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研究者整理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並對應第一章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

得出的結論如下:

壹、山野教育具體課程內容

檜木國中所推廣的山野教育課程內容安排會針對不同步道的難度,設計不 同的課程,期課程設計內容如下:

一、 行前課程

(一) 各地點的簡介及行進路線概況或登山經驗分享

提供學生對即將進行的山野活動有概念,做好心理準備。

(二) 針對不同的地點進行裝備說明及打包技巧示範

難度較高的大山行程必須攜帶物品數量較多,要學習裝填的技巧 方能使登山包的功能發揮最大,才能舒適、省力的背負。

(三) 登山安全及高山症課程

除給予登山安全準則的概念外,針對不同的地點給予不同的登山 安全建議。

(四) 體能檢測與自我評估

面對不同高度的高山,對體能上的要求也不同;活動過程中自我 評估的能力很重要,要隨時覺察自己的身體狀況,否則很容易造 成自身的傷害。

68

(五) 無痕山林運動

山野教育活動是要讓學生愛護山林,共同守護山林,讓山林永續 發展,所以進入山林前必須安排課程讓學生知道要怎麼做對山林 的影響最小。

二、 行進中課程

(一) 自然生態課程

不同海拔高度的氣溫變化,造成林相的改變,影響動、植物物種 分布的狀況,依沿途所見的動物、植物、林相分布、氣溫變化等 現象進行課程介紹。

(二) 人文地理課程

隨著活動地點的不同,周圍所圍繞的地標也不同,例如:北大武 山、嘉明湖、向陽山區可以講解周圍群山的地理位置,都蘭山可 以看到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以及夾在中間的花東縱谷平原。這 些山區、步道曾經住著什麼樣的人,流傳什麼樣的神話故事,都 是在行進中可以讓學生學習的。

(三) 歷史文化課程

不同的山林活動的族群不同,攀登時就會由嚮導進行該族群的入 山祈福儀式,學生可以從中體驗不同族群的文化。在山裡或古道 上流轉著不同時代的人群,透過這些歷史文物及遺址,學生能加 深對土地及對自身文化的認識。

(四) 野外生活技能課程

進入山林的生活不如平地,許多民生問題都要自己解決,例如:

要如何使用高山瓦斯烹煮食物?要如何處理排遺?這些技能都會 在行進過程中,透過教師的帶領,逐步教給學生。

69

三、 活動後課程

促進學生反思這段旅程之所得,採用心得分享的模式,透過參加成員逐一 分享或是小隊分享,傾聽學員的心聲並適時給予回饋與肯定;或是透過完成證 書的發放,讓學生肯定自己的表現,營造個人的成就經驗。

貳、山野教育推動之操作模式 一、 學校推動歷程

(一) 推動初期概況:

為了建立相關的模組課程,在主題的選擇上偏重較高階的步道,

參與的學生也沒有進行篩選機制。一開始就挑戰較高難度的步道,

且學生參與的意願與動機不強。

(二) 目前推動概況:

1. 第二級步道(都蘭山、阿塱壹古道)為七年級學生主要辦理校外 教學活動的地點,行前課程的部分較為單純,學生體能狀況也能 負荷,可當天來回為最初級的山野體驗。

2. 八年級的學生則是規畫單車挑戰活動,預期透過單車活動帶給學 生體能上的考驗、學習經驗的體驗與精神層面的提升與山野教育 大致相同。參與七年級的二級步道活動表現傑出及完成八年級的 單車挑戰活動者,可選擇是否參加浸水營古道或向陽山探索,進 行更進一步的學習。

3. 等級較高的北大武山及嘉明湖步道則是設定給九年級學生參加,

給予更多的學習經驗與體驗學習,增加個人高峰經驗。

(三) 目前推動概況檢討:

這樣的方式運作了一學年,學校山野教育活動秩序逐步建立,但學生對於 活動的參與感和積極度仍未有明顯提升,每次活動出發前變動的因素仍然存在;

針對這樣的狀況,應該著重在課程品質的提升,讓學生對活動有期待,也許可 以改善。另外,也可搭配學分制度為學生設立目標,利用國中三年完成山野教

70

育基本課程,讓學生對自己有所期待並且主動去增進自己、訓練自己。截至目 前,兩位推廣山野教育活動的第一線教師仍感覺這個模組不夠成熟,仍有進步 的空間。

二、 山野教育活動推動模組

檜木國中所推廣之山野教育活動模組,整體實施步驟如下:

(一) 經費申請:書寫計畫申請相關經費支應活動費用。

(二) 活動前期:召開籌備會,確認所需的人力及資源、著手安排各項 課程及任務分工。

(三) 活動期間:招募參加學員、行進編組及任務分工、各項課程進行、

心得分享或表揚以及器材的清潔保養與歸還。

(四) 活動後期:由行政端進行成果報告書製作及核銷工作。

參、推行山野教育之成果

一、 進行山野教育的動機與評價

(一) 學生

三位同學報名參加山野教育活動的動機都不相同,有的因為同儕、有的是 自己想要參加、有的則是被推薦參加;無論哪一種報名方式,他們都到了山林 的場域中進行學習體驗課程,也給予山野教育活動正向的回應。在訪談分享時 可以看出來符合學生的程度進行教育課程可以帶給學生成功的喜悅,但給予學 生比原本程度再稍高難度的挑戰,完成後不僅同樣可以帶給學生成功的經驗,

在課程體驗及個人內在省思部分會在學生身上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二) 教師

三位教師對於推動山野教育活動都有其推動的動機,主要還是以學生的學 習成長、人格培養為中心,再加上教師個人在教育上的自我精進、個人的自我 挑戰,以及民族文化等面向。整體而言,教師們對於山野教育在學生教育上給

71

予高評價,個人也都有推動山野教育的動機,當這樣的熱血教師群聚在一起,

於是檜木國中的山野教育就這樣推展中。

二、 進行山野教育的難題與困境

(一) 學生

1. 事前準備不充分,沒注意到鞋子太小,導致行進困難。

2. 從小對自己的體能沒信心,對於上山感到懼怕。

受訪者體驗第四級步道的同時,要克服身體上的不適與心理上的 壓力,一旦完成體驗活動就會換得高峰經驗。但學生所遭遇到的 難題其實可以透過行前充分的準備降低困境的發生,例如:事先 試穿雨鞋的尺寸,就能預防上山走到腳痛的窘境;行前每日的運 動累積,體力一定能逐漸提升,做好準備就不怕!

(二) 教師

1. 體力狀況不佳有逐漸走下坡的感覺,但體力的流失可以靠平日保 養減緩,且長久累積的經驗可以讓體力更有效的運用。

2. 課務問題!但一個有經驗的老師,可以妥善安排自己的教學進度,

即便無法進行課堂教學,亦可其他替代方式,對課務不至於造成 過大的影響。

3. 對山野教育活動產生疲乏、停滯不前的感覺,當在工作場域中礙 於某些情形不能使活動辦得更好,於是工作滿意度降低、工作熱 情也降低。回到課程本質做妥善的討論與架構,讓各學科能夠一 同協助設計、執行山野教育課程,使課程變得更豐富,提升整個 團隊的運作效能,自然能擊退疲乏,找回工作熱情。

4. 遇到不對的人、事、時、地、物,應適時做出反應。

5. 推動山野課程時事前準備的時間總是不夠,,這樣的狀況可以透 過工作人員對山野教育操作的熟悉度,縮短山野教育事前準備的

72

期間,但有些東西沒有辦法速成,還是需要按部就班去規畫實踐 比較恰當。

6. 山野教育場域的不確定性因素高;解決場域的不確定性,只有替 代,山永遠在,要有決定不完成的勇氣與智慧。

三、 進行山野教育的改變與成效

(一) 學生

1. 最直接感受的就是對自己體能狀態的提升及肯定。

2. 感受最具體的莫過於體重數字的減輕。

3. 技能方面也有收穫,例如:學到了抽筋的緊急處理步驟及操作經 驗、血氧計的使用還有身體狀況評估的能力。

4. 最重要的是,學生透過克服嚴苛的外在環境所獲得對自我的認識 與肯定。

5. 過去參與的學生會沿路罵髒話、亂丟垃圾、不聽領隊控制,到這 幾年,學生能夠主動淨山、撿拾垃圾下山、觀察周邊夥伴的身體 狀況並適時給予協助等。

6. 經歷山野教育的孩子在班上多少都會散發一些領導才能的,這是 他們回歸學校生活後所觀察到的。

(二) 教師

1. 教師可以透過山野教育去開發自己的學習能力,從外行人到專家 的學習經驗不僅可以為教師個人帶來成就感,也能給學生樹立學 習的典範。

2. 一次又一次的課程操作,教師對於活動規劃、執行計畫都會更加 熟稔,不斷的累積經驗,對於活動的掌握能力增加。

3. 體認到人生有很多面向值得人努力去追求,但也有些事情是盡力 就好,不能強求!

7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