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發球擊球高度與發球技術表現之變異分析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八節 發球擊球高度與發球技術表現之變異分析

在本次比賽 754 次成功的發球中,針對發球擊球高度共成功分析 722 球,從 表 4-27 來看,不同的發球技術表現,在發球擊球高度上有顯著差異,經過事後 比較發現(表 4-28),發球技術表現 1 分的發球擊球高度和發球技術表現 3 分有 顯著差異,且有越來越高之趨勢(表 4-28) ,可以知道發球擊球高度越高,較易 獲得較高的發球技術表現。但是此一結果,易受發球形式所影響,因此應單獨將 同一發球形式的發球擊球高度作一統計分析,所得結果較為嚴謹。其統計分析如 後。

表 4-27 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擊球高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間 15178.16 3 5059.39 5.765 .001 組內 630068.22 718 877.53

總和 645246.38 721

p< .05

表 4-28 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擊球高度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I) 發球表現 (J) 發球表現 平均差異 (I-J) 標準誤 顯著性 1 2 -8.47797 3.17363 .069

3 -8.50691 2.77195 .025 4 -13.29020 5.14492 .084 2 1 8.47797 3.17363 .069 3 -.02894 3.68333 1.000 4 -4.81223 5.68801 .869 3 1 8.50691 2.77195 .025 2 .02894 3.68333 1.000 4 -4.78329 5.47405 .858 4 1 13.29020 5.14492 .084 2 4.81223 5.68801 .869 3 4.78329 5.47405 .858

p< .05

表 4-29 不同發球技術表現的發球擊球高度之次數、平均數和標準差 技術表現 次數 發球擊球高度平均數(公分) 標準差

1 419 240.71 28.23

2 110 249.19 31.29

3 157 249.22 31.93

4 36 254.00 29.93

總和 722 244.52 29.92

二、跳躍發球

從跳躍發球的擊球高度來看,本次比賽 162 次成功的跳躍發球中,針對發球 擊球高度共成功分析 162 球,從表 4-30 來看,不同發球技術表現的跳躍發球擊 球高度並無顯著差異,表示在此一國際水準的賽事中,使用跳躍發球的發球擊球 高度,並非發球技術表現主要因素,可能與選手的基本條件相似有關。本次比賽 跳躍發球擊球高度平均約在 283-288 公分左右(表 4-31) ,與譚文輝(2002)的 研究結果相似。

表 4-30 跳躍發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擊球高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間 155.08 3 51.69 .591 .622 組內 13818.34 158 87.46

總和 13973.42 161

表 4-31 跳躍發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的發球擊球高度之次數、平均數和標準差 技術表現 次數 發球擊球高度平均數(公分) 標準差

1 76 284.71 9.23

2 28 287.00 10.34

3 47 284.38 8.92

4 11 283.67 9.37

總和 162 284.94 9.32

三、跳發飄球

從跳發飄球來看,在本次比賽 139 次成功的跳發飄球中,針對發球擊球高度 共成功分析 136 球,從表 4-32 來看,不同的發球技術表現,在跳發飄球發球擊 球高度上沒有顯著差異,表示在此一國際水準的賽事中,使用跳發飄球的發球擊 球高度,並非主要因素,可能與選手的基本條件相似有關。本次比賽跳發飄球擊 球高度平均約在 265 公分左右(表 4-33) 。

表 4-32 跳發飄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擊球高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間 338.13 3 112.71 .720 .542 組內 20675.62 132 156.63

總和 21013.76 135

表 4-33 跳發飄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的發球擊球高度之次數、平均數和標準差 技術表現 次數 發球擊球高度平均數(公分) 標準差

1 67 264.16 11.86

2 25 267.68 13.19

3 34 266.77 13.27

4 10 267.77 12.54

總和 136 265.72 12.48

四、站立發飄球

從站立發飄球來看,在本次比賽 453 次成功的站立發飄球中,針對發球擊球 高度共成功分析 424 球,從表 4-34 來看,不同的發球技術表現,在站立發飄球 發球擊球高度上沒有顯著差異,表示在此一國際水準的賽事中,使用站立發飄球 的發球擊球高度,並非主要因素,可能與選手的基本條件相似有關。本次比賽站 立發飄球擊球高度平均約在 222 公分左右(表 4-35) 。

表 4-34 站立發飄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擊球高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間 655.46 3 218.49 1.242 .294 組內 73861.85 420 175.86

總和 74517.31 423

表 4-35 站立發飄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的發球擊球高度之次數、平均數和標準 差

技術表現 次數 發球擊球高度平均數(公分) 標準差

1 276 222.90 12.91

2 57 222.51 13.68

3 76 219.63 13.86

4 15 223.07 14.93

總和 424 222.27 13.27

第九節 發球球體離手角度與發球技術表現之變異分析 一、全部發球

在本次比賽 754 次成功的發球中,針對發球球體離手角度共成功分析 722 球,從表 4-36 來看,不同的發球技術表現,在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上有顯著差異,

經過事後比較發現(表 4-37),發球技術表現 1 分的發球球體離手角度和發球技 術表現 2 分、3 分、4 分有顯著差異,且角度有越來越小之趨勢(表 4-38) ,可 以知道發球球體離手角度越小,較易獲得較高的發球技術表現。但是此一結果,

易受發球形式所影響,因此應單獨將同一發球形式的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作一統計 分析,所得結果較為嚴謹。其統計分析如後。

表 4-36 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間 1741.27 3 580.42 16.758 .000 組內 24868.01 718 34.64

總和 26609.28 721

p< .05

表 4-37 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I) 發球表現 (J) 發球表現 平均差異 (I-J) 標準誤 顯著性

1 2 1.95660 .63050 .023 3 3.40106 .55070 .000 4 4.16178 1.02213 .001 2 1 -1.95660 .63050 .023 3 1.44446 .73176 .274 4 2.20518 1.13002 .284 3 1 -3.40106 .55070 .000 2 -1.44446 .73176 .274 4 .76072 1.08752 .921 4 1 -4.16178 1.02213 .001 2 -2.20518 1.13002 .284 3 -.76072 1.08752 .921

p< .05

表 4-38 不同發球技術表現的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之次數、平均數和標準差 技術表現 次數 發球球體離手角度平均數(度) 標準差

1 419 12.56 5.93

2 110 10.60 6.06

3 157 9.16 5.61

4 36 8.40 6.05

總和 722 11.32 6.08

二、跳躍發球

從跳躍發球來看,在本次比賽 162 次成功的跳躍發球中,針對發球球體離手 角度共成功分析 162 球,從表 4-39 來看,不同的發球技術表現,在跳躍發球球 體離手角度上有顯著差異,經過事後比較發現(表 4-40),發球技術表現 1 分的 發球球體離手角度和 3 分有顯著差異,同樣有角度越來越小之趨勢(表 4-41) , 可以知道跳躍發球球體離手角度越小,較易獲得較高的發球技術表現。其中跳躍 發球球體離手平均角度已接近 0 度,最小值也已低於 0 度,從平均擊球高度 283-288 公分來看,發球時球體離手角度越小,甚至低於 0 度時,球體飛行的拋 物線降低,擊球便於施力,球飛行的速度易於加快,攻擊性隨之加強。

表 4-39 跳躍發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間 132.12 3 44.04 4.672 .004 組內 1489.47 158 9.43

總和 1621.59 161

p< .05

表 4-40 跳躍發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 表

(I) 發球表現 (J) 發球表現 平均差異 (I-J) 標準誤 顯著性 1 2 .10605 .67876 .999

3 1.69486 .56975 .035 4 2.57145 .99047 .085 2 1 -.10605 .67876 .999 3 1.58881 .73298 .200 4 2.46540 1.09256 .170 3 1 -1.69486 .56975 .035 2 -1.58881 .73298 .200 4 .87659 1.02839 .867 4 1 -2.57145 .99047 .085 2 -2.46540 1.09256 .170 3 -.87659 1.02839 .867

p< .05

表 4-41 跳躍發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的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之次數、平均數和標 準差

技術表現 次數 發球球體離手角度平均數(度) 標準差

1 76 4.82 3.06

2 28 4.72 3.80

3 47 3.13 2.69

4 11 2.25 2.57

總和 162 4.14 3.17

三、跳發飄球

從跳發飄球來看,在本次比賽 139 次成功的跳發飄球中,針對發球球體離手 角度共成功分析 136 球,從表 4-42 來看,不同的發球技術表現,在跳發飄球發 球球體離手角度上沒有顯著差異,表示在此一國際水準的賽事中,使用跳發飄球 的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並非主要因素。本次比賽跳躍發球球體離手角度平均約在 8 度左右(表 4-43) 。

表 4-42 跳發飄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間 54.89 3 18.30 1.538 .208 組內 1570.72 132 11.90

總和 1625.61 135

表 4-43 跳發飄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的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之次數、平均數和標 準差

技術表現 次數 發球球體離手角度平均數(度) 標準差

1 67 9.32 3.35

2 25 7.76 3.26

3 34 8.24 3.29

4 10 8.75 4.94

總和 136 8.72 3.47

四、站立發飄球

從站立發飄球來看,在本次比賽 453 次成功的站立發飄球中,針對發球球體 離手角度共成功分析 424 球,從表 4-44 來看,不同的發球技術表現,在站立發 飄球球體離手角度上有顯著差異,經過事後比較發現(表 4-45),發球技術表現 1 分的發球球體離手角度和 3 分有顯著差異,同樣有角度越來越小之趨勢(表 4-46) ,可以知道站立發飄球球體離手角度越小,較易獲得較高的發球技術表現。

此一結果與尹威與李航 (2003) 的研究結果相同。且其平均球體離手角度約 13-15 度,小於黃瓊慧與陳寶源(2004)針對我國大專女子排球選手肩上發球球體離手 角度約 33-43 度之間的研究,可以看出國際與國內選手的差異。

表 4-44 站立發飄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摘要表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間 258.91 3 86.30 4.470 .004 組內 8109.62 420 19.31

總和 8368.52 423

p< .05

表 4-45 站立發飄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之事後比較分析摘 要表

(I) 發球表現 (J) 發球表現 平均差異 (I-J) 標準誤 顯著性 1 2 .63595 .63930 .804

3 1.87151 .56923 .014 4 2.24913 1.16499 .294 2 1 -.63595 .63930 .804 3 1.23557 .76994 .463 4 1.61318 1.27514 .660 3 1 -1.87151 .56923 .014 2 -1.23557 .76994 .463 4 .37762 1.24149 .993 4 1 -2.24913 1.16499 .294 2 -1.61318 1.27514 .660 3 -.37762 1.24149 .993

p< .05

表 4-46 站立發飄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的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之次數、平均數和 標準差

技術表現 次數 發球球體離手角度平均數(度) 標準差

1 276 15.50 4.51

2 57 14.86 4.63

3 76 13.63 3.67

4 15 13.25 4.66

總和 424 15.00 4.45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結果主要發現如下:

一、不同的發球方式有不同的發球技術表現,使用站立發飄球出現發球技術表現 1 分的機會較大,使用跳躍發球或跳發飄球的發球方式,出現發球技術表現 2、3、4 分的機會較大。

二、在國際女排高水準的比賽中,不同的發球落點與不同發球技術表現,無顯著 的差異,表示發球落點非絕對重要的因素。但其中六號位(中央區與中央後 區)出現發球技術表現 1 分的比例最高,而後區左右兩邊出現發球技術表現 2 分和 3 分的比例高於中央後區。不論何種發球形式的發球落點,球場中央 後區的球皆明顯多於其他位置,但是跳躍發球(59.3 %)略高於跳發飄球

(43.2 %)及站立發飄球(46.6 %)。

三、不同的發球技術表現,在跳躍發球發球速度上有顯著差異,跳躍發球球速越 快,較易獲得較高的發球技術表現;但在跳發飄球發球速度上沒有顯著差 異,跳發飄球球速並非主要發球技術表現的因素;而在站立發飄球發球速度 上有顯著差異,站立發飄球球速越快,較易獲得較高的發球技術表現。

四、在國際女排高水準的比賽中,不同發球技術表現的跳躍發球擊球高度、跳發 飄球發球擊球高度、站立發飄球發球擊球高度皆無顯著差異,因此發球擊球 高度,並非發球技術表現主要因素。

五、不同的發球技術表現,在跳躍發球的球體離手角度上有顯著差異,離手角度 越小,較易獲得較高的發球技術表現;但在跳發飄球發球的球體離手角度上 沒有顯著差異,表示球體離手角度,並非跳發飄球發球技術表現主要因素;

而在站立發飄球的球體離手角度上有顯著差異,球體離手角度越小,較易獲 得較高的發球技術表現。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