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學史資訊之分析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科學史資訊之分析

本節主要是呈現書中的科學史資訊,包括被提到的科學家之人數、對科學家 之描述方式與科學史之呈現。

一、被提到的科學家之人數與描述

為了對五套大專物理教科書中所提到的科學家之人名做分析,研究者將書中 出現的人名分為中國科學家與西方科學家兩部分來呈現,分析結果如表 4-3-1 與 表 4-3-2 所示。

(一)東方科學家

在被提到的中國科學家部分,五套大專物理教科書總共只提到 5 位東方科學 家,其中編號 1 號、4 號與 5 號等三套完全沒有提到任何一位東方科學家,其他 兩套教科書中出現東方科學家的人數由少到多依序是編號 3 號與 2 號,提到最多 的是編號 2 號的大專物理教科書,但人數也只有 4 位。

在有提到東方科學家的兩套大專物理教科書中,提到的人物大部分是中國古 代的科學家,只有編號 3 號這套有提到近代人物(1900 年以後),例如編號 2 號

提到一位近代日本人「湯川秀樹」;編號 3 號提到一位我國物理學家「丁肇中」,

顯示近代東方科學家在科學上的貢獻與努力並未受到各大專物理教科書之編著 者的重視。

表 4-3-1 科學史資訊:各書出現之東方科學家名字 年 代 朝代/

國籍 人 名 1 2 3 4 5

西元一世紀 東漢 王充 1600 年前 晉 張華 1031~1095 宋 沈括

日本 湯川秀樹 民國 丁肇中

總計(人) - 4 1 - -

註:~之前的數字表出生年,之後的數字表去世之年。

1.科學家年代之呈現

在年代呈現方面,有些大專物理教科書在描述與東方科學家相關的資料時,

並沒有呈現年代(例如編號 3 號),或是模糊的以「西元一世紀」、「1600 年前」

呈現(編號 2 號)。分析結果顯示各大專物理教科書之編著者在中國古代科學家 年代的考據上需要更加精確。

2.描述之情形

關於描述科學家的方式方面,有些大專物理教科書只敘述科學家名字以及其 發明成果或實驗結果,並未提及其研究過程:編號 2 號「

由於地理兩極和地磁兩

極並不重合,所以指南針所指的南北方向,並不是地理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會

稍有偏離,人們把地磁南北極連線與地理南北極連線問的夾角θ叫磁偏角。我國

宋代學者沈括(

1031

1095

年)是世界上最早描述這一現象的人,他比西方哥倫

布橫渡大西洋時(

1492

年)發現這一現象還早了四百多年。

」(401 頁)、「1935

年湯川秀樹在研究構成原子核粒子間的相互作用時,假定介子的存在,此後,基 本粒子的研究進入新的階段。

」(465 頁);編號 3 號中提到「

我國物理學家丁 肇中在

1977

年發現的

J

粒子,便與夸克的發現有極密切的關聯。

」(446 頁),

顯示編著者只單純描述科學家的發明或發現的結果。

此外,編號 2 號大專物理教科書之編著者有提到或引用科學家著作的內容,

遠在二千四百多年前我國的《墨經》一書中,就記載了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 射等現象,稱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光學著作,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記載 了極為豐富的光學知識。這些都是早期中華民族對世界科學發展所作的重大貢 獻。

」(209 頁)、「1600

年前,我國晉代學者張華在《博物誌》中就有以冰取 火的記載:『削冰命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

」(241 頁)、「

指 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磁的具體應用。最早的指南針叫司南。公元一 世紀東漢學者王充在《論衡》中便對司南有具體的描述

。」(392 頁)、「

爾後 人們又用磁石磨針的方法制成指南針,關於指南針的最早記載見於公元十一世紀 末,北宋學者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一書中。

」(392 頁)。顯示編號 2 號大 專物理教科書之編著者在提到東方科學家時,稍有敍述其著作中的相關資料。

(二)西方科學家

本研究將各大專物理教科書中所提到的西方科學家整理在附錄一,五套大專 物理教科書共提到 130 位科學家。

表 4-3-2 科學史資訊:各書提到西方科學家之人數

書籍編號 1 2 3 4 5 共提到人數 西方科學家

人數(人) 22 60 62 27 79 130

註:「共提到人數」指五套大專物理教科書提到不同科學家之人數,若同一位科學家同 時在兩套以上出現時,只計算一人。

研究者並統計各大專物理教科書中所提到的科學家人數,結果如表 4-3-2 所

示,分析發現其中以編號 1 號所提到的西方科學家人數最少,只有 22 人;提到 西方科學家人數最多的是編號 5 號,高達 79 人,人數最多與最少之間的差距高 達 3.6 倍。顯示五套大專物理教科書在提到的西方科學家人數上的差距頗大。

由附錄一可得知同一位科學家在五套大專物理教科書中的哪幾套曾出現 過,本研究也統計同一位科學家在各大專物理教科書中出現之套數,結果如表 4-3-3 所示。由表 4-3-3 可發現:五套大專物理教科書中共有 71 位西方科學家只 被五套大專物理教科書中的其中一套提到;有 27 位西方科學家被其中兩套大專 物理教科書提到;被其中三套大專物理教科書提到的西方科學家有 12 位;被其 中四套大專物理教科書提到的西方科學家有 10 位;在本研究五套大專物理教科 書中都有被提到的西方科學家共有 10 位,顯示五套大專物理教科書在列舉或描 述科學家時,交集並不多。

表 4-3-3 科學史資訊:西方科學家在各書中出現之人數 西 方 科 學 家 出 現

之套數(套) 1 2 3 4 5 合計 人數(人) 71 27 12 10 10 130

1.科學家年代的呈現

在科學家的年代呈現方面,五套大專物理教科書全部提到 130 位西方科學 家,其中有 45 位科學家有敍述其發明理論或發現等事件的年代,但並未標示科 學家之出生與辭世年代;只有 9 位科學家在被提到時,並未標示任何相關的年代 資料。整體來說,共有 76 位科學家有標示完整的年代,佔全部比例達 58%,已 超過半數,顯示本研究之大專物理教科書編著者對科學家的所屬年代還算重視。

在科學家之出生與辭世年代的標示上,有兩位科學家在同一套大專物理教科 書(編號 5 號)中標示上有出入(如表 4-3-4 所示),在一次解剖青蛙腿的偶然 機會中發現了新電源的 L. Galvani(加瓦尼),在編號 5 號 20-1 頁之出生年代標

示是 1731 年.,而在同套書 20-7 頁之出生年代的標示卻是 1737 年,前後 6 頁同 一科學家,出生年卻差距 6 年。又例如利用雙狹縫干涉實驗,發現光像水波一樣 具有干涉現象,成功證實了光的波動說之 T. Young(楊氏)出生年代有 1772 年

(編號 5 號 26-2 頁)與 1773 年(編號 5 號 29-6 頁)兩個年代。整體來說,在科 學家年代的呈現上,只有一套兩位科學家之出生年有出入,佔全部 131 位科學家 之 1.5%,顯示五套大專物理教科書有關科學家年代之標示一致性頗高。

表 4-3-4 科學史資訊:西方科學家之年代有出入一覽表

科學家(英) 科學家(中) 標 示 年

Galvani 加瓦尼 出生年 1731 年(5) 1737 年(5)

Young 楊氏 出生年 1772 年(5) 1773 年(5)

註:( )中的數字表示大專物理教科書之編號。

2.中文譯名之差異

由附錄一顯示不同版本大專物理教科書的編著者對同一科學家的中文譯名 並不相同,總計有 37 位科學家出現不同譯名的情形,整理如表 4-3-5 所示。

由表 4-3-5 可發現不同版本大專物理教科書的編著者對科學家名字的翻譯有 差異,例如:Aristotle 編號 2 號繹為亞里士多德,在編號 3 號譯為亞里斯多德,

在編號 5 號中卻分別出現亞里斯多德與亞理斯多德; J. Kepler 在編號 2 號譯為克 卜勒,而在編號 5 號卻出現兩種譯名:克卜勒與刻卜勒;G. Galilei 一般較常譯名 是伽利略(編號 2 號與 3 號),但也有教科書中的譯名是加利略(編號 5 號)與 加略利(編號 5 號)。像這些科學家譯名上的差異,雖然讀者有可能了解是在描 述同一位科學家,但還是有可能造成閱讀上的困擾。

上述較著名的科學家譯名雖稍有差異,然而較不著名之科學家的譯名差異就 相當大,例如 A. J. Fresnel 在編號 3 號譯為夫累涅爾,在編號 5 號中卻譯為菲涅 爾;H. C. Oersted 在編號 1 號譯為厄司特,在編號 2 號、3 號、4 號與 5 號中的譯

名卻是奧斯特;J. Stefan,編號 3 號翻譯為史迪番,編號 5 號中的翻譯卻是斯特 芬;又如 de Broglie,有些教科書譯為德布羅意(編號 2 號與 5 號),也有譯為 德布羅衣(編號 4 號),但有兩套教科書卻譯為德布各利(編號 1 號與 3 號),

前兩個譯名差異較小,也許讀者有可能知道是指同一位科學家,但德布各利和前 兩個譯名差距較大,如果沒有標示英文名字、出生年或事蹟,讀者很可能不清楚 所描述的其實是同一位科學家。

表 4-3-5 科學史資訊:西方科學家不同譯名一覽表

英文名字 中 文 譯 名(書 籍 編 號)

Aristotle 亞里士多德(2) 亞里斯多德(3,5) 亞理斯多德(5)

Becquerel 貝克勒耳(2) 貝克勒(3)

Bernoulli 伯努利(3) 白努利(5)

Biot 畢奧(3) 必歐(4,5)

Bohr 波爾(1,3,4) 玻爾(2) 波耳(5)

Boyle 波以耳(2) 波義耳(3)

Chadwick 查德威克(2) 查威克(5)

Compton 康普吞(3) 康卜吞(5)

de Broglie 德布各利(1,3) 德布羅意(2,5) 德布羅衣(4)

Foucault 佛科(3) 傅科(5)

Fresnel 夫累涅爾(3) 菲涅爾(5)

Galileo 伽利略(2,3) 加利略(5) 加略利(5)

Galvani 伽伐尼(2) 加瓦尼(5)

Gay-Lussac 給呂薩克(2,5) 該呂薩克(3)

Germer 革末(4) 葛莫(5)

Hertz 赫茲(4,5) 赫芝(3)

Huygens 海更斯(1) 惠更斯(3,5) 海更士(4)

Kelvin 凱爾文(5) 凱耳文(2,5) 克爾文(3)

Kepler 克卜勒(2,5) 刻卜勒(5)

Lenz 冷次(1,5) 楞次(2,3)

Maxwell 馬克士威(2,5) 馬克斯威爾(3,4) 麥斯威爾(4) 麥克斯韋(2)

表 4-3-5(續)

英文名字 中 文 譯 名(書 籍 編 號)

Oersted 厄司特(1) 奧斯特(2,3,4,5)

Pascal 巴斯噶(3) 帕斯卡(5)

Planck 蒲朗克(1,3,4) 普朗克(2,5)

Poiseuille 帕醉(1) 泊醉(1)

Rontgen 倫琴(1) 侖琴(3,4,5)

Rumford 倫福德(2) 侖福特(5)

Rutherford 拉賽福(1) 盧瑟福(2) 拉塞福(3,4,5)

Savart 沙瓦/(3,5) 沙伐(4)

Snell 斯涅爾(3) 斯乃耳(5)

Stefan 史迪番(3) 斯特芬(5)

Strassmann/Sfrassmann 史脫拉斯曼(2,3) 斯特拉斯曼(2)

T. Brache 第谷(2) 布拉(5)

Thomson 湯姆森(1,3) 湯姆生(2,3,4,5)

Torricelli 托里切利(3,4,5) 托里拆利(5)

Volta 伏打(2) 伏特(3,5)

Young 楊氏(1,3,5) 湯瑪士(4)

合 計 37 位

註:1.本表之排序以第一英文字母由 A~Z 排序。

2.( )中數字為大專物理教科書之編號。

有些版本大專物理教科書甚至在同一套書中的同一位科學家之譯名就有不 一致的情形,例如編號 5 號教科書,「Kelvin」在 1-3 頁翻譯為「凱爾文」,而 在 13-3 與 18-25 頁的譯名是「凱耳文」;編號 1 號大專物理教科書對於「Poiseuille」

的譯名前後不一致,223 頁翻譯為泊醉,248 頁卻翻譯為帕醉;又如從中子撞擊 鈾核的產物中發現鋇的放射性同位素的 Strassmann,在編號 2 號中就出現兩種譯 名,一是史脫拉斯曼(466 頁),另一是斯特拉斯曼(500 頁),諸如此類教科 書中對於同一科學家的譯名呈現前後不一致,如不仔細對照其年代與事蹟,有可 能不清楚描述的是同一位科學家。

除此之外,有些看似兩個不同的科學家,但如比對其年代與事蹟,會赫然發 現其實是指同一位科學家,如編號 2 號教科書在第 391 頁將「J. C. Maxwell」譯 為「麥克斯韋」,而在編號 4 號的 308 頁譯為「麥斯威爾」,但提到的內容有相 關,都是描述完成統一完整之電磁學理論的「J. C. Maxwell」;又例如發現如何 由電流計算其所產生之磁場的數學關係式的兩位科學家「J. B. Biot」與「F.

Savart」,其中,「Biot」在編號 3 號譯為畢奧,編號 4 號與 5 號則譯為必歐,至 於「Savart」,在編號 3 號與 5 號譯為沙瓦,編號 4 號則譯為沙伐。

編號 2 號大專物理教科書中提到「1800

年,伏打用鋅片與銅片類以鹽水浸濕 的紙片疊成電堆,這種伏打電堆的發生,使人們第一次獲得持續電流

……

由於伏 打在電學研究的貢獻,人們以『伏特』作為電壓的單位,以示紀念。

」(332 頁),

將 A. Volta 翻譯為「伏打」,但編號 3 號與 5 號卻將科學家名字譯為為紀念伏打 而作為單位用的「伏特」。

編號 5 號大專物理教科書中提到「

英國物理學家楊氏(

T. Young

1772

1829

) 利用雙狹縫干涉實驗,發現光像水波一樣具有干涉現象,才成功地證實了光的波 動說,造成了微粒說的動搖。

」(26-2 頁),將 T. Young 譯為楊氏的有編號 1 號、3 號與 5 號,而編號 4 號卻以科學家的 first name 譯成中文「湯瑪士」;同樣 情況也發生在克卜勒(J. Kepler)的老師 Tycho Brahe,編號 2 號以 first name 譯 為「第谷」,而編號 5 號以 last name 譯為「布拉」,經比對內文和科學家年代,

發現其實都是指同一位科學家。

3.原始英名有差異

本研究之西方科學家除了有中文譯名不一致情形以外,有些西方科學家在英

本研究之西方科學家除了有中文譯名不一致情形以外,有些西方科學家在英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