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拒絕敏感度調節動機對行為反應的預測關係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憤怒,妒忌以及自我責備 (Downey & Feldman, 1996;Leary, 2001;

Zimmer-Gemneck & Nesdale, 2013)。

除了情緒反應外,拒絕敏感度也會影響個體如何知覺與他人的互動。比如在 難以判斷意圖的模糊情境 (ambiguous situation) 下,拒絕敏感度便會產生其影響。

Downey 與 Feldman (1996) 在實際互動的情境實驗中,操弄情境中拒絕線索的 模糊程度,探討不同程度拒絕敏感度者對於模糊情境的解讀是否有別。結果顯示 拒絕敏感度會影響參與者對模糊情境的解讀,高拒絕敏感度者傾向將情境中的模 糊線索解釋成拒絕。Zimmer-Gemneck 和 Nesdale (2013) 的研究則以情境腳本的 方式操弄重複檢驗 Downey 與 Feldman (1996) 的研究,也有相似的發現。無論是 以實際社會互動,或是想像情境,一旦情境中當事人無法確切判斷是否被拒絕,

高拒絕敏感度者傾向往負向的方面做解釋,因此更容易覺察人際互動中的拒絕線 索;低拒絕敏感度者則否,他們能以平常心看待人際互動中的模糊情境。這些結 果說明,高拒絕敏感度者與低拒絕敏感度者,在面對相同的互動情境,或因應被 拒絕時,可能會有不同的認知樣態而產生不同的行為反應 (Downey & Feldman, 1996;Leary, 2001;Zimmer-Gemneck & Nesdale, 2013)。也就是說,高拒絕感度 者對於被拒絕的威脅,所採用的認知與行為策略都與低拒絕敏感度者有所不同。

因此,動機對親密關係中的行為反應的預測力,可能會因為拒絕敏感度的不同,

而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第三節 拒絕敏感度調節動機對行為反應的預測關係

前述說明拒絕敏感度的特性,以及高、低拒絕敏感度者在模糊的互動情境中 可能會有不同的認知行為樣態。這也說明拒絕敏感度可能調節動機預測親密關係 中的行為反應。過去在一般社會行為的研究發現拒絕敏感度能夠調節動機對行為 反應的預測,比如 Downey 等人 (2004) 以呈現畫作的方式做操弄,畫作主題有 不同的價性,以模擬人們不同的互動情境。結果發現當呈現拒絕相關主題的畫作 時,相較於低拒敏感度者,高拒絕敏感度者在逃避動機引起的逃避反應上更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比如參與者面對威脅時,眨眼的反應在單位時間內會更快,這表示拒絕敏感度會 擴大逃避動機對行為反應的預測力,也就是逃避動機所預測的行為反應會受到拒 絕敏感度所調節。此外,Downey 等人 (2004) 在探討拒絕敏感度對接近動機與 接近行為上的效果時,則未發現類似的結果,Downey 等人呈現接受相關主題的 畫作時,無論參與者的拒絕敏感度為何,皆不會影響接近動機預測後續行為反應 的關係。

不過,Downey (2004) 等人對於拒絕主題與接受主題的操弄似乎有限制之處。

兩種操弄強度的對等性有待後續研究確認,因拒絕主題的畫作會讓人聯想到過往 被拒絕的經驗,而引起不快的感受,但接受感相關的訊息似乎很難單以畫作的方 式來影響,而需要直接牽涉到與他人的互動才能較有具體的被接受感。兩種操弄 的不對等性或許便是 Downey 等人無法操弄拒絕敏感度影響接近動機預測行為 反應的原因。

除了 Downey 等人 (2004) 的研究檢視拒絕敏感度對動機預測行為反應的調 節效果,過去如支持性關係的文獻,也間接地支持拒絕敏感度調節接近動機預測 後續的行為反應。Schoebi 等人 (2012) 以十天為期的追蹤調查也發現,已婚的 參與者對配偶的正向預期,會增加參與者對配偶的親近感,意思是參與者的接近 動機,可能會參與者後續對配偶的親近感。而且也發現在低拒絕敏感度者上,上 述的關係會更強。Koster、de Maat、Schreur 和 van Aken (2018) 則以調查法所做 的研究發現,父母與朋友的支持可能激發接近動機,而增加生活滿意度,而且拒 絕敏感度較低的參與者,接近動機更能增加後續的生活滿意度。

這些研究都指出人類在接近動機預測行為反應之外,如果拒絕敏感度較低,

更可以降低被拒絕後的負向反應,即拒絕敏感度有調節接近動機與後續反應之間 的可能。不過,過往的研究沒有探討親密關係中被伴侶拒絕的情境中,動機預測 親密關係中的行為反應,以及上述的預測關係,是否會受到拒絕敏感度所調節。

為了補足上述研究上的不足,本論文有四大重點。首先,本論文檢視接近動機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逃避動機和正負向行為的預測性。再則,本論文檢視兩種動機對於正負向行為的 預測性是否受到拒絕敏感度的調節。第三、本論文透過操弄動機,檢視對於親密 關係中行為的預測力,以確定兩者間的因果關係。第四、本論文檢視提升接近動 機、降低逃避動機有助於親密關係的行為之預測力,且要檢驗前述的預測關係是 否受到拒絕敏感度的調節。

總結前述接近、逃避動機預測親密關係中的正、負向行為反應、與拒絕敏感 度相關的研究結果。過去的研究雖然有探討動機在親密關係中對行為反應的表現,

但卻沒有進一步探討動機在親密關係中與拒絕有關的互動情境,而如果能有效因 應與拒絕有關的互動情境,將能增進親密關係的互動品質,至少不再損害伴侶間 的親密關係,這也符合本論文所欲探討的四大重點的其中第一個重點。研究者考 量伴侶間互動反應的第一步,多與情緒反應有關 (Downey & Feldman, 1996),而 且過往的研究發現認為接近動機多與預測後續正向行為反應有關,逃避動機多與 預測後續負向行為反應有關 (Carver & Scheier, 1994),因此本論文希望先檢驗接 近動機預測親密關係中的正向情緒、逃避動機預測親密關係中的負向情緒,來確 認在親密關係中動機預測情緒反應的關係。根據前述,本論文提出假設 1a、1b:

假設 1a:逃避動機越高者,親密關係中的負向情緒越高。

假設 1b:接近動機越高者,親密關係中的正向情緒越高。

本論文探討親密關係中,動機預測情緒的關聯,是為了了解動機在維持親密 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若能夠了解動機,便有助於親密關係的維持。相關研究也 發現,接近動機多能正向預測後續的親密關係滿意度 (Gable, 2006;Mattingly、

Mcintyre 和 Lewandowski 2011),而逃避動機則多負向預測後續的親密關係滿意 度 (Gable, 2006)。因此本論文除了檢驗動機預測親密關係中的情緒之外,還要探 討接近、逃避動機預測親密關係關係度的關係,藉此了解動機與維持親密關係之 間的關係,根據這些研究發現與推論,本論文提出假設 2a、2b: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假設 2a:逃避動機越高者,親密關係中的滿意度越低。

假設 2b:接近動機越高者,親密關係中的滿意度越高。

不過,過往的研究發現,動機預測情緒反應的關聯,可能因個體的拒絕敏感 度而有不同 (Downey et al., 2004;Schoebi, Perrez & Bradbury, 2012),因為拒絕敏 感度會擴大個體對互動中拒絕線索的覺察,可能因此改變動機預測情緒反應的關 係,換句話說,親密關係中,動機預測情緒反應的關聯,可能受到拒絕敏感度的 調節。過去相關的研究也沒有直接探討拒絕敏感度調節接近動機預測正向反應的 關聯,本論文則嘗試在此不足之處探討,藉以更能了解拒絕敏感度對動機預測行 為反應的調節效果,而這也是本論文的四大重點的第二點。根據前述,本論文提 出假設 3a、3b:

假設 3a:逃避動機與拒絕敏感度有交互作用:拒絕敏感度越低,逃避動機 對親密伴侶的負向情緒,關聯變弱。

假設 3b:接近動機與拒絕敏感度有交互作用:拒絕敏感度越低,接近動機 對親密伴侶的正向情緒,關聯變強。

本論文嘗試從前述的假設探討動機預測親密關係中的情緒,與拒絕敏感度是 否能夠調節上述的預測關係。不過,過去的研究顯示接近、逃避動機兩者為獨立 的動機,各自對人類的行為反應有預測力,為了進一步確認動機與情緒反應的因 果關係,本論文除了以跨時間的研究檢視動機與行為的關係,亦嘗試以操弄動機 的方式,探討動機的改變(提升接近動機、降低逃避動機)是否會影響對後續情 緒反應的預測力,過往研究較少以實驗法的方式做操弄,降低參與者的逃避動機 (Higgins, 1998;Holtforth, 2008) ,本論文則嘗試探討這項不足之處。

根據過往對拒絕敏感度的研究,拒絕敏感度會擴大個體對互動中拒絕線索的 覺察,因此也可能改變動機預測親密關係滿意度的關係,換言之,親密關係中,

動機預測親密關係滿意度的關聯,可能受到拒絕敏感度的調節。過往研究皆沒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探討拒絕敏感度對上述預測關係的調節效果,因此,本論文則希望對這項不足之 處加以探討。根據相關的研究發現與推論,本論文提出假設 4a、4b :

假設 4a:逃避動機與拒絕敏感度有交互作用:拒絕敏感度越低,逃避動機 對親密關係滿意度,關聯變弱。

假設 4b:接近動機與拒絕敏感度有交互作用:拒絕敏感度越低,接近動機 對親密關係滿意度,關聯變強。

此外,過去的研究多只各自檢視某一類型的動機對行為反應的預測關係,可 能無法完善地說明的動機所帶來的影響,本論文希望同時檢驗接近動機與逃避動 機影響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反應,故此,本論文嘗試同時操弄兩種動機的改變,並 進一步檢視動機預測後續行為的關係,以及拒絕敏感度是否能調節上述的預測關 係。而這也是本論文四大重點的第三、四點。總結以上,本論文提出假設 5a、

5b:

假設 5a:同時提升其接近動機和降低逃避動機:接近動機與親密伴侶的正 向情緒的關聯變強,逃避動機與親密伴侶的負向情緒的關聯變弱。

假設 5a:同時提升其接近動機和降低逃避動機:接近動機與親密伴侶的正 向情緒的關聯變強,逃避動機與親密伴侶的負向情緒的關聯變弱。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