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情緒管理的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師情緒管理的內涵

本節共分五段,玆就情緒的意義、情緒的分類與特性、情緒的理論、教師情 緒的內涵、情緒管理的內涵分述之。

壹、情緒的意義

有關情緒的理性主義學說,始於 Plato 與 Aristotle,到了十七世紀才由 Descartes 做最充分的表達,他提出了六種原始的情緒:羨慕(admiration)、 愛(love)、恨(hatred)、慾望(desire)、愉快(joy)與悲傷(sadness),

它們的混合作用就產生了所謂的情緒內省情感;在他的觀點中,情緒是人類 生命中所需要的,是人類行動的基本決定因素,它使人類不同於動物的生命 形式(Strongman, 1987)。Descartes 對情緒的理解是持「身—心二元論」,

他認為情緒是指一種靈魂的知覺或感受,而所知覺或感受的則是正在肉體當 中發生的事物(林建福,民 90)。

繼 Descartes 之後,Darwin 於一八七二年在其《人與動物的表情》一書 中,強調情緒的外顯行為有其生物層面上的重要意義,並且強調外界刺激的重要 性(游恆山譯,民 82)。接續,心理學家 L. James 綜合的 Descartes 和 Darwin 的見解,認為高昂的情緒,會導致內臟和外顯肌肉的反應,這些反應的情感就是 情緒的體驗,他並指出情緒刺激、情緒行為以及情緒體驗三者之間有密切關係(張 春興,民 80)。到了二十世紀初,由於實證科學的盛行,情緒的探究也轉變成了行 為的科學,心理學行為主義學者 Watson 即以生理變化或反應的模式(pattern)

來說明情緒,將情緒界定為一種遺傳的反應模式(pattern-reaction),其中 包含了整個身體機制的變化,特別是在內臟與腺體系統方面(林建福,民 90)。

而後,M. Arnold 強調情緒的來源是對情境的認識和評估,而這種評估 是在大腦皮層發生的(林仁和,民 89)。Arnold 這個情緒機制理論開啟了近 代認知心理學的先河,其認為個體會直接、自動且幾乎是不知不覺地評價其

情緒,這些情緒的認知分析都是將過去的體驗與回憶做為標準,而這些標準 亦無時無刻地左右著個體的判斷(李彥君,民 91)。心理學認知理論強調個 體對情緒的認知狀態,個體會以其信念、判斷、思想、詮釋、評價等來評估 這種認知狀態。情緒不應只是生理感受或行為傾向;個體本身的價值觀、感 受性或感受的預備狀態等都是促發情緒的動力。因此,情緒內含個體對整體 情境的價值評估,而這種知覺可以促發、維持與強化生理感覺或行為模式。

情緒的意義經由各時期的學理觀點予以解釋,從靈魂的知覺、生理變化 的感受、生理反應的模式、行為的動機以至認知的評估,這樣的歷程明顯意 指情緒幾乎涉入了人類生命的各個層面,並且情緒也會受到社會文化因素的 影響而使其發展產生差異性與特殊性。以下分述各學者對情緒的定義:

R. Plutchik(1980)認為情緒是心理進化的綜合產物,包括認知的評估、主 觀的感受、自律神經的喚起及激發行動等。這是對刺激所產生的一種複雜而連續 的反應。

N. Denzin(1984)從社會人際之間互動的觀點來界定情緒,他認為情緒是一 種自我感受,在一種情緒或認知的社會行為中形成,情緒存在於社會行為與他人 的互動中,包括對內指向自己與對外指向他人。

J. Dworetsky(1985)情緒是一複雜的感覺狀態,包括意識的經驗、內外在 的生理明顯反應,並可促動或抑制個體的外顯行為。

K. Strongman(1987)認為情緒是個體與生俱來的反應,同時會隨著年齡的 增長、生理機能的成熟、認知能力的增強、外在環境的複雜化、社會化和學習、

模仿的結果,而不斷的產生變化和發展。

C. Izard(1991)認為情緒是被經驗到的感覺,這個感覺會刺激、組織、引 導我們的知覺、思考與行動。

R. Lazarus(1991)認為情緒是一種複雜的心理歷程,由特定型態的事件所

引發的,例如悲傷是由於個人喪失與某人的聯繫或喪失擁有物,生氣是因為挫折 或受傷。

J. Carlson 和 E. Hatfield(1992)認為情緒是遺傳而得,並具有動機的誘 因,而促使個體在心理與生理上的反應以及內外在行為產生相當程度的改變;情 緒包含認知、生理及行為的要素,與人類的基因構造、生理機能的成熟有關,同 時經由個人學習及生活經驗的擴展而更加發展而複雜。

R. Lazarus 和 B. Lazarus(1994)認為情緒乃個體的生命劇本,與人生目標、

際遇、個人信念及所處的世界有關,而每種情緒的激起乃源於個人對其際遇的評 估及所賦予的意義。

D. Goleman(1995)認為情緒是指感覺及其特有的思想、生理與心理的狀態 及相關的行為傾向。

A. Ellis(1997)認為情緒是人類反應行為中與知覺統整後的複雜狀態,是 一種「認知—知覺的狀態」。

J. Reeve(1997)認為情緒是多面向的、主觀的、生物的、有目的以及社會 現象的。

張春興(民 80)認為情緒是指個體在受到某種刺激時,所產生的一種身心激 動狀態;雖然對於其發生,個體能有所體驗,但對其所引發的生理變化與行為反 應卻無法控制。

黃德祥(民 83)認為情緒是個體對某種刺激做反應時,所獲得的主觀情感與 個別的經驗,它是一種意識狀態,對個體具有促動或干擾的作用。

王淑俐(民 84)認為情緒是一種內在不安的反應,個體在接受某種刺激後,

會產生強烈的生理變化與心理感受,這種身心感受乃屬於意識面的情意部分,當 個體感受相當強烈時,會因此採取外在的行動。

曹中瑋(民 86)認為情緒現象是由內在、外在的刺激所引發的一種主觀的激

動狀態,此狀態是由主觀感受、生理反應、認知評估、表達行為四種成分互相作 用而成,並極易因此而產生動機性行為。

葉重新(民 89)認為情緒是指個體在受到某種刺激之後,所產生的心理狀態,

包括心理上的激勵、認知上的感受以及表現出來的行為。

綜上所述,對情緒的看法,早期從哲學與生物學的觀點,顯然都把注意力集 中在身體變化與生理反應上,依此,情緒是心靈的被動性知覺,情緒無法受到有 意的控制。經心理學的探究之後,提醒了我們人類情緒與行為之間的聯結關係,

而促動行為的意義知覺或感受,也納入了我們對情緒理解的空間,最後情緒所扮 演的社會功能亦受到討論。故本研究認為情緒是由情境刺激所引發,牽涉到心理 與生理的複雜反應,包括:主觀的心理狀態、欲採取行動的衝動(外顯的或內隱 的)、以及生理的重大變化,有些變化是為了準備及持續因應行動;有些變化則是 傳達個體目前的感受。其具有生存、人際溝通與動機性等功能,而且情緒同時具 有傳遞訊息的功能。

貳、情緒的分類與特性 一、情緒的分類

早期 Descartes 提出了六種原始情緒,我國《禮記‧禮運篇》對原始情 緒也有這樣的記載:「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而從原始情 緒衍生出來的更多、更複雜的情緒,則稱為衍生情緒(derived emotion)或次級 情緒(secondary emotion)(黃惠惠,民 91)。此外,情緒的感受有正向與負向之 別,本研究就情緒的來源與情緒的方向,來分述情緒的類別:

( 一)情緒的來源:原始情緒 — 衍生情緒

Shaver、Schwartz、Kirson 與 O’Connor 認為一般人皆有內隱的情緒知 識(implicit emotion knowledge),且會將這些知識應用在社會互動的管

理上(張春興,民 80),他們將學生描述自己情緒經驗,例如對各情緒類型 的印象、想法,或是對特殊、真實事件的情緒感受,從這眾多的情緒語句當 中,經彙整、編碼後,而將個體的情緒劃分為愛(love)、喜悅(joy)、驚 訝(surprise)、憤怒(anger)、悲傷(sadness)與害怕(fear)六種基本 情緒原型(prototypes),每種原型之下可再細分成數種強度不同的情緒感 受,由正向到負向共 135 種,如表 2-4 所示。

表 2-4 135 個情緒字眼之分類

Plutchik(1980)認為人類有八種基本情緒(或稱原始情緒),並將八種情緒 排列為一情緒輪(emption wheel),如圖 2-22 所示。基本情緒是由下列四組互相 對立的情緒所組成的,包括:接納和憎惡,害怕和憤怒,驚訝和預期,悲傷和歡 樂。在圖形邊緣上的情緒係由相鄰的兩種情緒混合而成,如樂觀是喜悅和預期所 混合的;悔恨是憎惡和悲傷所混合的;愛是接納和喜悅所混合的。由這些基本情 緒又可形成各種複雜的情緒。

圖 2-22 Plutchik 的情緒輪

資料來源:游恆山譯(民 78)。心理學(頁 445)。台北市:五南。

(二)情緒的方向:正向情緒 — 負向情緒

R. Lazarus(1991)從事件、情境及個人評估與處理結果來剖析情緒的產生,

認為正向與負向情緒其實是一體兩面,他提出「認知—動機—關聯」

(cognitive-motivational-relational)的情緒理論模式,而就「與目標一致的

預期 憤怒

喜悅 接納

害怕

憎惡 悲傷

驚訝 樂觀

攻擊

輕視

悔恨

順從

畏懼

失望

情緒—正向情緒」和「與目標不一致的情緒—負向情緒」之情緒分類做以下說明:

1. 正向情緒(與目標一致的情緒)

(1)喜悅與快樂(joy/happiness):在實現目標時,有合理的進展。

(2)驕傲(pride):藉由達成一些有價值的目標或成就而提昇了個人 的自尊。

(3)愛與鍾愛(love/affection):期望和他人分享感情,但不一定要 求回報。

(4)鬆弛(relief):某種令人苦惱的目標不協調狀況有所改善。

(5)同情(sympathy):因他人受苦而感動,並且想給予協助。

2. 負向情緒(與目標不一致的情緒)

(1)憤怒(anger):個人的意願和權利受阻時,所引發的一種攻擊性 態度。

(2)焦慮/驚慌(anxiety/fright):焦慮是對情境中的不確定性與威 脅感;驚慌則是屬於較原始、基本的反應,指面臨一種立即性、

具體且無法抵抗的外界危機。

(3)罪惡感/羞愧(guilt/shame):罪惡感是指逾越某種嚴格的道德規 範;羞愧則指無法達到自我理想的標準。

(4)悲傷(sadness):經歷一項無法挽回的損失。

(5)羨慕/嫉妒(envy/jealousy):羨慕是指自己也想要別人所擁有的 東西;嫉妒則指因第三者的介入,使個人唯恐失去某人對他的情

(5)羨慕/嫉妒(envy/jealousy):羨慕是指自己也想要別人所擁有的 東西;嫉妒則指因第三者的介入,使個人唯恐失去某人對他的情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