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女子排球發球技術分析—以2007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灣站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女子排球發球技術分析—以2007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灣站為例"

Copied!
9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院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女子排球發球技術分析—

以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灣站為例 

Analysis of Serve Technique in Women’s Volleyball 

Taking World Grand Prix 2007 in Taipei as Example 

研 究 生:廖立仁

指導教授:許太彥 博士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一月

(2)

國科會碩士論文授權書 

(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版本)  本授權書所授權之論文為本人在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 96 學年度第二學 期取得碩士學位之論文。 論文名稱:女子排球發球技術分析—以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灣站為例 ■同意 □不同意 本人具有著作財產權之論文全文資料,授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 心(或其改制後之機構)、國家圖書館及本人畢業學校圖書館,得不限地域、時間與次數以 微縮、光碟或數位化等各種方式重製後散布發行或上載網路。 本論文為本人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未申請者本條款請不予理會)的附件 之一,申請文號為:______,註明文號者請將全文資料延後半年後再公開。 ■同意 □不同意 本人具有著作財產權之論文全文資料,授予教育部指定送繳之圖書館及本人畢業學 校圖書館,為學術研究之目的以各種方法重製,或為上述目的再授權他人以各種方法重 製,不限地域與時間,惟每人以一份為限。 上述授權內容均無須訂立讓與及授權契約書。依本授權之發行權為非專屬性發行權 利。依本授權所為之收錄、重製、發行及學術研發利用均為無償。上述同意與不同意之 欄位若未鉤選,本人同意視同授權。 指導教授姓名:廖立仁 研究生簽名: 學號:BPE095104  (親筆正楷) (務必填寫) 日期:民國  98  年  01  月  11  日

(3)

博碩士論文電子檔案上網授權書

(提供授權人裝訂於紙本論文書名頁之次頁用)

本授權書所授權之論文為授權人在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運

動與健康 組  97  學年度第 一 學期取得 碩士 學位之論文。

論文題目:

女子排球發球技術分析—以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灣站為例

指導教授:許太彥

茲同意將授權人擁有著作權之上列論文全文(含摘要)

,非專屬、無償授權

國家圖書館及本人畢業學校圖書館,不限地域、時間與次數,以微縮、光碟

或其他各種數位化方式將上列論文重製,並得將數位化之上列論文及論文電

子檔以上載網路方式,提供讀者基於個人非營利性質之線上檢索、閱覽、下

載或列印。

l 讀者基非營利性質之線上檢索、閱覽、下載或列印上列論文,應依著作權法 相關規定辦理。

授權人:廖立仁

簽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華民國  98  年  01  月  12  日

(4)

國 立 臺 中 教 育 大 學

博碩士論文全文上網授權書

(提供授權人裝訂於紙本論文書名頁之次頁用)

本授權書所授權之論文為授權人在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運動與健康 組 97 學年度第 一 學期取得碩士學

位之論文。

論文題目:女子排球發球技術分析

—以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灣站為例

指導教授:許太彥

■ 同意

本人具有著作權之論文全文資料,非專屬、無償授予本人畢業學校圖

書館,不限地域、時間與次數,以微縮、光碟或數位化等各種方式重

製與利用,提供讀者基於著作權法合理使用範圍內之線上檢索、閱

覽、下載及列印。

論文全文上載網路公開之範圍及時間:

校內區域網路

■ 立即公開

校外網際網路

■ 立即公開

授 權 人:廖立仁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98

1

11 日

(5)
(6)

謝 辭

誠如指導教授許太彥博士所說,碩士班是一個學習和模仿的過程,想學的東西太多, 但是時間又不夠用,不過幸運的是,我們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來學習,前人所努力的 成果和所累積的智慧,為我們提供很多線索,節省很多跌跌撞撞的時間。 運動力學的研究是需要團隊進行的,單打獨鬥已經無法滿足現今研究的需求。預備 性實驗時有柯柏任、王仲瑜兩位同學及學妹謝欣玫的鼎力協助;正式拍攝時有許南海、 李茂松兩位好友和林建宏學長拋家別子情義相挺;資料分析時有林顯丞老師協助信度考 驗,沒有他們,這個論文絕對無法完成。還要感謝鄭國平教授及陳進發教授,他們在排 球領域的專業知能與實務經驗,無私地對本論文提供許多寶貴的建議,讓我增廣見聞, 受益良多。更要感謝指導教授許太彥博士,在運動力學領域和為人處世各方面的指導。 最後特別感謝台中市何厝國小何校長志平先生,督促並鼓勵我進修,並於進修期間給予 最大的支持與鼓勵。需要感謝的人太多,在此謹向所有曾經給予協助與扶持的師長與好 友,致上衷心的祝福與誠摯的謝意。

在進修期間,適逢內人雅慧懷孕、女兒奕嵐出生,家中大小事皆由雅慧一手

包辦,讓我能順利完成學業,願將此份榮耀與她們共享。

(7)

女子排球發球技術分析—以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灣站為例

研 究 生 廖立仁 指導教授 許太彥 博士 2009 年 1 月

摘 要

在排球比賽中,發球的作用不僅是直接得分,還在於破壞或抑制對方的進攻組合。 本研究目的,在針對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北站四支球隊其發球效果及發球形 式,進行探討:1、不同發球形式;2、不同發球落點;3、不同發球球速;4、不同發球 擊球高度;5、不同發球球體離手角度的發球技術表現之間是否會有差異。 研究方法使用 JVC-9800 高速攝影機(120Hz),針對排球發球球速、擊球高度及球體 離手角度進行拍攝。比賽場數為 6 場 20 局,總計發球數為 876 球。資料統計以描述統計 計算說明:發球形式、落點、技術表現。以卡方檢定的百分比同質性考驗(α訂為.05), 分別考驗:1、發球形式;2、發球落點,和發球技術表現之間的差異作一分析。以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α訂為.05),在不同發球技術表現時,分別考驗:發球球速、擊球高度、 球體離手角度是否有顯著差異。若 F 值達顯著水準,則以薛費法進行事後比較。 結果為:1、使用跳躍發球或跳發飄球的發球技術表現優於站立發飄球。2、不同發 球落點的發球技術表現,無顯著的差異。不論何種發球形式的發球落點,球場中央後區 的球皆明顯多於其他位置。3、不同的發球技術表現,在跳躍發球和站立發飄球發球速度 上有顯著差異,在跳發飄球發球速度上沒有顯著差異。4、不同發球技術表現在跳躍發球、 跳發飄球、站立發飄球的擊球高度皆無顯著差異。5、不同的發球技術表現,在跳躍發球 和站立發飄球球體離手角度上有顯著差異,在跳發飄球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上沒有顯著差 異。

建議:

1、增加使用跳躍發球或跳發飄球的發球次數,以提昇發球技術表現。2、教 練應協助選手找出最合適的發球形式,利用儀器檢測各項數據,以發球速度與球體離手 角度為主要檢測項目,作為提供選手提昇發球表現的參考。3、避免球隊的發球形式過於 單一化,藉以擾亂對方的接發球節奏。並於比賽中隨時提供發球員有效資訊。 關鍵詞:發球速度,擊球高度,發球落點,球體離手角度,高速攝影機

(8)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Analysis of Serve Technique in Women’s Volleyball 

Taking World Grand Prix 2007 in Taipei as Example 

Graduate student: Liao, Li­Jen  Advisor: Hsu, Tai­Yen  Presented date: 01/2009 

Abstract 

In volleyball games, the purpose of serve does not only score directly, but destroy or  hinder the attack combination of the opponent team.  The aim of this study, exploring the serve effects and serve types of four teams in World  Grand Prix 2007 in Taipei, was to discover whether different serve types, serving placements,  serving speeds, hitting heights and ball­release angles of serve affected the serve technique  performance.  JVC­9800 high speed video camera (120Hz) was used to film the serving speed, the  hitting height and the ball­release angle of serve during the six games, totally 20 sets, 876  serves. The data analysis of serving type, placement and technique performance was  demonstrated by statistical calculation, while by Chi­square test for homogeneity of  proportions (α=0.5)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s in various serve types and serving placements.  In different levels of serving technique performance, by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α=.05) ,  serving speed, hitting height and ball­release angles of serve were tested respectively to see if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hile F value reaches level of significance, posteriori  comparison was carried out by Schffe’s metho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a) In serve technique performance, the jump serve or  jumping float serve was superior to standing float serve. (b)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serve technique performance in different serving placement. By those serve  techniques, the balls fall much more in the central area of back zone than any other area in the  court. (c) In serve technique performance, there were obviously differences on the serving  speed of jump serve and standing float serve, but not the jump float serve. (d)  In serve  technique performance,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hitting height of jump  serve, jump float serve and standing float serve. (e) In serve technique performance, there were  obviously different on the ball­release angles of jump serve and standing float serve, but not the  jump float serve. 

Suggestions: (a) Increase the number of jump serve or jump float serve to enhance the  serve technique performance. (b) A coach should assist players in finding the fittest serve type,  using instrument to examine various data, serve speed and ball­release angle as main testing

(9)

items, to improve players’ serve performance. (c) Increase the serve types to disturb opponents’  reception rhythm. Besides, Servers should be given effective information before serving in  time. 

Key words: serving speed, hitting height of serve, serving placement, ball­release angle, high  speed camera

(10)

內 容 目 次

國科會碩士論文授權書………I 博碩士論文電子檔案上網授權書 ………II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博碩士論文全文上網授權書………III 考試委員會審定書 ………IV 謝辭………V 中文摘要 ………VI 英文摘要………VII 內容目次 ………IX 表目次 ………XI 圖目次………X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8 第一節 排球發球規則的演進 ……… 8 第二節 排球發球技術的演進……… 11 第三節 排球發球技術分類……… 12 第四節 排球發球技術動作分析……… 13 第五節 發球效果……… 20 第六節 文獻總結……… 22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4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4 第二節 錄影時間及地點……… 2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4 第四節 場地佈置及準備……… 24

(11)

第五節 信度考驗……… 26 第六節 研究步驟……… 28 第七節 資料處理……… 29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31 第一節 發球選手基本資料及發球次數統計 ………32 第二節 發球形式次數統計 ………39 第三節 發球落點次數統計 ………41 第四節 發球技術表現次數統計 ………43 第五節 發球形式與發球技術表現之卡方檢定 ………44 第六節 發球落點與發球技術表現之卡方檢定 ………45 第七節 發球球速與發球技術表現之變異分析 ………47 第八節 發球擊球高度與發球技術表現之變異分析 ………53 第九節 球體離手角度與發球技術表現之變異分析 ………5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65 第一節 結論 ………65 第二節 建議 ………66 參考文獻 ………67 附錄 ………73 附錄一 ………73 附錄二 ………74 附錄三 研究者信度考驗 ………76 附錄四 發球位置對照表及參考點數值對照表 ………77 附錄五 紀錄表 ………79

(12)

表 目 次

表 2-1 排球發球規則的演進及造成的影響 ………8 表 2-2 發球技術的演變 ………11 表 2-3 以三維拍攝方式測量排球發球速度之相關研究 ………16 表 2-4 排球發球不同形式之得分效果、破攻率、失誤率 ………22 表 4-1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北站四支球隊發球員基本資料 ………32 表 4-2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北站四支球隊不同發球球隊球員年齡、身高、 體重、扣球高度、攔網高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33 表 4-3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北站四支球隊不同發球球隊球員年齡、身高、 體重、扣球高度、攔網高度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34 表 4-4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北站使用不同發球形式球員基本資料 ………36 表 4-5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北站使用不同發球形式球員年齡、身高、體重 、扣球高度、攔網高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36 表 4-6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北站使用不同發球形式球員年齡、身高、體重 、扣球高度、攔網高度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37 表 4-7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北站四支球隊發球次數、發球效果及失誤率 統計表 ………38 表 4-8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北站四支球隊發球形式次數統計表 ………40 表 4-9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北站四支球隊發球落點次數統計表 ………41 表 4-10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北站不同發球形式發球落點次數統計表 ………42 表 4-11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北站四支球隊發球技術表現次數統計表 ………43 表 4-12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北站四支球隊不同發球形式的發球技術表現 卡方考驗結果摘要表……… 44

(13)

表 4-13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北站四支球隊不同發球形式的發球技術表現 交叉統計表……… 44 表 4-14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北站四支球隊不同發球落點的發球技術表現 卡方考驗結果摘要表……… 45 表 4-15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北站四支球隊不同發球落點的發球技術表現 交叉統計表……… 46 表 4-16 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球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7 表 4-17 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球速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48 表 4-18 不同發球技術表現的發球球速之次數、平均數和標準差 ………48 表 4-19 跳躍發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球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9 表 4-20 跳躍發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球速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49 表 4-21 跳躍發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的發球球速之次數、平均數和標準差 …………50 表 4-22 跳發飄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球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0 表 4-23 跳發飄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的發球球速之次數、平均數和標準差 …………51 表 4-24 站立發飄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球速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51 表 4-25 站立發飄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球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2 表 4-26 站立發飄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的發球球速之次數、平均數和標準差 ………52 表 4-27 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擊球高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3 表 4-28 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擊球高度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54 表 4-29 不同發球技術表現的發球擊球高度之次數、平均數和標準差 ………54 表 4-30 跳躍發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擊球高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5 表 4-31 跳躍發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的發球擊球高度之次數、平均數和標準差 ……55 表 4-32 跳發飄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擊球高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6 表 4-33 跳發飄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的發球擊球高度之次數、平均數和標準差 ……56

(14)

表 4-34 站立發飄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擊球高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57 表 4-35 站立發飄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的發球擊球高度之次數、平均數和標準差 …57 表 4-36 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8 表 4-37 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59 表 4-38 不同發球技術表現的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之次數、平均數和標準差 …………59 表 4-39 跳躍發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60 表 4-40 跳躍發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61 表 4-41 跳躍發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的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之次數、平均數和 標準差………61 表 4-42 跳發飄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 62 表 4-43 跳發飄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的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之次數、平均數和 標準差………62 表 4-44 站立發飄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 63 表 4-45 站立發飄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之事後比較分析 摘要表……… 64 表 4-46 站立發飄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的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之次數、平均數和 標準差……… 64

(15)

圖 目 次

圖 2-1 排球發球技術分類圖 ………12 圖 3-1 場地佈置圖及發球落點參考圖 ………25 圖 3-2 發球擊球位置參考圖……… 26 圖 3-3 發球球速、擊球高度及球體離手角度預備性實驗場地佈置圖……… 28 圖 3-4 研究步驟流程圖……… 29

(16)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我國繼 1990 年北京世界女排錦標賽首度參賽以來,事隔 16 年之後,再度搭 上 2006 年 10 月 30 日至 11 月 16 日在日本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地舉辦的世界 女排錦標賽列車。世界排名僅有 23 的中華隊,在賽事尚未開打前,絲毫不會引 起其他各隊的注意,尤其是地主日本隊還特別將中日之戰,安排在開幕典禮之 後,認為能夠在地主觀眾的注目下旗開得勝,並希望能夠藉由擊敗中華隊來提升 士氣,沒想到以完整陣容應戰的日本隊最後竟以 1 比 3 敗給了全力以赴的中華女 將。而中華女將不服輸的精神,也在往後的幾場比賽展露無疑,先以直落三輕取 非洲冠軍肯亞隊 ,再以 3 比 2 力擒南韓 ,並在 3 連勝之後擊敗人高馬大的波蘭隊, 憑藉如此傑出的表現終於獲得世界各國的注視,並登上國際排總  (FIVB)  的頭條 新聞。5 日擊退哥斯大黎加,以不敗之身取得 16 強門票,晉級複賽,在預賽中 中華隊能擊敗世界排名第九的波蘭隊,表徵我國女排實力,已然是一支達到國際 水準的球隊。16 強複賽 8 日開打,A 組冠軍中華隊、亞軍日本、季軍波蘭、第 4 南韓與 D 組冠軍賽爾維亞、亞軍義大利、季軍古巴、第 4 土耳其一起列為 E 組, 依賽制規定,分組預賽的交手成績可帶進複賽,也就是說中華與塞爾維亞是帶著 3 勝戰績闖進決賽,寫下史上最佳紀錄。準決賽中,中華女排隊 15 日以 15、20、 21 比 25 直落三不敵美國,無緣爭奪第 9 名,16 日與德國力拼仍落敗,獲得本屆 世界錦標賽第 12 名(附錄一),同時也取得 2007 年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參賽資 格。繼 1993 年之後,重回到女排大獎賽,參加每年僅僅只有十二個國家有資格 角逐的年度世界冠軍。自 1993 年世界女排大獎賽  (World Grand Prix)  開賽以來 至今已達 15 年,每年皆在我國設立分站舉行預賽,不僅表現出我國對高水準排 球運動賽的熱愛,能夠參賽也代表我國女子排球運動已達世界水準。國內的排球 運動學者或訓練球隊的教練,更可利用這個機會,掌握排球場上選手的球技資 訊,以利在往後的比賽中佔有優勢,獲取勝利。

(17)

第二節 研究動機 依據國際排球總會  (FIVB)  官方網站統計資料顯示:中華隊的自由球員在排 名到第 12 名的自由球員中,排名第 9;有 1 名球員在排名到第 22 名的接發球球 員中,排名第 9;有 2 名球員在排名到第 44 名的舉球員中,分別排名第 10、 24; 有 11 名球員在排名到第 131 名的救球排行中,分別排名第 1、13、18、24、37、 79、80、112、118、127、128;有 7 名球員在排名到第 93 名的發球員排行中, 分別排名第 13、15、46、48、58、77、82;有 6 名球員在排名到第 105 名的攔 網排行中,分別排名第 19、24、46、49、60、72;有 3 名球員在排名到第 31 名 的攻擊排行中,分別排名第 25、30、31;有 9 名球員在排名到第 122 名的得分 最多球員排行中,分別排名第 14、29、39、43、45、84、99、106、115。從這 些排名來看,舉球和接發球的排名,中華隊並不遜於其他 11 支球隊,而在救球 一項中,表現更是亮眼。但是在攔網和攻擊的排名中,也許真是扣球高度及攔網 高度不如人,所以表現不盡理想。而從發球的排名來看,看起來似乎差距不大, 但是若從排行前 93 名的發球得失分加以計算,在得分方面中華隊除了略高於美 國、荷蘭隊之外,落後其他 9 個國家隊,而失分率僅落後於日本隊但領先其他國 家隊(附錄二)。低得分且低失分的發球是否代表中華隊的發球缺乏攻擊性?是 值得好好加以探討的。由於比賽場地不在國內,且國內媒體也沒有全程轉播,因 此在取得比賽實況不容易的情況下,無法做出較完整且深入的探討。幸運的是, 2007 年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的台灣站,中華隊也出賽,因此可利用在國內比賽 的方便性,於比賽現場加以拍攝,以利於排球發球技術的分析。 排球比賽的發球動作,其原文是  service,意思是服務與奉獻;在排球運動 發展之初,發球即本著服務的原意,將球擊發到對方的場邊,好讓雙方展開遊戲, 所以發球在排球純休閒性活動時,它是毫無攻擊意涵的動作(李黛芬、陳松盛, 2001)。隨著競技排球的發展,排球運動朝向職業化、商業化的同時,各項規則 也跟著修正,所謂攻擊性的發球得到發展。饒秋琴(2004)統計 2003 世界女排 大獎賽預賽、複賽、決賽共 32 場比賽的基本技術表現,其中扣球平均得分佔了

(18)

42.90-50.51 %、攔網平均得分佔 15.79-22.0 5%,發球得分佔 4.39-5.51 %,對 方失誤佔 19.41-22.09 %。發球所佔的得分百分比看似微不足道,但不能單從成 功率的角度切入作比較分析(許天路,2005)。發球得分和發球失誤失分是直接 影響雙方比分的差異,而發球破攻、破戰術及一般的發球效果則間接影響比賽的 勝負(許健、王哲,2002)。若僅將排球運動中的每個技術環節作為獨立指標分 開處理,而不考慮到連續技術之前的牽連性技術性能的話,將會誤導成錯誤的評 價與實力的評估,造成球隊技術發展的失衡(吳美玉,1999)。因此發球作用不 僅是直接得分,還在於破壞或抑制對方的進攻組合,從而提高本隊的攔網、防守 和反擊能力 。因此,攔網得分及防守反擊得分也是具有發球威力所產生的效果 (藍 惠玲,2002;Nenad Marelić, Tomica Rešetar, &Vladimir Janković, 2004)。我國排 球選手每次對外參賽,發球技術表現往往都呈現出落後於他隊的趨勢,這就是說 明我國家男女代表隊選手的發球技術不夠純熟,無法對對手接發球進攻戰術造成 破壞作用,導致我國球隊常於參加國際比賽失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從接發球的角度來看,排球是一種隔網的對抗性運動,經過擊球的速度、 旋轉、力量、落點和戰術的運用來實現得分機會。發球與接發球一直是一對互相 矛盾的技術,而發球又是這一對矛盾的主要方面,它直接影響著接發球 (李先國、 翁飆,2001)。排球運動裡接發球後的進攻,是最基本的也是主要的得分方式。  Nenad Marelić 等(2004)針對義大利 A1 級排球聯賽球隊 Zetaline­ Padova,在 1999-2000 年的 20 場 76 局比賽,發現勝隊的接發球進攻得分表現皆高於負隊,  Eleni Zetou, Athanasios Moustakidis, Nikolaos Tsigilis,  與  Andromahi  Komninakidou (2007)  分析 38 場奧運會男子排球比賽,其中「良好的接發球後進 攻」是球隊能夠進入決賽獲勝的最主要關鍵。因此沒有良好的接發球,便無法組 織快速多變的進攻戰術,比賽中一攻種種變化多端的戰術,所仰賴的即是精準的 接發球(吳忠政,2004;吳忠政、許壬榮,2004)。接發球技術是包括得分與非 得分的七項技術(扣球、攔網、發球、對方失誤、接發球、救球、舉球)中,勝 負隊相差最大的技術成效,相差達到 7.92 %(饒秋琴,2004),因此接發球進攻

(19)

是比賽得分的首要手段,接發球技術成效是女子排球勝利的關鍵因素。從葛春 林、張興林與黃勇潮(2005)運用義大利國家體育部與美國微軟公司合作開發的  Data Volley 2.2 軟體,對新一屆中國女排一攻進攻結構和效果進行其中 10 場比賽 現場統計分析,一攻可分成 19 種形式,當接發球到位時共用了 18 種,接發球不 到位則僅剩下 8 種進攻形式,且都只能做修正球、高球、吊球和後排攻擊。因此 在女子排球逐漸向男子化發展的今天,在任何隊中對接發球的成功率都有很高的 要求(翁苡堅,2006)。 再從  Eom 與  Schutz (1992b)  以 1987 年國際排球總會在韓國漢城舉辦的節 慶杯 72 場男子排球比賽發現,從接發球到舉球、從舉球到攻擊皆有明顯的相關 性,也就是說接發球的好壞會影響舉球的效益,而舉球的好壞會影響攻擊的效 益,因此要有好的攻擊來得分,勢必要有優良的接發球。吳美玉(1999)也對 1998 年世界女排大獎賽鳳山站 6 場比賽中二種牽連技術運用性能分析,發現在 進攻過程中的接發球到舉球、舉球到扣球,都有明顯的依賴相關連,也就是說, 有好的接發球,便能讓舉球員有更大的空間發揮,舉出更完美的球。類似的研究, 林柏化 (2005) 以 2004 年國內第一屆企業男排聯賽之四支與賽隊伍為研究對象, 所做的排球比賽關聯技術效益模式評價之研究,檢定接發球到舉球、舉球到扣 球、救球到舉球等三組關聯性技術,發現在接發球到舉球、救球到舉球的技術成 效之間,皆存有顯著性的轉換效益,亦即當接發球技術成效較高時,則舉球技術 成效亦相對較高。 不過就排球比賽的勝負而言,一攻得分再多也不能贏得比賽勝利。取得比賽 勝負的根本還是取決於發球及發球後防守反攻(防反)體系的得分。因此拼發球 已成為世界女排強隊發球技戰術的主流,從比賽一開始就通過各種途徑加強發球 的攻擊力,首先擊垮對手的接發球,從而佔據主動,使之不能順利組成一攻,減 輕己方防守壓力,從而為己方反攻創造有利條件 (宋成達、林森,2007;邢紅林、 呂旭、孫立明,2007;董倩玲,2003),如果發球威力不大,不但會失去直接得 分的機會,也容易讓對方組成進攻戰術,使己方防守的難度增大,發球失誤還會

(20)

直接失分,並將主動權交給對手。所以現代排球比賽中,發球質量的好與壞,已 經成為能否獲得比賽最終勝利的關鍵因素。 第三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在針對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台北站四支球隊其發球效果及 發球形式,進行探討: 1. 不同發球形式的發球技術表現之間是否會有差異。 2. 不同發球落點的發球技術表現之間是否會有差異。 3. 不同發球技術表現的發球球速之間是否會有差異。 4. 不同發球技術表現的發球擊球高度之間是否會有差異。 5. 不同發球技術表現的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之間是否會有差異。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以 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四支球隊(義大利、巴西、多明尼加、中 華台北)在台北縣新莊體育館的六場比賽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限制 1.本研究是在真實比賽狀況下,來探討發球效果,並從發球形式、落點、發 球球速、擊球高度及球體離手角度,找出和發球技術表現之間的相關,因 此對於球員比賽時的心理狀況並不在本研究考量。 2.對於發球時發生掛網、出界或違規導致失分、或掛網後依然落進對方場內 (發球技術表現 0 分)所影響的發球技術表現,於分析時並不列入。 第五節 名詞釋義 1.2007 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於 2007 年 8 月 3 日起至 8 月 26 止,由日本、古 巴、多明尼加、巴西,荷蘭、美國、哈薩克、義大利、

(21)

波蘭、俄羅斯、中國及中華台北等十二國分別在日 本、義大利、波蘭、俄羅斯、中國和臺灣等地所舉行 的共 69 場比賽。 2.發球:在發球區用單手或雙手將拋起的球,用單臂將球直接擊入對區的技術動 作。 3.發球效果:發球總得分/發球總次數。 4.技術表現:根據選手在比賽時的排球技術表現,分成 0、1、2、3、4 分來給分  (Eom and Schutz,1992a)  。發球技術表現的評分標準如下: 0 分:發球時發生掛網、出界或違規導致失分。 1 分:發球後對方能順利完成各種扣球戰術。 2 分:發球後對方無法組織快攻戰術,僅能進行長攻、時間差攻擊及 後排扣球。 3 分:發球後對方無法組織各種扣球戰術,僅能進行修正攻擊或是僅 將球處理到對方的場地中。 4 分:發球有傑出表現,使對方無法順利將球送回或是直接落地得分。 Eom 與 Schutz 兩位學者提出評分標準時,當時發球如果觸網, 則列為發球失誤,1999 年修改規則,發球觸網落進對方場內視為發 球成功,但若接發球受到影響,是否是發球觸網造成的,其原因難以 加以認定,因此本研究在 0 分的標準修改如下: 0 分:發球時發生掛網、出界或違規導致失分、或掛網後依然落進對 方場內。 5.發球形式:本研究所指的發球形式為跳躍發球、跳發飄球和站立發飄球三種。 (1)跳躍發球:本研究所指的跳躍發球為發球者自端線後將球拋起,並以助 跑跳躍扣球方式擊球之發球方法。 (2)跳發飄球:本研究所指的跳發飄球為發球者自端線後將球拋起或起跳後 才拋球,以助跑或無助跑方式跳躍,其擊球方式同站立發飄

(22)

球之擊球方法。 (3)站立發飄球(肩上發球):本研究所指的站立發飄球為發球者發球時,身 體正面朝向球網,雙腳未離地,單手高舉於肩 上,揮臂並以手掌迅速擊球,使發出的球不旋 轉。 6.發球落點:以白色長繩將 9×9 公尺的場地畫分成 3×3 公尺的 9 個相等區域,前 場(A、B、C)、中場(D、E、F)、後場(G、H、I)。 7.發球位置:利用參考桿,將發球區區分成九個位置,每個參考桿之間距離 1 公尺,最旁邊的兩支參考桿距離邊線 0.5 公尺。 8.球速:影片中球離手後的最大速度。 9.擊球高度:擊球瞬間,球離地面之垂直高度。 10.球體離手角度:影片中球離手後,第一張影片中的球到第二張影片中的球, 其所前進的方向和水平軸所產生的夾角角度。 11.接發球(一傳):將對隊發過來之球傳給舉球員的動作。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895 年美國麻薩諸塞州荷里約克市  (Holyoke, Massachusetts, USA)  基督教 青年會  (YMCA)  體育部長威廉摩根  (William G. Morgan)  先生在體育館發明了 排球遊戲,當時稱為  mintonette  。1947 年比利時等 14 個國家排球協會代表聚集 在法國巴黎,創建國際排球總會  (FIVB)  。國際排球總會的成立代表著世界排球 運動進入一個有組織、有領導、有計畫、迅速發展的階段。1949 年於捷克布拉 格舉辦第一次世界男子排球錦標賽,而 1952 年的第二屆起增設女子錦標賽,從 此每隔 4 年舉辦一次比賽。1964 年,東京奧運會中排球頊目首次為奧運會所接 受。1990 年,排球世界聯盟  (WORLD LEAGUE)  成立。國際排球總會  (FIVB)  目 前有 218 個會員國,是國際上最大的運動聯盟,目前主要朝著職業化、商業化、 大眾化的方向發展,排球運動也是現在國際上最大的五個體育運動項目之一(中 華排協,2007;  FIVB, 2007)。 第一節 排球發球規則的演進 排球技術的發展變化與規則的修改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每當規則改變對排 球技術的發展皆有極大的影響作用。從排球發球規則的演進軌跡中,可以概略 說明排球發球技術的變化(表2-1)。 表2-1 排球發球規則的演進及造成的影響 時間 規則修正主要內容 造成影響 1958 執行發球時,當球離開持球的手之後, 在著地前應以單手或單臂將球擊出。 1966 在裁判員鳴笛的五秒鐘內 ,必需完成發 球動作。而在試圖發球之後的重新發 球,僅以一次為限。 增加發球時拋球的穩定性

(24)

時間 規則修正主要內容 造成影響 1977 攔網後可以三次擊球 出現了攔發球技術及一套接發 球站位的陣形。 出現快速反擊進攻戰術。攔發 球技術的出現,相對制約了發 球的攻擊性。 出現了遠距離發飄浮球。 1984 不允許攔發球 攻擊性發球得到發展,並出現 跳躍發球技術。 1984 第一次接球取消連擊 促進防守及接發球技術的發 展。 1984 接發球隊若非高手手指動作的觸擊, 允許連擊。 增加接發球的方式。 1988 第五局每球得分制 得分之極限為17分,於第五局採得權 得分制(每贏得一球 即一分)。 有利於發球技術、一攻技、戰 術等的全面發展。決勝局關鍵 時刻發球穩定性與攻擊性,突 顯了發球技術的重要性。 1992 一次試圖發球後,裁判員應立即鳴笛 指示發球,發球員須在下一個3秒中內 將球發出。 提升發球動作的穩定度。

(25)

時間 規則修正主要內容 造成影響 1994 擴大發球區,在9公尺寬的底線後面任 何一個位置,都可以發球。 發球可依據比賽現況改變發球 戰術。 1996 將球壓減至 0.30~0.325 kg/ cm 2 減低接發球員對接跳躍發球的 難度。 1998 每球得分制 一攻作用得到根本上的改變, 使防反的能力提高。發球得分 比重大幅度下降。 1998 自由球員的設立 對防守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增加接發球的成功率,最 大特點就是彌補全隊防守的不 足。使攔網水準得以提高。 資料整理自:林光宏(2003);廖德秦(2000) 從排球發球規則的演變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瞭解到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發 球、接發球兩者之間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關係。因此規則的修正有些是 以技術演進為依歸。由排球運動百餘年來的發展中可發現,排球發球從早年的休 閒排球時期,只求將球發入對方場區內,所採用的低手發球或肩上發球,到了1964 年排球步入奧運殿堂,進入排球競技時期,各國排壇對發球技術有了科學化的研 究,而產生了新技術,如:勾腕飄浮球、肩上定點發球、遠距離肩上飄浮球,到 80年代的跳躍發球產生,1984年規則修改為不允許發球攔網後,就更能突顯跳躍 發球的威力。從整個發球史的足跡可看出,發球的演變,擊球點由低演變到高, 球速由慢到快,落點遠、近的交替變化等,各種技、戰術的改變全是為了增強發

(26)

球的攻擊性,以破壞或抑制對方的進攻組合,爭取第一波的主動權,以減輕己隊 攔網的壓力,為反攻得分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廖德秦,2000)。

第二節 排球發球技術的演進

根據國際排球總會  (FIVB)  將排球運動分成 5 項技術,包含發球 

(service)  、救球  (dig)  、舉球  (set)  、攻擊  (spike)  、攔網  (block)  ,其中發球 技術是屬於主動、積極的,不受其他技術直接或間接影響(宋成達、林森,2007; 孫苑梅,2004;許明彰,1996)。隨著發球規則的演變,發球技術也隨著不斷創 新(表 2-2),在現在的排球比賽中,已經變成一項攻擊性技術,它的攻擊性主 要表現在力量、速度和落點三個方面。發球攻擊性的技術指標,表現在直接得分 率和破壞對方接發球的成功率兩方面,直接得分是最佳效果,而破壞對方接發球 在排球比賽中的作用也十分明顯,可以降低對方的網上攻擊力,提高己方的攔防 成功率,為贏得比賽爭取主動。 表 2-2 發球技術的演變 年代 發球技術的演變 50 年代 東歐獨霸期,以東歐的技術水平最高,多採用上手發球。 60-70 年代 日、蘇對抗期,日本創造勾手飄球。 70 年代末期 出現了攔網發球技術,使發飄浮球技術受到威脅,隨之便出 現了遠距離發飄浮球,以加強發球的攻擊性。 80 年代 跳躍發球、遠距離平砍式飄球。 90 年代 跳躍發球被大量運用。 2000 年以後 強力發球成為主流,尤其是各式跳躍發球、跳發飄球。 資料整理自:林光宏(2003);孫苑梅(2004) 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手、勾手發球的特點是力量和旋轉,七十年代 的勾手和正面上手飄球的特點是飄晃,八十年代的遠距離發球特點是飄晃和避免

(27)

被攔網,九十年代以來的跳躍發球的特點是速度和力量,無論哪種發球,其目的 都是要破壞對方的接發球(董倩玲,2003)。由以上發球技術的沿革,可以看出 發球技術是一個由簡單到複雜不斷改進和提高的過程。 現今排球發球新規則施行了每球得分制,使得發球具有了得失分的雙重性, 使發球的作用尤為重要;允許球通過球網時可以觸網,有利於運動員在發球時盡 可能降低球的過網點,增加發球的攻擊力;擴大了發球區的範圍,使得運動員能 根據自己特點,以及場上具體情況來選擇適當的位置發球;把允許發球的時間, 從原來的 5 秒延長至 8 秒,給了運動員充分的時間做好發球的心理準備;且要求 運動員一次性連續地完成發球動作,對運動員的要求也提高了(朱駿,2006)。 第三節 排球發球技術分類 排球發球技術若以球體的變化分類有:旋轉球、不旋轉球,而不旋轉球即是 飄浮球,旋轉球又分為曲墜球、下墜球和逆迴轉球。就發球方式而言,有跳躍及 站立兩種,跳躍又分為單腳跳躍和雙腳跳躍,站立又分為肩上發球和側面高手發 球(勾手發球)等(詳如圖 2-1)。 肩上飄浮發球 側面高手(勾手)飄浮發球 不旋轉 單腳飄浮發球 雙腳飄浮發球 單腳下墜發球 發球 單腳曲墜發球 跳躍 站立 雙腳下墜發球 雙腳曲墜發球 旋轉 肩上下墜發球 肩上曲墜發球 側面高手(勾手)下墜發球 逆迴轉發球 圖 2-1 排球發球技術分類圖

(28)

資料整理自:黃瓊慧、陳寶源(2004);孫苑梅(2004) 再從各項調查研究來看,先從使用各種發球技術的人數來看,馬金鳳 (2005) 研究雅典奧運女子排球賽 6 場比賽發現:俄羅斯主力選手,使用跳躍發球 3 人、 跳飄球 1 人、站立飄球 2 人;美國隊選手使用跳躍發球 4 人、站立飄球 2 人;中 國隊選手使用跳躍發球 3 人、跳飄球 2 人、站立飄球 1 人。高寶龍(2007)從第 十五屆世界女排錦標賽得分分布探討中國女排的得分能力發現中國女排主力陣 容中,使用跳躍發球、跳發飄球和站立發飄球各兩人。吳素琴(2007)對第 15 屆世錦賽中國女排發球技術的統計分析,發現目前世界女排強隊採用站立式發球 與採用跳發球方式人數各佔一半,9 支隊伍上場球員 70 人中,17(24.3 %)名用 跳躍發球、20(28.6 %)名用跳發飄球和 33(47.1 %)名用站立發飄球。 再從發球數量來看,張建平 (2007) 對第十三屆亞洲女排錦標賽中國對韓國、 哈薩克兩場 144 次發球研究,發現使用跳躍發球總數 90 球(佔 62.5 %),跳發飄 球總數 27 球(佔 18.8 %),站立發飄球總數 27 球(佔 18.8 %)。田雪霞(2006) 對雅典奧運女子排球賽 6 場比賽共 1268 次發球研究,發現跳躍發球總數 668 球 (佔 52.68 %)、跳發飄球總數 159 球(佔 12.77 %,其中單腳跳飄 64 球、雙腳跳 飄 95 球)、站立發飄球總數 438 球(佔 34.54 %,其中上手飄球 210 球、平砍式 飄球 228 球)。所以現在世界女子排球強隊的發球趨勢是沒有一支隊伍採用清一 色跳躍發球,因此目前世界女子強隊的發球形式主要有:跳躍發球、跳發飄球和 站立發飄球三種。 第四節 排球發球技術動作分析 馬瑞與王漢濱(2003)對 2001 年世界女排大獎賽哈爾濱站比賽的中國、巴 西、日本、古巴、德國和美國 6 支隊伍進行研究。目前世界強隊發球方式主要有 跳躍發球、跳發飄球和站立發飄球 3 種。其中發球攻擊性的強弱取決於球的飛行 速度、擊球點的高低、擊球力量大小、弧線和性能等。 就發球速度來說,張紅松(2004)對中國、巴西、義大利男排跳發球效果比

(29)

較,發現發球速度(節奏)快慢對發球效果有巨大影響。張建平(2007)針對第 十三屆亞洲女排錦標賽中國女排發球效果分析,發球球體飛行時間(節奏)已成 為影響發球效果的第一因素。 就擊球點來說,擊球點越低,球出手時仰角就越大,球飛行的拋物線高,不 便施力,速度慢,而攻擊性小;隨著擊球點的升高,球出手時仰角相對變小,球 飛行的拋物線降低,擊球便於施力,球飛行的速度加快,力量加大,攻擊性隨之 加強。所以提高擊球點是增強發球攻擊性和成功率的重要途徑之一(董倩玲, 2003)。 再就發球落點來看,王曉松與王大可(1999)在對排球發球和接發球的效果 提到 ,大量的發球 (佔 22.6 %) 都是落在離網 6-7.5 m 處 ,其效果同落點在 4.5-6.0 m 處的發球效果相近,效果最好的是發至離網 7.5-9.0 m 之間的球(7 %)。張婷 與張平(2000)對 1997-1998 世界男子排球聯賽和錦標賽的研究發現,跳躍發球 的落點多在後區,該區落點佔總數的 75.6 %,中區落點佔總數的 23.2 %。落點 在 1、3、5、6 號位區域佔總數的 89.7 %,世界強隊跳發球的落點成△型分布。 本節就發球球體離手速度、擊球點高度和發球落點三方面來對跳躍發球、跳發飄 球和站立發飄球加以探討。 一、跳躍發球運動學分析 跳躍發球是由拋球、助跑、起跳、空中動作和落地五個動作連結構成的,具 有擊球點高、球的飛行軌跡過網俯角大、球速快、過網後落點近、突發性攻擊等 特點,是目前比賽中較具威脅性的一種發球技術。因此,強而有力的跳躍發球就 如同一次有威脅性的後排攻擊(廖德泰,2000)。曾黎(2000)針對排球跳躍發 球技術教學中提到,跳躍發球技術是充分利用腰腹力量和手臂鞭打,全手掌擊球 的中下部,使球加速上旋向下飛行的一種發球方法,隊員面對球網,立於端線後 3-4 m 外,利用單手或雙手將球向身體前上方拋出,高度約 3-4 m,落點在端線 附近。其中拋球是跳躍發球技術的關鍵。賈衛國(2001)在對排球發旋轉球的分

(30)

析与探討中提到,拋旋轉球時,運動員站在距端線 2-2.5 m 的地方,用單手拋球, 由下向擊球手臂的前上方拋出,在球離手時,手掌、手指給球體以撩撥動作,用 力從球體重心的後下方通過,手給球一個附加外力矩,使球獲得一個初角速度, 然後再用手掌擊球,使球沿同方向轉動,則擊球後角速度為 w = w 0 + △t)。 因此把球拋旋轉後再擊打,可加快球體的旋轉。張歡(2003)也提到,跳躍發球 技術是由轉體、伸肩、收腹合成的三維動作。譚文輝(2002)對我國女排運動員 跳發球的生物力學加以分析,跳躍發球的空中擊球動作屬於動力鏈運動  (kinetic  chain motion) ,從近端到遠端依次為上臂、前臂與手腕,是以大關節帶動小關節, 依次進行,其末端的速度,由近端環節動量依次傳遞和速度的疊加而成。丁海勇 與林世行(2006)在對女子沙灘排球跳躍發球空中擊球技術的分析也提到,較大 的髖關節角度變化幅度,加大了髖關節的工作半徑及肌力的作用時間,使動力鏈 運動加長。以髖關節開始的動力鏈動作明顯比以肩關節開始的技術要好。研究發 現,髖關節的角位移與擊出球後的最大球速呈高度相關  (R=.955)  ,說明髖關節 在鞭打過程中的角位移幅度對擊球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再從發球速度的測量方法及結果來看,張紅松(2004)、劉華(2005)、尹兆 友(2002)與張建平(2007)等人測量發球速度的方法是用兩個碼錶手動計時的 平均值 ,以跳躍發球者擊球手觸球開始計時,於球接觸接發球者的手時停止計時。 張雪臨(2000)在測量中外優秀男子排球運動員跳躍發球時認為,研究球速需高 科技手段,用傳統的手動計時的方法測量,開、停錶將會導致至少 0.06 秒的誤 差且認為開啟和關閉碼錶需要 0.2 秒的時間,這對球的飛行時間僅 0.15 秒的發 球而言,無疑將會產生失真的結論。因此他運用中醫脈象理論來達到研究目的, 使用舌尖高速頂震上牙床內側,舌尖一次震動所耗時間是 0.07-0.08 秒,而且在 短時間內人的誤差極小,以舌尖震動次數乘以 0.075(取舌尖震動 1 次耗時範圍 的平均值),即為跳發球飛行的時間量。 而以兩台攝影機進行拍攝發球速度的三維運動學分析,整理如表 2-3

(31)

表 2-3 以三維拍攝方式測量排球發球速度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拍攝對象 攝影機型號、頻率、快門 拍攝分析結果 其他結果 譚文輝 (2002) A 中國產 KS-16mm 高速攝影 機、拍攝頻率 200 Hz 楊昊球速 22.07 m/s;張 靜球速 21.14 m/s;周蘇 紅球速 18.03 m/s;劉亞 男球速 19.30 m/s;張越 紅球速 21.76 m/s 肩、肘、腕、手指的速度 是遞增的,符合上肢動力 鏈動作的力學規律。 馬成順 (2006) B 日產松下 M-9000 攝影機, 快門速度 1/1000 秒,拍攝 頻率 50 Hz 古巴巴羅斯球速 22.51 m/s 肩、肘、腕、手指的速度 是遞增的,符合上肢動力 鏈動作的力學規律。 丁海勇、林世行 (2006) C  JVC  高速攝影機,拍攝頻 率 100 Hz 最大球速為 17.33± 0.49 m/s。 張歡(2003) D 拍攝頻率 60 Hz , 快門 1/1000 秒 陳方球速 33.41 m/s 帕普克球速 29.99 m/s 肩、肘、腕、手指的速度 是遞增的,符合上肢動力 鏈動作的力學規律。 張歡(2004) E  SONY­DCY­VX100 型數 位攝影機,快門 1/1000 秒,拍攝頻率 60 Hz 盧衛中球速 29.08 m/s; 莫亞球速 35.34 m/s 胡林煥、吳智 民、陳永祥、董 惠美(2007) F JVC-9800 高速攝影機,拍攝 頻率 120 Hz 平均值球速 22.4 m/s;最 大球速 29.1 m/s;最小 球速 17.6 m/s 註:A.第 14 屆亞運會中國女排的跳發球統計 5 場 8 局。B.2001 世界女排大獎賽中國隊楊昊、古 巴隊巴羅斯、美國隊湯姆、德國隊安格麗娜。C.7 名優秀女子沙灘排球運動員。D.中國力群盃國 際男排邀請賽中國選手陳方、波蘭選手帕普克。E.中國選手盧衛中、古巴選手莫亞。F.2002 三

(32)

國四強國際男女排球挑戰賽,中華隊吳智民。依女子、男子、年代順序。 由上表可知,世界女排強隊跳躍發球速度大約在 18-23 m/s 左右,男排大約 在 30 m/s 左右。跳躍發球技術已成為世界女排強隊普遍採用的進攻性發球之一 和得分主要手段。 再從擊球高度來看:增加擊球點的高度,使其擊出具有較小出手角度的球, 是增加跳躍發球威力的重要因素。譚文輝(2002)針對第 14 屆亞運會中國女排 5 場 8 局的跳躍發球統計, 測出楊昊和張靜擊球點分別為 2.88 m、 2.74 m 。 Masanao  Masumura, Walter Q Marquez, H. Koyama, Michiyoshi AE (2007)  針對 2006 世界男 子排球錦標賽 4 名選手以 2 部高速攝影機,快門 1/2000 秒,拍攝頻率 250 Hz 拍攝,最大擊球高度約為 3.30 m。張歡(2003)針對中國選手陳方和波蘭選手 帕普克,測出跳躍發球擊球高度分別為 3.03 m 和 3.04 m。胡林煥等(2007)針 對 2002 三國四強國際男女排球挑戰賽,中華和委內瑞拉比賽,測出吳智民選手 跳躍發球擊球高度 3.11 m。可知不論是世界女子排球強隊或男子排球強隊,其 跳躍發球擊球高度皆高出球網約 60 cm 以上,因此發出的球弧度小、落點近、球 的飛行時間相對較短,同時也能在空中完成展體、轉體、收腹、揮臂等動作,增 大發球威力。 最後從發球落點來看,稅尚雪(2004)針對 2001 台灣大專男排聯賽四強不 同發球型態與發球落點對排球技術表現之分析,發現跳躍發球在不同發球落點之 排球技術表現上有明顯的差異,後場的三個區域是跳躍發球的主要落點分佈區 域,且中間次數最多。 跳躍發球的優點有可以藉由自己拋球、助跑、跳躍、發球,以助跑跳躍的方 式有效的拉近發球者與接發球者之間的距離,並縮短了發球後球所需的飛行距 離,藉由高擊球點及手臂揮擺扣球的動作,可以使得球速加快,當球體飛行時, 俯角角度更大,加速下墜使對手減少準備的時間。因此在跳躍發球被女排廣泛應 用的今天,跳躍發球的速度已成為影響發球效果的第一因素。在比賽中,力量大、 速度快、飛行時間短的跳躍發球效果最好,在此基礎上,再配合發球落點、性能

(33)

的變化效果會更佳。(馬金鳳,2005;張紅松,2004) 二、跳發飄球技術動作原理分析 秦風冰、馬瑞與汪勤(2004)提出女運動員的個體存在一定的差異,跳躍發 球並不一定適合所有女運員。從 2000 年雪梨奧運女子排球比賽只有韓國一名運 動員使用了跳發飄球技術,2001 世界女排大獎賽有 5 國共 7 人使用,到 2002 世 界女排大獎賽有 4 國共 8 人使用。再看邢紅林、呂旭與孫立明(2007)所提出從 2006 年世錦賽女排強隊的發球技術特徵顯示,世錦賽跳躍發球運用比例比 2004 奧運會下降了 15.68 %,跳發飄球和站發飄球比例明顯上升(佔 63.36 %),且各 種發球的得分率、破攻率均高於奧運會,特別是跳發飄球的運用更加有特點,破 攻率達到了 48.96 %。跳發飄球以其獨特的技術特點,已逐漸被女排運動員所採 用,其中 2001 世界女排大獎賽的結果是,跳躍發球在得分這一項與跳發飄球、 站立發飄比有較大優勢,跳躍發球和跳發飄球彼此在破攻部分並不顯著、但跳發 飄球和站立發飄球在破攻有顯著差異,而在失誤部分跳發飄球和站立發飄球不顯 著,也就是說跳飄球的攻擊性比站飄球具有優勢。 從速度方面來看,蔣曄(2005)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NH2 低速風洞進行不 同風速及對稱性對排球飄晃距離影響的研究實驗,隨著風速的增加,飄球產生的 飄晃距離呈現先增大後減小再增大的現象。在 10-15 m/s 時達到最大,晃距最大, 約為 0.50 m-0.60 m。若發飄球的隊員在球離手時速度達到 25-30 m/s,過網後 或落地前保持 10 m/s 左右的速度,這樣就能利用臨界速度所產生的最大晃距達 到預期的效果。因此若在擊球時的速度能保持在 25 m/s 左右,當球飛行至接發 球員球應當能在 10-15 m/s 左右,則可以達到最大的晃距,25 m/s 的初速度已 接近最好的女子跳躍發球的速度,所以要利用助跑前衝的力量增加發球速度,以 增加飄晃效果。 再從擊球高度來看,世界女排比賽的球網高度只有 2.24 m,隨著跳飄球的 廣泛運用,擊球點提高了,並加強了發球性能的變化,威脅也就越來越大(楊恩 平,2007)。依照張木山、孫苑梅、陳銘鐘與紀忠呈(2002)對排球跳發飄球之

(34)

學理探討,球過網高度相同時,擊球高度較高的跳躍飄球會比站立發飄球的飛行 時間短。 再從發球落點來看,針對跳發飄球的落點研究數量並不多,僅有蔣曄與毛武 揚(2005)對中國女排在世界杯和奧運會比賽中發球技術的分析研究,且是將跳 躍發球和跳發飄球合併計算,結果為得分點多數在 1、6、5 號位。 由以上可知,近來研究集中在跳躍發球的研究上,比較缺乏對於跳發飄球的 球速、擊球高度、球體離手角度和落點等的研究。 三、站立發飄球技術動作原理分析 陳漢修(2001)提出正面站立上手發飄球的動作技術包括「四個固定」,也 就是拋球點的固定、揮臂動作的固定、擊球點的固定、擊球力度和落點的固定。 許明榮與姚小玲(2001)也說到拋好球是發好球的前提,揮臂擊球是關鍵;其次 應運用生物力學的原理,揮臂擊球時大臂帶動小臂、小臂帶動手腕的動力鏈動量 傳遞原理。賴其軍(2003)也指出排球正面上手發球教學應注重拋球練習。拋球 和揮臂擊球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動作環節。許明彰(1996)提出發飄浮球必須使發 出的球不旋轉,即作用力必須通過球體重心且擊球面積小,發力集中、快速、短 促,擊球後的手臂要突停,可使球體迅速離手,縮短擊球的作用時間,從而使球 產生較大的形變,更易飄晃。尹威與李航(2003)根據 2000 奧運排球賽中統計 發現,飄球威力較弱與隊員高弧度發球有關。要提高發球進攻威力,應發近網上 沿的飄球。 根據黃瓊慧與陳寶源(2004)針對我國大專院校 92 學年度大專女子排球聯 賽排球選手肩上發球之研究,各隨機抽取第一名至第八名學校一名選手,測量肩 上發球擊球球速大約在 7.5-9.7 m/s 之間,平均約為 8.0 m/s。尹威與李航 (2003) 針對哈爾濱師大體育系排球專選班進行實驗,採用中遠距離,高弧度飄球及近網 飛行的飄球,每次發 10 個,5 人接發球,發現平均速度在 16.8-17.5 m/s 左右、 和黃瓊慧與陳寶源(2004)的研究有頗大差異,可能和測量的方式不同有關。飄 球過網前的平均速度應在 22-25 m/s 的範圍,低於此速則攻擊性較弱。因此發球

(35)

的初速度應保持在 25 m/s 以上。 過網時的速度低於 20 m/s , 過網後的球約在 15-20 m/s 的範圍,正好與風洞實驗飄晃最激烈的範圍相一致。 再從擊球高度來看,根據黃瓊慧與陳寶源(2004)針對我國大專院校 92 學 年度大專女子排球聯賽排球選手肩上發球之研究,測量肩上發球擊球高度平均在 1.92-2.12 m 左右,擊球時與水平軸的角度約在 33-43 度之間。 再從發球落點來看,稅尚雪(2004)針對 2001 台灣大專男排聯賽四強不同 發球型態與發球落點對排球技術表現之分析,肩上發球與不同發球落點之排球技 術表現上並沒有明顯的差異。中場的三個區域是肩上發球的集中區域,而其平均 得分數的技術表現卻是最差,尤其是中間區域的發球次數最高。蔣曄與毛武揚 (2005)針對中國女排在 2003 世界杯和 2004 奧運會比賽中發球技術的分析研 究,發現站立發飄球的得分點主要集中在 6 號位,與稅尚雪(2004)的研究大致 相同。 第五節 發球效果 所謂發球效果是等於每場發球總得分除以每場發球總次數,也就是發球得分 率。發球所佔的得分百分比看似微不足道,但發球得分和發球失誤失分是直接影 響雙方比分的差距。 陳志成與柯彥惠(2005)研究 2004 奧運資格女子排球錦標賽亞洲參賽國, 日本隊發球效果 6.06 %;南韓隊發球效果 4.90 %;泰國隊發球效果 5.07 %;中 華隊發球效果 1.74 %。肖勇與白濤(2007)針對第 15 屆世錦賽前八名球隊分析, 發球直接得分率分別為:俄羅斯 6.03 %;中國 5.59 %;日本 5.39 %;古巴 4.80 %;塞爾維亞 4.77 %;義大利 4.34 %;巴西 4.25 %;荷蘭 3.97 %。何志金(2007) 針對 2006 第 15 屆女排世錦賽中國、俄羅斯、巴西之間對戰比較,發球得分率分 別為 6.56 %、5.15 %、5.07 %。蘇睦敦(2005)針對 2004 年世界女排大獎賽巴 西、中國、德國和多明尼加四隊得分技術表現的研究,發現其發球得分效果分別 為 4.18 %、2.56 %、2.03 %和 5.91 %。曹健仲(2007)分析 2006 年世界女排錦

(36)

標賽我國與日本、韓國選手之技術表現,發球效果為中華 2.15 %對日本 3.53 %; 中華 4.55 %對韓國 1.79 %;韓國 4.49 %對日本 8.42 %。由以上研究可知,世界 女排強隊的發球效果大約在 2 %-6 %之間。 從 2004 奧運會成績分析(中華民國運動教練協會,2006)。排球女子組冠亞 軍和季軍賽,中國隊和古巴隊同樣擊敗對手,且發球得分率均高於對手(中國 1.7 %;俄羅斯 0.08 %;古巴 6.9 %;巴西 3.4 %) 。饒秋琴(2004)針對 2003 世界女排大獎賽基本技術表現與勝負相關之分析,發現勝隊發球技術平均效果 5.51 %高於負隊的 4.39 %。其中 10 場比賽有 7 場的發球平均效果勝隊高於負隊。 楊昌陸(2006)對 2005 年世界青少女排球錦標賽參賽球隊得分結構的研究,發 現參賽球隊得分結構發球佔 5.96 %,勝場的得分成效(7.17 %)高於敗場(4.67 %)。李黛芬與陳松盛(2001)分析 2000 年世界女排大獎賽鳳山站 6 場比賽發球 型態與效果,發現在比賽 20 局的雙方勝負局數中,其發球總得分數,勝局得 30 分,而負局僅得 8 分。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發球效果的好壞與勝負局相關程度 很大。 從發球形式來看,陳麗、魏統朋、于媛媛(2007)針對 2003 世界杯女排和 2004 雅典奧運女排分析,其中 2003 世界杯跳躍發球、跳發飄球和站立發飄球得 分分別佔發球總得分的 60.38 %、15.09 %和 24.53 %;2004 雅典奧運跳躍發球、 跳發飄球和站立發飄球得分分別佔發球總得分的 91.07 %、7.14 %和 1.79 %。跳 躍發球的得分率明顯高於其他形式的發球。 不過發球不能僅僅從得分率的角度切入作比較分析,發球得分和發球失誤失 分是直接影響雙方比分的差異,但發球破攻、破戰術則間接影響比賽勝負。由表 2-4 可以看出,跳躍發球的發球效果高於跳發飄球和站立發飄球,但是同樣地, 失誤率也高於其他發球形式。2004 年雅典奧運到 2006 年世錦賽,跳發飄球的破 攻效果從 20.75 %顯著的提升到 48.9 %,且失誤率已明顯降低。2002 年亞運會 中國女排跳發飄球破攻效果較低,可能是跳發飄球剛出現,技術尚未提升。而站 立發飄球的得分效果和失誤率依然是最低的,可見現在世界女排強隊並未一味的

(37)

使用跳躍發球,而是另外增加了跳發飄球的威力和使用次數。 表 2-4 排球發球不同形式之得分效果、破攻率、失誤率 跳躍發球 跳發飄球 站立發飄球 研究者 研究 對象 得分 效果 破攻 率 失誤 率 得分 效果 破攻 率 失誤 率 得分 效果 破攻 率 失誤 率 譚文輝 (2002) A 7.18% 21.93% 13.04% 4.15% 17.05 % 8.76% 3.21% 11.20 % 8.66% 田雪霞 (2006) B 4.19% 26.05% 11.38% 3.14% 20.75 % 10.69 % 3.20% 31.51 % 3.65% 邢紅林 呂旭 孫立明 (2007) C 8.48% 30.12% 11.99% 4.68% 48.94 % 7.66% 2.81% 22.10 % 4.9 % 註:A.中國第 14 屆亞運會中國女排。B. 2004 雅典奧運 6 場女排比賽。C. 2006 年女排世錦賽。 第六節文獻總結 排球技術的發展變化與規則的修改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每當規則改變對排球 技術的發展皆有極大的影響作用。從排球發球規則的演進軌跡中,可以約略說明 排球發球技術的變化。發球是排球基本技術之一,也是排球技術中唯一不受他人 制約的技術。在現在的排球比賽中,已經變成一項攻擊性技術,它的攻擊性主要 表現在力量、速度和落點三個方面。現代排球比賽中的發球不僅是比賽的開始, 也是進攻的開始,好的發球也許不一定能直接得分,但卻能限制對方進攻戰術的 組成,打亂對方的進攻節奏,減輕己方攔網及防守的壓力,為己方的防守反擊創 造有利的條件(眭小琴、万仲平、藏建成,2004;許健、王哲,2002)。因此發 球成為抑制一攻,進行有效攔網和防反得分的重要途徑。所謂的防反,是由發球、

(38)

攔網、防守和反擊四個要素組成一個具有特殊功能的系統,其中,攔網是成功防 守的第一道防線,可以直接得分,也可以為防反創造得分良機,而成功的攔網又 與高質量的發球形成必然的因果關係(万仲平、眭小琴、溫平、張紅藍,2003), 也就是說,如果發球威力不大,不但會失去直接得分的機會,也容易讓對方組成 進攻戰術,使本方防守的難度增大,且發球失誤還會直接失分,並將主動權交給 對手。因此在現代排球比賽中,發球質量的好與壞,已經成為能否獲得比賽最終 勝利的關鍵因素。目前世界強隊發球方式主要有跳躍發球、跳發飄球和站立發飄 球 3 種。其中發球攻擊性的強弱取決於球的飛行速度、擊球點的高低、擊球力量 大小、弧線和性能等,沒有一支隊伍採用的是清一色某種發球,是因應發球戰術 的需要。近來研究集中在跳躍發球的研究上,比較缺乏對於跳發飄球的球速、擊 球高度、球體離手角度、落點等的研究。雖然勝隊發球效果大都高於負隊,不過 發球不能單從得分率的角度切入作比較分析。發球得分和發球失誤失分是直接影 響雙方比分的差距,但發球破攻、破戰術及一般發球效果則間接影響比賽勝負。 跳躍發球在得分這一項優於跳發飄球和站立發飄球,跳躍發球和跳發飄球彼此之 間在破攻部分並不存在顯著差異,可是跳發飄球和站立發飄球在破攻上卻有顯著 差異,且在失誤部分並不顯著,也就是說跳發飄球的攻擊性比站飄球具有優勢。 所以目前世界女子排球的發球,主要得分技術手段應為跳躍發球技術,而跳發飄 球是次要得分手段。在增進發球效果方面,要從發球的速度、性能 (飄晃或旋轉)、 擊球高度和落點的變化上加以著眼及訓練。

(3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擬以 2007 年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在台灣台北縣新莊體育館所舉行 之比賽,以巴西、義大利、多明尼加和中華台北四支參賽隊伍為研究對象。 第二節 錄影時間及地點 一、錄影時間:西元 2007 年 8 月 17 日至 19 日。 二、錄影地點:中華民國台灣台北縣立新莊體育館 第三節 研究工具 一、  JVC­9800  高速攝影機兩部,DV 帶若干卷。 二、  JVC­275  數位攝影機兩部。 三、100×100 公分之正方形比例板。 四、參考桿兩支。 五、9 公尺標記線三條。 六、延長線兩捆。 七、球的運動學資料分析是採用  Kwon3D 3. 1  分析系統進行。 八、紀錄表。 第四節 場地佈置及準備 一、各項儀器的參數設定 1.  JVC­9800  高速攝影機拍攝頻率為 120 Hz,快門為 1/250 秒。攝影機鏡頭 中心對準發球線,距離球場邊線 9 公尺,高度 2.36 公尺。 2.  JVC­275  數位攝影採用自動對焦,架設於球場端線後方看台上適當位置。 二、準備工作

(40)

在比賽現場兩隊端線延伸的看台上,各架設一部  JVC­9800  高速攝影 機。於比賽前每邊拍攝九個位置共十八個位置的比例板(100×100 公分之正方 形比例板),並在比賽前利用三條 9 公尺標記線及球場原本的三公尺攻擊線, 將球場標示成九個(3 公尺×3 公尺)區域,在球場端線後方看台上各架設一部  JVC­275  數位攝影機拍攝發球落點參考圖 (圖 3-1) 及發球擊球位置參考圖 (每 個參考桿之間距離 1 公尺,最旁邊的兩支參考桿距離邊線 0.5 公尺)(圖 3-2), 以作為影片分析時參考之用。 三、比賽時 在不影響比賽情況下,從比賽中拍攝每一次發球過程,並在一旁記錄發球 球員背號、發球形式、發球位置、發球路線、發球落點、成功與否及接發球球 員背號,以提供分析參考。 圖 3-1 場地佈置圖及發球落點參考圖 攻擊線 攻擊線 端線 端線 邊線 高速攝影機(鏡頭距地面 2.36m) 高速攝影機(鏡頭距地面 2.36m) 數位攝影機 數位攝影機  A  B  C  D  E  F  G  H  I  C  B  A  F  E  D  I  H  G  球網 9 公尺 9 公尺

(41)

圖 3-2 發球擊球位置參考圖 第五節 信度考驗 一、 本研究之信度考驗採用評鑑者內部一致性,評鑑者須具備中華民國排球 協會 B 級教練資格以上,在進行資料分析前,先就所要研究的項目,與另一 位紀錄者進行紀錄標準的溝通,並就有疑義處提出討論。在彼此取得共識 後,先就 2007 年中華民國台灣甲級男子排球企業聯賽其中一場比賽進行分 析,並於一星期後就同一場比賽進行重複分析,再由雙方記錄結果,使用皮 爾遜積差相關統計法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求出兩人紀 錄結果之相關係數,是否達到顯著水準。 二、 發球球速、擊球高度及球體離手角度因受限於實際比賽,無法每次發球 都恰好在擊球位置參考桿之上,依據圖 3-3,最大誤差為 50 公分,因此須 於比賽前進行預備性實驗,以確認最大誤差值。實驗方法如下: 1. 將高速攝影機架設於排球場端線的延長線上,且距離邊線 9 公尺的位置(圖 3-3) 。 2. 利用網球發球機,分別於排球場端線上距離邊線 0 公尺、1 公尺、2 公尺、 擊球位置參考桿(九個位置, 每個參考桿之間距離 1 公尺,最旁邊的兩支參考桿距離邊線 0.5 公尺)

(42)

3 公尺、4 公尺、5 公尺、6 公尺、7 公尺、8 公尺、9 公尺共 10 個位置,各 發 8 球,利用高速攝影機拍攝,總計拍攝 80 球,並於排球場發球線上距離 邊線 0 公尺、0.5 公尺、1 公尺、1.5 公尺、2 公尺、2.5 公尺、3 公尺、3.5 公尺、4 公尺、4.5 公尺、5 公尺、5.5 公尺、6 公尺、6.5 公尺、7 公尺、 7.5 公尺、8 公尺、8.5 公尺、9 公尺共 19 個位置拍攝比例板。 3. 先計算出 0 公尺位置發球瞬間,球的正確球速、位置高度、角度,再以 0.5 公尺位置的比例板再計算一次,以確認最大誤差值。 4. 先計算出 1 公尺位置發球瞬間,球的正確球速、位置高度、角度,再以 1.5 公尺位置的比例板再計算一次,以確認最大誤差值。 5. 先計算出 2 公尺位置發球瞬間,球的正確球速、位置高度、角度,再以 2.5 公尺位置的比例板再計算一次,以確認最大誤差值。 6. 先計算出 3 公尺位置發球瞬間,球的正確球速、位置高度、角度,再以 3.5 公尺位置的比例板再計算一次,以確認最大誤差值。 7. 先計算出 4 公尺位置發球瞬間,球的正確球速、位置高度、角度,再以 4.5 公尺位置的比例板再計算一次,以確認最大誤差值。 8. 先計算出 5 公尺位置發球瞬間,球的正確球速、位置高度、角度,再以 5.5 公尺位置的比例板再計算一次,以確認最大誤差值。 9. 先計算出 6 公尺位置發球瞬間,球的正確球速、位置高度、角度,再以 6.5 公尺位置的比例板再計算一次,以確認最大誤差值。 10.先計算出 7 公尺位置發球瞬間,球的正確球速、位置高度、角度,再以 7.5 公尺位置的比例板再計算一次,以確認最大誤差值。 11.先計算出 8 公尺位置發球瞬間,球的正確球速、位置高度、角度,再以 8.5 公尺位置的比例板再計算一次,以確認最大誤差值。 12.將所計算出球的正確球速、位置高度、角度,利用百分比進行檢定,計算 出誤差係數。 13.根據誤差係數加以換算。

(43)

圖 3-3 發球球速、擊球高度及球體離手角度預備性實驗場地佈置圖 第六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實施程序為 2007 年六月進行文獻的蒐集與討論,於七月確定研究目 的並著手撰寫研究計畫及編(修)定研究工具。於八月進行資料拍攝,接著進行 資料分析及研究報告撰寫。其流程圖如下: 端線 高速攝影機(鏡頭距地面 0.89 m) 發球機高度 (0.61 m) 9公尺 邊線 球網 3公尺攻擊線 0m 9m

(44)

文獻蒐集與討論 ↓ 確定研究目的與問題 ↓ 撰寫研究計畫 ↓ 編(修)定研究工具 ↓ 資料拍攝與蒐集 ↓ 資料處理與分析 ↓ 研究報告的撰寫 圖 3-4 研究步驟流程圖 第七節 資料處理 一、球的運動學資料 本研究是使用  Kwon3D 3. 1  分析系統將高速攝影機所拍攝的影片,進 行球的速度、擊球高度及球體離手角度分析。 最後使用  Butterworth Low­Pass  4 th Order  修勻法,修勻運算。 二、發球形式、擊球位置、落點、技術表現、接發球球員等 使用一般攝影機所拍攝的影片,參照發球位置參考圖、發球落點參考圖 及臨場紀錄表,將所有資料記錄在紀錄表上,並將結果輸入電腦進行資料分 析。

數據

表 4-34  站立發飄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擊球高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57  表 4-35  站立發飄球不同發球技術表現的發球擊球高度之次數、平均數和標準差  …57  表 4-36  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8  表 4-37  不同發球技術表現與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59  表 4-38  不同發球技術表現的發球球體離手角度之次數、平均數和標準差  ………
表 2-3  以三維拍攝方式測量排球發球速度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拍攝對象  攝影機型號、頻率、快門  拍攝分析結果  其他結果  譚文輝  (2002)  A  中國產 KS-16mm 高速攝影 機、拍攝頻率 200 Hz  楊昊球速 22.07 m/s;張 靜球速 21.14 m/s;周蘇  紅球速 18.03 m/s;劉亞  男球速 19.30 m/s;張越  紅球速 21.76 m/s  肩、肘、腕、手指的速度 是遞增的,符合上肢動力 鏈動作的力學規律。  馬成順  (2006)  B  日產松下
圖 3-2  發球擊球位置參考圖  第五節  信度考驗  一、  本研究之信度考驗採用評鑑者內部一致性,評鑑者須具備中華民國排球  協會 B 級教練資格以上,在進行資料分析前,先就所要研究的項目,與另一  位紀錄者進行紀錄標準的溝通,並就有疑義處提出討論。在彼此取得共識  後,先就 2007 年中華民國台灣甲級男子排球企業聯賽其中一場比賽進行分  析,並於一星期後就同一場比賽進行重複分析,再由雙方記錄結果,使用皮  爾遜積差相關統計法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
圖 3-3  發球球速、擊球高度及球體離手角度預備性實驗場地佈置圖  第六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實施程序為 2007 年六月進行文獻的蒐集與討論,於七月確定研究目  的並著手撰寫研究計畫及編(修)定研究工具。於八月進行資料拍攝,接著進行  資料分析及研究報告撰寫。其流程圖如下:端線 高速攝影機(鏡頭距地面 0.89 m) 發球機高度 (0.61 m)9公尺邊線球網 3公尺攻擊線0m 9m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二、本案中等師資類科學生(特教系以外之學生)修習之「教育專業課程版本」應為106年11月17日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芬蘭猶瓦斯庫拉大學(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 Finland)心理系教授

本校為一科技大學,學生之來源大多屬技職體系之職業高中及專科學

J28 廣亞學校財團法人育達科技大學 幼兒保育系系學會 J29 美和學校財團法人美和科技大學 觀光系系學會 J30 環球學校財團法人環球科技大學 餐飲廚藝系學會 J31

中學中國語文科 小學中國語文科 中學英國語文科 小學英國語文科 中學數學科 小學數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