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 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 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Copied!
8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劉明松 博士

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 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研究生:張晏慈 撰

中華民國一○九年八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 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研 究 生 :張晏慈 撰

指導教授:劉明松 博士

中華民國一○九年八月

(4)
(5)
(6)

謝誌

歷經三年,一邊工作一邊進修,現在終於把論文寫完了。真的很感謝身邊曾 給予我鼓勵與幫助的師長親友們,讓我能順利完成學業。

感謝我的家人,這三年來父母兄姊總是支持並鼓勵我,有了你們的支持,我 才能回到家能有放鬆、喘息的休息空間,不須再額外分神顧慮其他瑣事,得以養 精蓄銳,專心完成學業。

感謝我的論文指導教授劉明松老師,在學術上的悉心指導與平時溫暖的鼓勵,

讓我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學習成長,順利地完成論文。也感謝張勝成老師、魏俊 華老師、陳志軒老師及王明泉老師,給予許多寶貴建議,獲益良多。

感謝我的同事們,筱郡主任與玲姊在公務上的協助,讓我能專心進修。論文 前輩儀婷每月的進度提醒與點心鼓勵,讓我既期待新的月份到來卻又矛盾的希望 新的月份永遠不要到來。論文路上團戰不孤單,謝謝偉傑提議一起留下來打論文,

我的論文計畫才能及時提交。

感謝我的同學們,筱君、筱玫、怡鈞、璿芳、子敏、欣茹,很高興能跟你們 一起學習,不管是去參訪、做報告或寫論文,只要有需要幫忙的地方你們都義不 容辭,有你們當最強大的隊友,真的很幸運。

這一路走來受過很多貴人的幫助,也很感謝大家的提攜照顧。完成論文後,

有很多想嘗試、體驗的事情,期許自己帶著這段時期學到的知識與經驗,在新的 階段體驗更多美好的事物。

張晏慈 謹誌 民國一○九年八月

(7)

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健 康體適能之影響

作者:張晏慈

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的影響。

以東部某特殊教育學校之高職部11 年級 8 名智能障礙學生為研究參與者,採準 實驗研究之前後測設計,以高強度間歇訓練介入10 週,每週 2 次,每次 50 分鐘。

於介入前及介入後測量學生健康體適能在肌肉適能、心肺適能、柔軟度、身體組 成等4 項數據變化,與介入後之學生滿意度,探討介入成效。

研究結果如下:

一、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之「肌肉適能」有成效。

二、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之「心肺適能」有成效。

三、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之「柔軟度」有成效。

四、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之「身體組成」降低體脂率有成效。

五、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對參與本高強度間歇運動訓練感到滿意,唯對主動運動的 意願滿意度偏低。

關鍵詞:高強度間歇訓練、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

(8)

A Study The Effects of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on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Chang yen-tzu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on the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The subjects are eight vocational 11th grade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in the special school in the Eastern Taiwan. The study method adopts a back-and-forth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he intervention time of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is about to take 50 minutes per time, twice a week in total 10 weeks. The participants’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such as muscular fitness, cardiovascular endurance, flexibility, and body composition are measured to compare with the changes in before and after exercise intervention.

The findings are:

1.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as an effect on muscular fitness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2.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as an effect on cardiovascular endurance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3.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as an effect on flexibility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4.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as an effect on reducing body fat percentage (BFP) in body composition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5.The participant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participation in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but with low satisfaction on active intention to exercise.

Keywords: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9)

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 ii

表次... v

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智能障礙者之身心特質 ... 7

第二節 智能障礙者體適能之成效與相關研究 ... 11

第三節 高強度間歇訓練之意涵與健康體適能關係之相關研究 ...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3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 2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25

第四節 教學設計 ... 30

第五節 研究實施流程 ... 37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1

第一節 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的影響 ... 41

第二節 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對高強度間歇訓練之滿意度 ... 5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53

第二節 建議 ... 54

第三節 研究限制 ... 56

參考文獻... 57

(10)

壹、中文部分 ... 57

貳、英文部分 ... 62

附錄... 66

附錄一 同意書 ... 66

附錄二 滿意度問卷 ... 67

附錄三 測驗紀錄表 ... 68

附錄四 教學日誌 ... 69

附錄五 教育部體適能常模對照表 ... 70

附錄六 衛生福利部健康體能參考值 ... 73

(11)

表次

表2-1 運動介入對智能障礙者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 13

表2-2 高強度間歇訓練運動介入對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 19

表3-1 學生基本資料 ... 24

表3-2 介入方案 ... 30

表3-3 八組動作說明 ... 33

表4-1 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實施高強度間歇訓練之肌肉適能(肌力)前、後測結果 42 表4-2 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實施高強度間歇訓練之肌肉適能(瞬發力)前、後測結果 ... 42

表4-3 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實施高強度間歇訓練之心肺適能前、後測結果 ... 45

表4-4 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實施三分鐘登階前、後測指數比較(N=8) ... 45

表4-5 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實施高強度間歇訓練之柔軟度前、後測結果 ... 46

表4-6 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實施高強度間歇訓練之身體組成前、後測結果 ... 48

(12)

圖次

圖3-1 研究架構 ... 23

圖3-2 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動作示意圖 ... 25

圖3-3 立定跳遠動作示意圖 ... 26

圖3-4 三分鐘登階測驗動作示意圖 ... 27

圖3-5 坐姿體前彎之測量方式 ... 27

圖3-6 坐姿體前彎動作示意圖 ... 28

圖3-7 TANITA 體脂肪計 ... 28

圖3-8 研究設計 ... 30

圖3-3 研究流程圖 ... 38

圖4-1 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前、後測變化量 ... 43

圖4-2 立定跳遠前、後測變化量 ... 43

圖4-3 坐姿體前彎前、後測變化量 ... 47

圖4-4 身體組成各項變化量 ... 48

圖4-5 滿意度統計 ... 50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章首先敘述研究背景與動機,之後說明研究目的與問題,接著呈現本研究

的重要名詞釋義,以說明研究之內容。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政府透過各種管道鼓勵民眾參與運動,在運動樂活的風氣下,培養運動興趣 與習慣顯得格外重要。

教育部為了提升國民之運動知能、興趣與習慣,持續推動各項運動計畫。例 如:1998 至 2003 年「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以「三三三計畫」,推廣每週 至少運動三次,運動;每次至少三十分鐘;運動後心跳達一百三十下(教育部,

2016)。2004 至 2009 年「推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提出 333 再升級,

每週要運動3 至 5 次;每天進行 30 分鐘的動態生活;並且搭配健康體位與飲食;

藉由辦理「活力學校課間操創意大賽」,推廣運動觀念(教育部,2016)。2007 年 開始辦理「體適能納入升學計分推廣計畫」,配合十二年國民國民基本教育免試 多元入學管道,2016 年有 11 個就學區將健康體適能納入免試入學超額比序採計 項目(教育部,2016)。2013 年「SH150 方案」S、H 分別代表 Sports、Health,推 動「學生每週在校運動150 分鐘方案」,除了體育課外,其他的課餘時間每週運 動時數達150 分鐘(教育部,2015)。

教育部體育署(2020)之統計報告「107 學年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可 知,國小、國中、高中職及大學學生對於學期中的運動時間不足性相比,高中職 學生認為最不足夠。同時,該報告顯示,支持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的原因主要是 健康因素,其次是成就感;阻礙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的原因主要是「時間」因素,

其次是場地。調查結果顯示學生了解運動可以提升健康,獲得成就感,使其願意 參與運動;但也因為時間、場地不足,導致無法參與體育活動。

(14)

身心障礙者的休閒活動多屬靜態(姚翕雅、高桂足,2013)。在沒有人提醒或 制止的情況下,偏好高熱量飲食,易攝入過多的熱量,且不會主動從事額外活動 以消耗熱量、提升心肺耐力,導致許多學生體重過重,或體能不足以維持長時間 的久站與肢體操作任務。

智能障礙者在認知、生活自理、行動、語言溝通、社會人際、情緒行為及學 習等能力上都相較於同年齡者有顯著困難(教育部,2013)。障礙程度愈重或伴隨 其他致障因素者,其身體動作與健康相較同儕產生很大的落差(侯堂盛、任秀林、

侯均穎,2009)。智能障礙者的動作能力及肌耐力會影響其社會互動的機會(陳怜 佑、陳益民,2009)。上述皆可能阻礙智能障礙者參與體育活動的原因。此外高 職智能障礙學生就業之工作條件多數需要走動、搬運、站立等四肢活動及體力要 求(吳劍雄、陳靜江,2007)。因此,如果能讓智能障礙者習得運動的技能與培養 運動的習慣,將能促進其適應社會與就業的能力。

高強度間歇訓練(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IT)是一種可在短時間內,

以高強度運動中間穿插短暫的休息,反覆執行數組,獲得較佳效果的運動方式(李 柏均、林貴福,2011;成和正、陳志誠,2015;謝丞皓、王信民、陳燕修、吳明 灝,2018)。相關研究顯示高強度間歇訓練能提升有氧適能(龔琪涵,2018;Tabata, Nishimura, Kouzaki, Hirai, Ogita, Miyachi , & Yamamoto, 1996 ; Daussin et al., 2008 ; Sijie, Hainai, Fengying, & Jianxiong, 2012)、代謝能力(Perry, Heigenhauser, Bonen, & Spriet, 2008)、改善心臟功能(Wisløff, Ellingsen, Kemi, 2009)、降低體脂 肪(王錠堯、楊孫錦、李文志,2017;龔琪涵,2018;吳炫政、劉宏祐、蘇俊賢,

2020;Trapp, Chisholm, Freund, & Boutcher, 2008;Sijie et al., 2012)等益處。

研究者參與高強度間歇訓練已有2 年,在參與訓練過程中能感受到自身體適 能的改善。在特殊教育學校任教期間,觀察到學生對運動技能及規則的理解有困 難;再者,學生的肢體協調、柔軟度及體能狀態時常成為阻礙其參與運動的原因。

因此,研究者希望藉由教導高強度間歇訓練,提升學生之體適能,增進參與體育 活動的動機。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上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節研究目的探討高強度間歇訓練以徒手訓練 方式,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在健康體適能的成效,以下為研究目的與代答問題:

一、研究目的

(一)探討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成效。

(二)探討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對本高強度間歇訓練課程之滿意度。

二、研究問題

(一)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成效如何?

1.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肌肉適能」的成效如何?

2.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心肺適能」的成效如何?

3.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柔軟度」的成效如何?

4.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身體組成」的成效如何?

(二)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對參與本高強度間歇訓練之滿意度如何?

(1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之相關名詞包括高強度間歇訓練、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茲解 釋如下。

一、高強度間歇訓練

高強度間歇訓練(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是一種在短時間內,

以高強度的運動搭配間歇休息的方式,以達到較高的心肺適能訓練及代謝效果 (林俊達、涂瑞洪、謝宏昇、黃獻宗,2017;Gillen, & Gibala, 2014)。

本研究實施方式採徒手阻力訓練。徒手阻力即是利用自己身體的重量作為負 重,較適合運動量不足的初學者。徒手阻力訓練不須操作額外的設施設備,施作 過程方便、簡易(巫信昌、翁誌誼、陳樹屏,2015)。阻力訓練可增進骨骼健康、

預防骨質疏鬆(蔡政霖,2007;Faigenbaum, Pikosky, Rodriguez, & Westcoot, 2002)。

本研究採徒手阻力方式實施高強度間歇訓練,分別是雙腳交叉開合跳、馬步 膝下拍手、爬蟲式、抬膝跑、蜘蛛人、平板式、船式及波比跳,共執行八組動作,

每組動作持續20 秒,動作之間休息 10 秒,每次訓練時間共 4 分鐘。

二、高職智能障礙學生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教育部,2013)所訂之智能障礙,指其智 能發展較同年齡者明顯遲緩,且在學習及生活適應能力表現上有顯著困難。其鑑 定基準如下:

(一)心智功能明顯低下或個別智力測驗結果未達平均數負二個標準差。

(二)學生之生活自理、動作行動、語言、社會互動與情緒行為或學科學習之 表現有顯著困難情形。

本研究所稱之「高職智能障礙學生」為目前就讀東部某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 特教班,且經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鑑定為智能障礙之八名學生。

(17)

三、健康體適能

體適能依謝錦城(1998)之定義與分類可分為運動體適能與健康體適能。本研 究目的為促進學生健康與預防疾病,屬於健康體適能之內涵,非屬為獲得運動獎 項之運動體適能。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2015)說明體適能是身體適應生活與 環境的能力,具備好的體適能,才能促進健康,具備好的體力與免疫力,預防疾 病並支持從事日常工作、學習等活動。

楊碧霞與蘇俊雄(2014)及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2015),說明體適能的四個 要素分述如下:

(一)肌肉適能:良好的肌肉適能可促進健康、預防傷害並提高工作效率。分 為肌力與肌耐力,肌力指肌肉對抗某種阻力時,一次收縮所能產生的最 大力量。肌耐力指肌肉持續使用某種肌力時,能持續用利的時間或反覆 次數。瞬發力指身體在短時間之內所能產生的最大動力。肌耐力與肌力 可以「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檢測,瞬發力以「立定跳遠」檢測。

(二)心肺適能:指個人的肺臟與心臟,將氧氣輸送到組織細胞加以使用的能 力。心肺適能較佳者,能持續較久的運動不易太快疲倦,也可以使我們 工作時間更久,更有效率。心肺適能以「三分鐘登階測驗」檢測。

(三)柔軟度:指關節所能伸展的最大活動範圍,以「坐姿體前彎」檢測。

(四)身體組成:測量身高、體重及體脂率來測量身體組成。

本研究所謂之健康體適能,即依據上述健康體適能之定義,與體育署體適能 四個要素,分為以下五項檢測項目,探討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之 影響:

(一)肌肉適能:

1.肌力與肌耐力:以「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檢測。

2.瞬發力:以「立定跳遠」檢測。

介入後,前述兩項檢測項目中,半數或逾半數學生之後測數值高於前測 數值,則視為有成效。

(18)

(二)心肺適能:以「三分鐘登階測驗」檢測。介入後,採相關樣本 t 檢定,

顯著性p<.05 視為有成效。

(三)柔軟度:以「坐姿體前彎」檢測。介入後,半數或逾半數學生之後測數 值高於前測數值,則視為有成效。

(四)身體組成:以「身高體重機」及「體脂計」測量。介入後,半數或逾半 數學生之後測數值高於前測數值,則視為有成效。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首 先呈現智能障礙者之身心特質;接著探究智能障礙者體適能之相關研究;最後討 論高強度間歇訓練與健康體適能關係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智能障礙者之身心特質

一、智能障礙者之認知與動作能力

我國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說明智能障礙者在智力及學習 與適應行為方面較同齡者有顯著的落後,使其認知學習、語言溝通、情緒表達與 行為表現、生理動作、適應能力等領域產生困難。

智能障礙者之身心特質,整理陳麗如(2007);陳正奇、黃瓊慧、鄭文義(2009);

王文宜、陳靜妙(2013),分別說明之:

(一)認知學習

1.認知能力有限:智能障礙者在理解抽象概念、邏輯推理及問題解決等 方面有其限制,難以從口頭說明即能理解概念,需要具體實物或實際 操作才能理解。

2.注意力不佳:智能障礙者通常容易受外在刺激而分心,無法同時注意 多個關鍵資訊,或者容易注意不相關的事物,外界的風吹草動都可能 使其轉移注意力,進行其不感興趣的任務時更為明顯。

3.記憶力及訊息處理困難:智能障礙者接收到訊息時,較難對訊息有效 率的分類、組織、抉擇並輸出,因此容易遺漏關鍵的資訊,無法作出 適當的決定。多步驟的指令或任務也容易混淆或遺忘,需要步驟化反 覆練習或使用提示策略增進記憶。

(20)

4.學習動機低:智能障礙者的學習動機較低,較少主動學習或積極解決 問題,有些更容易因為過去的失敗經驗,使其對學習新事物產生負面 或抗拒的想法,缺乏信心。

5.外控依賴:因智能障礙者普遍對自己缺乏信心,遇到挫折,容易放棄,

時常依賴外界提供協助或增強,例如一定要他人陪伴才願意表現目標 行為或需要持續鼓勵才會專注在目前的任務上。

(二)語言溝通

智能障礙者在語言的表達與理解均較同年齡者落後,例如表達上詞 彙量低、無法以長句敘述事情;理解上,無法理解詞語的意思、聽不出 重點或隱含的意思;對話時,無適當的溝通策略,造成反覆提問相同問 題或話題無法擴展。同時也容易有構音的問題,使他人無法聽懂其所要 表達的意思。

(三)情緒表達與行為表現

1.不當的情緒表現:智能障礙者可能因表達、理解能力有限,不知該如 何表達自己的感受或需求,不知道如何紓解情緒,容易以暴怒、哭鬧 或大叫等方式表達。或習得不當的表達方式表現其情緒。

2.不理解社會規範:智能障礙者對訊息理解有限,高層次思考有困難,

因此容易因不理解社會規範或經他人教唆而表現不當行為。

3.人際關係不佳:智能障礙者因學習上的困難,社交互動技巧不佳,同 時也可能因其生活自理能力不佳,難以獲得同儕認同融入群體。

4.自我中心:智能障礙者認知理解的限制,使其難以從他人的角度同理 感受,較難理解他人行為所表達的意圖,使智能障礙者容易表現出只 顧自己、不顧他人的行為。

(四)生理動作

智能障礙者之知覺動作較慢,平衡感、肢體協調與動作控制不佳,

認知能力的高低也會影響智能障礙者理解並表現動作的能力,認知功能

(21)

輕微缺損者,可在陪伴下從事簡易的動作;嚴重缺損者雖生理能力可以 支持其操作動作,但認知上卻無法理解如何使力或擺出正確的姿勢,甚 至無法於斜坡或不平的地面行走。

(五)適應能力

1.生活自理能力不佳:智能障礙者因學習能力、理解、動作控制不佳,

缺乏知覺動作的能力,使其無法整合各感官的刺激,作出適當的反應 與行動,影響生活自理的能力。輕度智能障礙者經由訓練與提供支持 策略後,能有較佳的社會適應與生活自理表現;中度至重度者,則需 要旁人協助或提醒,才能有較好的品質。極重度者則極可能無法獨力 完成如廁、進食、清潔等任務,生活大小事皆需要人協助。

2.遷移類化能力受限:智能障礙者所學習的內容,常難以應用到其他的 情境中應用,例如學會原地雙腳向上跳,卻無法單腳向上跳。

綜上所述,智能障礙者認知能力不佳,語言理解與表達具有困難,注意力、

記憶力等訊息處理能力不佳,導致學習動機低、缺乏自信。動作控制、協調或平 衡能力不佳,影響其生活自理能力,學習與類化能力受限,也會使他們無法因應 環境的不同而作調整。

因此在參與體育活動時,智能障礙者可能因為不理解體育活動的規則,動作 操作的步驟記不清楚,導致認為自己學不會而不願意持續參與;平衡或協調能力 不佳,無法知覺自己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動作,或不曉得身體肌肉該如何出力、支 撐,導致其無法獨立執行動作。

二、智能障礙與其他障礙

自閉症光譜障礙與智能障礙約有 25-50%的共病機率,機率依認知障礙的定 義與評估方式而有變化(徐如維、章秉純,2017)。腦性麻痺因中樞神經損傷,也 會有認知學習上的困難,約有50%合併智能障礙(郭煌宗,1989)。

智能障礙及其他多種障礙因素加乘,使其面臨更複雜的挑戰,當認知能力愈 低,所需要提供的支持及介入則愈高。因此,本研究在設計高強度間歇訓練時,

(22)

會考量學生的障礙程度與所需要的支持協助量,適時調整學生的達成目標。而在 教學介入時,實際操作並輔以口頭說明,利用鏡面反射讓學生利用視覺回饋調整 自己的姿勢,以影片示範及音樂提示之多元感官的刺激,讓學生能利用學習的優 勢管道習得動作技能,並依狀況學生簡化動作,使其以力所能及的方法共同參與 活動。

(23)

第二節 智能障礙者體適能之成效與相關研究

對於智能障礙者而言,規律的身體活動能維持生理機能並預防二度病變,是 增進健康適能的主要方式,因此以下探討體適能的內涵及適合智能障礙者的運動 設計。

一、體適能的成效

體適能是指身體適應生活與環境的能力,具備好的體適能,才能促進健康,

具備好的體力與免疫力,預防疾病並支持從事日常工作、學習等活動(教育部,

2015)。相較於被動的疾病治癒,運動更能積極的提升健康,利用體適能檢測,

瞭解自己所缺乏的機能並培養持續運動的習慣(林金定、張佑宇,2008)。

智能障礙者則可能因先天協調能力差,認知學習能力不佳,導致不具備適當 的運動技能,缺乏規律的運動,體能不佳,加上營養攝取過剩則可能導致肥胖風 險、糖尿病及相關心血管疾病(林金定、張佑宇,2008;林珊如、潘正宸,2012)。

智能障礙者的健康危險因子比一般人高,健康需求也比一般人多,但智能障礙者 可能會因為自己內在的障礙、環境、溝通能力、照顧者補償心理、缺乏合適的體 適能檢測工具等因素,阻礙其參與健康體能活動(王文宜、陳靜妙,2013;林金 定、張佑宇,2008;周俊良、陳張榮,2012)。

運動介入能提升智能障礙者之體適能表現,如心肺耐力、身體組成、肌力與 肌耐力、平衡力、動作技能可獲得改善 (陳正奇等人,2009;陳怜佑、陳益民,

2009)。並且有效訓練動作技能、空間、平衡、方向感、動作協調與專注力等能 力,協助智能障礙者提升健康(朱惠娟、林秀錦、陸莉、黃玉枝,2000)。

研究者整理2010 年至 2020 年運動介入對學齡智能障礙者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如表2-1 所示。

介入之運動項目多元,有快走(鄭詠蔚,2010)、斜坡道健走(龔玉華、佘 永吉,2016)、路跑(姚翕雅、高桂足 2013)、瑜伽(商執中,2017)、飛盤(王 文君,2013)、極低量高強度間歇訓練(古沛儒,2019)、健身運動(黃詩婷,2014)、

(24)

交叉循環運動(楊毓芬,2015)、健身拳擊(彭盈方,2020)、直排輪(鍾宜橋、

許柏仁、潘倩玉,2016)、彈跳床(管麗屏,2017)、迷你網球(林彥良,2017)、

跆拳道(林韋如,2017)、敏捷梯(陳宜芊,2017)、跳繩(陳怡均,2016;簡廷 倚,2018)、TRX 懸吊訓練(吳鈺婕,2018)、Kinect 遊戲機體感運動(莊韻潔,

2014;黃任閔、涂湘玫、胡巧欣、吳一德、呂謙,2015)等。

介入之教育階段自國小至高中職,介入對象以高中職生占多數,達52.6%;

國小次之,佔26.3%;國中最少,佔 21.1%。

介入週數最少8 週,最多 24 週。介入頻率有每週 1 次至每週 5 次。每次介 入時間從20 分鐘至 100 分鐘。

研究結果, 可提升心肺適能的研究共 14 篇,分別為飛盤、路跑、健身運動、

Kinect 遊戲機體感運動、交叉循環運動、複合式直排輪、斜坡道健走運動、迷你 網球、敏捷梯、瑜伽、樂趣化跳繩運動方案、極低量高強度間歇訓練、健身拳擊 等運動介入。

可提升肌肉適能的研究共 15 篇,分別為飛盤、路跑、健身運動、Kinect 遊 戲機體感運動、交叉循環運動、跳繩、斜坡道健走運動、迷你網球、敏捷梯、瑜 伽、彈跳床、TRX 懸吊訓練、樂趣化跳繩運動方案、極低量高強度間歇訓練、

健身拳擊等運動介入。

可提升柔軟度的研究共 14 篇,分別為快走、飛盤、健身運動、Kinect 遊戲 機體感運動、跳繩、斜坡道健走運動、迷你網球、跆拳道、敏捷梯、瑜伽、彈跳 床、樂趣化跳繩運動方案及健身拳擊等運動介入。

可提升身體組成的研究共 6 篇,分別為 Kinect 遊戲機體感運動、交叉循環 運動、跳繩、斜坡道健走運動、瑜伽、樂趣化跳繩運動方案等運動介入。

對於智能障礙者而言,因其生理功能不佳、活動量不足,與一般人相比容易 有體力不濟、肥胖或衍生相關疾病的狀況,如能以運動介入,將對其身體健康帶 來助益。

(25)

表2-1

運動介入對智能障礙者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運動介入 教育階段 研究人數 介入週數/頻率/

時間 研究結果

鄭詠蔚

(2010) 快走 國小

12 人 (實驗組 6 人;控制組

6 人)

15 週/每週 5 次/

每次30 分鐘 柔軟度顯著提升

王文君

(2013) 飛盤 國小 6 人 12 週/每週 2 次/

每次40 分鐘

體適能皆提升,

肌耐力和瞬發力 顯著提升

姚翕雅 高桂足

(2013)

路跑 高職

40 人(實驗 組20 人;控

制組20 人)

16 週/每週 3 次/

每次50 分鐘

肌力與肌耐力、

瞬發力、心肺適 能跑走顯著提升

黃詩婷 (2014)

健身運動 (慢跑、平 衡木、滑 板車、桌 球擊球和 足球運球 射門)

國小 2 人 8 週/每週 3 次/

每次40 分鐘

柔軟度、肌耐力 和心肺適能表現

提升

莊韻潔 (2014)

體感式電 玩遊戲 (Kinect 遊

戲機)

國中 3 人 24 週/每週 3 次/

每次50 分鐘

柔軟度、肌力與 肌耐力、瞬發力 及心肺適能表現

提升

黃任閔 涂湘玫 胡巧欣 吳一德

呂謙

(2015)

感覺運動 遊戲 (Kinect 遊

戲機)

國小 2 人 8 週/每週 2 次/

每次40 分鐘

身體質量指數、

心肺適能、肌 力、肌耐力、柔 軟度有顯著提升

(續下頁)

(26)

研究者 運動介入 教育階段 研究人數 介入週數/頻率/

時間 研究結果

楊毓芬 (2015)

交叉循環 運動 (15 趟上 下樓梯訓 練、50 次 仰臥起 坐、15~20 分鐘有氧 健身器 材、連續

3 次雙腳 跳躍15

趟)

13 至 19 歲學生 (國中、高

職)

28 人(實驗 組14 人;控

制組14 人)

12 週/每週 5 次/

每次50 分鐘

體重、身體質量 指數與體脂肪重 下降;心肺適 能、動態平衡與 肌耐力顯著提升

鍾宜橋 許柏仁 潘倩玉

(2016)

複合式直

排輪 高職

42 人(實驗 組21 人;控

制組21 人)

12 週/每週 2 次/

每次60 分鐘

心肺適能顯著提 升

陳怡均

(2016) 跳繩 高職 8 人 12 週/每週 2 次/

每次50 分鐘

身體組成、柔軟 度、肌耐力具有

顯著效果

龔玉華 佘永吉 (2016)

斜坡道健

走運動 高職

30 人(實驗 組15 名;控

制組15 名)

12 週/每週 2 次/

每次30 分鐘

肌耐力及心肺適 能的成績均達顯 著水準。身體質 量指數、柔軟度 及肌力後測皆較 前測成績進步。

林彥良

(2017) 迷你網球 國中 3 人 10 週/每週 1 次/

每次90 分鐘

柔軟度、心肺耐 力、肌耐力有介 入成效與保留成

效 林韋如

(2017) 跆拳道 高職 20 人 8 週/每週 3 次/

每次50 分鐘

柔軟度及雙側協 調能力顯著提升 陳宜芊

(2017) 敏捷梯 國中 18 人 12 週/每週 2 次/

每次45 分鐘

柔軟度、肌耐 力、心肺耐力及 瞬發力顯著提升

(續下頁)

(27)

研究者 運動介入 教育階段 研究人數 介入週數/頻率/

時間 研究結果

商執中

(2017) 瑜伽 高職 15 人 12 週/每週 2 次/

每次50 分鐘

身體組成、肌肉 適能、柔軟度、

心肺適能顯著提 升 管麗屏

(2017) 彈跳床 高中

12 人(實驗 組6 人;控

制組6 人)

10 週/每週 3 次/

每次50 分鐘

下肢肌力與腹部 肌耐力、柔軟度 與平衡能力有效

提升 吳鈺婕

(2018)

TRX 懸吊

訓練 高職

15 人 (實驗 組7 人,對 照組8 人)

8 週/每週 3 次/

每次45 分鐘

核心肌肉適能-腹 肌肌力及背肌肌

耐力顯著提升

簡廷倚 (2018)

樂趣化跳 繩運動方

國小 3 人 18 週/每週 3 次/

每次40 分鐘

身體組成有改 善;心肺適能、

肌肉適能、柔軟 度具有立即與維

持效果 古沛儒

(2019)

極低量高 強度間歇

訓練

高職 12 人 8 週/每週 3 次/

每次20 分鐘

肌耐力和心肺適 能有顯著成效

彭盈方

(2020) 健身拳擊 高職 4 人 12 週/每週 1 次/

每次100 分鐘

肌耐力、柔軟 度、瞬發力、心 肺適能有顯著成

二、適合智能障礙者的運動設計

林珊如、潘正宸(2012)提出針對智能障礙者設計之運動處方,規律運動對智 能障礙者的益處如增加心肺適能、肌肉適能、體重控制、柔軟度,進而減少慢性 疾病發生的機率。心肺適能的提升訓練方案可用運動強度是最大心跳數(220- 年齡)的 40%-70%,逐步漸進至 60%-80%。肌肉適能的改善採用漸進超負荷原 則(Progressive Overload),逐步調整特定肌肉群重複次數及負荷重量。柔軟度則 可利用肌肉伸展至最大長度後,感覺到微弱酸痛,持續性的維持伸展動作。身體

(28)

質量可用體脂肪測量機檢測,利用脂肪不導電原理測出體脂肪;腰臀比測量迅速,

可比較腹部內脂肪的程度。

智能障礙者之體能活動設計可採以下策略:一、引發動機,利用音樂或創新 設計引發興趣,善用增強策略,讚美、鼓勵學生;二、複述,利用身體部位或動 作搭配口語提示,增進動作記憶;三、多感官回饋,利用示範、影片及口語解說,

放慢速度,反覆指導;四、因應個別需求做調整,調整動作難度、工作分析拆解 動作、個別化的目標等(陳張榮、管麗屏,2016)。

智能障礙者實施體能活動,能提升體適能的相關表現。藉由不同的身體活動 或運動訓練可以提升心肺耐力(陳正奇等人,2009;鍾宜橋、許柏仁、潘倩玉,

2016)、肌耐力(林素華,2004;龔玉華、佘永吉 2016)、柔軟度(林仁政,2004)

與身體組成(許靜純,2005;簡廷倚,2018)。

綜上所述,智能障礙者因本身之認知能力與肢體動作困難,加上外部的因素 干擾,阻礙其參與運動。為提升其體適能表現,可設計體能活動,運動強度初期 可由低漸進至高,設定個別化的運動目標,並輔以各種提示策略、多感官回饋及 增強策略,提升學生參與動機。

因此,本研究設計高強度間歇訓練,於訓練初期目標設定以熟習動作為主,

利用工作分析拆解動作步驟,提供口語、聽覺、視覺等提示,必要時給予肢體協 助,並且讓學生複述動作名稱,使用動作名稱搭配身體部位,增進動作記憶。中、

後期則視學生表現,要求盡全力加快速度或增加操作次數,對於中、重度智能障 礙學生如無法以正確姿勢操作動作,則改以簡化動作、確實操作為目標,以漸進 的、個別化的目標設定學生的表現程度。教學介入期間,每次皆使用影片示範動 作,搭配具節奏感之配樂,引發學生興趣,並隨時鼓勵學生挑戰自己執行訓練活 動,搭配原班之代幣增強系統給予獎勵,維持學生的參與動機。

(29)

第三節 高強度間歇訓練之意涵與健康體適能關係之 相關研究

高強度間歇訓練是一種運動策略的模式,能節省時間並促進健康,以下說明 高強度間歇訓練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一、高強度間歇訓練之意涵

早在1912 年即有運動選手使用間歇訓練,以高強度運動搭配休息的循環模 式,提升選手的體能(Billat, 2001)。到了 1950 年代捷克選手 Emil Zátopek 採用間 歇訓練,於1952 年奧運馬拉松比賽中獲得金牌,推廣了間歇訓練模式; Reindell 及 Roskamm 首次於科學期刊中使用「間歇訓練」 (Billat, 2001;Tabata, 2019)。

1970 年代相關研究發現,經高強度間歇訓練後能提升人體的有氧能力,增加耐 力(Tabata, 2019)。到了現今,高強度間歇訓練在相關研究中,能以較有效率的方 式提升有氧適能、促進代謝、有效降低體脂率、控制血糖,促進身體健康(李柏 均、林貴福,2011;成和正、陳志誠,2015;胡翔越、李育豪、陳弘洲、劉燦宏,

2019;吳炫政等人,2020;Gillen, & Gibala, 2014)。

高強度間歇訓練藉由短時間重複數組高耗能運動,穿插短暫休息或低耗能的 運動,執行高耗能與低耗能(或休息)的時間比可以是 1:5 至 3:1,達到訓練效 果(吳炫政等人,2020)。高強度間歇訓練大多以竭盡全力衝刺,或介於 80%-100%

最大心跳率或最大攝氧量(VO2max),持續時間由數秒到 4 分鐘不等的運動強度做 研究設計(胡翔越等人,2019;吳炫政等人,2020)。最大攝氧量是身體在運動時 可以消耗的氧氣量最大值,與最大心跳率皆是用來評估心肺適能的重要指標。

日本田畑泉教授(1996)設計之高強度間歇訓練方案為訓練強度達 170%最大 攝氧量,操作20 秒高強度運動,休息 10 秒,重複 8 組,共 4 分鐘。該運動訓練 方案,能夠增進有氧與無氧的能力,但所花的訓練時間卻能比中強度持續性的有 氧運動來的少,效率更高(胡翔越等人,2019)。Tabata 模式「20 秒全力以赴(all out)-10 秒休息」(Tabata protocol)的相關文獻顯示,經過 4 至 12 週的訓練後,最

(30)

大攝氧量能增加 5 至 18%,且 Tabata 模式訓練後最大攝氧量提升的幅度與其他 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及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訓練類型相似(Tabata, 2019 )。

之後其他研究調整運動強度,以全力以赴或降低強度來進行,具有多種訓練 模式,例如跑步(Sijie et al., 2012)、全身性阻力訓練(Emberts, Porcari, Dobers-tein, Steffen, & Foster, 2013 ; McRae, Payne, Zelt, Scribbans, Jung, Little, & Gurd, 2012)、

腳踏車(Smith-Ryan, Melvin, & Wingfield, 2015 ; Kong, Sun, Liu, Shi, 2016)等。

二、高強度間歇訓練之相關研究

高強度間歇訓練對於兒童、青少年及成人之健康皆能有所助益。高強度間歇 訓練能降低身體脂肪(Trapp et al., 2008;王錠堯等人,2017;龔琪涵,2018;吳 炫政等人,2020)。改善有氧耐力、無氧能力之心肺適能、身體組成、肌肉代謝 功能,縮短運動時間,也能提升運動能力表現,同時又能兼顧運動強度,藉此獲 得比固定負荷連續式訓練更多的效益(鄭景峰,2013;謝丞皓等人,2018;

Burgomaster, Hughes, Heigenhauser, Bradwell, & Gibala, 2005 ; Nemoto, Hirokazu, Masuki, Okazaki, & Nose, 2007;Costigan et al., 2015;Ekström, Östenberg, Björklund, & Alricsson, 2017)。

針對不喜歡單調跑步的運動者或受限場地不足者,透過富有變化、簡易的徒 手阻力高強度間歇訓練,例如波比跳(Burpees)、開合跳(Jumping jacks)、登山者 (Mountain climbers)等運動,可提升健康體適能(謝丞皓等人,2018),肌耐力(謝 丞皓等人,2018) 、提升最大攝氧量(Emberts et al., 2013)與心肺適能(成和正、陳 志誠,2015)等。

對於過重或肥胖族群,持續12 週以上的高強度間歇運動,能改善身體組成、

腰圍、體脂率、最大攝氧量 (胡翔越等人,2019;Sijie et al., 2012)等結果。在中 老年人、慢性心臟疾病等族群,也顯示具有健康促進的效果(Guiraud, Juneau, Nigam, Gayda, Meyer, & Mekary, 2010 ; Nemoto et al., 2007)。

研究者整理高強度間歇訓練運動及 Tabata 訓練之運動介入,對健康體適能 之相關研究,如表2-2。

(31)

研究結果,可提升肌肉適能的研究共6 篇(吳建智,2016;謝丞皓等人,2018;

古沛儒,2019;游智煌,2020;McRae et al., 2012;Ekström et al., 2017)。可提升 心肺適能的研究共5 篇(吳建智,2016;古沛儒,2019;游智煌,2020;McRae et al., 2012 ; Boer et al., 2013)。可提升柔軟度共 1 篇(謝丞皓等人,2018)。可提升 身體組成共3 篇(謝丞皓等人,2018;Trapp et al., 2008;Boer et al., 2013)

綜上所述,高強度間歇訓練的模式為適應更多不同的族群,因此衍生多種訓 練方式與調整訓練強度,其中 Tabata 模式採用運動 20 秒,休息 10 秒的間歇方 式訓練,對於身體適能與健康狀況的改善皆有所助益。本研究擬以就讀特殊教育 學校之高職智能障礙學生作為研究參與者,探討實施高強度間歇訓練對學生之體 適能影響狀況。

表2-2

高強度間歇訓練運動介入對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運動介入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Trapp et al.

(2008)

高強度間歇訓練 自行車測功機 8 秒衝刺:12 秒緩慢踩踏

年輕女性45 人 (高強度間歇訓練組 15 人;持續運動組 15

人;對照組15 人)

體重、體內總脂 肪、皮下腿部和 軀幹脂肪顯著降

McRae et al.

(2012)

極低量高強度間歇訓練 (20-10 模式) 波比跳、開合跳、登山

者、squat thrusts

健康年輕女性22 人 (耐力組 7 人;間歇組

7 人;對照組 8 人)

提升心肺適能、

肌肉適能

Boer et al.

(2013)

極短時間高強度衝刺間 歇訓練(sprint interval

training, SIT)

智能障礙青年54 人 (SIT 組 17 人;連續有 氧訓練組15 人;對照

組14 人)

提升身體組成、

心肺適能、代謝 能力

(續下頁)

(32)

研究者 運動介入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吳建智 (2016)

Tabata 訓練 開合跳、深蹲、仰臥起坐

及波比跳

國中53 人 (實驗組 27 人;對照

組26 人)

實驗組在肌爆發 力、肌耐力、心 肺適能上皆達顯 著差異;體重、

BMI 指數及柔軟 度則未達顯著差

異。

Ekström et al.

(2017)

Tabata 訓練

7-9 歲學童 56 人 (實驗組 43 人,對照

組13 人)

伏地挺身、跪姿 伏地挺身、立定 跳遠顯著改善

謝丞皓等人 (2018)

Tabata 訓練 相撲深蹲跳、原地抬腿 跑、開合跳、登山式、弓 箭步交換跳、仰臥起坐、

手碰腳踝、往前跳+倒退 跑

國小高年級13 人,身 體質量指數(BMI)

超過22.7~23.9 以上 的男、女學童

體脂肪率

(BPF)、肌耐 力、柔軟度有明 顯改善;爆發力 與心肺耐力以及 身體質量指數

(BMI)未有明 顯的改善。

(續下頁)

(33)

研究者 運動介入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古沛儒 (2019)

極低量高強度間歇訓練 (20-10 模式) 雙手開合跳、原地抬腿 跑、深蹲跳、捲腹、登山 者、弓步蹲、波比跳、平

板撐

高職輕度智能障礙12 人

肌耐力和心肺適 能有顯著成效

游智煌

(2020)

Tabata 訓練 開合跳、原地抬腿跑、弓 箭步交換、登山式、深蹲 跳、原地小碎步、波比

跳、原地踢臀跑

國小高年級24 人 (TABATA 訓練組 12 人及核心肌群訓練組

12 人)

心肺耐力、肌耐 力、瞬發力皆顯 著優於前測;而 在BMI 指數及柔

軟度則未顯著優 於前測

(34)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進一步說明本研究的研究架構與設計、研究參與者、研究工具、教學設 計、研究流程、資料處理與分析六個部分。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針對東部某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智能障礙學生,在接受 10 週之準實 驗前、後測,探討高強度間歇以徒手訓練方式,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在健康體適 能的成效影響。研究架構如圖3-1 所示:

3-1 研究架構

本研究之自變項為「高強度間歇訓練」,播放動作操作之影片,8 組動作及動 作間短暫休息,共計4 分鐘,研究參與者看著影片進行訓練。研究之依變項為研 究參與者之「健康體適能」,包含肌肉適能、心肺適能、柔軟度及身體組成,採 教育部體育署之體適能測驗方式,進行研究參與者前測與後測的數值比較。研究 之控制變項為教學者、研究者、研究參與對象、教學時間與地點、教學實施及增 強系統。

自變項

參與每週 2 次,共 10 次 之高強度間歇訓練

研究對象 8 名高職智能障 礙學生

依變項

1.肌肉適能(立定跳遠、一分鐘屈膝仰 臥起坐)

2.心肺適能(三分鐘登階測驗) 3.柔軟度(坐姿體前彎)

4.身體組成(身高、體重、體重體脂) 5.學生參與高強度間歇訓練之滿意度 控制變項:

1.教學者 2.研究者 3.研究參與對象 4.教學時間與地點 5.教學實施 6.增強系統

(36)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一、研究者

本研究之研究者即是教學者,能於前、後測施測時與介入時維持一致標準,

確保研究過程的一致性。研究者大學為特殊教育學系畢業,曾修習適應體育課程,

並取得合格中等教育特殊教育教師,目前修習碩士班學位。研究者為東部某特殊 教育學校之高職部教師,任教年資有四年。研究者任教研究參與者約兩年,瞭解 研究參與者之體能狀態。指導學生動作技能時,請教師助理員協助學生做出正確 姿勢,教學者與教師助理員隨時留意學生運動過程是否有不適反應。利用錄影,

事後紀錄學生於研究過程中的狀況。

二、研究參與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東部某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8 名學生,經鑑定安置輔導會鑑定 為智能障礙學生,並取得學生監護人同意參與研究之同意書 ,如附錄一。

八位學生皆未曾接受完整之高強度間歇訓練教學介入方案。學生大部份能在 示範下模仿動作,也能聽懂簡單指令。其中 B 女兼具視覺障礙受限其視力及認 知能力、F 男受限其認知因素,兩名學生之肢體協調及動作模仿能力皆較弱,介 入前期需肢體協助,必要時簡化動作。

全班學生人數共10 人,包含 2 女 6 男,平均年齡為 17 歲。學生基本資料如 表3-1 所示:

表3-1

學生基本資料

參與者 性別 年齡 障別

A. 女 17 智能障礙

B. 女 18 多重障礙(智、視)

C. 男 17 自閉症(伴隨智能障礙)

D. 男 17 智能障礙

E. 男 17 自閉症(伴隨智能障礙)

F. 男 17 智能障礙

G. 男 17 智能障礙

H. 男 18 自閉症(伴隨智能障礙)

(3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之工具為「健康體適能施測工具」及實施調查「高強度間歇訓練滿意 度問卷」。

一、健康體適能施測工具

本研究採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教育部,2015)公告之體適能施測方式與 工具進行測量,以下分述四項健康體適能施測方式:

(一)肌肉適能:使用「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檢測肌力及「立定跳遠」檢測 瞬發力。

1.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

(1)測驗器材:平坦地墊、碼表。

(2)施測方式:

①受測者上半身平躺地墊上,雙腿與肩同寬屈膝成 90 度,腳掌 平貼在地面。

②受測者預備時,雙手交叉手掌輕放在肩上。

③施測者雙手按住受測者的腳背。

④施測者開始計時候,受測者使用腹肌力量使上半身坐起,雙肘 碰膝後才可躺回地墊,肩胛骨碰地,完成一個完整的動作。

⑤以完整的動作為一次,受測者於 1 分鐘內持續執行屈膝仰臥起 坐,直到施測者喊停為止,測量受測者之完整的次數,每人受 測一次,如圖3-1。

3-2 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動作示意圖

(38)

2.立定跳遠

(1)測驗器材:皮尺、平坦地面、起跳基準線。

(2)施測方式:

①學生雙腳腳尖立於起跳線後,雙膝微蹲,雙臂向後伸。

②雙手臂向前擺,雙腳同時向前跳、同時落地,如圖 3-3。

③成績由起跳線直線測量至最靠近起跳線的腳後跟為準。

④每人可跳 2 次,每次 1 人施測。

3-3 立定跳遠動作示意圖

(二)心肺適能:使用「三分鐘登階測驗」施測心肺耐力。

1.測驗器材:碼錶、三分鐘登階測驗錄音檔、高 35 公分之臺階。

2.施測方式:

(1)說明並示範動作,給予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都能作出正確的姿 勢。

(2)聽到「預備」,保持預備姿勢。

(3)聽到「開始」,節拍「1」受測者先踏右腳上階,節拍「2」踏 左腳上階,節拍「3」右腳下階,接著坐左腳下階。登階時雙腳 須伸直,保持上半身挺直。

(4)受測者隨著錄音檔的節拍,連續右上左上、右下左上登階至三 分鐘結束,如圖 3-2。三分鐘結束前如無法配合節奏達三次,

或無法持續登階則停止。

(39)

(5)完成測驗後,測量受測者登階結束後 1 分鐘至 1 分半鐘、2 分 至2 分半鐘、3 分至 3 分半鐘,共 3 次各 30 秒的腕脈搏數。

3-4 三分鐘登階測驗動作示意圖

(三)柔軟度:使用「坐姿體前彎」測量柔軟度。

1.測驗器材:布尺與黑色膠帶 2.施測方式:

(1)將布尺放置於平坦之地面,布尺零點朝向受測者,用膠帶將布 尺固定於地面或墊子上,並於 25 公分處貼上與布尺垂直之膠 帶。另於布尺兩邊 15 公分處各貼黑色膠帶以免受測者雙腿分 開過寬,如圖3-3。

3-5 坐姿體前彎之測量方式

(40)

(2)受測者脫鞋採坐姿,伸直雙腳與肩同寬,腳跟抵在坐姿體前彎 測量器兩側。

(3)兩手中指互疊,上身慢慢向前彎同時手向前伸,雙腳維持伸直,

直到無法向前為止,暫停2 秒。中指所指之數值即為登記之點,

如圖3-4。

(4)每人施測兩次,採最佳的數值。

3-6 坐姿體前彎動作示意圖

(四)身體組成:測量「身高、體重、體脂肪」。 1.測驗器材:身高與體重機、體脂計 2.施測方式:

(1)利用 TANITA 體脂肪計測量學生之體脂肪率,如圖 3-5。

(2)測量學生之身高與體重。

3-7 TANITA 體脂肪計

(41)

二、實施高強度間歇訓練之滿意度調查問卷

本研究於實施10 週課程結束後,以自編之滿意度問卷,如附錄二,調查學 生對於研究過程及成效之看法。考量學生之認知能力,以三點量表呈現滿意、普 通、不滿意。依學生能力,以紙筆填答或以訪談方式取得回饋。內容包含:教學 地點安排、教學內容、學生對自己體能改變的看法、主動運動的意願、未來的幫 助、整體接受度及對課程的建議或感想。

(42)

第四節 教學設計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之前後測設計,如圖3-8 所示。

前測 實驗處理 後測 X1 O X2 圖 3-8 研究設計

二、以下針對教學介入情形作說明:

(一)教學設計

本研究設計之介入方案如下表3-2 所示:

表3-2 介入方案

一 前測

1.肌肉適能:使用「立定跳遠」及「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

檢測肌力。

2.心肺適能:使用「三分鍾登階測驗」施測心肺耐力。

3.柔軟度:使用「坐姿體前彎」測量柔軟度。

4.身體組成:測量「身高、體重、體脂肪」,使用重高指數 評估學生之體重範圍。

二 介入 每週2 次,每次 50 分鐘,共 10 週之高強度間歇訓練。

三 後測

1.肌肉適能:使用「立定跳遠」及「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

檢測肌力。

2.心肺適能:使用「三分鐘登階測驗」施測心肺耐力。

3.柔軟度:使用「坐姿體前彎」測量柔軟度。

4.身體組成:測量「身高、體重、體脂肪」,使用重高指數 評估學生之體重範圍。

5.滿意度調查問卷:教學地點安排、教學內容、學生對自 己體能改變的看法、未來的幫助、整體接受度及對課程 的建議或感想。

(43)

(二)教學時間、地點、設備

本研究期程為109 年 3 月 9 日至 109 年 6 月 1 日,利用東部某特殊教育 學校高職部學生正式課程時段進行。介入次數採每週2 次,於週一下午第 1 節課及週五上午第 1 節課實施,每次 50 分鐘,地點在本校律動教室。律動 教室內具一整面牆的鏡子,及電視螢幕,地板為木地板,有數張軟墊。備妥 健康體適能檢測工具於介入前、後使用,介入期使用筆記型電腦連接電視螢 幕,播放動作影片與聲音。

(三)高強度間歇訓練課程設計

實施高強度間歇訓練前、後對學生進行健康體適能的檢測。介入前錄製 動作影片,由研究者示範動作,執行操作20 秒、休息 10 秒的流程影片。

介入期採徒手阻力訓練,以週一下午第1 節課及週五上午第 1 節課執行 共10 週之高強度間歇訓練介入;每一節 50 分鐘內的流程包含暖身 20 分鐘,

動作練習 10 分鐘,4 分鐘執行 8 個動作,剩餘時間收操。每一節課介入時 維持固定的流程,使訓練內容一致。介入過程使用教學日誌,記錄課程中究 參與者的表現,及其他相關的研究過程省思。教學期間對學生的努力及進步 給予社會性增強,並搭配原班原有的增強制度,不額外設計增強系統。

後測於訓練結束後一週,再次測量健康體適能之檢測項目,以了解研究 實施成效,並以問卷方式調查學生對本研究之滿意度。

(四)單節課程之活動規劃

實際執行為期10 週之介入前,利用一節課時間,說明正確姿勢及操作 要點,並示範如何配合動作吸氣、吐氣,避免換氣過度;藉由鏡子讓學生觀 察自己的姿勢是否達到標準。

10 週之介入開始後,每次課程 50 分鐘,於課程前 20 分鐘進行暖身,

暖身活動包含關節活動、肌肉拉筋、動態活動,伸展肌群避免拉傷,加快血 液循環,使身體準備進入接下來的運動。

(44)

暖身後,10 分鐘之動作練習,提醒學生操作正確姿勢及八個動作的要 點,讓學生藉由照鏡子自我檢核,調整自己的姿勢。

4 分鐘執行高強度間歇訓練,藉由動作示範影片搭配具節奏感之配樂,

讓學生可以跟著視覺及聽覺提示一起操作動作。老師及教師助理員針對認知 程度的學生給予不同層次的提示,由少至多依序為影片示範、口頭提醒及肢 體協助,提醒學生執行正確的動作姿勢。執行 20 秒第一組動作,休息 10 秒,接著再操作第二組動作,直到八組動作完成,每組動作分述如表3-3。

鼓勵學生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漸進增加速度及次數。

最後,利用剩餘時間,收操舒緩肌肉與心跳,進行緩和活動、伸展肌群,

降低運動傷害。

介入初期以操作正確姿勢為重,介入中、後期視學生體能,鼓勵盡可能 的加快速度與操作次數,盡全力執行動作。

(45)

表3-3

八組動作說明

編號 動作名稱 動作指導語

1. 雙腳交叉開合跳 預備動作:站姿,雙手自然垂下

開始動作:向上跳時,雙手打開向上交疊,雙 腳同時跳起;落地雙腳打開,雙手向兩側水平 平舉。

2. 馬步膝下拍手 預備動作:雙腳向左右兩旁張開,臀部下蹲至 膝蓋高度。

開始動作:維持預備位置,腰向右彎雙手在腿 下拍手;接著換至左邊。左、右兩邊交替拍手,

維持蹲馬步姿勢。

(續下頁)

(46)

3. 爬蟲式 預備動作:臉朝地面,手掌在腳尖前撐地,身 體呈倒V 字型,雙腳與肩同寬。

開始動作:雙腳不動,雙手支撐身體,向前爬 至平板式,再爬回倒V 字形。

4. 抬膝跑 預備動作:雙手平舉至胸口高度,平行地面,

雙腳站姿與肩同寬。

開始動作:雙腳交替原地跑,右腳抬高盡可能 碰至雙手高度,右腳放下換左腳抬高。

(續下頁)

(47)

5. 蜘蛛人 預備動作:臉朝地面,雙手手掌、雙腳撐在地 面,呈平板式。

開始動作:右腳彎曲,右膝由外側向前彎盡可 能觸碰右手肘,觸碰後右腳回原位,換左腳彎 曲,盡可能由外向前彎碰觸左手軸,左右腳交 替。

6. 平板式 臉朝地面,雙手手掌支撐在腋下處,雙腳腳尖 撐地,背、臀與腿的高度一致。腹部出力,與 雙手雙腳共同支撐全身。

(續下頁)

(48)

7. 船式 預備動作:面朝天花板躺在地面,雙手置於身 體兩側,雙腳合攏伸直平放於地面。

開始動作:雙腳伸直向上抬約45 度,上半身抬 離地面,腰部挺直,身體與大腿呈V 字形,雙 手伸直向前抬與地面平行。腹部持續出力。

8. 波比跳 預備動作:臉朝地面,呈平板式。

開始動作:雙腳向前跳至雙手中間,接著雙手 舉高向上跳,跳回原地蹲下雙手撐地,最後雙 腳向後跳至平板式的姿勢。

(49)

第五節 研究實施流程

研究實施過程分為以下階段,依序為一、準備階段;二、實驗處理階段;三、

資料彙整及完成階段。各階段依照下列步驟施行:(一)蒐集相關資料、(二)前測、

(三)介入期、(四)後測、(五)資料處理與分析、(八)撰寫論文報告。研究流程圖如 圖3-3。

一、準備階段

利用臺東大學圖書館資料庫、華藝線上圖書館資料庫、全國碩博士論文資料 等資源,蒐集相關文獻。在日常課堂中,觀察學生的體能表現與動作學習的能力,

設想學生未來的生態環境,測量學生之身高、體重等數據,採取高強度間歇訓練 之方式,設計研究方法。

二、實驗處理階段

(一)前測:對研究參與者測量健康體適能項目。

(二)介入期:實施 10 週高強度間歇訓練,針對研究參與者給予個別化之訓練 目標與動作調整。

(三)後測:對研究參與者再次測量健康體適能項目,並以問卷為主、訪談為 輔的方式調查滿意度。

三、資料彙整及完程階段

(一) 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過程中,運用錄影、教學日誌、觀察、問卷、訪 談等方式蒐集質性資料;分析學生之測量記錄是否有效提升,作為量化 資料的佐證。

(二) 撰寫論文報告:將研究結果與文獻探討歸納整理,針對結果進行討論,

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50)

3-3 研究流程圖

、 準 備 階 段 二

、 實 驗 處 理 階 段

、 資 料 彙 整 及 完 成 階 段

(一)蒐集分析文獻

(二)前測

(三)介入期

(四)後測

(五)資料處理與分析

(六)撰寫論文報告

(51)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為探討10 週之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的 影響,將比較前測與後測所測得之健康體適能四種項目之數據,以呈現介入成 效。

利用研究參與者之各項測驗數據,整理成前測與後測之資料表,比較前、後 測之數據變化量,並分析之。同時對照教育部體適能網站、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 署網站所公告之常模評定數據,分析研究資料之量化結果。最後使用滿意度調查 之問卷,了解學生對自身體適能變化之主觀感受,分析質性資料。

(52)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探討進行10 週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 響,將研究所蒐集的資料進行統整、分析,分述為二節進行說明與討論。

第一節 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 適能的影響

本節配合研究目的,探討介入後對學生健康體適能的四種項目「肌肉適能、

心肺適能、柔軟度、身體組成」的影響情形。

本研究實際施測的學生為2 女 6 男,編碼代號 A、B 為女性,C 至 H 為男性。

其中 D 男因認知及動作協調能力不佳,介入至第 4 週仍無法獨立做出八組動作 中「爬蟲式、蜘蛛人及波比跳」三個動作,因此 D 男從第 5 週開始,改以平板 式替代這三個動作。以下分述學生於肌肉適能、心肺適能、柔軟度、身體組成四 項檢測項目中,前、後測的表現變化。

一、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肌肉適能的影響

本研究使用「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及「立定跳遠」檢測肌力及瞬發力,以 下呈現學生實施高強度間歇訓練前、後之肌肉適能影響情形,並將8 位學生與教 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2015)常模評定獎章等級(附錄五),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 康署網站(2018)健康體能參考值(附錄六)進行比較,如表 4-1、4-2;肌力及瞬發 力前、後測變化量如圖4-1、4-2 所示。

(54)

表4-1

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實施高強度間歇訓練之肌肉適能(肌力)前、後測結果

性別 參與者 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次)

前測 獎章評定 後測 獎章評定

女 A 15 待加強 16 待加強

女 B 13 待加強 19 待加強

男 C 22 待加強 26 待加強

男 D 20 待加強 22 待加強

男 E 17 待加強 24 待加強

男 F 25 待加強 21 待加強

男 G 30 待加強 29 待加強

男 H 20 待加強 24 待加強

註:獎章評定常模,百分等級20 以下為「待加強」。

表4-2

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實施高強度間歇訓練之肌肉適能(瞬發力)前、後測結果

性別 參與者 立定跳遠(公分)

前測 獎章評定 後測 獎章評定 女

A 111 待加強 119 待加強 B 91 待加強 107 待加強

男 C 185 中等 187 中等

男 D 91 待加強 82 待加強

男 E 154 待加強 139 待加強 男 F 117 待加強 109 待加強

男 G 190 中等 236 金牌

男 H 93 待加強 79 待加強

註:獎章評定常模,百分等級20 以下為「待加強」;百分等級 25 至 45 為

「中等」;百分等級85 至 95「金牌」。

(55)

4-1 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前、後測變化量

4-2 立定跳遠前、後測變化量 (一)肌力

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學生除了 F 男及 G 男,其餘學生後測次數皆較前 測次數多,顯示對其他學生來說,肌力經由高強度間歇訓練後能獲得提升。

G 男後測僅低於前測 1 次,推測可能因分心或疲勞導致。F 男於本項測 驗之前、後測中,後測次數減少較多,參照教學日誌的記錄及課堂表現的觀 察,F 男在訓練過程中,動作擺動幅度皆較其他學生小,運動強度也較其他 人低,因此推測訓練較果較為有限,且於後測當日精神不佳、疲勞,因此屈 膝仰臥起坐次數較前測低。

由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之前、後測變化量,顯示高強度間歇訓練能提升 研究參與者之肌力。

(56)

(二)瞬發力

學生 A 女、B 女、C 男及 G 男於立定跳遠項目之測量結果,後測優於 前測;D 男、E 男、F 男及 H 男於立定跳遠項目成績後測低於前測,這四位 學生在肢體協調的動作項目較容易產生困難,受限施測立定跳遠時僅2 次機 會,因此可能尚無法掌握立定跳遠的起跳時機。

瞬發力的前、後測檢測結果,多數學生落在教育部常模中的「待加強」

範圍,因先天認知、協調因素,導致學生無法將手臂的擺盪與適當的起跳時 機互相搭配,與肢體協調與動作控制不佳有關(陳正奇等人,2009)。

半數學生於立定跳遠項目之前、後測結果各有消長,不過仍有一位學生 由評定「中等」進步至「金牌」等級,顯示高強度間歇訓練能提升研究參與 者之瞬發力。

(三)肌肉適能綜合討論

由檢測肌肉適能之項目: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及立定跳遠之前、後測變 化量,及參考教學日誌和課堂表現觀察,高強度間歇訓練能提升研究參與者 之瞬發力及肌力,與相關研究結果相符(吳建智,2016;謝丞皓等人,2018;

古沛儒,2019;游智煌,2020;McRae et al., 2012;Ekström et al., 2017)。

(57)

二、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心肺適能的影響

以下呈現學生實施高強度間歇訓練前、後之心肺適能影響情形,如表4-3 所 示。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網站(2018),以運動持續時間及測量三次心跳數,

計算三分鐘登階指數,登階指數=運動持續時間(秒)×100

2×(三次脈搏數總和) ,並對照網站評定數值。

表4-3

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實施高強度間歇訓練之心肺適能前、後測結果

性別 參與者 3 分鐘登階指數

前測 指數參考值 後測 指數參考值

女 A 53 可 81 優

女 B 41 可 58 良

男 C 53 可 85 優

男 D 21 劣 50 差

男 E 70 優 67 優

男 F 57 良 61 良

男 G 66 優 81 優

男 H 85 優 84 優

表4-4

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實施三分鐘登階前、後測指數比較(N=8)

平均數 標準偏差 標準錯誤平均值 t df 顯著性 前測 55.75 19.29 6.82

-3.07 7 .018*

後測 70.88 13.58 4.80

*p<.05

大部分學生於登階測驗後測所得之指數有提升,E 男與 H 男之登階指數於後 測略有下降,但仍在評定「優」的範圍內。後測評定結果大部分為「優」或「良」, 其中 D 男為「差」,但其登階指數自前測評定「劣」提升至「差」,顯示心肺適 能有提升。

(58)

依據相關樣本 t 檢定,如表 4-4,前測與後測登階指數,顯著性 p<.05,顯 示高強度間歇訓練可提升學生之心肺適能,與高強度間歇訓練之相關研究結果相 符(成和正、陳志誠,2015;吳建智,2016;古沛儒,2019;游智煌,2020;McRae et al., 2012 ; Boer et al., 2013)。

由三分鐘登階測驗之前、後測變化量及相關樣本t 檢定,顯示高強度間歇訓 練能提升研究參與者之心肺適能。

三、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柔軟度的影響

以下呈現學生實施高強度間歇訓練前、後之柔軟度影響情形,如表4-5 所示;

柔軟度前、後測變化量,如圖4-3 所示。依據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2015)常 模評定獎章等級,分別依性別對照網站評定數值。

表4-5

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實施高強度間歇訓練之柔軟度前、後測結果

性別 參與者 坐姿體前彎(公分)

前測 獎章評定 後測 獎章評定

女 A 31 中等 33 銅牌

女 B 9 待加強 17 待加強

男 C 33 銀牌 43 金牌

男 D 0 待加強 13 待加強

男 E 33 銀牌 30 銅牌

男 F 14 待加強 19 中等

男 G 24 中等 33 銀牌

男 H 2 待加強 14 待加強

註:獎章評定常模,百分等級20 以下為「待加強」;百分等級25 至 45 為「中 等」;百分等級50 至 70 為「銅牌」;百分等級 75 至 80 為「銀牌」;百分等 級85 至 95 為「金牌」。

數據

表 2-1  運動介入對智能障礙者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運動介入  教育階段  研究人數  介入週數/頻率/ 時間  研究結果  鄭詠蔚  (2010)  快走  國小  12 人  (實驗組 6 人;控制組 6 人)  15 週/每週 5 次/每次30 分鐘  柔軟度顯著提升  王文君  (2013)  飛盤  國小  6 人  12 週/每週 2 次/每次40 分鐘  體適能皆提升,肌耐力和瞬發力 顯著提升  姚翕雅  高桂足  (2013)  路跑  高職  40 人(實驗組 20 人;控制組
表 3-3    八組動作說明  編號  動作名稱  動作指導語  1.  雙腳交叉開合跳  預備動作:站姿,雙手自然垂下  開始動作:向上跳時,雙手打開向上交疊,雙 腳同時跳起;落地雙腳打開,雙手向兩側水平 平舉。              2
圖 3-3  研究流程圖 一、準備階段二、實驗處理階段三、資料彙整及完成階段 (一)蒐集分析文獻 (二)前測 (三)介入期 (四)後測  (五)資料處理與分析 (六)撰寫論文報告
表 4-1  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實施高強度間歇訓練之肌肉適能(肌力)前、後測結果  性別  參與者  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次)  前測  獎章評定  後測  獎章評定  女  A  15  待加強  16  待加強  女  B  13  待加強  19  待加強  男  C  22  待加強  26  待加強  男  D  20  待加強  22  待加強  男  E    17  待加強  24  待加強  男  F    25  待加強  21  待加強  男  G    30  待加強  29  待加強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In order to serve the fore-mentioned purpos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elated questionnaire that extracts 525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object for the study, and carries out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factors for choose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any difference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