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智能障礙者體適能之成效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智能障礙者體適能之成效與相關研究

對於智能障礙者而言,規律的身體活動能維持生理機能並預防二度病變,是 增進健康適能的主要方式,因此以下探討體適能的內涵及適合智能障礙者的運動 設計。

一、體適能的成效

體適能是指身體適應生活與環境的能力,具備好的體適能,才能促進健康,

具備好的體力與免疫力,預防疾病並支持從事日常工作、學習等活動(教育部,

2015)。相較於被動的疾病治癒,運動更能積極的提升健康,利用體適能檢測,

瞭解自己所缺乏的機能並培養持續運動的習慣(林金定、張佑宇,2008)。

智能障礙者則可能因先天協調能力差,認知學習能力不佳,導致不具備適當 的運動技能,缺乏規律的運動,體能不佳,加上營養攝取過剩則可能導致肥胖風 險、糖尿病及相關心血管疾病(林金定、張佑宇,2008;林珊如、潘正宸,2012)。

智能障礙者的健康危險因子比一般人高,健康需求也比一般人多,但智能障礙者 可能會因為自己內在的障礙、環境、溝通能力、照顧者補償心理、缺乏合適的體 適能檢測工具等因素,阻礙其參與健康體能活動(王文宜、陳靜妙,2013;林金 定、張佑宇,2008;周俊良、陳張榮,2012)。

運動介入能提升智能障礙者之體適能表現,如心肺耐力、身體組成、肌力與 肌耐力、平衡力、動作技能可獲得改善 (陳正奇等人,2009;陳怜佑、陳益民,

2009)。並且有效訓練動作技能、空間、平衡、方向感、動作協調與專注力等能 力,協助智能障礙者提升健康(朱惠娟、林秀錦、陸莉、黃玉枝,2000)。

研究者整理2010 年至 2020 年運動介入對學齡智能障礙者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如表2-1 所示。

介入之運動項目多元,有快走(鄭詠蔚,2010)、斜坡道健走(龔玉華、佘 永吉,2016)、路跑(姚翕雅、高桂足 2013)、瑜伽(商執中,2017)、飛盤(王 文君,2013)、極低量高強度間歇訓練(古沛儒,2019)、健身運動(黃詩婷,2014)、

交叉循環運動(楊毓芬,2015)、健身拳擊(彭盈方,2020)、直排輪(鍾宜橋、

許柏仁、潘倩玉,2016)、彈跳床(管麗屏,2017)、迷你網球(林彥良,2017)、

跆拳道(林韋如,2017)、敏捷梯(陳宜芊,2017)、跳繩(陳怡均,2016;簡廷 倚,2018)、TRX 懸吊訓練(吳鈺婕,2018)、Kinect 遊戲機體感運動(莊韻潔,

2014;黃任閔、涂湘玫、胡巧欣、吳一德、呂謙,2015)等。

介入之教育階段自國小至高中職,介入對象以高中職生占多數,達52.6%;

國小次之,佔26.3%;國中最少,佔 21.1%。

介入週數最少8 週,最多 24 週。介入頻率有每週 1 次至每週 5 次。每次介 入時間從20 分鐘至 100 分鐘。

研究結果, 可提升心肺適能的研究共 14 篇,分別為飛盤、路跑、健身運動、

Kinect 遊戲機體感運動、交叉循環運動、複合式直排輪、斜坡道健走運動、迷你 網球、敏捷梯、瑜伽、樂趣化跳繩運動方案、極低量高強度間歇訓練、健身拳擊 等運動介入。

可提升肌肉適能的研究共 15 篇,分別為飛盤、路跑、健身運動、Kinect 遊 戲機體感運動、交叉循環運動、跳繩、斜坡道健走運動、迷你網球、敏捷梯、瑜 伽、彈跳床、TRX 懸吊訓練、樂趣化跳繩運動方案、極低量高強度間歇訓練、

健身拳擊等運動介入。

可提升柔軟度的研究共 14 篇,分別為快走、飛盤、健身運動、Kinect 遊戲 機體感運動、跳繩、斜坡道健走運動、迷你網球、跆拳道、敏捷梯、瑜伽、彈跳 床、樂趣化跳繩運動方案及健身拳擊等運動介入。

可提升身體組成的研究共 6 篇,分別為 Kinect 遊戲機體感運動、交叉循環 運動、跳繩、斜坡道健走運動、瑜伽、樂趣化跳繩運動方案等運動介入。

對於智能障礙者而言,因其生理功能不佳、活動量不足,與一般人相比容易 有體力不濟、肥胖或衍生相關疾病的狀況,如能以運動介入,將對其身體健康帶 來助益。

表2-1

研究者 運動介入 教育階段 研究人數 介入週數/頻率/

研究者 運動介入 教育階段 研究人數 介入週數/頻率/ 則(Progressive Overload),逐步調整特定肌肉群重複次數及負荷重量。柔軟度則 可利用肌肉伸展至最大長度後,感覺到微弱酸痛,持續性的維持伸展動作。身體

質量可用體脂肪測量機檢測,利用脂肪不導電原理測出體脂肪;腰臀比測量迅速,

可比較腹部內脂肪的程度。

智能障礙者之體能活動設計可採以下策略:一、引發動機,利用音樂或創新 設計引發興趣,善用增強策略,讚美、鼓勵學生;二、複述,利用身體部位或動 作搭配口語提示,增進動作記憶;三、多感官回饋,利用示範、影片及口語解說,

放慢速度,反覆指導;四、因應個別需求做調整,調整動作難度、工作分析拆解 動作、個別化的目標等(陳張榮、管麗屏,2016)。

智能障礙者實施體能活動,能提升體適能的相關表現。藉由不同的身體活動 或運動訓練可以提升心肺耐力(陳正奇等人,2009;鍾宜橋、許柏仁、潘倩玉,

2016)、肌耐力(林素華,2004;龔玉華、佘永吉 2016)、柔軟度(林仁政,2004)

與身體組成(許靜純,2005;簡廷倚,2018)。

綜上所述,智能障礙者因本身之認知能力與肢體動作困難,加上外部的因素 干擾,阻礙其參與運動。為提升其體適能表現,可設計體能活動,運動強度初期 可由低漸進至高,設定個別化的運動目標,並輔以各種提示策略、多感官回饋及 增強策略,提升學生參與動機。

因此,本研究設計高強度間歇訓練,於訓練初期目標設定以熟習動作為主,

利用工作分析拆解動作步驟,提供口語、聽覺、視覺等提示,必要時給予肢體協 助,並且讓學生複述動作名稱,使用動作名稱搭配身體部位,增進動作記憶。中、

後期則視學生表現,要求盡全力加快速度或增加操作次數,對於中、重度智能障 礙學生如無法以正確姿勢操作動作,則改以簡化動作、確實操作為目標,以漸進 的、個別化的目標設定學生的表現程度。教學介入期間,每次皆使用影片示範動 作,搭配具節奏感之配樂,引發學生興趣,並隨時鼓勵學生挑戰自己執行訓練活 動,搭配原班之代幣增強系統給予獎勵,維持學生的參與動機。

第三節 高強度間歇訓練之意涵與健康體適能關係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