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如圖 3.1.1 所示。在初步決定研究方向之後,先閱讀相關 文獻資料,經整理分析後確定研究目的,形成研究問題,再依據研究目的發展實 驗教學模式、施測工具,並與同儕教師討論及專家指導,之後選定研究對象,以 準實驗研究法進行研究,最後收集相關研究資料進行分析討論,並撰寫研究報告。

貳、研究設計

本研究以準實驗研究法設計,相關變項說明如下:

一、自變項:

本研究的自變項為教學模式,設計兩種整合式實驗教學模式,其內容如表 3.1.1 所示。研究對象分成A、B 兩組,分別進行整合式實驗教學 I 及整合式實驗 教學II 的實驗處理。

二、依變項:

本研究的依變項為受試者的學習成效及態度,根據受試者的成效測驗前測及 後測分數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分析兩組學生組內前、後測是否有顯著差異。由 整合式實驗教學感受問卷、ELVIS 系統感受問卷瞭解受試者態度。

圖 3.1.1 研究流程圖 擬定研究主題

確定研究目的

形成研究問題

確定研究方法

發展教學模式 設計研究工具

選定研究對象

前測

整合式實驗教學 A 組

整合式實驗教學 B 組

後測及感受問卷

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與討論

表 3.1.1 兩種整合式實驗教學分組

課程次序 整合式實驗教學I (A 組)

整合式實驗教學II (B 組)

一 實驗儀器訓練教學 實驗儀器訓練教學

二 驗證式實驗 引導探究式實驗教學

三 開放式引導探究實驗 (2a 層次)

開放式引導探究實驗 (2a 層次)

三、控制變項:

為了減少其他變因對於本研究所造成的影響,本研究將兩組實驗教學的教材 內容、實驗儀器與教學時間控制保持一致。兩組實驗教學均由研究者擔任,以降 低教師因素的影響。教材主題選定RC/RL 基本交流電路實驗,教材內容均由研究 者依據實驗教學目標、兩組整合式實驗教學法的特性設計實驗內容及實驗記錄單

(請參考附錄三、附錄四)。兩組學生進行的實驗除了第二次實驗因教學法不同而 有不同內容,其餘第一、三次實驗內容均相同。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是以臺灣大學修習同課程普通物理實驗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學生 共有 74 人,其中同一系學生共 70 人,該系課程不包括普通物理實驗,所以此部 分學生在進行實驗教學前均未曾修習普通物理實驗或其他實驗課程;其他外系學 生共 4 人,有 1 人為修過普物實驗及相關交流電路課程,所以此人不列入學習成 效測驗樣本分析,但在ELVIS 系統感受問卷及實驗課程感受問卷部分則將其列入 樣本分析;另外 2 人修過普物實驗,但未修習過相關電路課程,最後 1 人未修過

II(B 組)。學生分組依據是由研究者配合普通物理課程時間,由研究者排定 A、B 兩組的實驗時間,再由學生依自己可以的時間選擇參與的實驗組別。實驗課程分 成A、B 兩組,A 組計有 19 人,B 組計有 55 人,合計 74 人,其中有效樣本為三 次實驗活動均有參與者,所以有效樣本共 67 人。研究對象分析如表 3.2.1 所示。

兩班實驗教學的教師均由研究者擔任,以控制教師影響因素。

表 3.2.1 研究樣本人數統計表(學習成效測驗)

人數 有效樣本(男,女)

實驗教學A 組 19 17(13,4)

實驗教學B 組 55 50(45,5)

合計 74 67(58,9)

分析兩組學生在前測分數的結果,如表所示,實驗組A 組平均分數 4.94 分,

標準差 3.455,實驗組B 組平均分數 3.50 分,標準差 2.816。使用獨立樣本 t 檢 定分析,變異數同質性的 Levene 檢定未達顯著(F=2.537,p=.116>.05),表示 這兩個樣本的離散情形無明顯差別。由假設變異數相等的 t 值與顯著性(t(65)

=1.719,p=.09>.05)來看則未達顯著差異。顯示兩組學生在前測分數上無明顯 差異。

表3.2.2 前測分數組別統計量

實驗組別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前測 實驗A組 17 4.94 3.455

實驗B組 50 3.50 2.816

表3.2.3 前測兩組的獨立樣本t檢定

變異數相等的 Levene 檢定 平均數相等的 t 檢定

F 檢定 顯著性 t 自由度 顯著性 (雙尾)

前測 假設變異數相等 2.537 .116 1.719 65 .090

不假設變異數相

1.554 23.651 .134

第三節 實驗活動設計

表 3.3.2 儀器操作訓練實驗安排

第二次活動依不同實驗類型進行,A 組學生實施驗證式實驗教學,B 組學生實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包括「學習成效前測與後測」、「實驗儀器學習測驗」、「實 驗課程感受問卷」、「ELVIS 系統感受問卷」、「實驗記錄單」等方式來蒐集資料。

以下針對研究工具進行說明。

壹、學習成效測驗前測與後測 一、學習成效測驗前測(附錄六)

為了瞭解學生在實驗教學前的先備知能情形,研究者依據實驗教學目標,編 擬學習成效測驗前測試卷,經學者專家及教授電路學的專任教師審查、指導,編 製 6 題試卷,內容均採填充或問答題型式,必要時請學生補充解釋之,以期能確 實掌握學生狀況。試題分析表如表 3.4.1 所示。

二、學習成效測驗後測(附錄七)

為了瞭解學生在實驗教學後的學習成效,研究者依據實驗教學目標,編擬學 習成效測驗後測試卷,經學者專家及教授電路學的專任教師審查、指導,編製 12 題試卷,內容除了涵蓋前測試卷的主題外,並加入一些與實驗技能相關的試題。

另外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刻意不介紹電容器的阻抗概念,而在後測中安排一道試 題檢驗是否學生能從實驗中建立阻抗的概念(後測第 10 題)。最後並增加一道設 計實驗題,瞭解學生經由三次實驗活動,在設計實驗、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習成效

(後測第 12 題)。試題分析表如表 3.4.2 所示。

貳、實驗儀器學習測驗(附錄八)

為瞭解學生在實驗儀器訓練教學後的學習效果,在第一次活動結束後測驗學 生對ELVIS 操作平台的學習狀況。

參、實驗課程感受問卷(附錄九、附錄十)

為瞭解學生經過整合式實驗教學活動後,對於整合式實驗教學的接受程度,

研究者先編擬問卷內容,並經由專家學者及擔任普物實驗實際教學者審查討論後 完成問卷的編製。問卷採用李克特式五等第量表形式,另外增加 2 題開放式問題。

的充放電性質及頻率響應的實驗,第三部分為整體整合式實驗教學部分。其中A 組與B 組學生在問卷上的第二部分因配合不同實驗教學內容所以有差異外,其餘 內容皆相同。

肆、ELVIS 系統感受問卷(附錄十一)

為瞭解學生對於ELVIS 系統的感受及想法,研究者先擬定問卷題目,並經專 家學者審查後完成內容編製,共有 12 題,包含 1 題開放式問答題。內容分為探討 ELVIS 系統是否能引起學生興趣、學生實際操作 ELVIS 系統時的反應、儀器操作 對實驗的影響、學生對ELVIS 的接受度及意見等。

伍、實驗記錄單

瞭解各組及學生進行實驗的完成程度、實驗結果的正確率、問題的作答情形 及學生學習情形。依據實驗主題編製相關記錄單,另外針對第二次活動,A 組與 B 組學生因實驗環境不同,所以在記錄單上有所差異,且B 組學生多增加個人記錄 單部分。記錄單均在每次實驗課程結束後收回。

表 3.4.1 學習成效測驗前測試題分析表

題號 教學目標及概念 概念層次

1-(1) 瞭解電容電壓、電阻電壓的充放電曲線呈現指數曲線。 知識 1-(2) 電流曲線可以電阻電壓曲線代表。 知識 1-(3) 電阻電壓+電容電壓=電源電壓。 知識 2 瞭解電容器在充、放電瞬間在電路中可視為短路、斷路。 理解 3 電阻或電容越大,時間常數越大,充放電需要時間越長,

圖形有變化。 理解

4 知道時間常數(τ=RC)及當 t>5τ,視為充放電完全。 知識 5 知道可以方波進行充放電實驗及使用方波時的充放電圖

形。 知識

6-(1) 輸入頻率越高的訊號,電容電壓的峰值越小,電阻電壓

的峰值越大。 理解

6-(2) 以交流訊號(正弦波)輸入RC 串聯電路時,電阻電壓 曲線(電流曲線)與電容電壓曲線會有時間上的差異(相 位差)。

理解 6-(3) 低通濾波器:頻率較低時,電容的電壓峰值較大,以電

表 3.4.2 學習成效測驗後測試題分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