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場地佈置及準備

1.  JVC­9800  高速攝影機拍攝頻率為 120 Hz,快門為 1/250 秒。攝影機鏡頭 中心對準發球線,距離球場邊線 9 公尺,高度 2.36 公尺。

2.  JVC­275  數位攝影採用自動對焦,架設於球場端線後方看台上適當位置。

二、準備工作

在比賽現場兩隊端線延伸的看台上,各架設一部  JVC­9800  高速攝影

圖 3-2 發球擊球位置參考圖 第五節 信度考驗

一、 本研究之信度考驗採用評鑑者內部一致性,評鑑者須具備中華民國排球 協會 B 級教練資格以上,在進行資料分析前,先就所要研究的項目,與另一 位紀錄者進行紀錄標準的溝通,並就有疑義處提出討論。在彼此取得共識 後,先就 2007 年中華民國台灣甲級男子排球企業聯賽其中一場比賽進行分 析,並於一星期後就同一場比賽進行重複分析,再由雙方記錄結果,使用皮 爾遜積差相關統計法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求出兩人紀 錄結果之相關係數,是否達到顯著水準。

二、 發球球速、擊球高度及球體離手角度因受限於實際比賽,無法每次發球 都恰好在擊球位置參考桿之上,依據圖 3-3,最大誤差為 50 公分,因此須 於比賽前進行預備性實驗,以確認最大誤差值。實驗方法如下:

1. 將高速攝影機架設於排球場端線的延長線上,且距離邊線 9 公尺的位置(圖 3-3) 。

2. 利用網球發球機,分別於排球場端線上距離邊線 0 公尺、1 公尺、2 公尺、

擊球位置參考桿(九個位置,

每個參考桿之間距離 1 公尺,最旁邊的兩支參考桿距離邊線 0.5 公尺)

3 公尺、4 公尺、5 公尺、6 公尺、7 公尺、8 公尺、9 公尺共 10 個位置,各 發 8 球,利用高速攝影機拍攝,總計拍攝 80 球,並於排球場發球線上距離 邊線 0 公尺、0.5 公尺、1 公尺、1.5 公尺、2 公尺、2.5 公尺、3 公尺、3.5 公尺、4 公尺、4.5 公尺、5 公尺、5.5 公尺、6 公尺、6.5 公尺、7 公尺、

7.5 公尺、8 公尺、8.5 公尺、9 公尺共 19 個位置拍攝比例板。

3. 先計算出 0 公尺位置發球瞬間,球的正確球速、位置高度、角度,再以 0.5 公尺位置的比例板再計算一次,以確認最大誤差值。

4. 先計算出 1 公尺位置發球瞬間,球的正確球速、位置高度、角度,再以 1.5 公尺位置的比例板再計算一次,以確認最大誤差值。

5. 先計算出 2 公尺位置發球瞬間,球的正確球速、位置高度、角度,再以 2.5 公尺位置的比例板再計算一次,以確認最大誤差值。

6. 先計算出 3 公尺位置發球瞬間,球的正確球速、位置高度、角度,再以 3.5 公尺位置的比例板再計算一次,以確認最大誤差值。

7. 先計算出 4 公尺位置發球瞬間,球的正確球速、位置高度、角度,再以 4.5 公尺位置的比例板再計算一次,以確認最大誤差值。

8. 先計算出 5 公尺位置發球瞬間,球的正確球速、位置高度、角度,再以 5.5 公尺位置的比例板再計算一次,以確認最大誤差值。

9. 先計算出 6 公尺位置發球瞬間,球的正確球速、位置高度、角度,再以 6.5 公尺位置的比例板再計算一次,以確認最大誤差值。

10.先計算出 7 公尺位置發球瞬間,球的正確球速、位置高度、角度,再以 7.5 公尺位置的比例板再計算一次,以確認最大誤差值。

11.先計算出 8 公尺位置發球瞬間,球的正確球速、位置高度、角度,再以 8.5 公尺位置的比例板再計算一次,以確認最大誤差值。

12.將所計算出球的正確球速、位置高度、角度,利用百分比進行檢定,計算 出誤差係數。

13.根據誤差係數加以換算。

圖 3-3 發球球速、擊球高度及球體離手角度預備性實驗場地佈置圖

第六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實施程序為 2007 年六月進行文獻的蒐集與討論,於七月確定研究目 的並著手撰寫研究計畫及編(修)定研究工具。於八月進行資料拍攝,接著進行 資料分析及研究報告撰寫。其流程圖如下:

端線

高速攝影機(鏡頭距地面 0.89 m)

發球機高度 (0.61 m)

9公尺

邊線

球網 3公尺攻擊線

0m 9m

文獻蒐集與討論

確定研究目的與問題

↓ 撰寫研究計畫

編(修)定研究工具

資料拍攝與蒐集

資料處理與分析

研究報告的撰寫

圖 3-4 研究步驟流程圖

第七節 資料處理 一、球的運動學資料

本研究是使用  Kwon3D 3. 1  分析系統將高速攝影機所拍攝的影片,進 行球的速度、擊球高度及球體離手角度分析。 最後使用  Butterworth Low­Pass  4 th Order  修勻法,修勻運算。

二、發球形式、擊球位置、落點、技術表現、接發球球員等

使用一般攝影機所拍攝的影片,參照發球位置參考圖、發球落點參考圖 及臨場紀錄表,將所有資料記錄在紀錄表上,並將結果輸入電腦進行資料分 析。

三、研究所得參數資料採用  SPSS FOR WINDOWS12.0  統計套裝軟體,處理各 項資料,顯著水準訂為.05。

四、以描述統計計算說明:

1.發球形式;

2.發球落點;

3.發球技術表現;

各項之次數及效果,作一分析比較。

五、以卡方檢定  (Chi­square test)  的百分比同質性考驗(test of homogeneity of  proportions)將資料統計分析(顯著水準訂為.05),分別考驗:

1.發球形式;

2.發球落點;

的發球技術表現差異作一分析。

六、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one­way ANOVA)  將資料統計分析(顯著水準訂 為.05),在不同發球技術表現時,分別考驗:

1.發球球速;

2.發球擊球高度;

3.球體離手角度;

是否有顯著差異作一分析。若 F 值達顯著水準,則以薛費法 (Schfffe'

method) 進行事後比較。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本次比賽結果為:第一名:義大利隊;第二名:巴西隊;第三名:多明尼加 隊;第四名:中華隊。比賽共 6 場 20 局,總發球次數共 876 次。本章係根據資 料蒐集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共分成九節加以說明:第一節為發球選手基本資料 及發球次數統計;第二節為發球形式次數統計;第三節為發球落點次數統計;第 四節為發球技術表現次數統計;第五節為發球形式與發球技術表現之卡方檢定;

第六節為發球落點與發球技術表現之卡方檢定;第七節為發球球速與發球技術表 現之變異分析;第八節為發球擊球高度與發球技術表現之變異分析;第九節為球 體離手角度與發球技術表現之變異分析。

第一節 發球選手基本資料及發球次數統計

表 4-2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北站四支球隊不同發球球隊球員年齡、身 高、體重、扣球高度、攔網高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間 20.66 3 6.89 .507 .680 組內 570.75 42 13.59

年齡

總和 591.41 45

組間 953.62 3 317.87 12.992 .000 組內 1027.60 42 24.47

身高

總和 1981.21 45

組間 566.99 3 189.00 6.714 .001 組內 1182.25 42 28.15

體重

總和 1749.24 45

組間 3168.73 3 1056.24 15.603 .000 組內 2843.18 42 67.70

扣球 高度

總和 6011.91 45

組間 2861.29 3 953.76 19.997 .000 組內 2003.17 42 47.69

攔網 高度

總和 4864.46 45

p< .05

表 4-3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北站四支球隊不同發球球隊球員年齡、身

依變數 (I) 球隊 (J) 球隊 平均差異 (I-J) 標準誤 顯著性

表 4-4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北站使用不同發球形式球員基本資料

表 4-6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北站使用不同發球形式球員年齡、身高、體

三、各隊發球次數、發球效果及失誤率

從表 4-7 來看,本次比賽發球次數共 876 球,其中義大利、巴西、多明尼加 和中華隊分別發了 258、237、214 和 167 球,失誤率分別為 11.24 %、10.97 %、

13.08 %和 8.98 %,中華隊發球失誤率最低,多明尼加失誤率最高;依據官方統 計的發球效果,則分別為 5.03 %、6.75 %、2.80 %和 0.59 %,巴西隊發球效果 最高,中華隊最低。中華隊與參加 2006 世界女子排球錦標賽時相同,為低得分 且低失分的發球表現。除了中華隊發球效果較低之外,其它球隊的發球效果大約 在 2 %-7 %之間,此結果與何志金(2007)、肖勇與白濤(2007)、陳志成與柯彥 惠(2005)、曹健仲(2007)和蘇睦敦(2005)的研究結果相類似。

表 4-7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北站四支球隊發球次數、發球效果及失誤率統計表 隊伍名稱

義大利 巴西 多明尼加 中華台北

總和

未擦網 224 202 178 150 754 發球

成功 擦網過 5 9 8 2 24

出界 14 10 15 7 46

發球

失敗 掛網 15 16 13 8 52

總和 258 237 214 167 876 發球效果 % 5.03 % 6.75 % 2.80 % 0.59 %

失誤率 % 11.24 % 10.97 % 13.08 % 8.98 %

第二節 發球形式次數統計

從表 4-8 來看,跳躍發球的失誤率最高,跳發飄球的發球效果最好(都出現 在巴西隊的發球中),站立發飄球的失誤率最低,但發球效果最差,此結果與邢 紅林、呂旭與孫立明(2007)的結果相似。再從球隊分別來看,義大利隊發球以 站立發飄球最多,跳躍發球次之,跳發飄球僅 1 球;巴西隊發球以跳發飄球最多,

跳躍發球次之,站立發飄球最少;多明尼加隊發球則是以站立發飄球與跳躍發球 數量相同,未使用跳發飄球;中華隊發球則以站立發飄球最多,跳發飄球次之,

未使用跳躍發球。四支球隊中,巴西隊使用的發球形式較為多樣及平均。再從失 誤率及發球效果來看,義大利隊跳躍發球的失誤率偏高,發球效果居第二位,巴 西隊跳躍發球的發球效果最好,多明尼加隊的跳躍發球效果最差,中華隊未使用 跳躍發球;巴西隊跳發飄球發球效果最佳,中華隊跳發飄球失誤率高,且發球效 果不佳,義大利隊僅使用 1 球跳發飄球,多明尼加隊未使用;義大利隊站立發飄 球效果最佳,多明尼加隊次之,巴西隊站立發飄球效果最差,而中華隊站立發飄 球效果不佳,且失誤率最高。整體來看,巴西隊具有較佳的發球能力,其次為義 大利隊,再次為多明尼加隊,而中華隊最差。

表 4-8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北站四支球隊發球形式次數統計表

第三節 發球落點次數統計

進對方場地為優先考量,而跳發飄球及站立發飄球技術需求不像跳躍發球那麼 高,較能夠依照現場比賽狀況,選擇較適當的落點。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義大利隊 的教練,在發球員使用跳發飄球和站立發飄球時,以手勢通知發球員發球的落點 位置,但是當發球員使用跳躍發球時,則未比出任何手勢。

表 4-10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北站不同發球形式發球落點次數統計表 發球形式

跳躍發球 跳發飄球 站立發飄球  A  0(0%) 0(0%) 1(0.2 %) 

B  0(0%) 1( 0.7 %) 2( 0.4 %) 

C  0(0%) 1( 0.7 %) 3( 0.7 %) 

D  9( 5.6 %) 17(12.2 %) 81(17.9 %) 

E  15( 9.3 %) 24(17.3 %) 115(25.4 %) 

F  4( 2.5 %) 12( 8.6 %) 46(10.2 %) 

G  27(16.7 %) 31(22.3 %) 69(15.2 %) 

H  81(50.0 %) 36(25.9 %) 96(21.2 %)

發 球 落 點 

I  26(16.0 %) 17(12.2 %) 40(8.8 %)

總和 162(100.0 %) 139(100.0 %) 453(100.0 %)

第四節 發球技術表現次數統計

第五節 發球形式與發球技術表現之卡方檢定

第六節 發球落點與發球技術表現之卡方檢定

第六節 發球落點與發球技術表現之卡方檢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