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將探討教學的意義、教學模式、教學設計及建構主義的教學觀。作為本 研究設計實驗教學的依據。

壹、教學的意義

國內學者黃政傑(1997)提出教學是指擁有特定知識、技能、態度等內容的 人,有意把這些內容傳授給缺乏這些內容的人,為了達成這個目的而建立的互動 關係。藉由教學,課程所訂的學習目標才得以實現。教學活動的核心工作應在於 教導學生如何學習,促進學生從事學習活動,不應把學生當成知識灌輸的容器。

教學的意義可以進一步闡述如下:

一、教學是「教」的活動加上「學」的活動—一方面需要施教者進行「教」的活 動,另方面需要受教者參與「學」的活動。

二、教學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師生互動包含口語和非口語的互動,而其互動型態 是相當多樣的。師生的組織型態在教學情境之中會有不少的變化,不同型態 的師生組織,其教學目標、內容、活動、方法、績效和成本是不同的。

三、教學是學生與教師、教學資源之間的互動—學習不單是師生的互動,也出在 學生和教學資源的互動。教學資源包含書面教材及非書面教材。學生在教師 指導下,與這些教學資源互動,進而產生學習。

四、教學是為達成有價值的學習目標之活動—教學應該是具有特定學習目標的活 動,有價值是指真理、良善和優美,如此才是教學目標。

五、教學是指師生之間為達成有價值學習目標的多樣態互動—達成教學目標的路 徑是多樣態的,最好的教學通常並不是只有一個樣式,教學要素的不同組合,

只要能達到完善的狀態,同樣可以發揮最大的效果。

六、教學是需要妥善計畫相關要素和策略的活動—教學是一個相當複雜的活動,

動、資源、方法、過程、評鑑、回饋的設計和發展,使學習者、教師和各種 教學資源於特定時空中依計畫產生多樣態的互動,進而達成學習目標並不斷 反省改進。

綜合上述而論,各種教學活動的進行必先釐清與確認教學目標,再依據此目 標擬定教學計畫,針對各項目標安排適當的教學資源、流程,藉由學習者、教師 與資源間產生良好的互動,讓整個教學活動發揮最大的成效,才有辦法達成教學 目標。目前的普通物理實驗教學,雖然定有教學目標,但在教學實施計畫上缺乏 適當的安排,導致教學成效不彰,無法確實達成教學目標。以基本交流電路實驗 為例,因實驗內容多且原理太難,加上學生對儀器操作的不熟練,種種因素影響 的結果,最後學生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實驗內容,在操作技能、實驗相關物理 概念學習、解決問題能力、提昇學習興趣等方面的成效不佳。因此研究者擬設計 新的實驗教學模式,並以RC/RL 基本交流電路實驗為例進行實驗教學。

貳、教學模式

教學活動是為達成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應該包含與考慮哪些內容,這可以從 教學模式中找到答案。從事教學工作,都會遭遇到教學應包含哪些要素,這些要 素間的關係如何,以及教學如何運行等事項,這些事項可以統稱為教學模式(黃 政傑,1997)。綜合國內外學者專家的主張(Mager,1962;Levine,1989;Briggs et al,1991;General Physics Company,1983;Reigeluth,1983;引自黃政傑,1997),

任何教學均需要經歷計畫、實施、評鑑和改進的四個階段,其內涵如表 2.1.1 所 示。教學模式中各階段的實施程序,應該視為循環的過程,而且各階段之間應具 有密切的互動關係。至於教學的要素則包含了教學的目標、內容、活動、資源、

學習評鑑、時間和空間。

表 2.1.1 教學模式的內涵

除造成時間與資源的浪費,更會帶來學習無效的後果(Smith & Ragan,1993)。教 學設計是描述教學系統規劃的過程,教學設計者的工作主要是回答下列三個問 題:教學目標、教學策略與方法、評量與修正。

學者以為教學設計的基本假設有下列五項(Gagne,Briggs,Wager,1992):

一、協助個人的學習。

模式(Effective Instruction),如圖 2.1.1 所示。

Reiser 以為教師應知的教學設計原理與步驟有四:(以上引自李宗薇,1997)

一、擬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二、根據所定之教學目標,策劃適當且相關的教學活動。

三、根據教學目標、教學活動,設計發展相符的評量方式。

四、根據上述評量結果,修正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

本研究即以有效教學模式作為教學設計的主要理論基礎,並以前導教學探討 進行教學設計的討論與改進,最後完成實驗教學設計,期能提高教學成效而達成 教學目標。

圖 2.1.1 Dick & Reiser 的有效教學模式(引自李宗薇,1997)

肆、建構主義教學觀

建構主義是一種討論知識論的理論。結合了當代知識社會學和科學的哲學對

「知識的本質」以及「知識的產生與獲得」的解釋,再加上擷取Piaget 和 Vygotsky 擬定

目標

撰寫行 為目標

發展 測試

發展教 學活動

選擇教 學媒體

進行 教學

分析學 生特質 選擇/檢視

修正教學 教材

引自林麗惠,2003):

一、主動原則:強調知識並非由認知主體被動接受而來,而是由認知主體主動建 構而來。

二、適應原則:強調認知的功能是適應性的,是用來組織經驗世界,而不是用來 發現本體性的真實。

三、發展原則:強調知識的成長是透過同化、調適及反思等歷程逐漸發展而成,

後續發展的知識必須植基於先備知識且受限於先備知識。

建構主義教學觀主張知識是建構而來,視學習者為能夠主動建構知識的認知 主體,重視學習者的自然想法與先備經驗,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成長乃是一種「質」

的改變。在教學活動的設計方面,常安排衝突的問題情境發生,一方面鼓勵學生 反省、思辨,另一方面倡導合作學習,認為知識的獲得不僅是個別心智建構的歷 程,也是師生質疑、辯證和協商的社會互動歷程,教師應多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 想法,以及提供機會讓學生充分溝通意見,共同參與互動合作的學習歷程。建構 主義教學觀相當強調情境教學,情境學習是自由的、開放的、合作的情境。在評 量方面,評量的重點在於概念是否轉變以及心理能力是否提昇(甄曉蘭,1997)。 綜合上述言論,教師應該扮演協助學生建構知識的促進者,提供學生建構知 識的鷹架,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創造知識,並藉由小組合作 學習方式,讓學生有機會澄清和精緻化他們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