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研究一

第三節 討論與研究限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第三節 討論與研究限制

研究一的結果主要回答本論文四個重點的第一二點,第一,檢視接近動機、

逃避動機對正負向情緒的預測性。第二,檢視兩種動機對於正負向情緒的預測是 否受到拒絕敏感度的調節。

研究一在接近、逃避動機與依變項(正、負向情緒,親密關係滿意度),以 及拒絕敏感度的調節效果,獲得部分支持。逃避動機對後續的負向情緒有顯著的 預測力(假設 1a 獲得支持),對親密關係滿意度則沒有預測力(假設 2a 未獲 支持);接近動機對後續的正向情緒有臨界的預測力(假設 1b 獲得支持),對 親密關係滿意度則有顯著預測力(支持假設 2b)。逃避動機與負向情緒的關聯,

雖然拒絕敏感度有調節效果,但調節作用的效果不符合預期(假設 3a 未獲支持)。

除此之外,逃避動機與親密關係滿意度的關聯、接近動機與正向情緒的關聯、接 近動機與親密關係滿意度的關聯,拒絕敏感度皆沒有調節效果,即拒絕敏感度的 高低不會影響上述關聯的改變(假設 3b、假設 4a、假設 4b 未獲支持)。研究一 的結果雖然獲得部分支持,但測量接近、逃避動機的工具可能不夠敏感,而且對 依變項測量方式可能也是研究一有些不符合預期的原因,這些可能都有待後續研 究改進。

研究一在接近動機對親密關係中的正向情緒的預測力不強,研究者推估這可 能是因為研究一所測量動機較為廣泛 (general) 與整體,對測量親密關係中的動 機程度較不敏感,檢視 Higgins 等人 (2001) 所發展的調節焦點動機量表的內容,

主要是以個人追求生活目標來衡量接近動機程度,所反應的是整體的接近動機,

而研究一則是聚焦在親密關係中的動機程度對情緒反應的預測,可能使得動機對 親密關係中情緒的預測力不如預期。對照接近動機能夠預測親密關係滿意度的結 果,也許更能支持上述的推估。因為親密關係滿意度為較整體的關係指標,可能 也是因為如此,研究一所測量出來的接近動機才對其有預測力。因此,本論文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於後續的研究中調整測量動機的量表,以更能反應親密關係中動機的量表為測量 工具。

而在調節效果方面,逃避動機與負向情緒的關聯,雖然拒絕敏感度對其關聯 有調節效果,但調節作用的效果方向不符合本論文的預期。此外,逃避動機與親 密關係滿意度的關聯、接近動機與正向情緒的關聯、接近動機與親密關係滿意度 的關聯,拒絕敏感度皆沒有調節效果。這些不符合預期的發現,可能是因為研究 一在測量參與者的依變項時,並沒有限定參與者在一個被拒絕的情境之中,使拒 絕敏感度沒有產生預期的調節效果,或效果不穩定,這也符合 Downey 和 Feldman (1996) 認為拒絕敏感度需要在有關的拒絕的情境,才會產生效果。此外,

研究一的參與者在拒絕敏感度的表現上,平均而言是偏低的(低於量表總分的一 半),也因為不夠高,所以可能無法產生預期的調節效果,或效果不穩定。本論 文後續的研究將改善研究流程,在參與者回答情緒測量前,增加參與者想像一個 模糊的拒絕情境,使拒絕敏感度產生影響。

上述說明研究一的結果不符合預期的部分,研究一也有符合本論文所預期的 地方,主要效果方面,逃避動機對親密關係中的負向情緒有正向預測力,即逃避 動機的提升能夠有效預測後續負向情緒的產生,符合過去的研究發現(Downey et al., 2004;Gable, 2006),接近動機對對親密關係滿意度有正向預測力,說明接近 動機也是影響維持親密關係的因素之一。

總結前述,研究一在結果雖然部分符合預期,但研究設計與流程仍有些許限 制需要改善或考量:

首先,研究一為線上的調查法研究,使用的平台為網路佈告欄(PTT)具有 某些網路文化的特性,使得研究的參與者可能在某些個人特質上的態樣較為一致

(常使用網路者),而讓研究一的結果外部效度不足。此外,能配合兩個時間點 作研究的參與者有限,加上因為網路傳遞的關係,又有可能使參與者無法得知研 究第二個階段的訊息(研究者是以寄送電子郵件的方式,請參與者填寫第二階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的研究)而沒有參與,故此,最後研究所能使用的樣本為所收全部樣本的部份而 已(21%),使研究一所用的樣本代表性較為不足,因為從中說不定已反映能夠 參加兩個階段的參與者,都有某些特性而影響研究結果也未可知。

其次,因為研究一是調查法的研究,研究者僅檢視參與者各變項間的樣態,

無法控制所有的干擾與混淆變項,也沒有直接操弄研究所關心的變項,讓研究結 果對假設的推論較有侷限。

第三,有些參與者以留言反應測量拒絕敏感度的量表太長(共 32 題),可 能是因為該量表相同的情境題目會出現兩次,而且測量的方式瑣碎(一次要評估 自己,第二次要評估情境中的對方)容易使參與者感到厭煩。這也可能使得答題 者容易在後續的題項上沒有耐性而使回答較不準確。此外拒絕敏感度原本的量表 是假設以大學生為參與者所發展的,題項中會有假想情境牽涉到與學弟妹的互動,

這也可能會使非大學生或畢業一陣子的參與者較難想像,讓答題較無效度。

第四,因為研究方法上的限制,研究一在依變項上僅是測量參與者在回想伴 侶時的情緒程度,並沒有牽涉到特定情境下的反應,比如模糊拒絕情境,可能使 研究一的結果內部效度不足,在往後的研究需要增加參與者對模糊拒絕情境的評 估,較能回答本論文所要回答的問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