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推行山野教育之操作模式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二節 推行山野教育之操作模式

本節將回顧檜木國中參與山野教育歷程,透過訪談及相關文件資料探討推 動山野教育的操作模式。參與緣起於 2011 年張博崴山難事件,不僅喚醒大眾對 於山野教育的重視,臺東縣教育處也著手籌備面山學校成立,由陳順利校長撰 寫面山學校四階段公辦民營芻議,由洪文政校長、李潛龍老師、蘇吉勝老師及 盧慶文老師組成團隊負責課程規劃及執行。面山學校成立後,逐步建立相關課 程模組,辦理臺東縣山野教育活動,於是山野教育活動開始在檜木國中推展。

從 100 學年度至今,檜木國中已參與 17 場山野教育活動,根據校方所提供 的成果資料冊,研究者彙整其山野教育活動舉辦期程,如表 4-3。統計各學期檜 木國中學生所參與的山野活動,平均每學期有 1.7 場山野教育活動,總計去了嘉 明湖 6 次、北大武山 2 次、向陽山 1 次、阿塱壹古道 3 次、都蘭山 3 次、浸水 營古道 1 次、天龍古道 1 次;雖然中間有穿插第一級、第二級步道,但 102 年 當年度就前進嘉明湖 3 次、103 年則有 2 次的紀錄,次數十分密集;在檜木國中 加入臺東面山學校行列後,前三年嘉明湖都是其山野教育課程的主角,至 103 年探勘新路線後,104 年才出現北大武山這座新的主角。從步道分級的狀況來看,

100 學年度第一學期與 101 學年度第二學期只有進行四級步道的教學課程;101 學年度第一學期及 103 學年度第一學期皆由二級步道進階推展四級步道教學課 程;102、103 學年度進行山野教育的密集度高且挑戰四級步道的頻率也很高,

104 學年度進行山野教育的難度較為平均。

47

48

就實際面來說,我們只有把山野教育要辦的活動列出來,那時間表因 為學校的活動滿多的,所以時間都會被排擠到;學校山野教育活動的 規劃並沒有那麼的嚴謹,我們並沒有特別設定在哪些年級和哪些年段 從事什麼樣的活動,而是用一般活動的方式去去開放,有些學生他們 就會去選擇,不想上課就去爬山,但是這也是一個課程的一塊,不能 變成活動性的方式去辦理(擷取自訪談稿 IT032016)。

談到山野教育推動的過程,T03 則是認為在山野教育活動的規劃上並不嚴 謹,辦理的時間會因學校其他活動行程而被排擠到,變成有時間就趕快辦 理,缺乏系統性的安排規劃;學生參與的狀況,並沒有分年級參加不同難 度的步道活動,讓學生有選擇,但通常都是不想上課的學生才會選擇參加 活動。整體來說,針對活動時間的安排、參與的分級等都還有進步的空間。

面對推動初期的這些狀況,T01 認為在模組建立之後就要回頭去修正,

要注意循序漸進的原則,故給了以下的建議:

七年級就規劃去爬都蘭山或是阿朗壹古道、浸水營古道,讓七年級去 進行這些活動,讓八年級的學生可以去上向陽山、北大武山,九年級 可以進階到去嘉明湖(擷取自訪談稿 IT012016)。

T03 則是建議應從季節性及難易度做分級制兩方面去改善:

我會希望它除了是程度的分級之外,也要看氣候跟當時學校的狀況,

用時間軸來劃分, 再一個就是用它的程度來劃分,我覺得這樣會比較 好!因為台灣的氣候有些時候真的不太適合去從事登山這樣的活動,

阿朗壹古道跟浸水營古道在某些季節也會封閉;七年級他剛進來,初 階的他必須要去參與,表現不錯的是不是能夠八年級要做進階的課程 一起來參加,我們可以給他這樣的鼓勵,高階的部分就不是每個人的 能力都可以達到,那就可以再去培訓山野教育種子學生這種方式來去 做推展(擷取自訪談稿 IT032016)。

從 103 學年度的山野教育活動開始,嘗試進行分級,建立一個較完善的山 野教育推廣制度,修正後的山野教育活動規劃如下:

49

每學期安排 1-2 次的小型山野活動,1 年辦理一次大型三天兩夜活動。

以全年級學生參加為原則,所以設定上國中七年級的學生,參加阿朗 壹古道、都蘭山等活動,國中八年級騎單車挑戰玉長公路或是壽卡--墾丁—旭海活動,國中三年級以嘉明湖或是北大武山三天兩夜的大型 活動(擷取自訪談稿 IT022016)。

目前,校方規劃第二級步道(都蘭山、阿塱壹古道)為七年級學生主要辦 理校外教學活動的地點,行前課程的部分較為單純,學生體能狀況也能負 荷,可當天來回為最初級的山野體驗。八年級的學生則是規畫單車挑戰活 動,與山野教育的知識、技能學習相關不大,但預期透過單車活動帶給學 生體能上的考驗、學習經驗的體驗與精神層面的提升與山野教育大致相同。

參與七年級的二級步道活動表現傑出及完成八年級的單車挑戰活動者,可 選擇是否參加浸水營古道或向陽山探索,進行更進一步的學習。等級較高 的北大武山及嘉明湖步道則是設定給九年級學生參加,給予更多的學習經 驗與體驗學習,增加個人高峰經驗。

這樣的方式運作了一學年,T01 教師逐步感受到學校山野教育活動秩 序建立,但學生對於活動的參與感和積極度仍未有明顯提升,每次活動出 發前變動的因素仍然存在;針對這樣的狀況,T03 教師建議應該著重在課 程品質的提升,讓學生對活動有期待,也許可以改善。另外,T03 教師提 出可嘗試將山野教育結合校本課程,徹底結合課程進行活動規劃,將山野 教育落實於課程架構中,搭配學分制度為學生設立目標,利用國中三年完 成山野教育基本課程,讓學生對自己有所期待並且主動去增進自己、訓練 自己。截至目前,兩位推廣山野教育活動的第一線教師仍感覺這個模組不 夠成熟,仍有進步的空間。

建構一個完整的教學模組,擔任行政端的 T03 教師這樣說:

前期工作主要是在計畫擬定,時間確定就要計畫擬定跟人員的確認,

還有其他需要的資源確認;中期的部分也說像課程的部分,中期可能 就會開始作課程……;後期的部分,如果說就整個計劃 我們希望透過

50

山野教育能讓孩子對山野更認識,對生命有新的體認,那也透過山野 教育的規劃讓他們了解到,其實你要完成一些目標,你必須做一些準 備,提升他在學習上的高峰經驗增加,大概後期在行政工作上,後期 的部分會比較繁瑣(擷取自訪談稿 IT032016)。

T03 認為所謂山野教育活動的前期應是經費確定、辦理時間確定後,依照 所決議的活動場域進行相關的計畫擬定及課程、人員、資源規劃;中期則 是開始進行課程,包含行前課程、行進間的課程皆屬之;後期則是下山後 的課程、行政端進行核銷及活動成果製作。

有關山野教育活動的經費,負責行政端的教師 T03 說:

像這種計畫性的東西,他並不在我們學校預算裡面,所以經費來源通 常就是要靠外界的資源,但是每個活動辦理最重要的就是經費的部分,

經費預算的多少他會影響到我們的課程要怎麼去規劃(擷取自訪談稿 IT032016)。

執行山野教育第一線的 T01 教師說:

經費的部分主要還是有校長去籌措,透過一些計畫的申請,確定之後,

後續分工就會分配出去,計畫申請的部分主要也還是校長在負責一開 始送計畫的課程內容大概都是大綱嘛,慢慢的透過模組發展,課程內 容就會慢慢充實(擷取自訪談稿 IT012016)。

執行山野教育的活動經費大多以計畫的形式透過申請程序,將經費挹注到 校園之中,計畫的書寫及申請都是由校長負責,一開始計畫內容都是大綱 式的課程,透過每一次的運作,逐漸充實課程內容,建立完整的課程模組。

當經費確定、舉辦日期確定後,要進行的是相關的課程規劃及人力資 源分配;相關課程的規劃包含行前課程、行進課程及活動後課程。課程內 容除依各地點的難易度、地域性的差異準備外,在執行課程的師資分配上,

教師 T01 實際的經驗如下:

這些籌備的部分,我們校內來講,按照我們的分工去安排這些課程,

例如說:我大概都是處理學生處理裝備的部分,所以我就上裝備的課

51

程,有的老師你要負責體能的訓練、有的老師要負責 LNT,基本上就是 一個團隊要進行分工,不然會很累(擷取自訪談稿 IT012016)!

課程內容的部分就由我們的模組慢慢建立起來,除了有老師上課以外,

我們在山上你可以藉由學生們上一些實驗的課程……不管是自然的課程、

人文的課程,對於各個嚮導、協作及登山社團的聯繫管道主要透過山友 間的交流(擷取自訪談稿 IT012016)。

在課程分工上,由校內教師組成教學團隊進行行前課程教學分工,或由面 山學校人才庫中的人員擔任活動講師;更有講師嘗試讓學員自行操作簡易 的實驗課程,由學員擔任講師進行教學課程。講師在課程的準備上,除自 身的專業之外,T01 教師、T03 教師皆會利用網路搜尋,蒐集他所需要的課 程資料再進一步轉化為課程;或是在每一次活動中汲取經驗,有疑問的地 方就詢問人才庫中的講師,這樣的方式是最省事且直接的學習!

除課程分工外,活動的人力配置也是一大重點。教師 T03 在訪談中提 到人力配置如下:

一個總領隊去做整個計畫的統籌,然後再一個副領隊協助執行整個計劃,

如果是學校老師能夠參與,擔任每一個小隊的領隊;再來是後勤單位,他

如果是學校老師能夠參與,擔任每一個小隊的領隊;再來是後勤單位,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