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掀起台灣現代主義文學波瀾

第五章 張秀亞散文創作歷程與理論

第一節 掀起台灣現代主義文學波瀾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五、在「夢」的國度探險追尋 六、幽隱感傷的「懷舊」、「鄉愁」

第四節 探索:心靈活動的題材 第五節 書寫:女性情懷與母性對話 第七章 張秀亞散文創作歷程與理論

第一節 散文創作歷程

第二節 「散文」的詮釋與見解 第三節 「作者」的使命與信條 第四節 「作品」的原色與技巧 第八章 張秀亞散文的歷史定位

第一節 掀起台灣現代主義文學波瀾 第二節 張秀亞散文在文壇的典律與影響 參考書目

附錄 張秀亞散文作品/理論整理列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台灣五、六○年代現代主義文學與女性散文書寫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是 1890 到 1950 年間流行於歐美各國的一個國際文學思 潮。在縱向上,前承古典主義文學、浪漫主義文學和現實主義文學,後接後現代 主義文學。在橫向上,包括象徵主義文學、表現主義文學、未來主義文學、意識 流文學、意象主義文學和超現實主義文學六個分支流派。法國詩人夏爾.波特萊 爾 (Charles Baudelairel,1821-1867) 和 美 國 詩 人 愛 倫 . 坡 (Edgar Allan Poe,1809-1849),被認為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遠祖,波特萊爾的《惡之花》首先 發出不同之聲,以絕對之姿,拋棄浪漫主義心儀的田園生活,轉而以憤世嫉俗的 態度揭露城市的醜惡和人性的陰暗,這奠定了後來盛極一時的法國象徵主義文學 的創作基調;而愛倫.坡則講求靈魂升華須反自然、反說教,強調形式美和暗示 性、音樂性,這些後來都成為現代主義文學中詩歌的重要表現手法。

現代主義,是一種挖掘內心幽暗與情慾深淵的創作,表現在文學上,則是語 言文字的實驗、超現實、意識流等技巧。「現代主義作為一種西方反工業文明的 文學運動與美學標準,五○年代開始『橫的移植』到台灣,成熟於六○年代,七

○年代與鄉土/寫實分裂成鮮明對比的兩方,對台灣半世紀以來的文學書寫造成 了巨大的影響。」17雖然五○年代紀弦的「現代派」揭竿而起,但也由於他個人 的原因使得「西化」與「反傳統」之未竟,台灣全面受到現代主義影響而開花結 果出現在六○年代,而現代主義文學的伏流在五○年代即已孕育,包括現代主義 作家、遷台女性作家、本省籍作家,都在反共文學大張旗鼓的年代,作家們看似 禁聲封鎖,實則暗自孕育並吸收另一方養分並歡欣咀嚼,因為現代主義文學的精 神,恰切適合做為突破窒悶的反共牢籠,強調心靈解放、抗拒權威的特質,在女 性散文作家群的柔性訴求中提供一個更好的管道。

在現代主義風潮中,女作家散文群不同於男性主導的反共文藝,進行了文體 實驗。這截然不同於剛硬的柔性筆觸,在如今重新檢視台灣當代女性散文的發

17張瑞芬<現代主義與臺灣六十年代女性散文──以趙雲、張菱舲、李藍為主>《海峽兩岸現當 代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2004 年),頁 45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展,五○年代的伏流,到六○年代以現代主義作為潮流,開始展現了女性文學的 主體性與自覺,配合五四以來的反傳統與西化,也飄揚了女性散文的書寫大旗。

第一節 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

在傳統對文學分期上,習慣以十年為一個階段,其實細就而論,所謂四○年 代「皇民文學」、五○年代「反共文學」、六○年代「現代文學」、七○年代「鄉 土文學」,都並不是截然劃分的結果,這種類似強迫劃分的手法,亦或只是對於 文學發展的方便性歸屬,陳芳明先生在<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 一個解釋>針對這種斷代式的標籤方式提出說明:「這種分期方式不僅是斷代 的,而且是斷裂的(rupture),似乎難以尋出前後時代發展的關聯性。每十年做 為一世代,很明顯的,絕對不是準確的分期,如果要達到精確的目的,恐怕要把 文學與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層面的發展結合起來,才能獲得眉清目秀的解釋。」

18因此在論西方現代主義對台灣的發展,需綜觀政經環境對文學的影響與操縱、

背後交織羅列的現象,才能突顯文學時代的意義。

創辦《現代文學》的白先勇說:「《現代文學》的創刊以及六○年代現代主義 在台灣文藝思潮中崛起,並非一個偶然現象,亦非一時標新立異的風尚,而是當 時台灣歷史客觀發展以及一群在成長中的青年作家主觀反應相結合的必然成 果。」(白先勇 1988)這是文學思潮本身的因素。五、六○年代之際,殷海光、

雷震等鼓吹自由主義;勞思光等介紹存在主義;紀弦在《現代詩》鼓吹自象徵主 義以來的現代主義流派;夏濟安的《文學雜誌》直接為《現代文學》鋪路,而《現 代文學》正是傳播現代主義最具影響力的刊物

在文學家主觀的本身因素之外,台灣歷史的客觀因素亦左右了文學步調,從 五○年代以後,國民黨在台灣政權逐漸穩定,其後「臺灣文學出現了中國五四傳 統與臺灣本土傳統的雙重斷裂」19因此,當論述現代主義於六○年代影響臺灣文

18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週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年),頁 26。

19張瑞芬<現代主義與六 O 年代的台灣女性散文>《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3 期(2006 年 12 月),第 2-3 頁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學時,不可忽視的是,在這之前的文學背景,與臺灣社會當時的親美文化有著直 接關係。只是臺灣的現代主義文學,將原本西方現代主義對「經濟」、「社會」的 反思,在中央執政者手中轉化為「政治」上的投射,而地方知識份子部份加以附 和,部分則表現出對現實政治口號的冷感或抵拒,進而追求實質上的思想自由、

言論自由,造成當時臺灣文學上下訴求不同的割離。

一、自由主義傳輸與現代主義濫觴

五○年代文學發展,在國內有政策壓制戕害,在國外受到美蘇兩邊對峙的權 力操控,整個大環境營造出的氛圍力量與台灣統治者的鉗制張力,兩相交互,文 壇發展因此被國際情勢與國內政治同時牽引。陳芳明先生說:

美國現代主義思潮,便是由於帝國主義文化與台灣親美文化的相互激盪而終 於在島上開花結果。20

二次大戰結束後不久冷戰開始,美國高層在重新整編後呈現高度反共氣氛。

這個氣氛在 1948 年 7 月美國與國民政府簽訂「中美經濟援助協定」後,更加深 國民黨的政治決策,美國目的在於國共對抗中,加強國民政府的對抗力量,然而 國民政府還是在 1949 年失敗,遷台後,原本美國因為國民政府失敗而停止的援 助,後因為韓戰爆發,美國基於對防堵共產主義的政治利益考量,於 1950 年下 半年恢復。從此到 1965 年 6 月止,在這 15 年的期間,國民政府為了回應美援的 支持,除了表現在經濟政策制定的配合,在文化宣傳方面,亦大力宣揚「自由民 主」的美式口號,對外號稱「自由中國」,以便與中國共產黨所統治的中國大陸 相互區隔。在文化意識上不斷強調反共抗俄的宗旨下,台灣在政治、經濟、軍事 形成對美的強力靠攏。

為了回應美國的援手,國民政府不但出資獎助由雷震主持的《自由中國》刊 行,更透過大量美國文化的傾銷,塑造台灣社會文化上的親美「形象」。但「形

20 陳芳明<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聯合文學》207 期(2002 年 1 月號),頁 14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象」之下,國民政府卻伸出另一隻手,對自由主義進行權力干涉,透過 1954 年 發起的「文化清潔運動」進行公開的思想檢視,抵制知識份子過於積極的追求思 想自由與言論自由,又於隔年繼之以「戰鬥文藝」的提出,呼籲國內作家們肩負 起戰鬥任務,以文字思想討伐共產大陸。在「戰鬥性第一,趣味性第二」的宣傳 文學壓制下,自由主義者的思想都無法逃脫政治體制的規範與限制。於是,1956 年夏濟安主編《文學雜誌》創刊號繼之而起,表達對權威統治的反對立場,也成 為爾後《現代文學》的前聲,台灣文壇前後兩大論派也就在這樣的情形下,產生 作家的重疊與結盟21

臺灣文學中,現代主義的傳入並非始於一九六0年的《現代文學》,早在五 0年代,隨著「自由主義」(liberalism)學者與《自由中國》的創辦,現代 主義已經開始影響臺灣。聶華苓接編的《自由中國》文藝欄上,一九五四年 之後就開始出現了汪度〈醉〉、楊海晏〈兩節壓癟了的黃瓜〉、朱西甯〈再見,

火車的輪聲〉、司馬中原〈一粒灰塵〉這樣的現代主義小說。22

現代主義表達的是個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解放,這部分與政治的、外在的自由 主義相異,在文學上恰巧獲得倖存的空間。因此,與美國關係的建立,原是為穩 定政局與經濟的手段,然而伴隨而來的是美式文化的輸入--文學上的現代主義 與政治上的自由主義,兩者縱使思潮不同,卻在台灣這塊獨特的時空背景下巧妙 的連結。

二、知識份子的內在驅力

五○年代前期,政府在台灣進行「清共」和「肅清」,嚴重打擊了台灣知識 份子,故學者有以「失聲喑啞」及「文化斷裂」來論述此時台灣知識份子的抑鬱。

原因在於當時得以存活的台灣知識份子,國民政府為要清除日本殖民遺毒,於是 明令禁用日文,因語言被強迫置換造成集體失語現象,以致形成台灣文學典型的

21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週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年),頁 174。

22郭淑雅,《國族的魅影,自由的天梯-「自由中國」與聶華苓文學》,靜宜碩論(2001 年),頁 141-148,「文藝欄的現代主義作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斷裂;而隨國民政府來台的外省籍文人,則經歷另一種遺忘,忘掉內戰中的是非 血腥,與三○年代以前的文學傳統決裂,兩種斷裂在整個政治社會大局勢的影響 下,出現台灣文學史上的斷層現象23。這些都著因於政府為鞏固在台政權,利用

斷裂;而隨國民政府來台的外省籍文人,則經歷另一種遺忘,忘掉內戰中的是非 血腥,與三○年代以前的文學傳統決裂,兩種斷裂在整個政治社會大局勢的影響 下,出現台灣文學史上的斷層現象23。這些都著因於政府為鞏固在台政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