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親密關係的互動:拒絕敏感度與接近動機、逃避動機關聯之探討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親密關係的互動:拒絕敏感度與接近動機、逃避動機關聯之探討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9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親密關係的互動:. 政 治 大 拒絕敏感度與接近動機、逃避動機關聯之探討 立. ‧ 國. 學. Interaction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 Associations among Rejection Sensitivity, Approach Motivation. n. al. er. io. sit. y. Nat. and Avoidance Motivation..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李怡青 孫蒨如 博士 研究生:洪翊鴻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七年七月.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2) 謝辭 不敢相信自己有寫碩論謝辭的一天,碩士念了多年,對很多事的看法跟開始 時的感受全然不同了。 這本碩士論文能夠完成,最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李怡青老師。記得某次 組內的大 meeting,老師聽我完的報告後,把重點整理在紙上與我討論。後來那 張重點,一直貼在我書桌前的窗上。每當寫論文寫到迷惘時,總是再拿起來看看。 可以說這本論文是從那一小張紙擴展到現在的,而這中間,與老師有無數次的討. 政 治 大. 論,老師也每每不厭其煩的為我講解最基本的概念,真的很感謝老師這些年來的 費心與指導。. 立. ‧ 國. 學. 也要謝謝同為社心組的孫蒨如老師,每次組內的 meeting,老師在提問完之 後,也會將自己的提問轉成具體好懂的說法,讓我比較好懂。在口試上也給了我. Nat. y. ‧. 很多具體的建議,使我的論文更加完善,很謝謝老師。. io. sit. 同樣要感謝另為兩位口試委員,師大心輔系的蔡順良老師與中原心理系的林. er. 瑋芳老師,兩位老師的鼓勵與建議都讓我在完成論文的中間獲得莫大的幫助。. al. n. v i n C h ,從他們身上也學到了很多事 讀研究所期間也認識了許多朋友 ,怡廷和翔英, engchi U. 謝謝你們兩位組內的同學,在我們都還沒很懂怎麼做研究的時候,曾一起討論與 嘗試(包括試著搭訕路人問問題)。學業之餘,常一起講心事,也常吵架,但社 心組的特色就是爭吵(良性爭吵),當我們停止爭吵時,日子就結束了。如果沒 有兩位,我的碩士生活會很無味。 還有碩博班的學長姊:妮妮學姊、御廷學姊、嘉欣學姊、慧慈學姊、文豪學 長,每當我論文或人生卡關要救火的時候,學長姊都願意抽出時間與我討論,尤 其是御廷學姊連在健身房健身,都願意跟我通電話討論統計與研究設計。真的很 幸運能夠遇見你們,很感謝學長姊的照顧。姝安、濟瑋、謹平、彥禎,名義上雖 I.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3) 然是我的學弟妹,但我常常受到你們的幫助,很高興念碩班有你們的陪伴,尤其 是姝安,比我早畢業,常常被我問東問西,但都很有耐性給我很到位的建議。 智凱,即使高中畢業到現在仍舊有聯絡,我念碩士這幾年還一起做過很多蠢 事,其中環島的事,未來工作後如有兩個禮拜的特休一定要再環一次。 柏璁,國小失聯後還能在同所大學念研究所,真的是很有緣份,如果那天晚 上沒有找你吃飯討論當兵的事,這本論文大概不會完成,真的很感謝你的幫忙。 泓瑋,北台灣夜景總監,既使在嘉義工作,回台北幾乎第一個找我吃飯或相. 政 治 大. 聚,也常關心我的論文進度(雖然常沒進度),在很多時候給我建議與鼓勵。. 立. 宥霖、秀蓁、悅如,從大學一起辦營隊,一起準備研究所考試到現在,還能. ‧ 國. 學. 有聯絡,有空也會約吃飯連繫近況。特別謝謝宥霖幫我從臺大圖書館借了一本重 要的書,那本書給這本論文許多啟發。. ‧. 昀萱,在我寫論文的末期遇到挫折時總是支持我,給我鼓勵,還每週固定約. y. Nat. al. er. io. sit. 吃飯。希望以後還能常一起看展、看電影跟討論奇怪的生活物事。. n. 宇捷,碩一碩二一起當了兩年的助教,得到你許多幫助,雖然不同組,也會. Ch. engchi. 一起聊天,很開心碩一碩二可以一起當助教。. i n U. v. 皇儀,人生摯友,選了不同科系後,討論的話題越來越偏,也比較疏遠,但 久久相聚,默契依舊。每次跟你討論後,也比較能從不一樣的角度分析事情。 最後,謝謝我的爸爸、媽媽,還有兩位姊姊。陪我念了這麼多年的碩士,總 覺得人生停滯不前,還能包容我的任性,也經常鼓勵我。現在我終於畢業了。希 望未來能更有能力照顧你們。. 翊鴻. 2018 年孟秋. II.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4) 摘要 維持親密關係與親密關係中的行為反應有關,研究發現動機能夠預測行為反應, 其中,又以接近動機、逃避動機對親密關係中的行為反應有較大的預測力。不過 接近、逃避動機與親密關係中行為的關聯,可能因為個別差異而有強度的差異。 過往研究發現高拒絕敏感度者,其逃避動機與負向行為的關聯,較低拒絕敏感度 者強;研究也發現高、低拒絕敏感度者,對模糊的互動情境有不同的認知樣態與 情感反應,而這可能影響動機預測行為反應的關聯。因此,本論文嘗試探討接近、 逃避動機對於親密關係中情緒的預測力,並檢驗拒絕敏感度是否為其調節變項。. 政 治 大 避動機是否能預測後續戀情中對伴侶的正、負向情緒,此外,動機與情緒的關聯 立. 本論文有兩個研究,研究一以一個月為間隔,檢視參與者在時間點一的接近、逃. ‧ 國. 學. 是否會受到拒絕敏感度所調節。主要發現為逃避動機對後續的負向情緒有預測力, 對親密關係滿意度則否。接近動機對後續的正向情緒、親密關係滿意度都有預測. ‧. 力。研究二以實驗法的方式操弄動機,並且請參與者在想像的模糊拒絕情境中做. sit. y. Nat. 反應,檢驗操弄動機是否可以影響動機對後續行為反應的預測力。研究二共有兩. al. er. io. 種主要操弄(提升接近動機、降低逃避動機),以迴歸做分析,結果顯示動機操. v. n. 弄的有無,對狀態動機有預測力、狀態逃避動機對負向情緒有預測力、狀態接近. Ch. engchi. i n U. 動機對正向情緒有預測力。研究者檢視拒絕敏感度是否能調節上述的預測關係, 結果狀態逃避動機對負向情緒的預測關係,會受到拒絕敏感度所調節。研究二的 發現也說明操弄動機對情緒有一定程度預測力,以此說明操弄的效果,而這些發 現有助於親密關係中的維持與互動。. 關鍵字:拒絕敏感度、接近動機、逃避動機、親密關係. III.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5) Abstract Previous research shows that motivations can predict action and response. These findings can maintain quality of close relationships. There are two types of motivation in close relationships: approach and avoidance motivations. Approach motivations can predict positive response and avoidance motivation can predict negative response in close relationships, but how strong the prediction is depend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 Previous research shows that compared to individuals with low rejection sensitivity, avoidance motivations are more associated with negative response in individuals with. 政 治 大 between people with low and 立high rejection sensitivity. Main goals of this research high 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there are different cognition and affect responses. ‧ 國. 學. are to investigate if motivations (approach, avoidance) can predict emotion response in close relationship and if these associations are modulated by rejection sensitivity.. ‧. There are two studies in this research. Study1 was a survey study (longitudinal) that. sit. y. Nat. measured participants’ approach motivation, avoidance motivations, rejection. n. al. er. io. sensitivity, and response in close relationship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 i n U. v.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Study1 found that avoidance motivations could predict. Ch. engchi. negative emotions, approach motivations could predict positive emotions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Study2 was an experiment that contained two manipulations of motivations and it used a scenario story to manipulate ambiguous rejection cues. Study2 mainly found that manipulations of motivations could predict change of state motivation, state approach motivation could predict positive emotions, state avoidance motivation could predicted negative emotions, and association between avoidance motivation and negative emotions was modulated by participants’ rejection sensitivity. Results in study2 suggested that manipulations of motivations could predict change of emotion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and that is helpful to maintain quality of close IV.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6) relationships. Two studies provided convergent evidence to this research to suggest that motivations can predict emotion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and association between avoidance motivations and negative emotions is modulat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Keywords: Close Relationships, Approach Motivation, Avoidance Motivation, Rejection Sensitivity..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7)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動機能夠預測人類的行為反應 ................................................................. 1 第二節 拒絕敏感度 ................................................................................................. 3 第三節 拒絕敏感度調節動機對行為反應的預測關係 ......................................... 5 第二章. 研究一.......................................................................................................... 10.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10. 政 治 大 討論與研究限制 ....................................................................................... 19 立. 第二節 研究結果 ................................................................................................... 13. 研究二.......................................................................................................... 22. 學. 第三章. ‧ 國. 第三節. 第一節 預試 ........................................................................................................... 22. ‧.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32. y. Nat. sit. 第三節 研究結果 ................................................................................................... 38. n. al. er. io. 第四節 討論與研究限制 ....................................................................................... 44 第四章. Ch. i n U. v. 綜合討論...................................................................................................... 47. engchi. 第一節 研究結果討論 ........................................................................................... 47 第二節 研究貢獻 ................................................................................................... 50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 52 參考文獻...................................................................................................................... 54 附錄一:研究一.......................................................................................................... 60 附錄二:預試.............................................................................................................. 65 附錄三:研究二.......................................................................................................... 75 VI.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8) 表目錄 表 2-1 研究一主要變項的描述統計與相關矩陣 .................................................... 15 表 2-2 研究一主要變項的迴歸分析結果表 ............................................................ 18 表 3-1 預試主要變項的描述統計與相關矩陣 ........................................................ 30 表 3-2 預試動機操弄的有無對狀態動機的迴歸分析摘要表 ................................ 31 表 3-3 研究二主要變項的描述統計與相關矩陣 .................................................... 40 表 3-4 研究二拒絕敏感度對逃避動機預測負向情緒的調節關係圖 .................... 42 表 3-5 研究二狀態動機對情緒的迴歸分析之摘要表 ............................................ 43. 政 治 大. 表 4-1 本論文的假設在兩個研究中的結果整理 .................................................... 48.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II.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9) 圖目錄 圖 2-1 研究一:拒絕敏感度對逃避動機預測負向情緒的調節關係圖 ................ 17 圖 3-1 拒絕敏感度對逃避動機預測負向情緒的調節關係圖 ................................ 4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III.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動機能夠預測人類的行為反應. 人類皆有親和需求(need for affiliation),渴望與他人建立關係並產生連結 (McAdams, 1989),且盡量避免被拒絕的可能,被拒絕對人們的生理健康和心理 有莫大的影響 (Eisenberger & Lieberman, 2005 ; Horney, 1937)。人類與他人建立 的許多關係中,又以親密關係對人類有重大的影響,因為親密關係涉及愛與依附 感,而且能夠滿足人類對深度關係的心理需求 (Miller, Perlman & Brehm, 2006)。. 政 治 大. 因此如何有效維持親密關係或探討影響親密關係中互動的因素則非常重要。. 立. 維持親密關係受到許多因素影響,過往研究認為,動機是影響親密關係互動. ‧ 國. 學. 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動機能夠預測人類在親密關係中的行為反應 (Elliot, 2008; Gable, 2006;Mattingly, Mcintyre & Lewandowski, 2011)。若能檢視動機的影響,. ‧. Nat. sit. 本論文嘗試從動機的角度探討影響親密關係互動的可能。. y. 便能有效預測親密關係中的互動,並且維持親密關係的品質 (Gable, 2006)。因此,. n. al. er. io. 無論是從遠古的希臘哲學時代,或近代的心理學知識都認為人類行為的基本. i n U. v. 動機為趨樂避苦 (hedonism,Elliot, 2008;Higgins, 1998),但趨樂避苦的程度可. Ch. engchi. 能因兩套動機所致。趨樂是人類主動求索所需資源的動力來源,無論是食物、性 與人際上的接觸;而避苦是人類為了避開外在危險或遠離討厭事物,保護個體生 心理的機制。Lang、Bardley 和 Cuthbert (1990) 的研究發現能說明兩種動機的 影響,Lang、Bardley 和 Cuthbert 發現當人類激發接近動機時,容易出現想要接 近他人、依附他人等接近正向刺激以得到好處的行為,也比較容易察覺到環境中 對自身有利的正向線索,減少察覺威脅自身的負向線索;反之,如果激發逃避動 機時,人類容易出現逃避或防備等預防自己免於外在威脅影響的行為,也比較容 易知覺到環境中威脅自身的負向線索,減少察覺對自身有利的正向線索。逃避動 機激起認知、情感與行為上的一系列自動化反應或有策略性的行為 (Lang, 1995), 1.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11) 有助於生物保護自己免於可能的威脅。也就是說,行為之前先出現的動機有助於 生物做出對應的行為,如察覺外在出現可能威脅自己的刺激,人類便能快速對外 在刺激做出回應 (Lang et al., 1990),讓自己免於外界的威脅。因此,動機對人類 因應外在刺激相當重要。此外,Lang 等人(1990)認為接近動機和逃避動機這 兩種動機系統是獨立的,這也符合其他對動機相關的研究發現 (Gray,1982 ; Carver & Scheier, 1994)。 除了過往研究區分這兩種動機各自可能對人類產生的影響,研究動機的心理 學家,也提出不同術語來指稱人類行為背後這兩項的基本動機:接近與防禦. 治 政 大和接近與逃避 (appetite-aversion)、促進與預防(promotion-prevention) 立. (approach-defensive)、接近與退縮(approach-withdrawal)、可欲與嫌惡. (approach-avoidance) (Elliot, 2008;Lang, Bardley & Cuthbert, 1990;Lewin, 1935;. ‧ 國. 學. Schenirla, 1959;Higgins, 1998;Gable, 2006)。其中學者 Elliot (2008) 指出,心理. ‧. 學家雖然各自用不同的術語指稱人類的基本動機,但這些術語間所要表達的概念. y. Nat. 相當接近,差異也很小。甚至可以互相套用。故此,為提升對結果的推論與聚歛. er. io. sit. 效度,本論文在後續的研究中選用「促進與預防」和「接近與逃避」兩組構念來 發展對「接近」與「逃避」動機程度的測量。促進焦點動機 (Higgins, 1998) 與. al. n. v i n 接近動機 (Gable, 2006) 皆是解釋人類試著達到或獲取正向結果的動機;預防焦 Ch engchi U 點動機 (Higgins, 1998) 與逃避動機 (Gable, 2006) 則是解釋人類事先杜絕或避. 開負向結果的動機。這兩組構念過去都有學者發展出較穩定的量表與實驗方式。 從上述的研究結果可以得知,接近動機與逃避動機皆有預測人類行為表現可 能,而且不同類型的動機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也有分別,尤其是預測人類在親密關 係中的行為表現,接近動機跟預測人際關係中的正向反應較有關聯,逃避動機則 與預測人際關係中的負向反應較有關聯 (Carver & Scheier, 1994;Gable, 2006; Gray, 1981;Higgins, 1998)。Gable (2006) 以問卷研究法檢視親密關係中,接近 動機、逃避動機對行為反應的預測力,分成兩個時間點施測,結果發現兩種動機 2.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12) 各能預測八個禮拜後人際關係中的的行為反應,比如接近動機較高者容易產生正 向的行為,較願意維持關係,而且對關係的滿意度較高,負向情緒較低;反之, 逃避動機較高者,較可能逃避關係的建立,而且負向情緒較高,對關係的滿意度 較低。Mattingly、Mcintyre 和 Lewandowski (2011) 等人的研究中,則認為接近 動機較高者傾向在概念上將親密伴侶與自己視為一體,因此更願意維持彼此的關 係。 這些研究說明動機能夠預測人類在親密關係中的行為表現。不過動機預測行 為反應,可能在親密關係互動中的某些情境下特別重要,比如在拒絕情境中,逃. 治 政 大 度 (rejection sensitivity, RS) 有關,但過去的研究並沒有直接檢驗高拒絕敏感度 立. 避動機可能造成後續的負向行為表現更大,學者認為這跟參與者自身的拒絕敏感. 者,是否有較高的逃避動機與較低的接近動機,而相關研究發現高拒絕敏感度會. ‧ 國. 學. 擴大個體對被拒絕威脅的覺察,也因容易覺察到被拒,使得逃避動機更容易造成. ‧. 更多或強度更大的負向反應,而低拒絕敏感度者則否,換句話說,拒絕敏感度會. y. Nat. 助長逃避動機預測負向行為的關聯 (Downey et al., 2004)。這也說明,除了動機. er. io. sit. 預測行為反應之外,個人的其他因素也可能影響動機預測行為反應的關係。因此, 本論文嘗試探討親密關係中動機與行為反應的預測關係,並從中檢視可能的調節. al. n. v i n 效果,如拒絕敏感度的影響,以期有效提升人們的親密關係品質與經驗。 Ch engchi U 第二節. 拒絕敏感度. 由前述可知,動機可以預測親密關係中的行為,但在拒絕情境下,逃避動機 會造成後續的負向行為表現更大,過去的研究發現這樣的效果有個別差異 (Downey & Feldman, 1996),可能是因為個體受到自身拒絕敏感度的影響而有不 同。拒絕敏感度容易增加個體對拒絕線索的覺察,使得逃避動機更容易造成更多 或強度更大的負向反應,以因應被拒絕,即拒絕敏感度會助長逃避動機預測負向 行為的關聯 (Downey et al., 2004)。. 3.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13) 一直以來心理學家嘗試提出解釋,說明人類面對被拒絕時的反應與因應,早 期的理論主要包括依附理論與社會認知理論。最先較有系統性預測人類面對拒絕 反應的模型是 Bowlby 在 1969 年提出的依附理論,依附理論主張兒童早期與主 要照顧者的互動關係,會內化成兒童的內在運作模式 (internal working model), 用以引導未來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樣態。雖然依附理論說明早期的拒絕經驗會影響 後續的人際互動,不過,依附理論只能概括地說明早期的拒絕經驗能預測人們後 續對拒絕的反應,卻無法說明其中的形塑過程還有與拒絕相關的認知與情感反應 的細部處理 (Downey & Feldman, 1996)。而社會認知理論提出的認知情感處理觀. 治 政 大1987;Higgins & Kruglanski, Dodge, 1994;Dweck & Leggett, 1988;Higgins & Bargh, 立 (cognition- affective information-processing perspective,Bandura, 1986;Crick &. 1996;Mischel, 1973; Mischel & Shoda, 1995) 所探討的構念補足了依附理論無法. ‧ 國. 學. 說明的部分,其中包括:對他人行為結果的預期 (expectations)、對不同行為結. ‧. 果的主觀價值認定 (value and concerns)、解釋偏誤 (interpretation bias)、自我調. y. Nat. 節策略 (self-regulatory)、對不同經驗的情感與行為反應。這些構念能較詳細地說. er. io. sit. 明一個人被他人拒絕的過程中所產生認知與情感的反應。綜觀上述,依附理論與 社會認知理論所提出的認知情感處理觀皆能有效解釋人們面對拒絕時可能有的. n. al. 認知、情感與行為反應。. Ch. engchi. i n U. v. Downey 和 Feldman (1996) 認為每個人在處理社會拒絕時具有不同的認知情 感處理傾向 (cognition-affective processing disposition),稱作拒絕敏感度。拒絕敏 感度結合依附理論與社會認知理論的部分概念,說明人類如何對拒絕產生反應, 與個人過去的被拒絕經驗有關。高拒絕敏感度者,傾向焦慮地預期他人的拒絕, 容易覺察到被拒,預期自己的請求終將被他人拒絕,對被拒容易有過度反應的傾 向;低拒絕敏感度者,則能夠以冷靜、平常心看待模糊的訊息,而且預期自己的 請求會被他人接受 (Downey & Feldman, 1996;Leary, 2001)。此外,相較於低拒 絕敏感度者,高拒絕敏感度者被拒絕後會有比較多的負向反應,例如焦慮、憂鬱、 4.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14) 憤怒,妒忌以及自我責備 (Downey & Feldman, 1996;Leary, 2001; Zimmer-Gemneck & Nesdale, 2013)。 除了情緒反應外,拒絕敏感度也會影響個體如何知覺與他人的互動。比如在 難以判斷意圖的模糊情境 (ambiguous situation) 下,拒絕敏感度便會產生其影響。 Downey 與 Feldman (1996) 在實際互動的情境實驗中,操弄情境中拒絕線索的 模糊程度,探討不同程度拒絕敏感度者對於模糊情境的解讀是否有別。結果顯示 拒絕敏感度會影響參與者對模糊情境的解讀,高拒絕敏感度者傾向將情境中的模 糊線索解釋成拒絕。Zimmer-Gemneck 和 Nesdale (2013) 的研究則以情境腳本的. 治 政 大 以實際社會互動,或是想像情境,一旦情境中當事人無法確切判斷是否被拒絕, 立. 方式操弄重複檢驗 Downey 與 Feldman (1996) 的研究,也有相似的發現。無論是. 高拒絕敏感度者傾向往負向的方面做解釋,因此更容易覺察人際互動中的拒絕線. ‧ 國. 學. 索;低拒絕敏感度者則否,他們能以平常心看待人際互動中的模糊情境。這些結. ‧. 果說明,高拒絕敏感度者與低拒絕敏感度者,在面對相同的互動情境,或因應被. sit. y. Nat. 拒絕時,可能會有不同的認知樣態而產生不同的行為反應 (Downey & Feldman,. io. er. 1996;Leary, 2001;Zimmer-Gemneck & Nesdale, 2013)。也就是說,高拒絕感度 者對於被拒絕的威脅,所採用的認知與行為策略都與低拒絕敏感度者有所不同。. al. n. v i n 因此,動機對親密關係中的行為反應的預測力,可能會因為拒絕敏感度的不同, Ch engchi U 而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第三節. 拒絕敏感度調節動機對行為反應的預測關係. 前述說明拒絕敏感度的特性,以及高、低拒絕敏感度者在模糊的互動情境中 可能會有不同的認知行為樣態。這也說明拒絕敏感度可能調節動機預測親密關係 中的行為反應。過去在一般社會行為的研究發現拒絕敏感度能夠調節動機對行為 反應的預測,比如 Downey 等人 (2004) 以呈現畫作的方式做操弄,畫作主題有 不同的價性,以模擬人們不同的互動情境。結果發現當呈現拒絕相關主題的畫作 時,相較於低拒敏感度者,高拒絕敏感度者在逃避動機引起的逃避反應上更大, 5.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15) 比如參與者面對威脅時,眨眼的反應在單位時間內會更快,這表示拒絕敏感度會 擴大逃避動機對行為反應的預測力,也就是逃避動機所預測的行為反應會受到拒 絕敏感度所調節。此外,Downey 等人 (2004) 在探討拒絕敏感度對接近動機與 接近行為上的效果時,則未發現類似的結果,Downey 等人呈現接受相關主題的 畫作時,無論參與者的拒絕敏感度為何,皆不會影響接近動機預測後續行為反應 的關係。 不過,Downey (2004) 等人對於拒絕主題與接受主題的操弄似乎有限制之處。 兩種操弄強度的對等性有待後續研究確認,因拒絕主題的畫作會讓人聯想到過往. 治 政 大 式來影響,而需要直接牽涉到與他人的互動才能較有具體的被接受感。兩種操弄 立 被拒絕的經驗,而引起不快的感受,但接受感相關的訊息似乎很難單以畫作的方. 的不對等性或許便是 Downey 等人無法操弄拒絕敏感度影響接近動機預測行為. ‧ 國. 學. 反應的原因。. ‧. 除了 Downey 等人 (2004) 的研究檢視拒絕敏感度對動機預測行為反應的調. y. Nat. 節效果,過去如支持性關係的文獻,也間接地支持拒絕敏感度調節接近動機預測. er. io. sit. 後續的行為反應。Schoebi 等人 (2012) 以十天為期的追蹤調查也發現,已婚的 參與者對配偶的正向預期,會增加參與者對配偶的親近感,意思是參與者的接近. al. n. v i n 動機,可能會參與者後續對配偶的親近感。而且也發現在低拒絕敏感度者上,上 Ch engchi U 述的關係會更強。Koster、de Maat、Schreur 和 van Aken (2018) 則以調查法所做. 的研究發現,父母與朋友的支持可能激發接近動機,而增加生活滿意度,而且拒 絕敏感度較低的參與者,接近動機更能增加後續的生活滿意度。 這些研究都指出人類在接近動機預測行為反應之外,如果拒絕敏感度較低, 更可以降低被拒絕後的負向反應,即拒絕敏感度有調節接近動機與後續反應之間 的可能。不過,過往的研究沒有探討親密關係中被伴侶拒絕的情境中,動機預測 親密關係中的行為反應,以及上述的預測關係,是否會受到拒絕敏感度所調節。 為了補足上述研究上的不足,本論文有四大重點。首先,本論文檢視接近動機與 6.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16) 逃避動機和正負向行為的預測性。再則,本論文檢視兩種動機對於正負向行為的 預測性是否受到拒絕敏感度的調節。第三、本論文透過操弄動機,檢視對於親密 關係中行為的預測力,以確定兩者間的因果關係。第四、本論文檢視提升接近動 機、降低逃避動機有助於親密關係的行為之預測力,且要檢驗前述的預測關係是 否受到拒絕敏感度的調節。 總結前述接近、逃避動機預測親密關係中的正、負向行為反應、與拒絕敏感 度相關的研究結果。過去的研究雖然有探討動機在親密關係中對行為反應的表現, 但卻沒有進一步探討動機在親密關係中與拒絕有關的互動情境,而如果能有效因. 治 政 大 的親密關係,這也符合本論文所欲探討的四大重點的其中第一個重點。研究者考 立 應與拒絕有關的互動情境,將能增進親密關係的互動品質,至少不再損害伴侶間. 量伴侶間互動反應的第一步,多與情緒反應有關 (Downey & Feldman, 1996),而. ‧ 國. 學. 且過往的研究發現認為接近動機多與預測後續正向行為反應有關,逃避動機多與. ‧. 預測後續負向行為反應有關 (Carver & Scheier, 1994),因此本論文希望先檢驗接. y. Nat. 近動機預測親密關係中的正向情緒、逃避動機預測親密關係中的負向情緒,來確. n. al. er. io. sit. 認在親密關係中動機預測情緒反應的關係。根據前述,本論文提出假設 1a、1b:. v. 假設 1a:逃避動機越高者,親密關係中的負向情緒越高。. Ch. engchi. i n U. 假設 1b:接近動機越高者,親密關係中的正向情緒越高。 本論文探討親密關係中,動機預測情緒的關聯,是為了了解動機在維持親密 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若能夠了解動機,便有助於親密關係的維持。相關研究也 發現,接近動機多能正向預測後續的親密關係滿意度 (Gable, 2006;Mattingly、 Mcintyre 和 Lewandowski 2011),而逃避動機則多負向預測後續的親密關係滿意 度 (Gable, 2006)。因此本論文除了檢驗動機預測親密關係中的情緒之外,還要探 討接近、逃避動機預測親密關係關係度的關係,藉此了解動機與維持親密關係之 間的關係,根據這些研究發現與推論,本論文提出假設 2a、2b: 7.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17) 假設 2a:逃避動機越高者,親密關係中的滿意度越低。 假設 2b:接近動機越高者,親密關係中的滿意度越高。 不過,過往的研究發現,動機預測情緒反應的關聯,可能因個體的拒絕敏感 度而有不同 (Downey et al., 2004;Schoebi, Perrez & Bradbury, 2012),因為拒絕敏 感度會擴大個體對互動中拒絕線索的覺察,可能因此改變動機預測情緒反應的關 係,換句話說,親密關係中,動機預測情緒反應的關聯,可能受到拒絕敏感度的 調節。過去相關的研究也沒有直接探討拒絕敏感度調節接近動機預測正向反應的 關聯,本論文則嘗試在此不足之處探討,藉以更能了解拒絕敏感度對動機預測行. 政 治 大. 為反應的調節效果,而這也是本論文的四大重點的第二點。根據前述,本論文提. 立. 出假設 3a、3b:. ‧ 國. 學. 假設 3a:逃避動機與拒絕敏感度有交互作用:拒絕敏感度越低,逃避動機. ‧. 對親密伴侶的負向情緒,關聯變弱。. Nat. sit. y. 假設 3b:接近動機與拒絕敏感度有交互作用:拒絕敏感度越低,接近動機. n. al. er. io. 對親密伴侶的正向情緒,關聯變強。. Ch. i n U. v. 本論文嘗試從前述的假設探討動機預測親密關係中的情緒,與拒絕敏感度是. engchi. 否能夠調節上述的預測關係。不過,過去的研究顯示接近、逃避動機兩者為獨立 的動機,各自對人類的行為反應有預測力,為了進一步確認動機與情緒反應的因 果關係,本論文除了以跨時間的研究檢視動機與行為的關係,亦嘗試以操弄動機 的方式,探討動機的改變(提升接近動機、降低逃避動機)是否會影響對後續情 緒反應的預測力,過往研究較少以實驗法的方式做操弄,降低參與者的逃避動機 (Higgins, 1998;Holtforth, 2008) ,本論文則嘗試探討這項不足之處。 根據過往對拒絕敏感度的研究,拒絕敏感度會擴大個體對互動中拒絕線索的 覺察,因此也可能改變動機預測親密關係滿意度的關係,換言之,親密關係中, 動機預測親密關係滿意度的關聯,可能受到拒絕敏感度的調節。過往研究皆沒有 8.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18) 探討拒絕敏感度對上述預測關係的調節效果,因此,本論文則希望對這項不足之 處加以探討。根據相關的研究發現與推論,本論文提出假設 4a、4b. :. 假設 4a:逃避動機與拒絕敏感度有交互作用:拒絕敏感度越低,逃避動機 對親密關係滿意度,關聯變弱。 假設 4b:接近動機與拒絕敏感度有交互作用:拒絕敏感度越低,接近動機 對親密關係滿意度,關聯變強。 此外,過去的研究多只各自檢視某一類型的動機對行為反應的預測關係,可. 政 治 大 機影響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反應,故此,本論文嘗試同時操弄兩種動機的改變,並 立 能無法完善地說明的動機所帶來的影響,本論文希望同時檢驗接近動機與逃避動. ‧ 國. 學. 進一步檢視動機預測後續行為的關係,以及拒絕敏感度是否能調節上述的預測關 係。而這也是本論文四大重點的第三、四點。總結以上,本論文提出假設 5a、. ‧. 5b:. sit. y. Nat. 假設 5a:同時提升其接近動機和降低逃避動機:接近動機與親密伴侶的正. io. n. al. er. 向情緒的關聯變強,逃避動機與親密伴侶的負向情緒的關聯變弱。. i n U. v. 假設 5b:同時提升接近動機和降低逃避動機,分別與拒絕敏感度有交互作. Ch. engchi. 用:拒絕敏感度越低,接近動機與親密伴侶的正向情緒關聯變強,逃避動機與親 密伴侶的負向情緒關聯變弱。. 9.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19) 第二章 第一節. 研究一 研究方法. 為回答本論文的四大重點的第一二點,研究一的目的是檢視接近動機、逃避 動機是否能夠預測對親密伴侶的正、負向情緒與親密關係滿意度(假設 1a、1b, 假設 2a、2b),此外,更進一步檢視拒絕感度是否可以調節上述的預測關係(假 設 3a、3b,假設 4a、4b)。 研究一選用調節焦點動機量表,來測量參與者的動機程度,調節焦點動機為. 政 治 大 本論文從兩種動機的理論切入,分別採用問卷法(研究一)與實驗法(研究二), 立. 學者 Higgins (1998) 所提出,屬於接近動機與逃避動機的構念之一 (Elliot, 2008)。. 以增加結果的聚斂效度,使推論更穩定。過往相關的研究是在研究室操弄動機對. ‧ 國. 學. 參與者的影響 (Downey et al., 2004),缺乏外在效度;或者只偏重追蹤單一類型. ‧. 的動機預測一段時間後的情緒反應 (London et al., 2007;Patterson ,Cohn &. sit. y. Nat. Kao,1989),研究一則可以補足過去研究在這方面的限制。研究一以一個月為間. io. er. 隔,檢驗參與者在時間點一的動機能否預測時間點二對親密伴侶的正負向情緒與 親密關係滿意度,並檢驗拒絕敏感度是否能夠調節上述的預測關係。. n. al. 一、研究參與者.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一使用便利樣本,以臉書社群、PTT 男女版(Boy-Girl)為招募平台, 第一階段共招募 1336 位交往中的異性戀參與者填答,而一個月後共有 276 位參 與者繼續參與第二階段的研究,問卷回收率大約兩成(21%)。刪除無效樣本, 包括以盒型圖找出答題有極端傾向者 8 人(1%),非異性戀者 12 人(1%), 在一個月內分手者 8 人(1%),伴侶間兩人都有填寫者,刪去其中後填寫者共 3 人後(1%),為 245 人 (男生 128 人,女生 117 人) 進入分析階段,年齡介 於 17 到 40 歲之間 (M = 24.67、SD = 4.23),學歷多為大學大專(64%)。參. 10.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20) 與者與伴侶交往時間以三年以上的人數最多(34%),其次為一年到兩年之間 (22%),顯示大部分的參與者與親密伴侶都有一定的情感基礎。. 二、研究設計與流程 研究採用網路問卷施測,為避免參與者猜到研究目的,問卷以「親密關係的 長期互動研究」為題。參與者完成問卷後,可以參加抽獎,有機會得到隨身硬碟 或隨身碟當作參與研究的回饋。在時間點一填寫完問卷後,於一個月後的時間點 二會再填寫一份類似的問卷(除了測量拒絕敏感度外,其餘題項皆相同),用以. 政 治 大 度,並檢視拒絕敏感度是否能夠調節上述的關係。 立. 檢測時間點一的動機表現能否預測一個月後對伴侶的正負向情緒、親密關係滿意. ‧ 國. 學. 三、研究材料. ‧. 研究材料包含調節焦點量表中文版(Regulatory focus Questionnaire, RFQ,姚. sit. y. Nat. 琦,樂國安,伍承聰,李燕飛,陳晨,2008)、拒絕敏感度量表中文版 (Rejection. io. al. er. Sensitivity Questionnaire, RSQ,Downey & Feldman, 1996;陳思帆,2008)、親密. n. 關係滿意度量表中文版 (Hendrick, 1988;曾由佳,2013)、情緒量表以及基本背. Ch. 景資料。完整的問卷見附錄。. engchi. i n U. v. (一)調節焦點量表 為研究一的獨變項,選用姚琦,樂國安,伍承聰,李燕飛,陳晨等人在 2008 年改編自 Higgins 等人所發展出來的問卷 (Higgins, Friedman, Harlow et al., 2001),在研究一中用來測量參與者的接近動機與逃避動機。題目共 10 題,包 括兩個部分,前六題測量的是促進焦點動機,例題為:「感覺以朝成功邁進了」、 「成功讓我更努力」,後四題測量逃避動機,例題為:「讓父母無法忍受」、「以 父母認為不對的方式行事」,做答形式為 5 點量尺,1 為非常不同意,5 為非 常同意。以主成分分析與 Promax 轉軸法做因素分析後,其中五題聚合為一個因 11.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21) 素(Eigenvalue = 3.98,因素負荷量 > .66),將之合併為接近動機,信度 Chonbach’s α = .80;三題逃避動機的題項聚合為一個因素(Eigenvalue = 1.6, 因素負荷量 > .86),將之合併為逃避動機,信度 Chonbach’s α = .88,兩者的 信度皆良好,相關為r(245) = -.44。 (二)情緒量表 為研究一的依變項,用來檢測參與者對親密伴侶的情緒感受,共 12 題,包 括敵意、憂鬱、焦慮與忌妒等等的負向情緒反應,也有快樂、感受被關懷與愉悅 等正向情緒反應,雖然本論文的假設著重在探討負向情緒的影響,但測量正向情. 政 治 大. 緒可以增加推論的效果以及範圍。作答皆採 6 點量尺,從1 表示非常不符合到 6. 立. 表示非常符合。以主成分分析與 Promax 轉軸法做因素分析後,主要有兩個因素,. ‧ 國. 學. 其中一個是正向情緒(Eigenvalue = 1.56, 因素負荷量 > .81),全部正向情緒的 題項合併為正向情緒,Chonbach’s α = .88;負向情緒的部分,僅焦慮、傷心難. ‧. 過、生氣憤怒、憂鬱和不快樂這五道題目合併為負向情緒(Eigenvalue = 6.01, 因. y. Nat. er. io. sit. 素負荷量 > .74) ,Chonbach’s α = .90。兩者的信度皆為良好,相關為 r(245) = -.57。 (三)親密關係滿意度量表. n. al. Ch. engchi. i n U. v. 為研究一的依變項,選用曾由佳在 2008 年取自 Hendrick 等人 (1988) 所 發展的量表翻譯的中文版,測量參與者對於其異性戀親密關係的滿意程度,共 7 題。其中題目包括:「一般來說,你對你的親密關係很滿意?」、「你很常想自 己要是不用在這段親密關係中就好了?」,以 5 點量尺作答,1 表示程度非常 少,5 表示程度非常多(量尺的名目依題目變化)。關係滿意度量表用來檢測參與 者對於目前關係品質的滿意程度,信度良好,Chonbach’s α = .84。. 12.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22) (四)拒絕敏感度量表中文版 為研究一的調節變項。選用陳思帆於 2008 年因應台灣文化,改編自 Downey 和 Feldman (1996) 的拒絕敏感度量表中文版。其中的題目共 16 題, 包括:「詢問一位不認識的同學肯不肯借你筆記」、「小組報告分工時,請你的 學弟妹多做一點」,對每個情境陳述,參與者都需要回答兩個子問題量表,分別 是測量參與者對該情境的焦慮程度,以及參與者評估情境中的對方會答應自己請 求的程度,用來測量參與者主觀感受被拒絕的程度。作答方式皆採 5 點量尺, 從 1(非常不擔心/非常不可能)到 5(非常擔心/非常可能)分數越高表示非. 政 治 大 請求的子量表 Chonbach’s 立α = .76。最後再反向計算同意請求的子量表,與焦慮. 常焦慮/對方較有可能答應自己。焦慮程度的子量表 Chonbach’s α = .80,同意. ‧ 國. 學. 程度的子量表共同計算出拒絕敏感度的分數 1。 (五)基本背景資料. ‧. sit. y. Nat. 基本背景資料包含參與者的生理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次序變項)和與親. io. n. al. er. 密伴侶的交往時間(次序變項)。. 第二節. Ch. i n U. 研究結果. engchi. v. 研究一的研究結果主要是回答本論文的四大重點的第一二點,第一,檢視接 近動機、逃避動機對正負向情緒的預測性,第二,檢視兩種動機對於正負向情緒 的預測是否受到拒絕敏感度的調節。藉此,可以了解動機與親密關係中的情緒, 兩者的關聯,以及拒絕敏感度對這項關聯的影響。. 1. 具體的計算方法為,焦慮程度子量表的分數,乘上同意請求子量表反向計分後的分數,逐題計 算後再加總,所得的總數除以題項數,即為拒絕敏感度的分數。. 13.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23) 一、描述統計與相關程度檢驗 表 2-1 呈現研究一的各個變項之間的平均數與標準差,並呈現變項之間的相 關程度。首先,主要的發現為,接近動機與後續的正向情緒有正向關聯 (r(245) = .31, p < .01),而逃避動機與後續的負向情緒有正向關聯 (r(245) = .34, p < .01),即隨著 接近動機的提升,後續的正向情緒也可能隨之提升,而隨著逃避動機的提升,後 續的正負向情緒也可能隨之提升,這符合本論文對動機與情緒兩者關係的預期。 此外,接近動機與逃避動機兩者有顯著相關 (r(245) = -.44, p < .01),這顯示雖然過 去的研究,與本論文的因素分析結果都發現接近動機與逃避動機兩者為獨立的動. 政 治 大. 機 (Gray,1982;Higgins, 1998),但兩者間仍有關聯性。. 立. 此外,可以發現研究一參與者的拒絕敏感度 (M = 8.8,SD = 2.6) 的分數,. ‧ 國. 學. 拒絕敏感度與接近動機及逃避動機雖有顯著相關,但關聯性不強(參見表 2-1 第 七列),拒絕敏感度越高者,接近動機較低 (r(245) = -.22, p < 01),逃避動機較高. ‧. (r(245)= .13, p < .05),且控制控制性別與交往時間,拒絕敏感度雖對接近動機 (β. y. Nat. sit. = .-22, p < .01) 與逃避動機有顯著預測力 (β= .13, p < .05),但強度不高,顯示拒. n. al. er. io. 絕敏感度與兩種動機的關聯性較低,這符合 Baron 和 Kenny (1986) 對於調節變. i n U. v. 項使用時機的說明,即獨變項與第三變項為無關或低度相關時,較適合使用調節. Ch. engchi. 模型來解釋變項間的關係,因此研究一的研究發現符合使用調節模型解釋的條 件。. 14.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24) 表 2- 1. 研究一主要變項的描述統計與相關矩陣. 測量變項(量尺). M. SD. 1. 1.接近動機 1(1-5). 3.4. 0.72. -. 2.逃避動機 1(1-5). 2.1. 1.02. -.44**. -. 3.正向情緒 1(1-6). 5.1. 0.78. .38**. -.19**. 4.負向情緒 1(1-6). 2.2. 0.99. -.43**. 立.31**. -.57**. -. 5.關係滿意度 1(1-5). 4.1. 0.65. .37**. -.22**. .78**. -.65**. 6.拒絕敏感度 1(0-25). 8.8. 2.60. -.22**. .13*. -.09. .17**. -.10. -. 7.正向情緒 2(1-6). 4.9. 0.85. .31**. -.19**. .56**. -.43**. ‧. -.06. -. 8.負向情緒 2(1-6). 2.3. 0.98. Nat. .34**. -.47**. .73**. -.54**. .12. -.59**. -. 9.關係滿意度 2(1-5). 4.0. 0.69. .39**. -.18**. .57**. -.54**. .68**. -.10**. .80**. -.68**. 6. 7. 8. 9. 政 -治 大. n. i n U. 註 1:變項名稱後的 1 為時間點一的表現, 2 為時間點二的表現,兩個時間點相隔一個月。 *p < .05 **p < .01. 5. Ch. engchi. -. y. .56**. sit. io. al. 4. er. -.40**. 3. 學. ‧ 國. 2. v. -. 15.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25) 二、檢視接近動機、逃避動機對正負向情緒的預測性 為回答本論文的四大重點的第一點,前述檢驗動機與情緒反應的統計關聯, 結果發現,接近動機與時間點二對伴侶的正向情緒有顯著的統計關聯;逃避動機 與時間點二對伴侶的負向情緒也有顯著的統計關聯。 研究者進一步以迴歸分析檢驗兩種動機能否預測時間點二對伴侶的正、負向 情緒,本論文預期動機能夠預測時間點二的正負向情緒與親密關係滿意度,結果 如表 2-2,控制參與者的性別與交往時間後,發現逃避動機對後續的負向情緒 (β = .09, p < .05) 則有顯著預測力,符合本論文的預期,假設 1a 獲得支持,接近動. 政 治 大. 機對後續的正向情緒有臨界顯著的預測力 (β = .11, p = .09),假設 1b 部分獲得. 立. 支持。雖然,研究一的結果在接近動機預測正向情緒上效果不強,但仍可以發現. ‧ 國. 學. 逃避動機預測負向情緒的關聯,這也符合過去 Downey 等人 (2004) 和 Gable (2006) 在動機與行為反應上的發現。. ‧. 研究一除了檢驗接近動機、逃避動機對正負向情緒的預測性,還要檢驗動機. y. Nat. sit. 預測親密關係滿意度,主要是為了了解動機在維持親密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研. n. al. er. io. 究者以迴歸分析檢驗兩種動機對預測時間點二的親密關係滿意度,結果如表 2-2,. i n U. v. 逃避動機對時間點二親密關係滿意度 (β = .04, p = .44) 沒有顯著預測力,假設. Ch. engchi. 2a 未獲得支持;而接近動機對時間點二親密關係滿意度 (β = .18, p < .01) 有顯 著預測力,假設 2b 獲得支持。. 三、檢視兩種動機對於正負向情緒的預測是否受到拒絕敏感度的調節 為回答本論文的四大重點的第二點,在檢驗接近動機、逃避動機對正負向情 緒的預測性之後,研究者進一步以迴歸分析檢驗拒絕敏感度是否能調節兩種動機 對正負向情緒、親密關係滿意度的預測關係。結果如表 2-2,在控制參與者的性 別與交往時間後,發現逃避動機預測後續負向情緒的關係上,拒絕敏感度具有調 節效果 (β = -.13, p < .05),如圖 2-1,不過高拒絕敏感度者,在高逃避動機上所 16.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26) 預測的負向情緒,反而比低拒絕敏感度者來得低,這個發現不符合本論文的預期, 假設 3a 未獲得支持。接近動機預測後續正向情緒的關係,拒絕敏感度沒有調節 效果 (β = .07, p = .23),即拒絕敏感度的高低,不會影響接近動機對正向情緒的 預測力,不符合本論文的預期,假設 3b 未獲得支持。.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研究一:拒絕敏感度對逃避動機預測負向情緒的調節關係圖. io. er. 圖 2-1. al. n. v i n Ch 除了檢驗兩種動機對於正負向情緒的預測力,是否受到拒絕敏感度的調節, engchi U. 研究者還要檢驗兩種動機對於親密關係滿意度的預測力,是否受到拒絕敏感度的 調節。主要是為了了解不同程度的拒絕敏感度者,在動機預測親密關係滿意度上 是否有不同的預測力,藉此釐清拒絕敏感度的影響。過去動機預測親密關係滿意 度的相關研究,皆沒有考量拒絕敏感度的影響,本論文則嘗試探討。 研究者以迴歸分析的結果如表 2-2,發現逃避動機預測親密關係滿意度的關 係,不會受到拒絕敏感度的調節 (β = .06, p = .24),即拒絕敏感度的高低,不會 影響逃避動機對親密關係滿意度的預測力,不符合本論文的預期,假設 4a 未獲 得支持。接近動機預測親密關係滿意度的關係,不會受到拒絕敏感度的調節 (β 17.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27) = .05, p = .33),即拒絕敏感度的高低,不會影響接近動機對親密關係滿意度的預 測力,不符合本論文的預期,假設 4b 未獲得支持。. 研究一主要變項的迴歸分析結果表 正向情緒 2 ΔR2. Step 1. β. .01 .05. 交往時間. .05. .00 .49*** -.01. .02. -.01. -.04. .11+. -.07. .18***. -.04. .09*. .52***. -. -. .04. er. io. 負向情緒 1. -.06 治 政 .34*** .56**大 立 -.01 .03. Nat. 正向情緒 1. .03. y. 逃避動機 1. .00. ‧. 接近動機 1. β. 學. 交往時間. ΔR2. β. .04. ‧ 國. 性別. ΔR2. 關係滿意度 2. .01. 性別. Step 2. 負向情緒 2. sit. 表 2-2. -. -. .62***. .00. .00. -.02. 接近動機 1×拒絕敏感度. .07. -.11*. .05. 逃避動機 1×拒絕敏感度. .13*. -.13*. .06. n. al. -. 關係滿意度 1. Ch. 拒絕敏感度. Total R2. -. engchi. .66***. i n U. v. .32***. .55***. .47***. 245. 245. 245. N. 註 1:變項後的 1 為時間點一的表現, 2 為時間點二的表現。 註 2:表內的橫線,表示迴歸式中沒有納入該預測變項,為方便比較,故將三項回歸式並列呈現。 *p < .05 **p < .01 ***p < .001+臨界顯著. 18.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28) 第三節. 討論與研究限制. 研究一的結果主要回答本論文四個重點的第一二點,第一,檢視接近動機、 逃避動機對正負向情緒的預測性。第二,檢視兩種動機對於正負向情緒的預測是 否受到拒絕敏感度的調節。 研究一在接近、逃避動機與依變項(正、負向情緒,親密關係滿意度),以 及拒絕敏感度的調節效果,獲得部分支持。逃避動機對後續的負向情緒有顯著的 預測力(假設 1a 獲得支持),對親密關係滿意度則沒有預測力(假設 2a 未獲 支持);接近動機對後續的正向情緒有臨界的預測力(假設 1b 獲得支持),對. 政 治 大 雖然拒絕敏感度有調節效果 立,但調節作用的效果不符合預期(假設 3a 未獲支持)。 親密關係滿意度則有顯著預測力(支持假設 2b)。逃避動機與負向情緒的關聯,. ‧ 國. 學. 除此之外,逃避動機與親密關係滿意度的關聯、接近動機與正向情緒的關聯、接 近動機與親密關係滿意度的關聯,拒絕敏感度皆沒有調節效果,即拒絕敏感度的. ‧. 高低不會影響上述關聯的改變(假設 3b、假設 4a、假設 4b 未獲支持)。研究一. sit. y. Nat. 的結果雖然獲得部分支持,但測量接近、逃避動機的工具可能不夠敏感,而且對. al. n. 究改進。. er. io. 依變項測量方式可能也是研究一有些不符合預期的原因,這些可能都有待後續研.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一在接近動機對親密關係中的正向情緒的預測力不強,研究者推估這可 能是因為研究一所測量動機較為廣泛 (general) 與整體,對測量親密關係中的動 機程度較不敏感,檢視 Higgins 等人 (2001) 所發展的調節焦點動機量表的內容, 主要是以個人追求生活目標來衡量接近動機程度,所反應的是整體的接近動機, 而研究一則是聚焦在親密關係中的動機程度對情緒反應的預測,可能使得動機對 親密關係中情緒的預測力不如預期。對照接近動機能夠預測親密關係滿意度的結 果,也許更能支持上述的推估。因為親密關係滿意度為較整體的關係指標,可能 也是因為如此,研究一所測量出來的接近動機才對其有預測力。因此,本論文將. 19.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29) 於後續的研究中調整測量動機的量表,以更能反應親密關係中動機的量表為測量 工具。 而在調節效果方面,逃避動機與負向情緒的關聯,雖然拒絕敏感度對其關聯 有調節效果,但調節作用的效果方向不符合本論文的預期。此外,逃避動機與親 密關係滿意度的關聯、接近動機與正向情緒的關聯、接近動機與親密關係滿意度 的關聯,拒絕敏感度皆沒有調節效果。這些不符合預期的發現,可能是因為研究 一在測量參與者的依變項時,並沒有限定參與者在一個被拒絕的情境之中,使拒 絕敏感度沒有產生預期的調節效果,或效果不穩定,這也符合 Downey 和. 治 政 大 研究一的參與者在拒絕敏感度的表現上,平均而言是偏低的(低於量表總分的一 立. Feldman (1996) 認為拒絕敏感度需要在有關的拒絕的情境,才會產生效果。此外,. 半),也因為不夠高,所以可能無法產生預期的調節效果,或效果不穩定。本論. ‧ 國. 學. 文後續的研究將改善研究流程,在參與者回答情緒測量前,增加參與者想像一個. ‧. 模糊的拒絕情境,使拒絕敏感度產生影響。. y. Nat. 上述說明研究一的結果不符合預期的部分,研究一也有符合本論文所預期的. er. io. sit. 地方,主要效果方面,逃避動機對親密關係中的負向情緒有正向預測力,即逃避 動機的提升能夠有效預測後續負向情緒的產生,符合過去的研究發現(Downey et. al. n. v i n al., 2004;Gable, 2006),接近動機對對親密關係滿意度有正向預測力,說明接近 Ch engchi U. 動機也是影響維持親密關係的因素之一。. 總結前述,研究一在結果雖然部分符合預期,但研究設計與流程仍有些許限 制需要改善或考量: 首先,研究一為線上的調查法研究,使用的平台為網路佈告欄(PTT)具有 某些網路文化的特性,使得研究的參與者可能在某些個人特質上的態樣較為一致 (常使用網路者),而讓研究一的結果外部效度不足。此外,能配合兩個時間點 作研究的參與者有限,加上因為網路傳遞的關係,又有可能使參與者無法得知研 究第二個階段的訊息(研究者是以寄送電子郵件的方式,請參與者填寫第二階段 20.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30) 的研究)而沒有參與,故此,最後研究所能使用的樣本為所收全部樣本的部份而 已(21%),使研究一所用的樣本代表性較為不足,因為從中說不定已反映能夠 參加兩個階段的參與者,都有某些特性而影響研究結果也未可知。 其次,因為研究一是調查法的研究,研究者僅檢視參與者各變項間的樣態, 無法控制所有的干擾與混淆變項,也沒有直接操弄研究所關心的變項,讓研究結 果對假設的推論較有侷限。 第三,有些參與者以留言反應測量拒絕敏感度的量表太長(共 32 題),可 能是因為該量表相同的情境題目會出現兩次,而且測量的方式瑣碎(一次要評估. 治 政 大 者容易在後續的題項上沒有耐性而使回答較不準確。此外拒絕敏感度原本的量表 立. 自己,第二次要評估情境中的對方)容易使參與者感到厭煩。這也可能使得答題. 是假設以大學生為參與者所發展的,題項中會有假想情境牽涉到與學弟妹的互動,. ‧ 國. 學. 這也可能會使非大學生或畢業一陣子的參與者較難想像,讓答題較無效度。. ‧. 第四,因為研究方法上的限制,研究一在依變項上僅是測量參與者在回想伴. y. Nat. 侶時的情緒程度,並沒有牽涉到特定情境下的反應,比如模糊拒絕情境,可能使. 估,較能回答本論文所要回答的問題。. n. al. Ch. engchi. er. io. sit. 研究一的結果內部效度不足,在往後的研究需要增加參與者對模糊拒絕情境的評. i n U. v. 21.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31) 第三章. 研究二. 第一節 預試 研究二除了再次檢驗本論文的四大重點的第一二點,還要進一步檢驗第三四 點,第三,操弄兩種動機,檢視對於親密關係中行為反應的預測力,以確定兩者 間的因果關係。第四、本論文檢視提升接近動機、降低逃避動機有助於親密關係 的行為之預測力,且要檢驗前述的預測關係是否受到拒絕敏感度的調節。 為了發展研究二操弄動機的方式,預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先檢驗研究二操. 政 治 大 在研究二則希望以實驗法的方式直接操弄動機,主要有兩種方式:提升接近動機, 立 弄方式的適用性。本論文在研究一以調查研究檢驗動機預測後續的正負向情緒,. 降低逃避動機。但過往關注降低逃避動機的研究成果相當少 (Holtforth, 2008),. ‧ 國. 學. 可用的實驗方式也很缺乏,因此研究者將自行發展適用於本論文的操弄方式,希. sit er. io. 一、研究參與者. y. Nat. 果。. ‧. 望可以找到降低逃避動機的操弄方式,並檢驗各種操弄方式的是否有預期的效. al. n. v i n Ch 預試使用便利樣本,因考量到所需樣本為情侶,以臉書社群、PTT 男女版 engchi U. (Boy-Girl)為招募平台,共招募 1240 位交往中的異性戀參與者填寫線上問卷。 因預試為網路招募,故此研究者先篩去不適合納入分析的參與者:無法確認身分 者 14 人(1%),非異性戀者 18 人(1%),伴侶已經填寫過者 22 人(2%), 隨機分派錯誤者 59 人(5%) ,作答過久者(平均值以上一個標準差)58 人(5%), 與注意力檢測題未通過者 164 人(13%),剩下可進一步分析的樣本為 905 人。 此外,因為預試的主要操弄是以文字做答的方式改變參與者的動機,所以研 究者逐題檢視參與者有無回答預試操弄所要求的內容,刪除不符合操弄條件者,. 22.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32) 包括沒有相關經驗者 276 人(6%)、答題過短,沒有進入實驗狀況者 9 人(1%)、 被拒絕經驗為導致分手者 3 人(1%)、以盒形圖與極端值找出答題有極端傾向 者 2 人(1%)後,為 815 人(男生 133 人,女生 680 人,2 人未填答)進入分析 階段,年齡介於 16 到 41 歲之間(M = 25.10、SD = 3.97)。學歷多為大學大專 畢業(76%),參與者交往時間以三年以上的人數最多(27%),其次為一年到 兩年之間(23%),三個月內的人數最少(7%),顯示預試的參與者與伴侶的 關係都有一定的情感基礎。有效樣本在提升接近動機組有 373 人,降低逃避動機 為 302 人,控制組為 140 人。. 二、研究設計與流程. 立. 政 治 大. 考量到樣本需要交往中的異性戀者,較難招募到研究室填寫紙本問卷,故此,. ‧ 國. 學. 預試採用網路問卷施測,希望盡量能擴大所招收到的樣本數,以增加招募到合適. ‧. 樣本的機會。為避免參與者猜到研究目的,研究以「親密關係的互動品質研究」. sit. y. Nat. 為題。問卷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請參與者填寫他們身分證末兩碼與電子信. io. er. 箱,填答完後會請參與者依照身分證末兩碼選擇對應的網址進入第二部分,開始 填寫預試的問卷。這個部份是為預試的隨機分派,研究者依照前後兩部分所填寫. al. n. v i n Ch 的內容判斷參與者是否有正確隨機分派到情境中。填寫問卷約為 20 分鐘,填寫 engchi U 完問卷後,有效問卷可以參加抽獎,有機會得到隨身硬碟或電影票兌換券。. 三、研究材料 研究材料包含:親密關係滿意度量表、接近動機與逃避動機量表、研究操弄、 操弄檢核、注意力檢測題、情緒量表和拒絕敏感度量表。完整問卷請參閱附錄二。. 2. 如在提升接近動機組明確寫出對愛情沒有希望者,在逃避接近動機組明確寫出沒有被伴侶拒絕 的經驗者或沒有寫出額外原因者,或在控制組所寫下的關係並非普通朋友者。. 23.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33) (一)研究操弄 這個階段的操弄為預試的獨變項,預期造成各組的參與者在動機上各有不同 改變。過去提升參與者接近動機的實驗方式,多是請參與者設立一個想達到的目 標(goal)或狀態(state),當參與者意識到一個目標或理想狀態時,相對於沒 有設立或意識到目標,參與者會更傾向產生動機,促使自己可以達到目標或往理 想的狀態接近,也因此,目標的設立會使參與者提升想接近目標的動機 (Higgins, 1994)。本研究提升接近動機的操弄是參照 Higgins (1994) 的方式,主要是請參 與者回想親密關係中的理想(ideal goal)與希望(hope、wish),並說明所回想. 政 治 大 本論文只強調參與者回想親密關係中的理想與希望,並寫下來,藉此提升接近動 立. 的理想與希望如何隨著時間改變。考量到隨時間改變不一定會往好的方面,因此. ‧ 國. 學. 機。. 相較於提升接近動機,過往關注降低逃避動機的研究成果相當少 (Holtforth,. ‧. 2008)。因為在概念上似乎不可行,研究方法上很難直接減少參與者對厭惡目標. sit. y. Nat. 的逃避,相關的結果也不甚穩定 (Higgins, 1998)。比較符合本論文目標的發現是. n. al. er. io. Holtforth (2008) 在臨床上評估焦慮症與恐慌症治癒效果所發現的結果。Holtforth. v. 發現病患接受治療的療程期間自陳澄清 (clarification) 經驗的多寡能預測後續療. Ch. engchi. i n U. 程的治癒效果與逃避動機的降低。依據學者 Grawe (1997) 對澄清的說明,澄清 是對過往威脅情境的再次評估,著重改變對過往威脅情境的認知與情感,研究者 參照 Holtforth 的發現與 Grawe 對澄清經驗的說明,自行發展一個降低逃避動機 的操弄方式,主要內容為請參與者回想一個被伴侶拒絕的經驗,並請他們重新評 估伴侶拒絕他的原因(詳見附錄二),研究者認為請參與者重新評估過去的拒絕 經驗,是一種重新歸因的過程,預期參與者能由原本的內部歸因(伴侶因厭惡而 拒絕),轉向考量到更多伴侶之所以拒絕的可能因素(如外部歸因),而對這段 拒絕經驗能有較為正面的詮釋與解讀,而降低逃避動機 (Holtforth, 2008)。. 24.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34) 除上述兩個實驗組,預試的控制組則是請參與者描述與一個交情普通的朋友 互動的過程,考量到如果控制組的參與者所回想的是一個與男/女朋友的互動, 則可能回想的內容會使參與者有往正向反應的傾向,因為與男/女朋友所一起做 的事,大多會有正向的感覺,因此研究者在預試的控制組上限定參與者回想與普 通朋友的互動。控制組的題目為:「請你回想你與你這位普通朋友一年中大概見 幾次面?你們最近一次見面的場景在哪裡?請描述一下見面的過程與內容。」藉 由書寫與朋友的互動,測量一般而言參與者在預試的操弄檢核上會有何平均反應, 用以跟前兩個實驗組做對照。上述三種情境,在操弄階段的作答時間皆有控制(共. 治 政 大 制字數為一致,減少因資訊量對實驗結果所造成的混淆。本論文預期透過預試可 立 計 7 分鐘),沒有做到規定的時間,參與者無法往下做答。此外,三種情境皆控. 以檢視實驗操弄的效果,為本論文研究二的實驗,發展方法上的基礎。. ‧ 國. 學. (二)操弄檢核. ‧. 操弄檢核用來測量預試的操弄是否有造成預期的效果,即動機的改變,也以. y. Nat. sit. 此說明情境間的操弄對不同動機各有不同的影響。操弄檢核為研究者自行發展的. n. al. er. io. 題項,為檢驗實驗中的操弄是否有影響參與者的動機。題項共 9 題,前 4 題測量. i n U. v. 關係中的狀態接近動機的程度,題例為:「現在,你覺得你的愛情關係,符合你. Ch. engchi. 的理想。」依據 Higgins (1994) 對接近動機的操弄方式與相關的研究結果,可以 預期符合理想則表示參與者越激發關係中的狀態接近動機。後 5 題測量參與者關 係中的狀態逃避動機的程度,依據 Holtforth (2008)的研究,參與者若能夠以不同 的角度重新評估伴侶的拒絕,則表示他們的逃避動機越有降低的傾向。因此,後 5 題的測量,主要預期能夠反映關係中的狀態逃避,以此表示操弄有降低關係中 的狀態逃避動機,題例為:「現在的你覺得能夠同理對方行為背後的原因。」因 為能以不同角度同理對方的行為,表示參與者逃避動機越低,故此,將所測量到 的分數再進行反向計分。經主成分分析與 Promax 轉軸法的因素分析後,在關係 中的狀態逃避動機的題項上,共有三題合併為一個因素(Eigenvalue = 1.64,因 25.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35) 素負荷量>.79),信度為 Chonbach’s α = .78;關係中的狀態接近動機的檢核項 則是四題皆合併成一個因素(Eigenvalue = 4.00,因素負荷量>.84),信度為 Chonbach’s α = .90。回答形式皆為 6 點量尺,1 表示非常不同意陳述,6 表示程 度非常同意陳述。預期提升接近動機組的操弄能夠提升關係中的狀態接近動機; 降低逃避組的操弄,能夠降低關係中的狀態逃避動機,兩組在操弄檢核項上的表 現皆各別與另一組實驗組與控制組有差異。 (三)情緒量表 同研究一所使用的情緒量表,並加測一題被拒絕感,為預試的主要依變項。. 政 治 大. 以主成分分析與 Promax 轉軸法做因素分析後,主要得到兩個因素,正向情緒 4. 立. 題合併為一個因素(Eigenvalue = 1.67,因素負荷量 > .80),信度 Chonbach’s α. ‧ 國. 學. = .88,負向情緒 9 題合併為一個因素(Eigenvalue = 6.37,因素負荷量 > .66), 信度 Chonbach’s α = .89,兩者的信度皆為良好。做答形式為 6 點量尺,1 表示. ‧. 非常不同意陳述,6 表示程度非常同意陳述。. sit. y. Nat. io. n. al. er. (四)注意力檢測題. i n U. v. 檢測參與者是否有認真填寫問卷,以單題詢問:「請問你剛才在填寫的過程. Ch. engchi. 中有回想與戀情有關的內容嗎?」控制組則是詢問「請問你剛才在填寫的過程中 有回想與友情有關的內容嗎?」請參與者選擇有或沒有,回答有,表示有認真填 寫問卷。 (五)親密關係滿意度量表 為預試的控制變項,控制參與者接受操弄前對親密關係的滿意程度。同研究 一所使用的量表,因研究需求將中文版問卷內容都轉為陳述句,用來檢測參與者 對於目前關係品質的滿意程度。中文版選用林津儷在 2010 年取 Hendrick 等人 (1988) 所發展的量表翻譯的版本,原版為 7 題。考量會影響後續的操弄效果, 26.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36) 刪去含有負向線索的題項,包括:「我們的關係其實存有很多問題」、「我常後 悔進入這段關係」故此,實際施測共 5 題,信度 Chonbach’s α = .88。作答形式 為 6 點量尺,1 表示非常不同意陳述,6 表示程度非常同意陳述。 (六)接近動機與逃避動機量表 為預試的控制變項,控制參與者接受操弄前的動機程度。本研究使用的 Mattingly、 Mcintyre 和 Lewandowski (2012) 針對親密關係中的接近動機與逃避 動機所發展出來的量表,原量表為 14 題,刪去因牽涉到「犧牲」與接近、逃避 動機無關的題項後剩下 8 題,並由研究者自行翻譯並修改成適用於本論文的內容。. 政 治 大. 測量接近動機的例題為:「我愛我的親密伴侶,而且關心他/她的幸福。」、「我. 立. 想要和我的親密伴侶發展更深入的關係。」測量逃避動機的例題為:「如果我沒. ‧ 國. 學. 有讓我的親密伴侶感到快樂,我會覺得有罪惡感。」、「當我討好我的親密伴侶 時,我比較不會感到焦慮。」經過分析兩者的信度皆不錯,接近動機題項的. ‧. Chonbach’s α = .78,逃避動機題項的 Chonbach’s α = .73。. sit. y. Nat. io. n. al. er. (七)拒絕敏感度量表. i n U. v. 同研究一所使用的拒絕敏感度量表。但與研究一不同,考量到拒絕敏感度量. Ch. engchi. 表的題項會誘發拒絕線索,影響到後續的操弄,且拒絕敏感度偏向為人格特質的 穩定變項 (Downey & Feldman, 1996),較不容易受到先前操弄的影響,因此將它 改至研究的最後才測量。此外,考量原量表會使研究時間過長,讓參與者失去耐 性,所以只選用其中 5 題施測,量表的題項為 6 點量尺。共有有兩個子量表,焦 慮子量表的信度 Chonbach’s α = .66,同意請求的子量表信度 Chonbach’s α = .59。 這兩個子量表信度偏低,可能是題數較少,且有參與者反應整份問卷前面的題目 都是在關注伴侶間的互動,突然換成問與朋友互動的假想情境心裡有點疑惑,這 點可能也會影響作答,也將研究二的指導語中作改進。反向計算同意請求的子量. 27.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37) 表後,再與焦慮程度的子量表共同計算出拒絕敏感度的分數,滿分為 36(計算 方式請參考 p.13),分數越高表示對拒絕越敏感。 (八)基本背景資料 基本背景資料包含參與者的生理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次序變項)和與親 密伴侶的交往時間(次序變項),詢問男女朋友是否作過本研究以及電子信箱。 其中詢問男女朋友是否作過本研究的題項,是考量到情侶可能有價值觀與認知相 近的特性,因此研究者只選取情侶中先填寫的一方為參與者。. 四、研究結果. 立. 政 治 大. (一)描述統計與相關程度檢驗. ‧ 國. 學. 表3-1,呈現預試的各個變項之間的平均數與標準差,與變項之間的相關程. ‧. 度。結果發現預試的參與者在親密關係滿意度上程度較高 (M = 5.04),而且標準. sit. y. Nat. 差較低 (SD = 0.77),說明預試的參與者在關係的品質上趨近穩定,而且滿意現. io. er. 有的親密關係。檢視變項間的關聯,主要發現,接近動機與正向情緒正相關 (r(806). al. = .51, p < .01) ;逃避動機與負向情緒有正相關 (r(806) = .11, p < .01),此外,接近. n. v i n 動機能夠預測正向情緒 (β =C .53,p (β h e n< .01),逃避動機能夠預測負向情緒 gchi U. = .21,p < .01),而狀態接近動機與正向情緒正相關 (r(806) = .61, p < .01) ,狀態逃 避動機與負向情緒有正相關 (r(806) = .40, p < .01),迴歸分析的結果也顯示狀態接 近動機能夠預測正向情緒 (β = .54,p < .01),狀態逃避動機能夠預測負向情緒 (β = .17,p < .01) ,這符合本論文對狀態動機與情緒兩者關係的預期,重複驗 證假設 1a 、假設 2a 。而拒絕敏感度的得分平均 (M = 11.68) 低於總分的中間 數,且拒絕敏感度與狀態接近動機 (r(806) = -.09, p < .01)、狀態逃避動機 (r(806) = .16, p < .01) 皆為低度相關;和接近動機 (r(806) = -.05, p = .21)、逃避動機 (r(806) = .06, p. 28.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38) = .09) 則皆為無關,這些都說明拒絕敏感度與兩種動機關聯性較低,這符合 Baron和 Kenny (1986) 對於調節變項使用時機的說明。. (二)操弄檢核 預試為三組情境 (提升接近動機組、降低逃避動機組、控制組) 的受試者間 設計。操弄檢核為兩種關係中的狀態動機,用來檢驗參與者受到不同動機操弄, 是否能夠預測狀態動機的改變,以確認動機操弄與狀態動機改變的因果關係。 研究者以迴歸分析做檢驗,首先,先對不同操弄進行虛擬編碼,共有兩組虛. 政 治 大 低逃避動機組為1、其他組別為0)。預試的目的為確認動機操弄能預測狀態動機 立 擬編碼,提升接近動機(提升接近動機組為1、其他組別為0)、降低逃避動機(降. ‧ 國. 學. 的改變,因此研究者檢驗兩組虛擬編碼對狀態動機的預測力,結果如表3-2,發 現提升接近動機的操弄,對狀態接近動機沒有顯著預測力 (β = -.01,p = .90) ,. ‧. 表示提升接近動機的操弄,不能預測狀態接近動機的提升;降低逃避動機的操弄,. sit. y. Nat. 對狀態逃避動機沒有顯著預測力 (β = .03,p = .52) ,表示降低逃避動機的操弄,. n. al. 態動機的改變,不符合本論文的預期。. Ch. engchi. er. io. 無法預測狀態接近動機的下降,總結前述的發現,操弄動機的有無,無法預測狀. i n U. v. 29.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39) 表 3-1. 預試主要變項的描述統計與相關矩陣 測量變項. M. SD. 1. 2. 1.接近動機. 5.47. 0.55. -. 2.逃避動機. 3.90. 0.96. .29**. 3.關係中的狀態接近動機. 4.17. 1.09. .42**. 4.關係中的狀態逃避動機. 2.42. 0.76. 5.正向情緒. 5.10. 6.負向情緒. 4. 5. 6. 7. 政-.01 治 - 大 -.44**. -. 0.79. .51**. .09*. .61**. -.39**. -. 2.13. 0.90. -.30**. .11**. -.56**. .40**. -.57**. -. 7.拒絕敏感度. 11.68. 4.64. -.05. .06. -.09**. .16**. .04. .13**. -. 8.關係滿意度. 5.04. 0.77. .59**. .09*. .73**. -.43**. .73**. -.55**. -.04. io. n. al. y. sit. Nat. *p < .05 **p < .01. -. er. ‧ 國. .03. ‧. -.37**. 註 1:各變項皆為 6 點量尺,拒絕敏感度的總分為 36。. 8. -. 學. 立. 3. Ch. engchi. i n U. v. 30. DOI:10.6814/THE.NCCU.PSY.016.2018.C0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 動機與目的 二、 問題分析 三、 相關文獻 四、 行動設計 五、 實施程序 六、 結果與討論 七、 結論與建議 八、 檢討與省思.

2 Combining Predictive Features: Aggregation Models Lecture 7: Blending and Bagging.. Motivation of Aggregation

提供學習楷模。以活潑生動、高互動性之方式,辦理職涯規

Attitude determines state, the state decided to state of mind.. John:I’m planning to go camping next weekend with my

• Strange metal state are generic non-Fermi liquid properties in correlated electron systems near quantum phase transitions. • Kondo in competition with RVB spin-liquid provides

文學賞析能力:形式、節奏的感 悟、從詩歌與政治的關係了解詩 歌的怨刺作用,探討深層的主題

興趣Motivation 是學習的原動力 John Biggs, 2009... 規劃課程時考慮三個條件: 教師動力、能力 學生能力

e-Learning activities that support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Courseware platforms for Reading Comprehension.. Practise downloading e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