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過程與研究結論,研究者歸納出以下研究限制:

一、研究參與者飲食習慣影響研究結果

本研究並無控制研究參與者之飲食狀況,部分學生傾向攝取高熱量食物,如 油炸食品或洋芋片,部分飲食習慣上容易攝取超出身體所需之熱量,如在非正餐 時間吃點心,因此影響身體組成項目的檢測結果。

二、缺乏監控運動強度之設備

本研究介入過程並無使用智慧手環等設備監測學生之運動心率,因此只能利 用課堂觀察學生表現及重複檢視課堂錄影記錄,推測是否盡全力或未達運動強度,

缺乏明確數據,而導致學生介入後的效果有限。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君(2013)。飛盤遊戲課程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王文宜、陳靜妙(2013)。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102 年度,69-78。

王錠堯、楊孫錦、李文志(2017)。高強度間歇訓練對中年男性減脂與代謝指標 之影響。大專體育刊,19(4),374-383。

古沛儒(2019)。極低量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和身體 自我概念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任秀林、侯堂盛、侯均穎(2009)。球類運動對智障者動作能力之研究。嘉大體 育健康休閒期刊,8(1),177-188。

成和正、陳志誠(2015)。高強度間歇訓練對心肺適能及健康之影響。中華體育 季刊,29(2),137-144。

朱惠娟、林秀錦、陸莉、黃玉枝(2000)。智障學生輔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特殊教育小組主編。

吳建智(2016)。探討 TABATA 介入體育教學對學生體適能之成效(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吳炫政、劉宏祐、蘇俊賢(2020)。高強度間歇訓練對減少體脂肪的效果:系統 性 文 獻 回 顧 。 文 化 體 育 學 刊 , 30 , 59-72 。 doi:10.6634/JPSS-CCU.202004_(30).0005

吳劍雄、陳靜江(2007)。高職特教班智能障礙畢業生所從事職務要求之調查初 探, 復健諮商,1,17-46。

巫信昌、翁誌誼、陳樹屏(2015)。核心肌群的訓練觀念與效果。臺南大學體育 學報,10,1-10。

李柏均、林貴福(2011)。高強度間歇訓練在提升運動表現與健康促進的應用。

張碧真、黃秀玫(2009)。兒童及青少年肥胖評估工具。護理雜誌,56(3),78-82。

教育部(2015)。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公告】。2019 年 11 月 1 日,取自

https://www.fitness.org.tw/。

教育部(2015 年 04 月 01 日)。教育部體育署網站【公告】。2020 年 8 月 10 日,

取自

https://www.sa.gov.tw/PageContent?n=1177。

教育部(2016 年 12 月 21 日)。教育部體育署網站【公告】。2020 年 8 月 10 日,

取自

https://www.sa.gov.tw/PageContent?n=1197。

教 育 部 ( 2020 )。 107 學 年 度 學 生 運 動 參 與 調 查 。 取 自 :

https://www.sa.gov.tw/ebook/List?id=8&n=171

莊韻潔(2014)。體感式電玩遊戲對增進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成效研 究—以Kinect for Xbox 360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台中市。

許靜純(2005)。智能障礙學生體能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郭煌宗(1989)。腦性麻痺。慈濟醫學雜誌,1(3),67-71。

陳正奇、黃瓊慧、鄭文義(2009)。運動介入對智能障礙學生之影響。高應科大 體育,8,209-222。

陳宜芊(2017)。敏捷梯課程對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陳怜佑、陳益民(2009)。運動介入對智能障礙者之助益。桃竹區特殊教育,14,

1-7。

陳怡均(2016)。跳繩運動對改善高職綜合職能科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成效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怡均、佘永吉(2020)。跳繩運動對改善高職綜合職能科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 適能成效之研究。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8(1),1-18。

陳張榮、管麗屏(2016)。智能障礙學生的適應體育教學策略。桃竹區特殊教育,

27,26-33。

陳瑋婷(2017)。臺灣智能障礙學生運動介入成效之後設分析。臺灣教育評論月 刊,6(9),333-340。

陳麗如(2007)。身心障礙學生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彭盈方(2020)。健身拳擊課程對特教學校高職部學生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游智煌(2020)。TABATA 訓練與核心肌群訓練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黃任閔、涂湘玫、胡巧欣、吳一德、呂謙(2015)。感覺運動遊戲對智能障礙學 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運動與遊憩研究,9(4),47-69。

黃詩婷(2014)。健身運動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及注意力之影響(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楊毓芬(2015)。交叉循環運動訓練計畫對特殊教育學校智能障礙者體適能之改 善效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楊碧霞、蘇俊雄(2014)。運動體適能。萬能學報,36,143-151。

管麗屏(2017)。彈跳床運動對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及平衡能力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蔡政霖(2007)。青少年阻力訓練的原則與處方。中華體育季刊,21(2),23-32。

doi:10.6223/qcpe.2102.200706.1704

衛生福利部(2018 年 10 月 23 日)。健康體能的評量【公告】。臺北市:衛生福 利 部 。2020 年 6 月 5 日 , 取 自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

aspx?nodeid=571&pid=883#page-top。

鄭字呈(2008)。啟智學校高職部學生適應體育教學成效之研究以成功啟智學校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景峰(2013)。高強度間歇訓練與運動員有氧能力。中華體育季刊,27(3),203-211。

doi:10.6223/qcpe.2702.201309.1004

鄭詠蔚(2010)。快走訓練對國小高年級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與注意力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謝丞皓、王信民、陳燕修、吳明灝(2018)。TABATA 訓練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 影響。臺東大學體育學報,28,1-14。

謝淑芳(2003)。有氧舞蹈訓練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男生體適能的影響(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錦城(1998)。運動、體適能與健康的認知。國民體育季刊,27(2),20-26。

鍾宜橋、許柏仁、潘倩玉(2016)。複合式直排輪課程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體適 能 與 動 作 技 巧 之 影 響 。 體 育 學 報 , 49(2) , 209-221 。 doi:10.3966/102472972016064902007

簡廷倚(2018)。樂趣化跳繩運動方案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平衡能力與健康體適 能之成效(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龔玉華、佘永吉(2016)。斜坡道健走對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 影響。特殊教育季刊,138,9-19。doi:10.6217/SEQ.2016.138.9-19

龔琪涵(2018)。高強度間歇訓練對女性有氧能力之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 刊,17(2),99-108。doi:10.6169/NCYUJPEHR.201808_17(2).08

貳、英文部分

Billat, L. V. (2001). Interval Training for Performance: A Scientific and Empirical Practice Special Recommendations for Middleand Long-Distance Running. Part I: Aerobic Interval Training. Sports Medicine, 31(1), 13-31.

Boer, P.-H., Meeus, M., Terblanche, E., Rombaut, L., Wandele, I. D., Hermans, L., Gysel, T., Ruige, J., Calders, P. (2014). The influence of sprint interval training on body composition, physical and metabolic fitness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28(3), 221–231. https://doi.org/10.1177/0269215513498609 Burgomaster, K. A., Hughes, C. S., Heigenhauser, J. F. G., Bradwell, N. S., & Gibala,

J. M. (2005). Six sessions of sprint interval training increases muscle oxidative potential and cycle endurance capacity in human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98, 1985-1990.

Costigan, S. A., Eather, N., Plotnikoff, R., C., Taaffe, D., R., Lubans, D.,R. (2015).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for improving health-related fitness in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49(19), 1253-1261.

Daussin, F. N., Zoll, J., Dufour, S. P., Ponsot, E., Lonsdorfer-Wolf, E., Doutreleau, S., Mettauer, B., Piquard, F., Geny, B., and Richard, R. (2008). Effect of interval versus continuous training on cardiorespiratory and mitochondrial functions:

Relationship to aerobic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 in sedentary subject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Regulatory, Integrative and comparative Physiology, 295(1), R264-272. doi: 10.1152/ajpregu.00875.2007

Ekström, A., Östenberg, A. H., Björklund, G., & Alricsson, M. (2017). The effects of introducing Tabata interval training and stability exercises to school children as a

school-based intervention progra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olescent Medicine and Health, 31(4). doi:10.1515/ijamh-2017-0043

Emberts, T., Porcari, J., Doberstein, S., Steffen, J., & Foster, C. (2013). Exercise Intensity and Energy Expenditure of a Tabata Workout.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icine, 12(3), 612-613.

Faigenbaum, A., Pikosky, M., Rodriguez, N., & Westcott, W. (2002). Effects of resistance on protein utilization in healthy children.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34(5), 820-827.

Gillen J. B., and Gibala M. J. (2014). Is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a time-efficient exercise strategy to improve health and fitness? 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39(3), 409-412.

Guiraud, T., Juneau, M., Nigam, A., Gayda, M., Meyer, P., & Mekary, S. (2010).

Optimization of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exercis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08(4), 733-740.

Kirkenda, and Brunk (1997). Relationships of perceptual-motor ability and intellectual ability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24, 967~970.

Kong Z, Sun S, Liu M, & Shi, Q. (2016). Short-term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on body composition and blood glucose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young women.

Journal of Diabetes Research, 2016, 1-9.

McRae, G., Payne, A., Zelt, J. G., Scribbans, T. D., Jung, M. E., Little, J. P., & Gurd, B. J. (2012). Extremely low volume, whole-body aerobic-resistance training improves aerobic fitness and muscular endurance in females. 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37(6), 1124-1131.doi: 10.1139/h2012-093

Nemoto, K.I., Hirokazu, G.N., Masuki, S., Okazaki, K., Nose, H. (2007). Effects of high-intensity interval walking training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blood pressure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people.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82(7), 803-811.

Perry, C. G., Heigenhauser, G. J. F., Bonen, A., & Spriet, L. L. (2008). High-intensity aerobic interval training increases fat and carbohydrate metabolic capacities in human skeletal muscle. 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33(6), 1112-1123.

Sijie, T., Hainai, Y., Fengying, Y., & Jianxiong, W. (2012).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exercise training in overweight young women.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52(3), 255-262.

Smith-Ryan, A. E., Melvin, M. N., & Wingfield, H. L. (2015).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Modulating interval duration in overweight/obese men. The Physician and sportsmedicine, 43(2), 107–113.

https://doi.org/10.1080/00913847.2015.1037231

Tabata, I. (2019). Tabata training: one of the most energetically effective high-intensity intermittent training methods.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Sciences, 69, 559–572.

Tabata, I., Nishimura, K., Kouzaki, M., Hirai, Y., Ogita, F., Miyachi, M., & Yamamoto, K. (1996). Effects of moderate-intensity endurance and high-intensity intermittent training on anaerobic capacity and VO2max.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28(10), 1327-1330.

Trapp, E. G., Chisholm, D. J., Freund, J., & Boutcher, S. H. (2008). The effects of high intensity intermittent exercise training on fat loss and fasting insulin levels of young wom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32(4), 684-691.

Wisløff, U., Ellingsen, Ø., Kemi, O. J. (2009).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to Maximize Cardiac Benefits of Exercise Training?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 37(3), 139-146. doi: 10.1097/JES.0b013e3181aa65fc

附錄

附錄一 同意書 親愛的家長 :您好

我是11 年 1 班的張晏慈老師,目前在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暑期碩士 班進修,在劉明松教授的指導下,目前在進行一項高強度間歇訓練對健康體適能 的影響研究。希望透過本教學研究,提升貴子弟的健康與體能。

這項教學會由我利用每週2 節課,帶學生至本校律動教室進行,同時錄影記 錄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參與情形。為了保護個人隱私,所有教學活動相關內容將 全程保密,活動記錄也將匿名保護,所有資料僅供學術相關研究之參考。如您有 任何問題,可隨時與本人聯繫。

若您讀完上述說明並同意貴弟子參與此研究計畫,請於下列同意書簽名並將 回條繳回。如果於研究過程中您孩子有任何不舒服的感受,或您對本研究有任何 疑問或意見,歡迎隨時向我反應,我將詳細為您說明。

敬祝 闔家平安

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暑期碩士班 指導教授:劉明松教授 研究生:張晏慈 敬上

--- 家長同意書

學生姓名:

□同意 參與此研究

□不同意 參與此研究

家長簽名: 日期: 年 月 日

附錄二 滿意度問卷

高強度間歇訓練滿意度問卷

題號 題目 滿意度

1. 您對於課程地點的安排滿意度? □滿意 □普通 □不滿意

2. 您對於教學內容的安排滿意度? □滿意 □普通 □不滿意

3.

您對於參與本次課程後,對自己體能改 變的滿意度?

□滿意 □普通 □不滿意

4.

您對於參與本次課程後,主動運動的意 願滿意度?

□滿意 □普通 □不滿意

5.

您對於參與本次課程後,對未來的幫助 之滿意度?

□滿意 □普通 □不滿意

6. 您對於本次課程整體接受的滿意度? □滿意 □普通 □不滿意

您對本課程的建議或感想:

附錄三 測驗紀錄表

測驗紀錄表

姓名 年齡 身高 體重 體脂率 立定跳遠

仰臥起坐 坐姿體前彎 登階測驗

第1 次 第2 次 第1 次 第2 次 1:00-1:30 2:00-2:30 3:00-3:30

附錄四 教學日誌

教學日誌

第 次 日期 時間

動作 學生表現

1.雙腳交叉開合跳 2.馬步膝下拍手 3.爬蟲

4.抬膝跑 5.蜘蛛人 6.平板 7.船式

4.抬膝跑 5.蜘蛛人 6.平板 7.船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