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背景變項之資源班教師感受工作倦怠程度之分析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資源班教師感受工作倦怠程度之分析

本節主要在說明不同背景變項下,國民小學資源班教師感受工作 倦怠的差異情形,並進行比較分析與結果討論。分別以八個背景變項 為自變項,以資源班教師之工作倦怠為依變項,進行 t 考驗或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變異數分析的 F 值若達統計上顯著水準,則以 Scheffé 法進行事後比較,以瞭解各組間的差異情形,並據以回答待答問題四。

ㄧ、資源班教師性別變項之工作倦怠差異比較

就性別變項而言,國民小學資源班教師感受工作倦怠之差異情

形,如表 4-20 所示。

(2005)、陳佳瑩(2005)、呂幸珠(2008)、Holland 與 Michael(1993)

的研究結果相符,但與廖光榮(2002)、顏耀南(2002)、王淑棻(2003)、

廖本盛(2003)、楊靜芳(2004)、王智民(2005)、吳素月(2005)

Pedrabissi 與 Rolland(1993)、Burke 與 Greenglass(1995)、Stogiannidou 與 Kiosseglou(1999)的研究結果不同。

二、不同年齡感受工作倦怠程度之差異比較

就年齡變項而言,不同年齡的資源班教師在工作倦怠感受程度上 並無統計上明顯差異,可見資源班教師並不會因年齡不同而在工作倦

怠感受上有明顯的差異。此結果與吳宗達(2004)、楊靜芳(2004)、

吳素月(2005)、郭耀輝(2004)、Federman(1984)、Corkery(1991)、

Schwarzer、Schmitz 與 Tang(2001) 的研究結果相符,但與陳榮茂 (2002)、廖光榮(2002)、王淑棻(2003)、王智民(2005)、呂幸 珠(2008)、Iwanicki(1983)、Brightwell(1985)、Pedrabissi 與 Rolland

(1993)、Zabel 與 Kay(2001)的研究結果不同。如表 4-21 所示:

表 4-21 不同年齡資源班教師工作倦怠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來源 SS df MS F

ㄧ、情緒耗竭層面

1. 25 歲以下 16 14.13 4.26 組間 14.350 3 4.783 .206 2. 26-30 歲 68 14.29 4.60 組內 5014.631 216 23.216

3. 31-40 歲 74 14.84 4.84 全部 5028.982 219 4. 41 歲以上 62 14.39 5.14

二、無人情味層面

1. 25 歲以下 16 13.56 3.90 組間 79.653 3 26.551 2.206 2. 26-30 歲 68 12.07 3.22 組內 2599.524 216 12.035

3. 31-40 歲 74 12.51 3.67 全部 2679.177 219 4. 41 歲以上 62 11.37 3.36

三、低個人成就感

1. 25 歲以下 16 17.56 3.90 組間 67.241 3 22.414 1.434 2. 26-30 歲 68 15.76 3.79 組內 3375.536 216 15.627

3. 31-40 歲 74 16.26 4.13 全部 3442.777 219 4. 41 歲以上 62 15.44 3.92

四、整體工作倦怠

1. 25 歲以下 16 45.25 10.68 組間 325.060 3 108.353 .955 2. 26-30 歲 68 42.13 9.92 組內 24508.121 216 113.464

3. 31-40 歲 74 43.61 11.16 全部 24833.182 219 4. 41 歲以上 62 41.19 10.80

三、不同婚姻狀況感受工作倦怠程度之差異比較

就婚姻狀況變項而言,國民小學資源班教師感受工作倦怠之差異 情形,如表 4-22 所示。

表 4-22 資源班教師婚姻狀況之工作倦怠差異分析 工作倦怠層面 婚姻

狀況 人數 平均數 題數 標準差 單題平均數 t 未婚 97 14.79 6 4.67 2.47

情緒耗竭

已婚 123 14.25 6 4.89 2.38 .832 未婚 97 12.72 6 3.51 2.12

無人情味

已婚 123 11.67 6 3.43 1.95 2.242 未婚 97 16.55 6 3.77 2.76

低個人成就

已婚 123 15.51 6 4.07 2.59 1.933 未婚 97 44.06 18 10.42 2.45

整體工作倦怠

已婚 123 41.43 18 10.73 2.30 1.829 從表列結果顯示,不同婚姻狀況的資源班教師在工作倦怠感受程 度上並無統計上明顯差異,可見資源班教師並不會因婚姻狀況不同而 在工作倦怠感受上有明顯的差異。此結果與吳素月(2005)、洪于仁

(2005)、郭耀輝(2004)、Holland 與 Michael(1993)的研究結果 相符,但與陳榮茂(2002)、廖光榮(2002)、顏耀南(2002)、王淑棻

(2003)、楊靜芳(2004)、王智民(2005)、陳佳瑩(2005)、呂幸 珠(2008)等研究結果不同。

四、不同教育程度感受工作倦怠程度之差異比較

就教育程度變項而言,國民小學資源班教師感受工作倦怠之差異 情形,如表 4-23 所示:

表 4-23 不同教育程度資源班教師工作倦怠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表 4-24 不同專業背景資源班教師工作倦怠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來源 SS df MS F

ㄧ、情緒耗竭層面

1. 特教研究所 44 13.73 5.38 組間 61.944 2 30.972 1.339 2. 特教系組 113 14.43 4.54 組內 4948.213 214 23.122

3. 特教學分班 60 15.27 4.86 全部 5010.157 216 二、無人情味層面

1. 特教研究所 44 11.34 3.61 組間 44.753 2 22.376 1.819 2. 特教系組 113 12.51 3.38 組內 2633.100 214 12.304

3. 特教學分班 60 12.02 3.66 全部 2677.853 216 三、低個人成就

1. 特教研究所 44 15.32 4.23 組間 27.237 2 13.619 .862 2. 特教系組 113 16.15 3.86 組內 3381.721 214 15.802 3. 特教學分班 60 16.27 4.01 全部 3408.959 216

四、整體工作倦怠

1. 特教研究所 44 40.39 12.05 組間 296.559 2 148.279 1.299 2. 特教系組 113 43.10 10.17 組內 24421.211 214 114.118 3. 特教學分班 60 43.55 10.57 全部 24717.770 216

此結果與陳榮茂(2002)、廖本盛(2003)、王淑棻(2003)、郭耀 輝(2004)、吳宗達(2004)、王智民(2005)、吳素月(2005)、洪 于仁(2005)、呂幸珠(2008)的研究結果相符,但與 Zabel 與 Kay

(2001)、廖光榮(2002)等研究結果不同。

六、不同任教資源班年資感受工作倦怠程度之差異比較

就任教資源班年資變項而言,國民小學資源班教師不會因不同之 任教資源班年資而感受到明顯的工作倦怠差異。此結果與吳宗達

(2004)、楊靜芳(2004)、郭耀輝(2004)、吳素月(2005)、洪于仁

(2005)、呂幸珠(2008)、Reese,Johnson 與 Campbell(1991) 的研

究結果相符,但與陳榮茂(2002)、顏耀南(2002)、廖本盛(2003)、

王智民(2005)等研究結果不同。

表 4-25 不同任教資源班年資資源班教師工作倦怠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來源 SS df MS F

ㄧ、情緒耗竭層面

1. 2 年以下 42 13.52 4.50 組間 59.177 2 29.589 1.292 2. 3-5 年 53 15.09 4.36 組內 4969.804 217 22.902

3. 6 年以上 125 14.56 5.04 全部 5028.982 219 二、無人情味層面

1. 2 年以下 42 12.02 3.63 組間 14.405 2 7.203 .587

2. 3-5 年 53 12.58 2.87 組內 2664.772 217 12.280 3. 6 年以上 125 11.98 3.70 全部 2679.177 219 三、低個人成就感

1. 2 年以下 42 16.36 4.12 組間 14.351 2 7.175 .454

2. 3-5 年 53 16.17 3.73 組內 3428.427 217 15.799 3. 6 年以上 125 15.75 4.03 全部 3442.777 219 整體工作倦怠

1. 2 年以下 42 41.90 10.97 組間 115.138 2 57.569 .505 2. 3-5 年 53 43.85 9.21 組內 24718.044 217 113.908

3. 6 年以上 125 42.29 11.13 全部 24833.182 219

七、擔任不同職務感受工作倦怠程度之差異比較

就擔任職務變項而言,國民小學資源班教師感受工作倦怠之差異 情形,如表 4-26 所示。分析結果顯示,資源班教師擔任不同職務,

其工作倦怠感受程度,皆未達顯著差異,可見資源班教師並不會因擔 任不同職務,有明顯的工作倦怠感受差異。

此結果與陳榮茂(2002)、張英鵬(2002)、廖光榮(2002)、廖 本盛(2003)、吳宗達(2004)、楊靜芳(2004)、郭耀輝(2004)、王

智民(2005)、吳素月(2005)、洪于仁(2005)之研究結果相符,但

表 4-27 不同學校規模資源班教師工作倦怠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續)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來源 SS df MS F

整體工作倦怠

1. 24 班以下 48 41.96 10.25 組間 166.974 2 83.487 .734 2. 25-48 班 65 41.60 11.72 組內 24666.208 217 113.669 3. 49 班以上 107 43.48 10.16 全部 24833.182 219

從表 4-27 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學校規模資源班教師其工作倦怠 感受程度,皆未達顯著差異,可見資源班教師並不會因不同學校規 模,而有明顯的工作倦怠感受差異。此結果與廖光榮(2002)、吳宗 達(2004)、王智民(2005)、Burke 與 Greenglass(1995)之研究結 果相符,但與陳榮茂(2002)、郭耀輝(2004)、洪于仁(2005)、呂 幸珠(2008)等研究結果不同。

十、本節綜合摘要

本節主要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資源班教師,在工作倦怠感 受程度上的差異情形,茲將主要研究之發現說明如下:

(一)性別方面:不同性別的資源班教師在工作倦怠的三個層面 及整體工作倦怠上,無統計上顯著差異。

(二)年齡方面:不同年齡的資源班教師在工作倦怠的三個層面 及整體工作倦怠上,無統計上顯著差異。

(三)婚姻狀況方面:未婚及已婚的資源班教師在工作倦怠的三 個層面及整體工作倦怠上,無統計上顯著差異。

(四)教育程度方面:不同教育程度的資源班教師在工作倦怠的

三個層面及整體工作倦怠上,無統計上顯著差異。

(五)專業背景方面:不同專業背景的資源班教師在工作倦怠的 三個層面及整體工作倦怠上,無統計上顯著差異。

(六)任教資源班年資方面:不同任教資源班年資的資源班教師 在工作倦怠的三個層面及整體工作倦怠上,無統計上顯著 差異。

(七)擔任職務方面:擔任不同職務的教師在工作倦怠的三個層 面及整體工作倦怠上,無統計上顯著差異。

(八)學校規模方面:不同學校規模的資源班教師在工作倦怠的 三個層面及整體工作倦怠上,無統計上顯著差異。

(九)學校地區方面:不同學校地區的資源班教師在工作倦怠的 三個層面及整體工作倦怠上,無統計上顯著差異。

第四節 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程度對工作倦怠之 預測力分析

本研究為進一步瞭解國民小學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對於工作倦 怠的預測作用,以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感受程度為預測變項,以工作 倦怠的三個層面及整體工作倦怠為效標變項,進行迴歸分析。不同背 景變項因於工作壓力及工作倦怠感受上大部分無顯著差異,不列入迴 歸分析。因此,本研究以工作壓力的六個層面為自變項,並以工作倦

怠的三個層面及整體工作倦怠為效標變項,採用逐步多元迴歸分析

(PIN=.05,POUT=.10),以考驗高雄市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 教師工作壓力對工作倦怠的預測力,並據以回答問題五。

一、工作壓力對「情緒耗竭」層面的預測力分析

工作壓力對「情緒耗竭」層面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如表4-28 所示。

表4-28 工作壓力預測「情緒耗竭」的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投入變項順序 多元相關係數R 決定係數R² R²改變量 F值 標準化迴歸係數β

溝通協調 .510 .260 .260 76.435*** .180

教學管理 .598 .357 .097 60.030*** .254

實施IEP .640 .410 .052 49.709*** .236

人際關係 .659 .434 .024 40.991*** .205

*p<0.05 **p<0.01 ***p<0.001

表4-28 顯示,以工作壓力六個層面預測「情緒耗竭」時,進入 迴歸方程式的顯著變項,依序為「溝通協調」、「教學管理」、「實 施IEP」、「人際關係」,共四個層面變項,多元相關係數為 .659,

其解釋變異量為 .434,亦即表中四個工作壓力層面能聯合預測「情 緒耗竭」43.4﹪的變異量。就工作壓力個別層面的解釋量來看,以「溝 通協調」層面的預測力最佳,其解釋量為26﹪,其餘依序為「教學管 理」、「實施IEP」、「人際關係」層面。

從標準化迴歸係數來看,「溝通協調」、「教學管理」、「實施

IEP」、「人際關係」等工作壓力層面對「情緒耗竭」的預測作用是 正向的。

二、工作壓力對「無人情味」層面的預測力分析

工作壓力對「無人情味」層面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如表4-29 所 示。

表4-29 工作壓力預測「無人情味」的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投入變項順序 多元相關係數R 決定係數R² R²改變量 F值 標準化迴歸係數β

溝通協調 .603 .364 .364 124.22*** .281

人際關係 .658 .433 .069 82.377*** .278

教學管理 .688 .473 .040 64.260*** .240

工作負擔 .703 .495 .022 52.346*** -.186

專業成長 .716 .512 .018 44.775*** .177

*p<0.05 **p<0.01 ***p<0.001

由表4-29結果顯示,以工作壓力六個層面預測「無人情味」時,

進入迴歸方程式的顯著變項,依序為「溝通協調」、「人際關係」、

「教學管理」、「工作負擔」、「專業成長」等五個層面變項,多元 相關係數為 .716,其聯合解釋變異量為 .512,亦即表中五個工作壓 力層面能聯合預測「無人情味」51.2﹪的變異量。就工作壓力個別層 面的解釋量來看,以「溝通協調」層面的預測力最佳,其解釋量為 36.4%,其餘依序為「人際關係」、「教學管理」、「工作負擔」、

「專業成長」層面。

從標準化迴歸係數來看,「溝通協調」、「人際關係」、「教學 管理」、「專業成長」等工作壓力層面對「無人情味」的預測作用是 正向的,而「工作負擔」的預測作用是負向的。

三、工作壓力對「低個人成就感」層面的預測力分析

工作壓力對「低個人成就感」層面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如表4-30 所示。

表4-30 工作壓力預測「低個人成就感」的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投入變項順序 多元相關係數R 決定係數R² R²改變量 F值 標準化迴歸係數β

實施IEP .549 .301 .301 93.391*** .324

教學管理 .630 .397 .096 71.121*** .267

教學管理 .630 .397 .096 71.121*** .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