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式進行,採用之研究方法說明如下:

壹、 訪談法

本研究採用引導式訪談法來蒐集個案學校師生間的研究資料,並依此作為 本研究主要之研究資料來源及研究主軸。訪談期間,事先徵求受訪者同意後,

以錄音方式記錄訪談內容,現場輔以筆記或備忘錄紀錄受訪者反應、表情或肢 體語言。訪談資料建立將針對不同受訪者給予不同逐字稿文本編碼,第一個英 文字母為 I 代表訪談紀錄,第二個英文字母作為身分區別(T 代表教師、S 代表 學生),三、四碼為人員編號,後八碼則為受訪日期。如:IT0620150604,即為 實施訪談編號第六號目標教師於 2015 年 6 月 4 日的訪談內容。

貳、 觀察法

本研究另採觀察法,於個案學校進行山野教育期間進行實地觀察紀錄,觀 察個案學校師生山野教育行前準備工作狀況、進行山野教育活動過程以及參與 活動的後續回饋。觀察期間將事先徵詢個案同意,觀察者現場觀察之文字記錄 以及相片紀錄;觀察資料建立將依觀察日期不同予以編碼,第一個英文字母為 O 代表觀察紀錄,第二個英文字母作為身分區別(T 代表教師、S 代表學生), 三、四碼為人員編號,後八碼則為受訪日期。如:OT0620150604,即為實施觀 察編號第六號目標教師於 2015 年 6 月 4 日的觀察紀錄。

32

參、 文件分析法

針對研究主題蒐集相關之正式官方紀錄及非正式個人紀錄;正式官方紀錄 方面,事先取得個案校方同意,蒐集個案相關山野教育之活動公文、計畫成果 及新聞報導等資料;非正式個人紀錄方面,事先取得當事人同意,蒐集當事人 參與山野教育活動所產出之筆記心得及紀錄影像等資料,進行資料分析。

第二節 研究架構

本節依據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結果整理出研究架構中各程序間的關係,提 出研究概念架構圖。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式取向,依此設計研究架構,資料蒐 集將以訪談法、觀察法及文件分析法呈現,資料間具有三角檢證之功能,最後 根據分析成果提出山野教育推動現況之論與建議。本研究架構圖如圖 3-1 所示。

圖 3-1 研究架構圖 山野教育 推動歷程

1. 了解山野教育之內涵 2. 了解山野教育之課程 3. 分析山野教育推行措施 4. 了解推行山野教育成果

結果與討論

結論與建議 文獻

探討

文件 分析

訪 談

觀 察

33

第三節 研究步驟及流程

本研究於 2015 年 7 月開始研擬研究方向及確立主題,8 月份訂定研究問題 並同步進行文獻資料蒐集、探討,同年 12 月份進行研究對象選取及互動策略擬 定,並執行研究計畫內容。2016 年 2 月完成研究對象之訪談、觀察工作,進行 記錄撰寫,同年 5 月完成各項質性資料紀錄並進行資料分析及交叉討論。研究 步驟流程請參照圖 3-2。

圖 3-2 研究流程圖 分析研究資料

論文撰寫 執行研究計畫

蒐集研究資料 研擬研究方向

確定研究主題

擬定研究問題

文獻蒐集探討

選取研究對象 擬定訪談大綱 準

期 醞

運 作 期

處 理 期

34

第四節 研究對象及研究工具

壹、 研究對象

本研究是以臺東縣檜木國中為例進行山野教育推動過程之研究。根據文獻 收集、分析探討,理解有關山野教育之意義、內涵及理論基礎,初步了解個案 學校推行狀況後進而邀請參與研究對象。分別為:山野教育推廣教師 3 名,選 取依據為校方提供推廣教師名單且皆具山野教育課程經驗者;參與山野教育課 程學生 3 名,選取依據為實際參與山野教育課程之學生。

本次訪談對象,教師組皆是參與山野教育的種子師資;T01 實際參與山野 教育活動年資 3 年,現為檜木國中山野教育活動講師及嚮導、T02 實際參與校方 山野教育年資5年,個人登山年資 19 年,現為檜木國中山野教育活動的總領隊、

T03 實際參與山野教育活動 5 年,從小在山上長大與山林關係並不陌生,現為檜 木國中山野活動領隊,負責山野教育活動行政工作。學生組皆是曾接受山野教 育活動的學生;S01 現為檜木國中八年級學生,曾參加校方舉辦的都蘭山校外教 學活動,僅有一次山野教育活動經驗;02 受訪時為檜木國中九年級學生,曾參 加過校方舉辦阿朗壹古道校外教學及兩次北大武山挑戰活動,登山經驗是學生 組受訪者中最多的;S03 受訪時為檜木國中九年級學生,曾參加過校方舉辦嘉明 湖挑戰活動,僅有一次山野教育活動經驗,其挑戰難度比 S01 高。

進行觀察、訪談之前,由研究者以書面方式徵詢研究對象與研究對象之家 長是否同意其子女參加本次研究,同意書內容如附錄二,本研究皆取得研究對 象及其家長同意。

貳、 研究工具

計畫執行過程將使用錄音機、攝影機、照相機等電子器材進行資料蒐集與 紀錄,經研究者整理及歸納分析後,以文字、影像、逐字稿、筆記等呈現資料 紀錄,進而說明所欲研究之現象或所發現之事實。

35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壹、 信度

在量化研究的觀點之下,信度指的是研究結果可以被複製的程度或測量程 序的可重複性(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中的信度強調研究研究結果的一致性、

信賴性和穩定性(歐用生,1989)。為提高信度,本研究採用以下方式:

一、 研究工具協助佐證

除觀察、訪談所產生的紙筆紀錄,輔以錄音、錄影之方式儲存原始資料,

進一步轉化成文字以利進行資料編碼、分析、詮釋與歸納,確保資料的完整性。

二、 共同觀察討論

本研究進行觀察期間,除研究者外,另邀請兩名教師加入觀察行列,觀察 結束後針對彼此所觀察的行為進行討論、澄清疑慮,完成觀察紀錄。藉由觀察 結果的一致性,提高本研究的信度。

貳、 效度

即研究可測量到正確答案的程度(胡幼慧、姚美華,1996)。胡幼慧等人(1996) 及徐宗國(1997)更進一步界定效度是指質性研究中的確實性以及可轉換性;為提 高效度,本研究參考潘淑滿(2003)之著作,採取下列方式:

一、 資料三角檢證

透過觀察、訪談及文件檔案分析等資料比對,可以驗證被研究者所說 的話與所做的事之間是否相關。

36

二、 參與者檢驗

資料蒐集期間,有系統的向受訪者徵詢與資料相關的意見,確認研究 者蒐集之內容與受訪者之本意相符;研究結論初步形成後,也應讓受訪者 檢視,以確保研究的真實性。

三、 蒐集豐富的原始資料

透過詳實的資料紀錄,當研究結論初步形成後,可以再回到原始資料 進行結論檢驗,促進研究結論之完善,提高研究的真實性。

四、 回饋

研究者初步得出結論後,廣泛的與同行、同事和朋友交換意見,聽取 他人的反應及意見,可促進研究者看見不同問題的角度,由不同層面重新 檢驗研究的效度。

第六節 研究倫理

本研究遵守研究倫理,實施研究前將誠實告知參與者有關本研究之目的及 價值,尊重參與者個人意願,所蒐集之檔案資料皆經由參與者親自審閱,以確 保忠實傳達參與者之本意;檔案資料將以編號方式呈現在本研究中,以保護參 與者之個人隱私。本研究參考潘淑滿(2003)之著作,將以下列原則來進行研究與 保護研究參與者,說明如下:

壹、知情同意

本研究尊重研究參與者之個人意願,研究進行前將審慎研擬同意書之內容,

與研究參與者進行充分的說明及溝通,務必使研究參與者了解研究之意義及與 其權利相關的訊息,以利研究參與者自我評估是否有意願參與。尤其本研究須

37

以錄音方式記錄訪談內容,更須事前徵詢研究參與者同意,也應避免蒐集非經 研究參與者同意之個人資料或意見;即使研究參與者已簽署同意書,若研究參 與者想要終止研究關係亦可隨時提出。

貳、隱私保密

本研究屬於實務性質的質性研究,須進入研究參與者的生活中,了解其想 法、信念或價值觀,這些資訊皆是研究參與者私人領域的資訊,研究者應盡力 維護使之不被侵害。於是,本研究對於研究參與者的私人資訊採取保密的原則,

研究實施前主動與研究參與者說明「匿名」原則,研究參與者之姓名或可辨識 其身分的資料將刪除並以代號呈現,以保障研究參與者的隱私。

參、不受傷害

研究參與者實地參與研究,研究者有責任、義務確保其身心舒適,不受壓 力威脅。因本研究需進行觀察、訪談,必須注意現場研究參與者的身心感受,

勿因個人好奇或興趣而偏離主題範圍,強迫研究參與者談論不願談及的事件或 引起其痛苦的情緒;若訪談進行中,研究參與者因談及過往經驗而情緒低落,

無法控制情緒,此時應立即停止訪談並提供參與者適當支持,協助其情緒恢復 始可進行訪談。

研究者須嚴格遵守保密原則,確實實行匿名以確保研究參與者之個人隱私 安全,使之避免傷害。

肆、尊重互惠

本研究涉入研究參與者的生活,且深入了解研究參與者的個人意見及信念,

故強調對研究參與者的尊重與專業互動,以尊重、真誠的態度扮演一名好的傾 聽者,聽取研究參與者的專業經驗與意見分享。

38

第七節 研究者的定位

有外國學者(Bogdan & Biklen)曾歸納質性研究的特性,其中提到:進行質性 研究,研究者不會借重太多外來的研究工具,研究者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研究工 具(引用自潘淑滿,2003)。因此,研究者將自己定位在研究參與者、訪談者、

觀察者、記錄者、資料分析者、報告撰寫者等角色。

研究者參與山野教育活動已有兩年的時間,期間專責處理山野教育的行政

研究者參與山野教育活動已有兩年的時間,期間專責處理山野教育的行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