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探討教育訓練對於護理人員工作績效、工作滿意度,以及工作壓力的影響,

並考量了醫療院所的領導風格、昇遷公平的干擾效果。分別探討教育訓練、工作績效、

工作滿意度、工作壓力、領導風格以及昇遷公平之定義、類型與相關理論。

第一節 教育訓練

一、 教育訓練的定義

Robbins(1982)指出教育訓練是一種學習經驗,試圖使個人在能力上有相對 持久的改變以增進工作績效。Nadler(1984)從人力資源發展的角度,將教育訓 練定義為雇主所提供有組織的學習經驗,而員工需在一特定的時間內完成,以求 對組織整體績效的提升。教育訓練從廣義的角度著眼,指凡有計畫、有組織,目 標在協助個人增進其能力的措施(張波鋒,民77)。郭芳煜(民78)則認為教育 訓練是經由連續而有系統的發展計畫,以增進員工的知識與技術、改善工作態度,

進而提高工作效率與生產力。

據上所述,本研究將教育訓練定義為特定時間內一種學習經驗,有計畫、有 組織的協助個人增進其知識、技能、態度及解決問題之能力以增進工作績效,提 高生產力。

茲將各學者所提出之定義整理如表2-1-1:

7

表 2-1-1 教育訓練的定義 年代 學者 教育訓練的定義

1982 Robbins

教育訓練是一種學習經驗,試圖使個人在能力上有相 對持久的改變,以增進工作績效。

1984 Nadler

從人力資源發展的角度,教育訓練是指雇主所提供有 組織的學習經驗,而員工需在一特定的時間內學習完 成,以求對組織整體績效的提升。

1988 張波鋒 教育訓練從廣義的角度著眼,指凡有計畫、有組織目 標在協助個人增進其能力的措施。

1989 郭芳煜

教育訓練是經由連續而有系統的發展計畫,以增進員 工的知識與技術、改善工作態度,進而提高工作效率 與生產力。

2007 黃英忠

教育在於幫助個人奠定其日後發展自我的基礎,並充 實其本身發展的潛能;訓練則是基於工作上或業務上 的需要而培養個人技能或知識;兩者同為增加企業生 產力之員工能力發展。

資料來源:黃英忠(民96)、吳瑞寅(民99)

而探討教育訓練的意義時,亦會將教育(education)、訓練(training)與發 展(develop)一併討論分析。雖其功能與目標有所不同,但三者之間仍具有相 當程度之關聯性,難以劃分獨立(吳瑞寅,民99)。

「訓練」是培養員工之工作技能,以改善員工表現,進而提升工作績效。「訓 練」係指提供學習的活動設計,以提供員工於現行所需的知識與技能(Mondy &

Noe,2005);「教育」是指一個人一般知識、能力之培養,當然包括專門知識、

技能及生活環境的適應力之培養;「訓練」則指企業或某一產業為了提高員工在 執行某個特定職務所必要之知識(黃英忠,民86);「發展」則是希望員工藉此 獲得新視野,使組織有更明確的新目標(陳銘薰、王瀅婷,民95)

其他學者針對教育、訓練與發展亦有下列主張

1. DeSimone & Harris(1998):訓練包括特定的作業或工作提供特定的知識、技能

8

與態度之過程(KSAs);發展則是一方面在增加員工執行現在工作的能力,一方面 為未來的職責準備的過程;前者始於初進組織之際,後者則始於員工熟練工作之 後。

2. Go’mez-Mejia et al.(1998):訓練是提供員工特定的技能,或是幫助員工糾正工 作缺失的過程;而發展則是提供員工關於組織將來需要的能力。

3. Walton(1999):發展是員工潛能的實現,透過相關活動與輔助的過程,使員工 對中期及長期的機會,更能掌握;教育則有較廣大的理念,教育的解釋與前述 Megginson 等人的理念相近。

4. Kleiman(2000):訓練是為了有效執行目前工作的需要,發展主要為未來工作 做預備,訓練與發展同樣是對員工的知識、態度與技巧進行徹底的 改變,以提 昇品質與效率。

5. Dessler(2000):訓練是指提供現職或新進員工執行其工作所需的技能;因此,

訓練可能告訴作業員如何操作新機器,告知業務人員如何銷售公司產品;而發展 則是較長期導向,其目的在於訓練現在的管理者,或培養未來的管理者,培養解 決問題的知識與技巧。

6. Martin & Jackson(2000):訓練是幫助員工個人去學習技能或技術的過程,因 此訓練有其終了之時;而發展則是強調個人的成長,它是透過有計畫的活動與體 驗,得到相當廣泛柔性技能(soft skill)的過程,因此發展是無止境的。

7. DeCenzo & Robbins(2001):訓練是促使員工個人做長期持續的改變,以提升 員工執行工作能力學習經驗;而發展則是以未來為取向的訓練 (future-oriented training),重點放在員工個人的成長。

8. Ulrich (2001):訓練與發展是人力資源投資於系統化的課程,促進員工在不同 階段的生涯發展並建構一套啟發性經驗,讓員工從學習中獲得主要的技能,在訓 練和學習中培養專業能力,由團隊的合作機制與性質來增加專業能力,人力資源 必須結合以上訓練發展方法,以確保員工具備因應工作需求的能力。

9

表2-1-2教育、訓練、發展之異同

項目 訓練 教育 發展

Nadler 的觀念 線(line)系統為中心的在職訓練(on job training, OJT)、以幕僚(staff)系統 為中心的職外訓練(off job training, Off JT),及以個人為中心的自我發展(self development, SD)等三種方式(Dessler,2000;吳瓊治,民91)

10

(一) 在職訓練方式(on job training, OJT):

「在職訓練」指讓員工以實際執行工作的同時,亦接受教育訓練來學習其工 作 (Dessler,2000;吳秉恩,民91;)。OJT乃是強化現有作所需之專業技 能(吳秉恩,民91)。此一方法多以內部訓練為主,依公司本身所訂定之訓練 計畫,聘請講師在特定場所的訓練。

職內訓練的類型中,最常見的為教練法(coaching);指員工由公司中有 經驗的前輩或受訓者的主管來訓練。較基層的受訓者,亦以藉由觀察主管的 實際操作而獲得技術(Dessler,2000)。另一種OJT是工作輪調(job rotation)

指在特定期間,使員工由某一工作換至另一工作,希望能藉此觀察與實際接 觸應用,比接受指導學到更多。

常見的職內訓練方法有工作輪調、代理制度、學徒訓練、教導、工作指 導訓練(黃英忠,民96;Mondy et al., 2001); OJT的優點是成本低廉,受 訓者做中學,且不需另準備工作場所外的其他設施;可以促進學習的效果;

藉由實際在工作上的回饋,針對工作方式與績效做修正(Dessler,2000; 黃 英忠,民89;吳瓊治,民91)

在職訓練的限制是(1)工作中可能出現地理限制、噪音干擾、或其他 讓人分心之事物而阻礙學習;(2)若用昂貴的設備來訓練,可能造成高成本 的破壞且打斷生產時程;(3)當消費者在場時,可能造成不便而降低服務之 品質;(4)笨重的設備或化學藥劑可能威脅人身之安全(吳瓊治,2002)。

另一缺點是訓練者本身就應先經過訓練,並取得必要之教材(Dessler,2000)

(二) 職外訓練方式(off job training, Off JT):

所謂「職外訓練」是指職務外或離開工作單位的訓練;換言之,即由專 門人員負責職內訓練以外之教育訓練,職外訓練的訓練內容與現場作業並無 直接關係,屬於知識培養、能力開發;亦指一企業限於組織規模及業務量或 訓練內容之特殊性,委託公司外之各種管理、訓練機構或以建教合作之方式 來開發員工之能力(黃英忠,民86)。離開工作崗位,接受專門人員教育訓 練的活動。也就是在某一期間內,集中員工在工作崗位外的訓練場所,聘請

11

12

三、 教育訓練成效評估與相關研究 (一) 教育訓練成效之定義

教育訓練的最後階段是對於實施成效所進行評估,教育訓練雖為一種投資,

但如何提高投資的收益亦或如何增加訓練效果是為一項重要之問題。吳美蓮、林 俊毅(1997)認為企業訓練成效的評估在於,評定訓練對訓練目標實際產生的績效;

其目的在於確認訓練計畫的效果,以作為訓練決策之用。黃英忠(1997)認為教育 訓練評估之主要在於績效的評估,包括受訓者對及對企業經營成果之貢獻。

指出訓練評鑑的目的包括:(1)協助教師改進教材及教學方法 (2)增進訓練之 效能(3)評定員工受訓練之效果(4)評估訓練畫之成本效益。(吳美蓮、林俊毅,民 86;周瑛琪,民94)

(二) 訓練模式評估

1. Kirkpatrick在1956、1960年所發表的評估訓練方案的技術,其中所強調的 是訓練的成效與貢獻,以結果和成效為導向,將評鑑的標準分成受訓者對管 理才能發展方案的反應、學習所獲知識、技能的增進程度、行為改善的程度 對組織目標的貢獻成果四層次(何俐安,民95)。

(1) 反應層次(reaction):

指的是受訓者對訓練的喜愛和感覺,主要衡量受訓者對於整個訓練的感 覺,也就是滿意程度,包括訓練方案內容、師資、訓練設備、教材、行 政支援與服務等(周瑛琪,民94)。黃英忠(民86)指出此項為測定參加者對 教育訓練課程之感受程度,一般是先取得測定反應之結果後再反應於教 育訓練計畫之開發及實施上。

(2) 學習層次(learning):

所謂學習是指受訓者 經由訓練課程改變的態度、增進的知識或技訹,主 要是衡量受訓者在訓練結束後對於訓練課程瞭解的程度、知識吸收的程 度,也就是評量受訓者從訓練課程中所學習到的專業知識及技能的程度 (周瑛琪,民94)。

(3) 行為(behavior):

13

資料來源:Frank(1983)

2. CIPP模式(Context evaluation、Input evaluation、Processevaluation、Product evaluation)

施訓單位之行政人員 實際工作單位之有關主管

14

CIPP模式經過數次的修改,以結果和成效為導向,強調系統性改進以便決 策的一種模式其內涵乃在於評鑑訓練之情境(context)、投入(input)、過程 (process)與成果(product),此模式適用於組織、機構、方案乃至個人,CIPP 模式包含四個向度的評鑑內涵:情境、投入、過程、以及成果(何俐安,2006)

(1) 情境的評鑑

為基本之評鑑,其目的在於協助選定訓練之目標,並確認訓練需求之後,

依據訓練需求與實際狀況的差距,找出沒有達到的訓練需求,進而提供

依據訓練需求與實際狀況的差距,找出沒有達到的訓練需求,進而提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