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工作倦怠之涵義及相關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教師工作倦怠之涵義及相關理論

Blasé 於 1982 年提出,工作壓力為工作倦怠的主因,個體處於 長期壓力之下,會對工作產生畏懼而不願意致力於工作,最後會造成 身體、情緒及態度上的耗竭。正向壓力有助於工作的完成,但長期負 向的壓力則會導致工作倦怠 (Selye,1976)。

研究顯示,工作倦怠(Burnout)是由於工作環境過度要求個人 的精力、能力和資源,因而產生失敗、筋疲力盡,情緒耗竭的現象 (Freudenberger,1974)。

壹、教師工作倦怠的涵義

特教教師在工作環境中,若因長期負荷過度的壓力,而造成心力 交瘁,會在個人行為、情緒及生理上產生不良症狀,因而降低個人工 作效率及工作品質 (吳素月,2005)。在與學校環境互動過程中,如果 個人所認知的目標一直無法達成,或是工作負擔太重、工作壓力過大,

就會對教學或行政工作產生疏離的現象,甚至對教學失去熱忱(廖本

盛,2003;吳宗達,2004)。

表 2-11 教師工作倦怠之定義彙整表(續)

Ashforth 1993

工作倦怠是對工作壓力的一種反應方式,大多會發生在專 業服務人群的工作者身上,因為在能力、知力(strength) 與資源方面對他們過度的要求,而無法加以處理。

Stevenson 1994

工 作 倦 怠 是 一 種 使 人 衰 弱 的 過 程 (a debilitating

在所有的定義中,Maslach 與 Jackson (1981)將工作倦怠定義為 一種情緒耗竭的狀態,包括消極的自我概念、工作態度,並用冷漠的 態度對待服務對象,Maslach 與 Jackson 將工作倦怠分為情緒耗竭、

無人情味及低個人成就感三個層面,普遍獲得學者的認同,本研究所 使用之問卷即以此涵義為基礎編製問卷,茲分述如下:

1.情緒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

情緒耗竭是指與他人互動的工作過程中,個人無法輕易地處理週 遭的問題與要求,因而感到精疲力竭,喪失工作的情緒資源。歸因於 感覺枯耗、情緒上的過度擴張與情緒的資源耗盡,因此情緒耗竭是一 種與他人接觸時,情緒上長期枯竭的感覺,表現在生理與心理方面,

例如失去關懷、信任、興趣、失去精力、感到枯竭與疲倦。

2.無人情味(depersonalization)

無人情味是指與他人互動的工作過程中,個人以不帶感情與冷漠 的方式與態度回應週遭人際,無心去對待他人,感覺情感變冷酷,不願 接受別人的服務與關懷,也就是在工作上,對工作對象與同事逐漸產 生負面的、憤世嫉俗的或冷漠的態度,嚴重時會暴躁、易怒,並以嘲諷 的態度對待他人。

3.低個人成就感(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低個人成就感乃是感覺無效率與不適當,是指與他人互動的工 作過程中,個人從中獲得低成就的感受,包括與他人合作時能力不 足,以及完成工作時因自身能力的不足所產生能力上的低成就感,

和工作意義上的低成就感。

綜合上述各學者對教師工作倦怠的定義顯示,教師之工作倦怠為 為教師在工作環境中,因工作負荷及壓力過大,或無法達成自己的目 標,卻缺乏適當的因應策略,而產生生理或情緒的負面反應。如此長 期處於壓力之下,最後會因此而喪失教學熱忱,自我成就感低落,甚 至以冷漠的態度面對學生。

貳、教師工作倦怠的成因和症候

一、教師工作倦怠的成因

教師工作倦怠的成因各研究者雖有不同的見解,但大致可分為 社會、工作情境及人格特質因素。將國內外研究者對於教師工作 倦怠的成因歸納如下:

(一) 社會因素

社會大眾對教師的過度要求與期望,或不尊重教師專業,對教 師採語言或非語言的攻擊 (廖光榮,2001;郭耀輝,2004)。更有 學者指出,大眾傳播工具對學校及教師的責難、誤解及偏見,使 教師感到失望、挫敗而產生倦怠(Hock,1985)。

在民主且開放的社會風氣之下,家長對教師的不尊重,逐漸造 成教師與家長的關係不良,部分家長過度干預或缺乏參與的態 度,及某些家長不自覺的身教,都會促使孩子產生不守規矩的態 度,造成孩童問題處理更為棘手,教師會因此而產生工作倦怠(吳

素月,2005;Hock,1985)。因此,Wangberg(1984)認為,缺乏社 會大眾或家長對教師的支持與尊重是教師工作倦怠的主因之一。

(二) 工作情境因素

造成教師工作倦怠之情境因素,主要來自於教學與行政兩方 面,分述如下:

1. 教學方面:

班級人數太多,師生沒有適當比例,且學生的學習動機低 落、缺乏回饋 (陳榮茂,2002;吳素月,2005)。因而教師對教 學工作缺少控制感,不了解學生,且教學資源不足、工作時間太 長,無法有效處理教學上或學生的問題,導致工作負荷過重,在 教學上缺乏安全感與成就感(廖光榮,2001;郭耀輝,2004)。

2. 行政方面:

過量的文書或行政工作,造成教師無法專心於教學上,增加 額外的工作負擔 (陳榮茂,2002)。教學工作沒有回饋或讚賞,

且缺乏升遷機會,導致在教學上缺乏動力(郭耀輝,2004)。且領 導的行政人員素質不良,過度的干預使國中資源班教師無法發揮 教學自主性(廖光榮,2001)。更有學者提到,校長不支持或不為 教師的委屈做辯護,是形成教師工作倦怠的主因(Kalker,1984)。

(三) 人格特質因素

由於教師本身能力不足,專業知能不佳,導致對學生的不了 解,且無法有效的處理學生的問題,導致國中特教教師工作動機 低落。(廖光榮,2001;廖本盛,2003);或因教師本身為理想主 義者,對自我要求過高,於工作上無法達到自己的要求時,即產 生低自我等想法 (廖光榮,2001)。

二、教師工作倦怠的症狀

工作倦怠發生的同時也會伴隨某些症狀,這些症狀主要是發生 於個人身上,但有時也會影響到整個組織或群體,各學者對此症狀 做了詳細的描述。茲將有關教師工作倦怠的症狀之描述歸納如下:

(一)生理層面:

生理上常常出現慢性的疲倦,經常長期性感冒、頭痛、睡眠不 足、經常小病不斷、腸胃不適、體重遽減、高血壓、婦女經期失 調等各種生理不適之症狀(何郁玲,1999;Carroll & White,1982;

Paine,1982)。

(二)人際關係層面:

以機械式方式對待學生、容易與同事起衝突、與社會隔離、孤 立、憤怒、怨天尤人與不信任感增加,並表現出退縮的態度等人 際互動的問題(何郁玲,1999;Carroll & White,1982)。

(三)情緒適應方面:

情緒控制力不佳、表現出沮喪、意志消沉、易怒、情緒失控、

恐懼,逐漸的遠離學生、同事及上司(Paine,1982),甚至失去人 生的希望與意義(Carroll & White,1982)。

(四)態度方面:

容易表現出誇大其詞、對工作厭煩、無聊、喜好批評同事、對 學生毫不關心、吹毛求疵等負向態度(Carroll & White,1982)。導 至行事僵化、抗拒改革,甚至有工作效率降低、想提前退休、離職 的想法 (孫寶蓮,2004)。

(五)行為層面:

常常會出現不合理的暴躁,極端的情緒及行為改變,暴力及攻 擊性的行為增加,甚至表現出高危險性的行為,因而容易發生意

外 及 自 我 傷 害 ( 何 郁 玲 , 1999 ; Carroll & White,1982 ; Paine,1982)。行為方面工作效率降低、退休提早、離職率高、

喪失對服務對象的關心、行事僵化、缺乏創造力、抗拒改革。

(六)價值層面:

經常會突然或戲劇性的改變個人的價值與信念(Carroll &

White,1982;Paine,1982)。

綜合各學者的描述顯示,教師工作倦怠的症狀,即為教師於

工作倦怠時所產生的各種心理、生理、行為上的異常反應,不僅會 影響到教師的身心健康、情緒控制、人際關係,還會影響教學效能、

降低教學品質,進而影響學生的人格發展及學習成效。甚至有離職 或提早退休的傾向。因此,探討影響教師工作倦怠的因素,找尋預 防及改善的方法,對於提升整體教育品質,確實有其必要性。

參、教師工作倦怠的理論模式

關於工作倦怠的理論或模式,各研究者有不同的論述,研究者將 有關工作倦怠的主要理論模式歸納為下列五種:

一、教師工作表現動機理論

Blasé(1982)所提出的教師工作表現動機理論,說明了教師工 作壓力與發生倦怠的動機關係。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著動態交互作 用的關係,這種關係對教師工作表現方面有其重要性與決定性。

教師工作表現中質與量的改變,受到教師知覺自己的工作效能 所影響。教師依照學生需求,應用其教學策略努力的從事教學工 作,以期達成有價值的結果或教學目標。如果教師長期對學生所做 的努力,所得到的是負面的回饋,教師因所做努力僅得到消極的結果 而感到徒勞無功,長期累積之下,就會造成教師的工作滿意、工作 投入、工作動機、工作努力顯著的降低,這種現象就是教師的工作倦 怠。

由Blasé(1982)提出的理論顯示,若教師付出的心力長期沒有

資料來源:Blasé, J. J. (1982). A social-psychological grounded theory of teacher stress and burnou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18(4), Fall, p.99.

二、精神分析模式

Fischer(1983)認為將工作理想化的人,當無法改變或達成理想 時,就會產生工作倦怠。工作者往往會將其職業理想化而全然投入,

但在遭遇挫折、失望後,有部份人會適當的減少理想與注入的心力,

或離開所從事的工作;另一部份人卻堅持理想,並更加努力的工作,

想要藉此達成目標,但這已違背了人的天性(快樂原則、求生原則),

這種情形正容易發生工作倦怠。

以精神分析理論來看,「誇大的幻想」是導致工作倦怠的主因,

因為「幻想」是不切實際的。工作倦怠所產生的冷嘲熱諷、憤世疾俗、

憤怒、陰沈等症狀,是因為沒辦法達成理想,造成自尊降低的負面反 應。工作倦怠不同於各種沮喪或某些低成就者,會有逃避工作的藉口,

因為沮喪者會減低其努力,工作倦怠者卻是為了維護自尊,不顧一切 的追求誇張的幻想,但遇到不利的情境,或資源不足導致無法應付時,

便會顯現失望,工作倦怠就因此而產生了。

從精神分析觀點,可得知要降低教師工作倦怠的產生,當務之急 就是要採取合適的因應策略,當無法達成目標時,適時的尋求協助,

或離開工作崗位,待身心狀況恢復之後再繼續完成工作。

三、存在觀點模式

三、存在觀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