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科書評鑑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科書評鑑之相關研究

由於教科書是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主要媒介,教科書品質的良窳悠關教 學成效,因而教科書內容與品質成為學者專家們關注的議題之一。在歐美國家 中,教科書評鑑一向是關心教育之學術團體(如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的重 點工作,持續的教科書評鑑使得教科書的出版品質得以提升,並且有利於學生 的學習。

第二節 教科書評鑑之相關研究

由於教科書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來源,因而該如何選用教科書、是否有能選 出適切而優良的教科書供學生學習的標準,已成為師生共同關心的議題。綜觀 國內對教科書分析的研究,發現研究教科書評鑑的不在少數(例如:林顯輝、

許國忠,民 87),而以教科書內容分析的研究篇數也不少(例如:黃瓊瑱,民 85;江啟昱、陳茜茹、楊龍立,民 89;曾靜瑩,民 89;陳甲辰,民 90),茲分 述如下:

一、教科書評鑑的研究

評鑑是價值判斷的活動(黃政傑,民 84),而 Cooper(1976)指出課程評 鑑是「搜集並提供證據,以決定課程的實施可能性,成就和教育價值的過程」

(引自歐用生,民 90)。對於一般學科教科書的評鑑架構,國內外學者皆有進 行研究,表 2-2-1 是國外學者對一般學科教科書評鑑架構之研究;表 2-2-2 是 國內學者對一般學科教科書評鑑架構之研究。

表 2-2-1 國外一般學科教科書評鑑架構表

Indiana State Dept. of Public Instruction

1977

Schmidt 1981

1.出版者與作者:4 項。 6.內容:3 項。

Delaware State Dept. of Public Instruction

1987

Hutteman &

Benson 1988

表 2-2-2 國內一般學科教科書評鑑架構表

表 2-2-3 科學教科書評鑑架構的項目分析表

物理屬性

1.外表(Cain & Evans, 1984)。

2.裝訂容貌(Collette & Chiappetta, 1989)。

3.教科書之容貌(林顯輝,民 81)。

1.圖表說明、可讀性、內容(Cain & Evans, 1984)。

2.組織、閱讀層次、了解科學概念和原理原則、圖表說明、實驗活動及手冊

(Collette & Chiappetta, 1989)。

3.課程內容、組織及詞句之閱讀性、圖表說明、實驗活動(林顯輝,民 81)。

2.教師手冊、教學方法、每個章節後面的作業及進一步研究的資料(Collette &

Chiappetta, 1989)。

3.作業問題型態即每章末之教學參考資料(林顯輝,民 81)。 與紙質(熊召弟、王美芬,民 85;Collette & Chiappertta, 1989);出版屬性包 含作者與出版者(Cain & Evans, 1984)發展過程、費用與附屬服務(熊召弟、

王美芬,民 85);而內容屬性下有理論基礎、目標、內容、組織(熊召弟、王 美芬,民 85)、閱讀層次、圖表說明、實驗活動及手冊(Collette & Chiappertta, 1989);至於教學屬性下有教學設計、學習評量(熊召弟、王美芬,民 85)、教 學指引(黃瓊瑱,民 85)作業問題型態、章節前後的教學參考資料(林顯輝,

民 81)。第三層級是評鑑標準,林顯輝(民 87)認為在評選教科書時,可考量

學校、教師及學生的特性來訂定合適的評鑑標準,依此標準應能評選出較適合

二、教科書內容分析之研究

教科書的設計會受到編著者的教育理念、意識型態、教學目標與教學經驗 等因素的影響,任一教科書都不可能是完善無缺的。李宗薇(民 86)指出提供 教材與相關活動是教科書的主要功能,能吸引學生一再閱讀的內容,應富含知 識與趣味,並且配合學生的先備知識,才是能提升教學成效的理想教科書。而 理想的科學教科書,在於能有效培養具有科學素養的國民(鍾聖校,民 84)。

Yager(1989)指出理想的科學教科書有五個特徵:1.擴展科學的定義。2.善加 利用並撗展學生的好奇心。3.提供適當的教學策略。4.鼓勵使用課外教材。5.

加強適合潛在團體和弱勢團體課程內容和取向。

國內有關教科書內容分析的研究為數不少,李瑞娥(民 90)研究國小社會 教科書中的性別意識形態,發現教科書一如以往的傳達女性較溫柔的特性,而 插圖人物性別的呈現,也是男性多於女性,可見女姓在教科書的刻板印象和角 色仍未受重視;葉興華(民 91)對各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國小各版本國語文 第一冊教科書在所選擇學習的生字、生字數量,和所提供的識字策略上均有差 異;並且在生字的選擇、各課份量、學習次序、重複度的編排等,都有許多改 善的空間。黃瓊瑱(民 85)分析我國國小自然科學教科書,發現自然課本內容 敘述有關科學知識本質的比例只有 0.084%,並且只提到科學知識是實證性的

(指引提到暫時性),習題的設計也偏重知識記憶,忽略高層次的思考問題;

陳甲辰(民 90)對國小各審定本自然科學教科書之內容分析,研究發現各版本 科學知識本質文字敘述含量並不高,每個實驗都需要學生觀察,各科學過程技 能以觀察、操作處理、記錄資料、測量所佔的比例最多。

除了國內學者的研究以外,國外也有研究教科書內容分析的學者,例如 Holliday(1991)指出目前教科書的呈現多以條列式的概念為主,缺乏對概念 性質的詳細介紹;Bartlett & Morgan(1991)發展一張大學教科書選用的檢核 表,而其研究結果顯示:(1)大多數教科書被選用的依據是內容和教具。(2)

教師和學生對於一本好的教科書有相同的認定標準。(3)教師相當重視教科書 的可讀性(readability)和教具。

de Berg(1989)分析澳洲中學 14 本物理和 14 本化學教科書中有關氣體壓 力與體積的關係,研究發現:1.氣體特性的介紹流程是由質到量,由文字敘述 到代數。2.相較於量的部分,教科書明顯以最少的篇幅介紹氣體的性質。3.科 學史被教科書忽略了。4.教科書無論在數字、圖表或代數中都沒有說明氣體定 律的目的。

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對教科書所做的研究顯示:教科書的評鑑架構有各種 不同的層級與項目;而國內外學者對教科書所進行的分析研究結果,可以作為 教科書編著者增刪修訂教科書中內容的參考,以供應教科書讀者更高品質的教 科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