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教學設計

(二)教學時間、地點、設備

本研究期程為109 年 3 月 9 日至 109 年 6 月 1 日,利用東部某特殊教育 學校高職部學生正式課程時段進行。介入次數採每週2 次,於週一下午第 1 節課及週五上午第 1 節課實施,每次 50 分鐘,地點在本校律動教室。律動 教室內具一整面牆的鏡子,及電視螢幕,地板為木地板,有數張軟墊。備妥 健康體適能檢測工具於介入前、後使用,介入期使用筆記型電腦連接電視螢 幕,播放動作影片與聲音。

(三)高強度間歇訓練課程設計

實施高強度間歇訓練前、後對學生進行健康體適能的檢測。介入前錄製 動作影片,由研究者示範動作,執行操作20 秒、休息 10 秒的流程影片。

介入期採徒手阻力訓練,以週一下午第1 節課及週五上午第 1 節課執行 共10 週之高強度間歇訓練介入;每一節 50 分鐘內的流程包含暖身 20 分鐘,

動作練習 10 分鐘,4 分鐘執行 8 個動作,剩餘時間收操。每一節課介入時 維持固定的流程,使訓練內容一致。介入過程使用教學日誌,記錄課程中究 參與者的表現,及其他相關的研究過程省思。教學期間對學生的努力及進步 給予社會性增強,並搭配原班原有的增強制度,不額外設計增強系統。

後測於訓練結束後一週,再次測量健康體適能之檢測項目,以了解研究 實施成效,並以問卷方式調查學生對本研究之滿意度。

(四)單節課程之活動規劃

實際執行為期10 週之介入前,利用一節課時間,說明正確姿勢及操作 要點,並示範如何配合動作吸氣、吐氣,避免換氣過度;藉由鏡子讓學生觀 察自己的姿勢是否達到標準。

10 週之介入開始後,每次課程 50 分鐘,於課程前 20 分鐘進行暖身,

暖身活動包含關節活動、肌肉拉筋、動態活動,伸展肌群避免拉傷,加快血 液循環,使身體準備進入接下來的運動。

暖身後,10 分鐘之動作練習,提醒學生操作正確姿勢及八個動作的要 點,讓學生藉由照鏡子自我檢核,調整自己的姿勢。

4 分鐘執行高強度間歇訓練,藉由動作示範影片搭配具節奏感之配樂,

讓學生可以跟著視覺及聽覺提示一起操作動作。老師及教師助理員針對認知 程度的學生給予不同層次的提示,由少至多依序為影片示範、口頭提醒及肢 體協助,提醒學生執行正確的動作姿勢。執行 20 秒第一組動作,休息 10 秒,接著再操作第二組動作,直到八組動作完成,每組動作分述如表3-3。

鼓勵學生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漸進增加速度及次數。

最後,利用剩餘時間,收操舒緩肌肉與心跳,進行緩和活動、伸展肌群,

降低運動傷害。

介入初期以操作正確姿勢為重,介入中、後期視學生體能,鼓勵盡可能 的加快速度與操作次數,盡全力執行動作。

表3-3

八組動作說明

編號 動作名稱 動作指導語

1. 雙腳交叉開合跳 預備動作:站姿,雙手自然垂下

開始動作:向上跳時,雙手打開向上交疊,雙 腳同時跳起;落地雙腳打開,雙手向兩側水平 平舉。

2. 馬步膝下拍手 預備動作:雙腳向左右兩旁張開,臀部下蹲至 膝蓋高度。

開始動作:維持預備位置,腰向右彎雙手在腿 下拍手;接著換至左邊。左、右兩邊交替拍手,

維持蹲馬步姿勢。

(續下頁)

3. 爬蟲式 預備動作:臉朝地面,手掌在腳尖前撐地,身 體呈倒V 字型,雙腳與肩同寬。

開始動作:雙腳不動,雙手支撐身體,向前爬 至平板式,再爬回倒V 字形。

4. 抬膝跑 預備動作:雙手平舉至胸口高度,平行地面,

雙腳站姿與肩同寬。

開始動作:雙腳交替原地跑,右腳抬高盡可能 碰至雙手高度,右腳放下換左腳抬高。

(續下頁)

5. 蜘蛛人 預備動作:臉朝地面,雙手手掌、雙腳撐在地 面,呈平板式。

開始動作:右腳彎曲,右膝由外側向前彎盡可 能觸碰右手肘,觸碰後右腳回原位,換左腳彎 曲,盡可能由外向前彎碰觸左手軸,左右腳交 替。

6. 平板式 臉朝地面,雙手手掌支撐在腋下處,雙腳腳尖 撐地,背、臀與腿的高度一致。腹部出力,與 雙手雙腳共同支撐全身。

(續下頁)

7. 船式 預備動作:面朝天花板躺在地面,雙手置於身 體兩側,雙腳合攏伸直平放於地面。

開始動作:雙腳伸直向上抬約45 度,上半身抬 離地面,腰部挺直,身體與大腿呈V 字形,雙 手伸直向前抬與地面平行。腹部持續出力。

8. 波比跳 預備動作:臉朝地面,呈平板式。

開始動作:雙腳向前跳至雙手中間,接著雙手 舉高向上跳,跳回原地蹲下雙手撐地,最後雙 腳向後跳至平板式的姿勢。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