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教學反思

在研究進行的過程中,研究者除全心投入課程的設計與改良與觀察學生的 改變之外,課程的進行中發生的困境必須試圖解決,研究者也持續反思這段過 程中自己在教學上的改變,以及對自己而言,教育真正的意義為何。以下分段 說明研究者所見所想:

(一)科技融入教學

對於現在的學生而言,使用科技已經是家常便飯,把電腦或手機的功能加 以利用融入到課程中也是目前常見的方式。網路學習社群平台的建立能提升教 師對學生學習的掌握程度,包含評分、公開學習資訊與即時連絡學生等;把科 技工具當作輔助教材使用,能幫助教師建立情境,讓學生走入課堂。以本研究 而言,使用手機 APP 的社群軟體建立簡易的社群平台供學生與教師之間連絡與 發布資訊,可以解決學生由於分散在各班,無法即時連繫的困境;而電腦計算 工具的使用,能確實使學生減少在數學學習上的窒礙,更用心的體驗數學概 念,在電腦上實作形成統計圖表時,也能讓學生更進入情境之中,體會數學在 生活中的應用。

(二)教師共同備課

研究者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為了更全面的考慮課程,不致因個人思維偏 頗而影響學生學習,邀請了協同研究者共同備課、觀課與議課,期望在討論之 中,能修正研究者的偏見與激發創意。而在此過程中,研究者的確受益良多,

協同研究者不時能提出建議,將原本的課程設計考慮得更周到;如果雙方的理 念相同,更能彼此鼓舞,增加動力。未來研究者想針對數學在跨領域課程當中

86

的實作評量如何融入,想必會更需要各科的教師一同參與課程的共同備課與觀 課來蒐集意見。

(三)教學空間設備

本研究在課程設計之初,便預定在電腦教室讓學生上機操作,而在教室的 商借上出現困難,幸而最後得以解決。這個過程讓研究者反思,若是沒有適合 的教學空間與設備,課程如何執行?研究者認為,教師分析使用空間或設備的 原因後便能夠對課程做出適當調整。以本研究為例,使用電腦的目的是輔助學 生計算,以手機或計算機替代都是方法之一,甚至可以使用查數據表的方式解 決。另外,如能將課程提早設計完成,據以向學校申請經費來增置教學空間或 購買設備,也是解決根本的方法。

(四)時間控制配套

研究者在進行實作評量融入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由於以活動式的課程為 主,非常倚賴事前對學生程度的分析,如果高估學生程度,就很可能會拖到課 堂時間;反之,如果低估學生程度,學生在提早完成學習活動之後,就需要再 安排額外的活動。而其中最棘手的問題是,即使是在數學重修班這樣同質性較 高的班級,每個學生的數學程度還是不盡相同,包括理解題目速度、計算能力 或思考的敏捷性等。於是研究者在實作評量的內容設計上,試著先根據對學生 的掌握來找到一個平衡點,使大多數的學生能恰好跟隨著課堂時間進度完成;

再視情況另外安排額外進階的學習活動給較快完成學習活動的學生,對可能進 度較慢的學生則給予提示或安排較快完成的學生給予指導,互相學習。

(五)學生熱情回饋

在本研究的實施過程中,研究者藉由以實作評量融入數學科的教學,而看 見了很不一樣的課堂風景。平時上課昏昏欲睡的學生,變得開朗起來,積極發 問;平時對數學恐懼或排斥的學生,願意鼓起勇氣,面對數學。這樣的畫面,

對教師而言是珍貴的,這群重修班的孩子願意把自己曾經放棄的數學,再次撿

87

起來重新面對,而且帶著笑容。即使在發展課程的過程中,研究者經常碰到瓶 頸,包括題目怎麼設計才能讓學生願意學習而又符合課程內容,或是時間與空 間的限制怎麼克服等,但每當想起學生上課的專注與笑容,便覺得自己在做的 是有意義的事,自己正在實現對於教育的理想。教師認真給予學生的,學生一 定能感受到,甚至常常會加倍奉還,研究者親身感受到的便是如此。

(六)教師專業成長

研究者能夠順利完成研究的過程,在研究所受到的專業指導是不可或缺的 因素。在回到師大進修研究所之前,研究者便已對本研究的相關議題相當關 切,並打算實行課程研發,但在課程設計的途中遇到困境無法解決,於是前往 進修研究所,期望能得到幫助。在研究所修課的期間,有幸遇到教學研究經驗 豐富的教授們指導,無論是在研究方法、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應用甚至教學理 念與態度上,研究者都有所成長,也因此才能完成此次研究,造福學子。故研 究者認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是很重要的,學生在學習成長的過程,必然也需要教 師的學習成長,才能更進一步以更完整的教學帶領學生學習。

小結

研究者在進行實作評量的課程設計中加入了科技工具輔助,課程施行的過 程中經歷時間與空間安排的困境,也擁有了共同備課的經驗,並在課程施行中 看見學生的改變,這些都是教師成長的養分。如同鄒美婷(2006)在研究中發 現課程的設計到實施,會受限於時間與場地的因素,而經由實施遊戲教學融入 實作評量之策略,可以有效增進教學者之專業知能。

88

8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