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科書之相關研究與實徵研究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科書之相關研究與實徵研究

壹、教科書的相關研究

就教科書的角色而言,國內學者黃譯瑩(1997)提出從過去到現在,教科用 書在教育系統中扮演至少三個重要的角色:

(一)學科資料庫:儲存某學科從過去到出版前所累積的知識。

(二)教學工具:提供教師在該學科的教學上一種秩序的表現。

(三)學習進程:提供基礎的事實、概念與更深入的研究之入門介紹,讓教育 工作者能夠掌握學習者在那一學科之學習進度與程度。

就教科書的功能而言,綜合專家學者(黃政傑,1989;柯華葳,1993;周珮 儀,2002)的研究,將教科書的功能簡述如下:

(一)傳遞相關知識價值:

教科書是文化的成品(cultural artifact),也是課程的代表(surrogate curriculum)

(Venezky,1992)。教科書將龐雜紛亂的人類知識、經驗及價值去蕪存菁,有系 統地陳述學科課程內容,以合邏輯和教育目的的次序,安排教學內容與主題。教 科書是社會中有效知識的權威版本、文化傳統的貯藏所,支援真實有效的知識。

(二)實現國家教育目標

教材是學習活動的內容,教科書是教材的一部份。然而教科書可以齊一教育 內涵,提供最低限度的教育內容,實現國民教育目標,貫徹國家教育的政策。

(三)減輕教師教學負擔

教師在實際教學時,教科書和相關的教學指引與習作,提供教師發問的問題、

測驗題目、學生的活動和正確的解答,用以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增進教師運用 教學時間的效率。

(四)提供經驗引導學習

教師透過閱讀教科書明瞭學生的先備知識,利用教科書的習題做視窗,藉以

- 24 -

觀察學生數學學習經驗,設定教師和學生的主要學習歷程,使教師、學生、家長 和行政人員,藉此瞭解教學進行的順序和目的,以及學生的學習狀況,做為輔導 與改進的依據,引導學生學習。

(五)支援教師發展與執行課程

由於課程內容具有各種不同學科,教師實難兼具各類專業知識,教科書乃經 由專家學者與有經驗教師精心編撰而成,可提供某種層次的專門知識。高品質的 教科書可以支援、整合與增進教師執行數學課程的能力。

嚴翼長(1989)將教科書的功能歸納成以下幾點:

(一)提供訊息的功能:按照課程標準綱要提供教材。

(二)引導的功能:組織教材,引導教學的程序。

(三)激發學習動機的功能:引起學習的興趣。

(四)保證效果的功能:各種練習、複習和應用可以鞏固學習到的知能。

(五)協調的功能:教科書和其他教材及參考書之間的協調。

(六)合理化的功能:有了教科書在教學或自修時都能充分利用時間、控制時 間及使用便利。

吳正牧(1994)亦將教科書的功能歸類如下:

(一)對教師而言:

1、節省編選教材時間與精力,減少自編教材可能的缺師,可以將更多的時 間與精力用在教學活動或學習指導上。

2、提供學習的重要依據,代替教師部分的工作,彌補教師課程設計能力之 不足及不合格教師能力之不足。

(二)對學生而言:

1、教科書是學生最能把握的對象,印刷裝訂較為理想,保存容易,可以隨 時反覆利用。

2、教科書由優良教師或學者專家編輯,品質優於一般教師自編之教材,提

- 25 -

供學生較可以依賴的內容,促進學習的進步。

3、使學習、自修、評量或聯考有固定明確之範圍,學生準備有所依據,可 減低焦慮。

(三)對家長而言:

減低家長對學生學習環境、教師素質、教學設備水準不一的疑慮,給與家 長安全感。

(四)對整體教育而言:

1、便於統一教材、教學進度,齊一各地學生的程度。

2、可以有效控制教學內容,實現國家的教育目標。

綜合以上所述,教科書呈現了多樣性的功能。以社會層面來看,它傳遞了文 化遺產的精華;以教師的角度來看,教科書是教師教學重要的依據,其教材內容 的組織與引導教學的程序,都替教師節省了自行編選教材的時間與精力;以學生 的角度來看,教科書是一種最明確且利於自修和準備考試的學習材料;對家長和 其他相關人員而言,能減少對學校教學的疑慮,以及瞭解教學進行的順序和目 的。

貳、教科書的實徵研究

一、林秀瑾(2004)在「台灣地區三十年來國編版小學幾何教材內容範圍分析研 究」中,經由文獻探討整理分析架構:將國民小學幾何教材類目,區分為「行 體外觀之辨識」、「平面圖形與立體形體之建製與轉換」、「形體組成要素及其 關係之探究」、「形體性質之探究並運用期推理解題」和「空間方位」等五大 項,並以此分析架構為基準,採「內容分析法」去探討台灣地區近三十年間,

亦即自民國五十七年至八十二年間,各時期國編版國民小學幾何教材內容範 圍之差異。其研究結果發現,幾何教材佔全部教材的份量變化自五十七年版 到七十六年版(由 8.9%增到 16.6%),均有顯著增加,但八十二年版卻下降到

- 26 -

10.3%,明顯不足。在國小幾何教材各類目中,以「形體組成要素及其關係之 探究」為最重要之內容(約在 64%~89%之間),然而在「空間方位」的教材 編排上,除了五十七年版佔 34%之外,其他各時期都在 9%以下,均呈現明顯 不足。

二、莊月嬌(2005)在「九年一貫課程小學幾何教材內容分析研究」中,經由文 獻探討整理分析後,將小學幾何教材內容分為「形體外觀之辨識與建製」、「形 體組成要素之辨識、發現與應用」、「形體性質之探究並運用其性質解題」、「形 體之切割、重組與變換」和「空間概念」等五大類目,並以此分析各版本幾 何教材的範圍份量、內容組織,並探究各審訂本教科書對幾何能力指標詮釋 之情形。其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1、各版本小學教科書幾何教材的份量差異很大(頁數、授課節數和類目)。 2、各版本小學教科書中幾何教材內容範圍以「空間概念」的差異最大。

3、各版本數學教科書中幾何教材的內容組織有諸多差異。

4、各版本教科書中幾何能力指標呈現的時機與次序有許多差異。

5、各版本幾何教材對幾何能力指標詮釋的方式及內容有許多差異。

三、孫菁璣(2008)在「九年一貫課程數學學習領域一到三年級教科書之比較研 究」中,以內容分析方式,探討國民小學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依「暫行綱 要」、「正式綱要」編輯康軒、南一版本教科書數學教材內容範圍的差異情形,

以及對數學能力指標詮釋之情形。其研究結果發現:

1、康軒、南一版本教科書,在每週基本教學節數不變的情形下,數學教材設 計的內容皆呈現增加的現象,其教材內容亦呈現加深加廣的趨勢。

2、康軒、南一兩家版本「數與量」、「幾何」暫行綱要能力指標與正式綱要分 年細目,呈現時機與順序及所佔份量,有明顯差異現象。

四、李豪文(2008)在「從課程組織探討一到三年級數學教科書之幾何內容」中,

採用內容分析法,探討了以下六個重點:第一、計算九年一貫課程第一階段

- 27 -

數學教科書幾何內容活動數在各版本的比重情形和分布狀況;第二、計算九 年一貫第一階段數學教科書幾何內容授課節數在各版本的比重情形和分布狀 況;第三、探討九年一貫第一階段數學教科書幾何內容活動數與授課節數間 的關係與分佈差異情形;第四、以「繼續性」的觀點,探討並檢視九年一貫 課程第一階段各版本數學教科書幾何內容的教材組織及呈現情形;第五、以

「順序性」的觀點,探討並檢視九年一貫課程第一階段各版本數學教科書幾 何內容的教材組織排序及呈現情形;第六、以「統整性」的觀點,探討各版 本與學生生活經驗統整並產生關連得情形。其研究結果發現與幾何教材內容 有相關的如下:

1、幾何內容活動在各版本的比重與分佈差異很大。

2、幾何內容授課節數在各版本的比重與分佈差異很大。

3、活動數和授課節數間的關連性較不足,兩者比值於各年級、各冊的分布與 差異較大。

五、李盈荻(2008)在「國小一年級數學教科書分析之比較研究」中,針對康軒、

南一和部編版國小一年級數學教科書,採用內容分析法與比較分析法,經由 單元章節、教材脈絡、教材內容等三部分的分析比較,探討不同版本數學教 科書在數學內容的四個面向:數的概念、數的計算、量與實測、幾何之特色 與差異。其研究結果發現與幾何教材內容有相關的如下:

1、在單元章節上,康軒版並重數的概念與數的計算,南一和部編版偏重數的 計算,三個版本皆是幾何最少。部編版數的計算單元較集中。

2、在教材內容上,康選版大多以生活的情境佈題,多元的活動內容,考量不 同層次學童的運思,重視解題過程的表達與認知;南一版大多能考量學童 的學習心理,多以積木為表徵物,重視學童解題策略的發展;部編版偏好 以數學術語呈現問題,主要以積木為表徵物,重視計算技巧及算則的發 展。

- 28 -

六、廖曼伶(2008)在「國小二年級數學教科書內容之比較研究」中,針對康軒、

南一和部編版國小二年級數學教科書,以內容分析法為主,訪談法為輔,經 由單元章節、教材脈絡、教學目標、教材內容等方式,探討不同版本數學教 科書在數、計算、量與實測、幾何之特色與差異。其研究結果發現與幾何教 材內容有相關的如下:

1、在單元節數上,各版本皆以計算為主,幾何部分最少。單元順序各版本大 致依數、量、形互相穿插出現,部編版、南一版部分計算單元較集中。

2、在教學目標上,各版本大致清楚明確。不同的是部編版在整數、計算部分

2、在教學目標上,各版本大致清楚明確。不同的是部編版在整數、計算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