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中國經濟開放後的金融變革

第一節 改革開放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第二章中國經濟開放後的金融變革

第一節 改革開放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中國自從 1978 年實施經濟改革以來,共經歷五個五年計畫,就計劃特質而 言,是從「計畫經濟」逐漸衍變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改革步驟來看,則 由先農村、後城市﹔先發展私有企業、再帶動國有企業的漸進改革原則;同時改 革的範圍也由從單方面的經濟改革擴大至商業、貿易、投資、金融與稅制多層面 的同步改革。經過三十多年來的發展,中國經濟實力大幅轉強,在 2010 年,中 國 GDP 首度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經濟大國,2012 年 GDP 折合 已達 82,270 億美元,對外貿易總額 38,671.2 億美元,規模位居世界第一大貿易 國,並為美國國債(除美國本國以外)最大債權國。同時在近期的「十二五計劃」

中,中國政府更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試圖將中國由「世界工廠」的角色轉變為「世 界市場」1,並由資金的需求者變成供給者,積極加入國際組織運作,充份突顯 出中國已有可能成為國際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 1978 年底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提出的一條

「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對外開 放的基本國策。這一決策扭轉了中國自 1949 年後逐漸對外封閉的情況,使中國 進入了經濟高速發展時期。

1978 年底,由鄧小平、胡耀邦和趙紫陽三人被並稱為領導中國走向改革開 放的「三駕馬車」,在 1978 年 12 月 18 日至 22 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 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中,作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        

1《經濟學人》周刊在 2009 年 8 月《中國由「世界工廠」變為「世界市場」》文章中指出,中國經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

就必須在「製造業大國」的基礎上進一步成為「服務業大國」。就是說,有必要進行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的 結構轉換。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革開放的決策。鄧小平在這次會議召開前發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 致向前看》的總結講話中提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 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 民,由於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這是一個大政策。」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開端,此次全會以後,中國政府開始 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在 1990 年 12 月 25 日至 30 日中共十三屆七中全會中 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 1992 年 1 月 18 日至 2 月 21 日鄧小平視察武昌、深圳、珠海、廣州、上海並發 表重要的「南巡講話」(後官方改稱「視察南方談話」),講話提出:「不堅持社會 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

「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發展才是硬 道理」。並在 1992 年 10 月 12 日至 18 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中通 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將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基 本路線寫進黨章。1992 年後,改革開放的路線基本確定,中國進入了一個經濟 長期快速成長的階段,「八五」計劃、「九五」計劃、「十五」計劃以至於目前的

「十二五」計劃均得以落實。

改革開放初期,由於中國資金缺乏,因此主要建設資金來源是向外國政府貸 款,之後為發展經濟特區.陸續引進民間資金,並提供如二免三減半等免稅優惠 期,並藉由合作辦廠,學習、吸收國外企業之管理及營銷方法。由此創造了大量 的就業機會,大量的出口加速了對外貿易發展,也強化了國際競爭力。在藉由外 資資金及技術的投入,推動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有效彌補了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 後,中國由開放初期係以勞動密集型的加工項目和賓館、服務設施等第三產業項 目居多,到了 1990 年代中後期,外資投資的重點,已從輕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產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業發展到電子通訊業、汽車製造和化學工業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以至於目 前的銀行、證券及保險等金融服務產業,有效的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以 及促進技術進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總體來講,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由於經濟成長迅速,對外進出口貿易總額由 1978 年的 206 億美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38,671.2 億美元(圖 2-1),年複合成長率 為 16.12%。國內生產總值由 1978 年的 3,548.2 億人民幣成長至 2011 年的 438,853 億人民幣(圖 2-2),產業結構亦發生明顯變化(圖 2-3)。

根據統計,第一產業(農林漁牧)的比重自 1978 年的 28.2%逐年降低,至 2012 年已降為 10.1%。第二產業(工業、製造業)比重大致維持在 41.3%~48.2%區間 同步成長態勢。第三產業(服務業)的增長比重則由 1978 年的 23.9%,成長至 2012 年的 44.6%。另城鎮/農村人均收入亦由 1978 年的 343.4 人民幣/133.6 人民幣 大幅成長至 2012 年的 24,546.7 人民幣/7,916.6 人民幣(圖 2-4)。

在 2010 年,中國 GDP 已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經濟大國,

2012 年 GDP 折合已達 82,270 億美元,對外貿易總額 38,671.2 億美元,規模位 居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並為美國國債(除美國本國以外)最大債權國。

同時在「十二五」計劃中,中國政府更試圖將中國由「世界工廠」轉變為「世 界市場」,並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由 2001 年底推動「走出去」2後,國內企業紛 紛走出中國,在海外以投資、購併方式進行資產、能源及企業投資,2014 年中 國領導人更提出「一帶一路」3 戰略,企圖透過運用主權資金投資東協國家油氣        

2「走出去」戰略始於 1999 年中國政府旨在推動海外投資,中國政府和貿促會制定了相關的政策支持本土企業進行全球 布局,同時發展本國和國際市場。這些政策主要有這五大要點:1.增加中國直接對外投資;2.產品多樣化;3.改善項目 的水平和質量;4.改善本土市場的融資渠道;5.在歐盟和美國市場提升中國公司的品牌。

3中國為進行《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戰略規劃》,簡稱「一帶一路」規劃,在 2014 年 11 月 4 日發起建立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設立絲路基金。其中 「一帶」指向西推進、橫貫歐亞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一路」指向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78 1985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中國歷年進出口貿易總額

資料來源:中

1978 1980 1982 1984

1978 1981 1984

2013 中國經濟概

結構比重變動

2013 中國經濟概

/農村人均所得

2013 中國經濟概

1986 1988 1990 1992

1987 1990 1993 1996

1992 1994 1996 1998

1996 1999 2002 2005

2000 2002 2004

2008 2011

2006 2008 2010 2012

城鎮居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