反媒體壟斷」運動,下揭 2013 年反媒體壟斷專法推動與訂定,「拒絕 中時」社群成為阻止旺中併購中嘉系統台的公民力量之一。除此之外,「拒絕中 時」亦透過學者、藝文工作者的「拒寫」與「抵制」,有效削弱了中國時報的文 化影響力。

根據《蘋果日報》報導,《華盛頓郵報》是透過旺中所屬企業約訪,原先欲 談的是企業經營,而非兩岸問題。這個議題看似只是要了解這位大亨的經營哲 學,但卻忘了一件事,蔡衍明在中國龐大米果事業都與他良好的政商關係有關。

對蔡衍明來說,討論企業經營勢必會觸碰到台灣與中國的敏感關係。於是在訪談 中,蔡衍明討論生意經,也觸及對中國民主、人權的看法。蔡衍明直言不諱的指 出「不管你喜不喜歡,統一是遲早的事」以及六四天安門的軍隊屠殺事件,可能

「並未有那麼多人死」等等。如此衝擊性的發言,使得中國民運人士王丹隔日在 自己的臉書粉絲專頁《王丹網站》上提出批評與質疑,並同時聲稱拒買《中國時 報》。除了王丹以外,當時澄社社長、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黃國昌,

以及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瞿海源也聯名投書《蘋果日報》批評蔡衍明 已成為中共極權政府的化妝師。

第一台)、TVBS、TVBS-N、TVBS 歡樂台、Discover 頻道。此外,中嘉網路旗下更有十家有線電 視系統商,包括吉隆、長德、麗冠、萬象、新高雄、新視波、家和、北健、三冠王、港都、慶

取自:http://blog.roodo.com/chita/archives/19395288.html

月 30 日,取自:http://rjcts2012.blogspot.tw/2012/05/blog-post_04.html#more

4張鐵志(2012 年 5 月 5 日)。線上檢索日期:2014 年 3 月 13 日。〈停止中時專欄聲明〉。取 自:https://www.facebook.com/tc.chang1/posts/10150721836647391

副總編輯兼調查採訪室主任何榮幸、記者游婉琪辭職。游婉琪(2012)並在 901 大遊行前夕,公佈了她的部落格5,當中描述了她如何被旺中高層大幅更動稿子 30 日,取自:http://cherryaki66.blogspot.tw/2012/08/blog-post_31.html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同時,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亦舉辦了『「投筆」,還「旺中時報」本來面貌聯 署聲明』』的連署活動。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為 7 月 31 日「我是學生我反旺中」

的遊行結束後正式成立,此遊行約有七百多位關心媒體議題以及反對中國因素介 入台灣傳媒市場的大專院校學生參加,當時總召為台大政治所學生林飛帆。活動 聲明以「中時已經不再忠實於過去的批判性與媒體良心,而淪為個人意志的打 手,既然過去的理想已經不在,那就應該還旺中時報本來的面貌,投筆不再為蔡 衍明的私人傳聲筒寫稿,也拒看旺中時報,堅持這個社會應有的媒體自主與言論 自由的理想。」為主要訴求,共獲得百位教授與作家的支持,而當時在「拒絕中 時」運動發起時,決定留守的張鐵志,之後也在這份「投筆」名單內。

2012 年 9 月 1 日反媒體壟斷大遊行,數千人走上街頭。後續針對此案,以 及其後爆發的壹傳媒交易案,當時參與的各領域學者亦提出了台灣媒體產業結構 管制的修正以及修法、甚至立法,如「傳播事業集中防治法草案」、「媒體壟斷防 止暨多元維護法草案」等。

從 2011 年的「反媒體壟斷」運動、2012 年的「拒絕中時」到 2013 年相關 學者、團體推動修法與立法,運動進程除了以外部輿論、社會觀感施壓之外,亦 逐步往制度層面改革。此外,因為眾人的拒絕以及旺中集團罔顧新聞倫理的舉 措,使得這個運動產生了更長遠的作用,那就是中國時報的影響力與可信度下滑。

觀察此波反旺中運動的過程,傳播學者發起「反媒體壟斷」、公民團體發起

「拒絕中時」等,動員的對象大部分均為學者,尤其是拒絕中時的「拒寫」策略 更是限制了這個身分。此運動主要的方式是「拒寫」中時,轉向其他媒體「發表」

為何「拒絕中時」。如黃國昌與瞿海源即在 2012 年 1 月 30 日在《蘋果日報》發 表〈向淪為極權化妝師的蔡大亨說不〉,後續許多發起「拒絕中時」的學者們也 紛紛投書蘋果、撰寫部落格與臉書等。主要動員的對象並非過去「退報運動」中 的閱聽人,而是大學學院裡的教授以及與中時有合作的藝文界人士。知識分子善 用自身擁有媒體曝光度的優勢,以文章(或報導)希望帶動輿論進而施壓旺中集 團的作為。

但也正如鄭名翔(2013)論文中指出,在「拒絕中時」行動後,主筆室希望 蔡衍明拿出善意向外界溝通時,蔡衍明卻認為「不寫沒關係,我也寧可找我們自 己喜歡的人來寫」。知識份子的拒寫宣示,對中時的營運並無太大影響,所造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的是報社文化符號的損傷。

在黃國昌事件後,此波運動由學者端延燒至藝文圈,部分作家現身明確表示 拒寫或關閉部落格,甚至內部的新聞工作者相繼辭職以及準新聞工作者拒絕進入 中時,擴散層面越來越大。

黃國昌事件使得社會輿論對於中時的新聞倫理與專業質疑節節升高。不僅賠 上了媒體本身的信譽,也使得基層新聞工作者的專業連帶被懷疑。何榮幸在〈北 風與太陽〉所指出的:「其實,媒體在新聞專業嚴重出錯,承受苦難與折磨的永 遠是第一線記者,記者遭到人肉搜索、嘲諷羞辱甚至拒絕採訪,何嘗不是北風(指 中時集團)承受的後座力,這是北風樂見的結果?」至此,這個運動除了文化符 號損傷之外,內部新聞工作者離開、人才拒絕進入以及基層記者承受的工作壓力 等,都對中國時報帶來更實際的影響。從報業經營的角度來看,新聞工作者人才 大量流失,維持報紙的運作與品質相對不易,也就造成中時新聞版面錯誤不斷,

品質下滑。

「反媒體壟斷」與「拒絕中時」訴求均以資本導致言論市場可能的單一化、

中國透過媒體戕害民主自由等針對結構與環境的論述為主。「拒絕中時」運動在 符號意義上成功減弱了中時的文化光環,使讀者質疑中時的新聞可信度,同時也 使旺中集團對內部新聞工作者控制並施壓,進而造成人事大幅變動。這場針對旺 中高層的拒絕運動,既號召了知識界和文化界的參與,也影響了許多第一線的新 聞工作人員。

「拒絕中時」是一個針對單一新聞媒體所發動的改革運動,且不以拒絕消費為 目的,反而是以號召知識份子「拒寫」帶動後續公民社會自主發起的抵制,如拒 買、拒看等。「拒絕中時」動員與影響之廣大,在台灣少見。從結構面看來,它 在數個月內動員了大量的知識分子表態,加上後續跟進的反對運動,這股聲勢不 僅僅引出旺中集團高層面對社會反彈聲浪的作法,也撼動了內部新聞從業人員。

本研究欲探討社會運動帶來結構變革後,當中個體如何決定參與並與團體協商的 過程,研究問題分兩部分:

一、「拒絕中時」運動過程中知識分子的動員與說服過程如何,在所處場域中的 個人抉擇、判斷與考量為何。他們如何與「拒絕中時」論述框架的對話:如何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作、動員、聯繫、討論?是否有人際關係或其他理念之外的考量?

二、「拒絕中時」活動發起後,中時的新聞工作者與專欄作家如何與原先自身所 處場域內的人際網絡協商?如何自我定位與詮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