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張秀亞散文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張秀亞散文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 立 政 治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論文. 指導教授:陳芳明.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張秀亞散文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黃寶萱.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年 七 月.

(2) 致 謝 感 言 這一個求學歷程的終點得來不易! 歷程的開始,感謝學校提供一個在職進修的管道,讓仍想繼續汲 取更多知識的教師有得以鑽研的空間,並回饋給所教授的莘莘學子, 環環漣漪,激盪文學更美的境界。 一路上,感謝諸多教授的指導與提攜,每一門課程吹來的春風皆. 政 治 大. 如此溫煦,教室裡,有寬闊的思想空間任我們發揮,也有嚴謹的思辯. 立. 態度待我們型塑,每當假日背著沉重的書袋隨坡而上百年樓,心情是. ‧ 國. 學. 興奮且雀躍的,期待即將開始的討論,激盪文學更美的火花。. ‧. Nat. y. 歷程的終點,回顧這一段人生中最長的求學生涯,歷經三所職場. er. io. 謝的,莫過於. sit. 的遷調、家庭身分的改變、身體亮起紅燈而必須暫停的挫折……最感 陳芳明教授一路上的支持與關懷,他是學術的恩師, a. n. iv l C n hengchi U 更是親切包容的長輩,一路上引領我摸索前進,. 芳明教授身體力. 行在文學界迅疾而持續的創作,是我緩慢步伐的警鐘,大師之所以為 大師,給學生最無價的身教。最後感謝家人無怨的付出與照顧,是背 後無聲而堅強的後盾。不久,兩個孩子即將面世,這一個歷程的終點 是另一個人生新局的開始,未來我亦會告訴他們,再多轉折都不要放 棄原始而正確的初衷,才能激盪學習更美的延續。 黃寶萱 于 101.7.2.

(3) 章節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概況與成果.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 ……………………………………………9. 第四節. 論文架構. ……………………………………………10. 台灣五、六○年代現代主義文學與女性散文書寫…13 第一節. 政 治 ………………………14 大. 臺灣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 立. 一、自由主義傳輸與現代主義濫觴. ‧ 國. 學. 二、知識份子的內在驅力. ………………………16. 台灣現代主義與五四散文的結盟與分立. 第三節. 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理論與美學特質. io. y. …………………………………28. er. al. …………………………23. n 第四節. Ch. i n U. 台灣現代主義文學與女性散文書寫. engchi. 一、台灣女性文學的發軔. 張秀亞及其文學觀. 第二節. v ……………30. ………………………31. 二、同輩女性作家的書寫視角. 第一節. ……………22. sit. Nat. 二、現代散文. ………19. ‧. 第二節. 一、現代詩、現代小說. 第三章. ……………15. …………………34. ………………………………………40. 張秀亞的文學淵源與實際評論. ……………………41. 一、中國文學. ……………………………………42. 二、西方文藝. ……………………………………55. 張秀亞文學的跨界書寫 一、詩意的散文. ……………………………65. ……………………………………66.

(4) 第四章. 二、小說體散文. ……………………………………69. 三、散文式新詩. ……………………………………70. 四、翻譯式散文. ……………………………………72. 張秀亞的現代主義散文書寫. …………………………75. 第一節. 散文理念的開拓──西方的技巧,東方的精神. 第二節. 營造:語言文字的鍛鑄. ……75. ………………………………80. 一、用五彩為視覺糝上繽紛 二、以具體形象勾勒聲音. …………………………80 ……………………………83. 政 治 大……………………85. 三、文字的節奏性宛如音符跳躍. 立. 四、持靈巧之筆在感官間遊走. 一、意識流寫作. ………………………………90. ………………………………………92. ‧. ‧ 國. 挖掘:內心空間的奇秘. 學. 第三節. ………………………89. 二、在「夢」的國度探險追尋. ………………………95. Nat. sit. 書寫:女性情懷與母性對話. Ch. er. al. ………………………………104. n. 第五節. 探索:心靈活動的題材. io. 第四節. …………………97. y. 三、幽隱感傷的「懷舊」、「鄉愁」. i n U. v. …………………………109. en chi ……………………………113. g 第五章 張秀亞散文創作歷程與理論 第一節. 散文創作歷程. …………………………………………113. 第二節. 「散文」的詮釋與見解. ………………………………115. 第三節. 「作者」的使命與信條. ………………………………120. 第四節. 「作品」的原色與技巧. ………………………………125. 第六章 張秀亞散文的歷史定位. …………………………………131. 第一節. 掀起台灣現代主義文學波瀾. …………………………131. 第二節. 張秀亞散文在文壇的典律與影響. ……………………133.

(5) 參考書目. 張秀亞散文作品/理論整理列表. 立. …………………………147. 政 治 大. 學 ‧. ‧ 國 io. sit. y. Nat. n. al. er. 附錄. …………………………………………………………………139. Ch. engchi. i n U. v.

(6) 張秀亞散文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張秀亞,生於一九一九年的外省籍女作家,是臺灣文壇上重要的散文作家, 她幾十年精彩的人生著作,以學院派的專業素養與對自然的熱忱愛好,與同輩作. 政 治 大. 家渡海來台後,以精妙字句、想像豐富的美文受人矚目。而她的文章除眾家稱說. 立. 的古典抒情韻味,還透露何種端倪?有學者提出張秀亞是來台第一代女作家中. ‧ 國. 學. 「翻譯文學與散文理論的先行者」1,那麼張秀亞用翻譯帶來的新觀念與散文理 論的提出,為台灣六○年代現代主義散文創作的興盛,奠下何種影響?現今台灣. ‧. 發展仍不完備的散文理論,在張秀亞手中已開啟何種思維?又張秀亞在五十年寫. y. sit. io. er. 部份。. Nat. 作歷程裡,如何漸次呈現台灣現代主義的美學風格?這些都是筆者欲探索發掘的. al. n. v i n Ch 是分章散見,或是自敘、或是酬贈友人、或是揭示後進,都可體會出張秀亞用心 engchi U. 在張秀亞著作等身的文學創作中,自五○年代起,便得見許多創作理論,雖. 於散文的經營。至六○年代,〈創造散文的新風格〉為她先前的創作實驗畫下轉 捩點,正式宣示新的散文時代的到來。篇中內容揭示:「新的散文已逐漸的擺脫. 了往昔純粹以時間為脈絡的寫法,而部分的接受了時間與空間、幻想與現實的流 動錯綜性。在描寫方面,不只是按時間順序排列起來的貫串事件,而更注重生活 橫斷面的圖繪,心靈上深度的掘發;不只是敘述,不只是鋪陳,而更注重分剖再 分剖。」2又說: 「新的散文由於側重描寫人類的意識流,紀錄不成形的思想斷片, 探索靈魂的幽隱,心底的奇祕……筆法遂顯得更為曲折紆迴。內容的暗示性加 1. 張瑞芬<張秀亞、艾雯的抒情美文及其文學史意義>《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出 版,2007 年),頁 234。 2 張秀亞<創造散文新風格>《張秀亞全集 6》(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 年),頁 274。. 1.

(7) 強,朦朧度加深,如此一步步的發展下去,文字更呈窅緲之致,而逐漸與詩接近。」 3. 張秀亞強調寫作須側重人類的意識流的這一段文字,將思想片斷與靈魂幽隱揭. 示出來,明顯具現代主義的傾向。接著又提出使秋草變綠、殘花成蜜的「文字鍊 金術」 : 「(在)字詞上,重下一番功夫,推敲它、鍛鍊它、伸展它,並試驗其韌性、 張力,以及負荷、涵容的能力。」4這些著重字句雕琢的功夫皆恰切符應現代主 義探討的範疇──一是心靈、一是技巧。可以說,張秀亞在文字上的鍛鑄與散文 理論的提出,呼應現代主義「文字技巧的追求」;張秀亞在創作空間與意識思維 上的謀求,呼應現代主義「心靈空間的拓展」,兩條繩索交繞出一股不能不被重 視的端倪。另一方面,余 光 中 也 是 在 戰 後 將 現 代 主 義 帶 到 台 灣 的 先 驅 者 , 但他並不全然迷信西方現代主義,以拋棄絕對的墮落與疏離,用西方的. 政 治 大. 技巧、東方的精神,訴諸自我救贖與營造生命憧憬──而這,正好呼應. 立. 了 散 文 創 作 的 張 秀 亞 , 因 為 張秀亞與西方現代主義之間,相同的是著重心靈. ‧ 國. 學. 空間與文字鍛鍊,不同的是西方現代主義強調人性的悖離與醜陋面,而張秀亞卻 強調人性的善良與光明,由此,筆者企圖訴說的──張秀亞開 展 了 台 灣 現 代 主. ‧. 義的改造,如同余光中。. Nat. sit. y. 本論文開展的主軸在於:張秀亞的現代主義寫作風格、畢生創作作品與自身. er. io. 提出之散文理論是否符應?作品與理論間隨個人經歷成長的牽引與變動關係、其. al. 它文類有無呼應散文創作理論、寫作風格對女性散文的影響等等。著眼於文學的. n. v i n Ch 演進,本就無所謂迸發式的潮流,台灣現代主義潮流的興盛也是如此,必然有著 engchi U 前人的蘊育與鋪墊──本論文試圖透過詳密而全盤的作品分析,以表格全幅呈 現,再歸因出張秀亞創作生涯中極具價值的散文理論,如何在台灣五○年代的文 壇播種現代主義文學苗種;並探索作品中的藝術技巧、空間語境和文體的跨界書 寫,如何呈現女性生命省思和覺察,在不同於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外,另闢一畦看 似結盟,卻又分立的感性天地。. 3 4. 張秀亞<創造散文新風格>《張秀亞全集 6》,頁 274。 同上註。. 2.

(8) 第二節. 研究概況與成果. 台灣文學在反共懷鄉的五○年代,女性作家輩出,在這些女性作家群中,張 秀亞在五四時期就已在文壇初試啼聲,嶄露鋒芒,渡海來台後,更是致力於散文 創作,她善感亦富哲理的散文風貌,有別於當時反共意味濃厚的文學潮流,用一 種清新、細膩的筆觸,在封閉的時代中,注入一股清流。目前在國家圖書館的當 代文學史料系統,就其作品、評論、翻譯、傳記等方向查詢後可見,在評論資料 上有 148 筆,多是朝向單篇作品的研究和作品風格的概述,而對張秀亞進行整體 論述的學位論文則有 9 位。張秀亞在散文創作上樹立的典範,詩文曾被翻譯為英. 政 治 大. 文、法文、韓文,在台灣、香港、中國大陸有擁有廣大讀者群,這眾多的迴響與. 立. 關注,是應得到研究者的重視,相較於同時代林海音與琦君,實際上對於張秀亞. ‧ 國. 學. 的整體文學理論的研究仍不稱豐碩。楊照<文學的神話‧神話的文學>5中指出, 台灣整個五、六○年代,反共文學與現代主義文學,與其說是前後接替,不如說. ‧. 是並肩共存,這二十年間,不少作家是兼寫反共文學和現代主義文學的。在這樣 的時代背景下,就目前的相關研究資料,探討張秀亞在台灣現代主義文學裡以一. y. Nat. er. io. sit. 散文女性作家之姿扮演的角色。. n. a. l C 一、專書. hengchi. i n U. v. 在專書論述上,二○○二年 11 月 30 日至 12 月 1 日,由國立文化資產保存 研究中心主辦的《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范銘如<京派.伍爾芙.台灣首航>一文中,凌叔華閱讀吳爾芙《自己的房 間》後,將感動與啟發傳承給自己的兩位「凌迷」林海音與張秀亞,看似不相干 的吳爾芙與京派就這樣被一條隱形的線牽連到台灣文壇並產生變化,更論張秀亞 帶著與京派深厚的淵源,以文筆及學養純熟練達的境界,將五四時期文白夾雜、 詰屈聱牙的白話文提煉至愈發純淨的華麗美學,在散文為主的創作中,以京派的. 5.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 (台北:聯合文學,1955) ,頁 111。. 3.

(9) 抒情、詩意的美學,將這條隱形的線繼續延展下去。朱嘉雯在<推開一座牢固的 城門──林海音及其同時代女作家的五四傳承>以在大陸形成斷層,卻在台灣接 軌的一支五四文學傳統女作家隊伍為考察對象,探究並重構五四婦女解放議題及 自由主義傳統在台灣的展現,進一步闡述了張秀亞承續凌叔華、廬隱等三○年代 女作家的書寫軌跡,台灣的環境使她免於被改造和整肅的命運,而得以專注於創 作,展現才華,使五四文學精神得以在台灣繼承與開展。相同論述在朱嘉雯二○ ○二年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離亂中的追求──五四自由傳統與台 灣女性渡海書寫》中亦有所論,並在其第六張專述張秀亞從維吉尼亞.伍爾芙 (Virginia Woolf 1882-1941)6獨立與自由寫作的啟發,流連文字與微物的書寫, 闢得了自己一套書寫典範,開啟一場靈魂探險。范銘如<新文學女作家小史>《中. 政 治 大. 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五期(淡江大學,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提到「戰. 立. 後遷台女作家」,在台灣文壇的失語噤聲時期,藉文化生態的變動嶄露頭角,張. ‧ 國. 學. 秀亞就是此時期的佼佼者,她的作品題材多樣,典雅精奧,將白話文提升至美文 境界。以上剖析張秀亞文獻者,或縱論一時代風格而提及張秀亞,或僅提及其生. ‧. 命歷程某些片段記憶,但對於其文學理論尚待全盤而周整的分析。. Nat. sit. y. 二○○五年 3 月國家台灣文學館出版《張秀亞全集》十五冊,除了將張秀亞. er. io. 畢生創作整理出版,網羅新詩、散文、小說、翻譯、藝術史,內容詳盡外,也涵. al. 括張秀亞未集結出版的文章,除了作家本身的創作外,也收錄各界作家與文友對. n. v i n Ch 他的評論與懷念。瘂弦的總論<張秀亞,台灣婦女寫作的燃燈人-從早期學思生 engchi U 活的發軔到「美文」創作版圖的完成>中,瘂弦稱其為美文大師,評述她的意義 已對其時代造就出「光榮的頂點」,在台灣文學發展史上,因為她奠定婦女寫作 運動的基礎,才使得這一代女性寫作者,具備了對西方女性思潮的因應能力;因 為她文學理念的啟迪、引領、激發,成就年輕一代的美文作家。同書,張瑞芬的 導讀<張秀亞的散文美學及其文學史意義>以張秀亞的師承、作品評論、欣賞作 6. 維吉妮亞‧伍爾芙是意識流作家中成就最高的女性。她是英國著名學人勒斯利‧斯蒂芬爵士的 女兒。其代表作品包括《達洛維夫人》、 《海浪》和《到燈塔去》。伍爾芙與其它男性意識流作家 不同之處在於,她的小說往往富有詩意,在語言上更像詩體散文,富有唯美主義的情調。但其小 說內容的晦澀難懂卻和其他意識流作家的作品別無二致。例如,在其代表作《海浪》中,作者沒 有設計貫串全文的主要情節,而是時刻強調瞬間感覺的重要性,認為生命的本質在於感覺。小說 具有顯著的存在主義色彩。維吉妮亞‧伍爾芙對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持悲觀態度,認為這個時代 的文學中沒有大師,只有試驗者,而現代派小說不過是兩個尖峰之間的峽谷而已。. 4.

(10) 家,分析隱藏於其思想底蘊的情感世界與文學理論,進一步揭示張秀亞是台灣文 壇散文理論的先行者。這些圍繞在張秀亞周圍的資料與文獻一併收錄在《張秀亞 全集》,成為一套完整且引領讀者走入她文學世界的窗口,重新喚起文學界對張 秀亞的重視,也代表張秀亞在台灣文學史上有重新閱讀與建構的必要。 二○○六年由陳芳明先生與張瑞芬共同主編之《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7, 循著時光隧道的宏觀視角,重新回顧戰後女性散文的流變,在向來以男性主導的 文學世界中,省視女性散文家開發出的新語言與新感覺。並於張秀亞評論中提及 張秀亞散文最值得注意的,除了散文理論的完備外,就是她以創作響應現代主義 的實驗。值得注意的是,陳芳明先生<在母性與女性之間──五○年代以降台灣. 政 治 大 地方,並不是在地化,而是對於「想像」的不懈追求。她在五○年代出版的五冊 立. 女性散文的流變>8提出張秀亞與現代主義之間的關係, 「她創作技巧值得注意的. ‧ 國. 學. 散文集《三色堇》(1952)、《牧羊女》(1954)、《凡妮的手冊》(1955)、《懷念》 (1957)《湖上》 (1957) ,相當出色地掌握了文學的音樂性,她的主要特色在於運. ‧. 行緩慢的節奏,使情緒與想像同步釋放出來。」9事實上,張秀亞在<創造散文 新風格>裡便曾揭示她的寫作理念:「新的散文中喜用象徵、想像、聯想、意象. Nat. sit. y. 以及隱喻,因而極富於『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味道,企圖重現人們心中上演的啞. er. io. 劇,映射出行為後面的真實,生活的精髓,並表現出比現實事物更完全、更微妙、. al. 更根本的現實。」10陳芳明先生認為這種審美原則,與現代主義美學思維完全吻. n. v i n Ch 合,亦是女性散文書寫的一個重要突破,他說: 「張秀亞所要挖掘的,無非是被 engchi U. 壓抑在內心底層的無意識世界。具體而言,現代主義者常要探觸的,便是所謂的 『政治無意識』(political unconscious)。張秀亞散文建構的記憶、懷舊、思 親、念友等等圖像,無非是在政治大環境中被壓抑下來的。她的抒情、頌歌、喟 嘆,可以說都是來自內心的呼喚」11。張秀亞的抒情散文,大約預告了日後女作 家的走向──現代主義的風潮即將席捲台灣。 7. 陳芳明、張瑞芬主編《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 ,台北:麥田,2006 年。 陳芳明<在母性與女性之間──五○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散文的流變>收錄陳芳明、張瑞芬主編 《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上》,頁 11。 9 收錄於李瑞騰主編《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南:國立文 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3 年) ,頁 300。 10 張秀亞<創造散文新風格>《張秀亞全集 6》,頁 274。 11 陳芳明、張瑞芬主編《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上》,頁 17。 8. 5.

(11) 二○○七年張瑞芬《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是以臺灣女性散文創作為主要 研究對象,以歷史性的在地化台灣女性文學批評為立場,內容涵蓋面廣,挖掘出 許多已被重視或幾乎被遺忘的重要作者與作品,以呈現較為接近原貌的半世紀女 性散文完整版圖。時間橫跨臺灣近半世紀(1949-2005)從五○年代女性散文的 背景與價值;六○年代現代主義對散文創作的衝擊;七○年代鄉土派與古典派散 文的分流,至「張愛玲旋風」在八○年代產生的散文支流女性散文的發展與流變, 論述了現代散文的義界、中國與臺灣現代散文史的範疇分界,將重要女性散文作 家及其作品的再省視。文中並點出多位女作家在台灣文學史中不可缺席的位置, 其中詳論張秀亞的抒情美文及其文學史意義,與喻麗清、呂大明的繼承,開啟一 條文壇系譜的討論空間,呈現臺灣女性散文諸項議題,為臺灣文學與散文研究領 域,開啟另一項視窗。.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二、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方面,二○○四年羅淑芬《五○年代女性散文的兩個範式──以張. Nat. sit. y. 秀亞、艾雯為中心》12在五○年代的女性散文當中,有兩個值得注意的範式,分. er. io. 別是張秀亞所建立的「詩化散文」 ,追求散文的「純粹性」 ,與艾雯建立的「私密. al. v i n Ch 學史的另一書寫視角,且開拓女性散文的美學新版圖。論者試圖以時代背景為 engchi U n. 散文」 ,追求散文的「私密性」 。她們都以「美文」的方式書寫散文,提供台灣文. 經、個人生平為緯,劃出二位女性作家的歷史座標,並介紹這兩位作家的文學生 命。其次就張秀亞散文的藝術造詣進行探討,另以艾雯的散文為對象,分析她的 散文主題,將這兩位作家的書寫特質與意涵作為分析的焦點。 同年,唐玉純《反共時期的女性書寫策略──以「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為 中心》13試圖以反共時期「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為中心,探究女性在反共時期 如何跳脫官方政策,開拓出屬於女性獨特書寫的文學領域。並從文學、性別、政 12. 羅淑芬《五 O 年代女性散文的兩個範式──以張秀亞、艾雯為中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2004 年。 13 唐玉純《反共時期的女性書寫策略──以「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為中心》南投:暨南國際大 學,2004 年。. 6.

(12) 治與歷史各方考察交互分析,以期在「男性統治」的概念下,論述文學場域的實 況與女作家在附屬的身分下「發聲」的「空間」,探究女作家在「反共抗俄」戰 鬥場域書寫的性別權力意義。 二○○五年師大中文所博士論文許珮馨《五○年代的遷台女作家散文研 究》,論述「從五○年代起遷台女作家,群起浮現於戰後台灣文壇的社會背景, 與她們的集體創作呈現高度同質性的原因與特色,以及分析她們與五四美文傳統 的脈絡沿襲,並點出她們在戰後台灣女性散文史上,所扮演的重要位置與呈顯的 歷史意義。」以上點明「遷台女作家」在散文上的貢獻,主要是銜接五四新文學 時期美文的傳統,以官方「國語政策」的角度分析「遷台女作家」,在五○年代. 政 治 大 定位。進而從五○年代文壇的「遷台女作家」所建立的美文傳統,來觀察「閨秀 立. 傳播以中文書寫的「白話散文」上所做的貢獻,並論述其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歷史. ‧ 國. 學. 散文」的美學主流之傳承與變異,此論文較著重於當代整體時空背景之論述,與 閨秀散文美文傳統。同年,傅如絹《張秀亞散文研究》14研究內容主要有兩個方. ‧. 向:一是對張秀亞本人的介紹,二是對張秀亞散文的研究。在張秀亞本人的介紹, 以「大龍河畔的尋夢者――啟蒙孕育期」 、 「迎向藍天的苦奈樹――亂離成長期」 、. Nat. sit. y. 「北窗下的三色堇――文學巔峰期」 、 「自己的房間的實踐者――旅美安養期」來. er. io. 概括張秀亞的生平與重要經歷,跟著張秀亞生命的地圖行走,見證了苦難漂流的. al. 年代,期透過作家作品真實的呈現,將探討主題分為「生活小品」 、 「文評書序」、. n. v i n C h 「懷舊憶往」 「書信體式」三種型態。在內涵上,則分 、 「自然禮讚」 、 「生活感悟」 、 engchi U 「市井浮繪」 、 「宗教情懷」五大主題。接著分析張秀亞散文的寫作藝術:一是詩 化散文的散文美學表現,從文字的詩境與詩意的塑造、節奏的注重、意象的鎔鑄, 意識流的手法,都使張秀亞的散文呈現濃厚的詩味,也說明她的散文都是「詩的 延伸」 。二是洗鍊的文字與豐富的辭采,以「文字的鍊金術」 ,將那些磨爛了的文 字呈現出新的生命,使得她的散文有思想,也有文采。三是簡明的結構,張秀亞 寫作的態度嚴謹,不是筆隨意走的隨性創作,因此對於結構佈局的重視,是她創 作時的自我要求。四是細微事物的書寫視角以及獨語告白的書寫手法,前者使張 秀亞的散文掌握到「剎那間的永恆」,具體傳神的寫出瞬間的變化與感動。後者. 14. 傅如絹《張秀亞散文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2005 年。. 7.

(13) 使張秀亞的情感毫不矯飾的流露,真實紀錄了作家生命中的痛苦與悲哀,也收到 自我慰藉之效。文中整理以上幾種特點,論張秀亞散文文章的敘述手法與藝術風 格。 二○○六年張靖敏《張秀亞散文研究》15以張秀亞作品中數量最多、評價最 高的散文為主要研究對象,旁及詩、小說、翻譯及藝術史的探討。以文本分析為 主,參照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整理歸納,並佐以文學理論分析,以瞭解張秀 亞散文的各個面向及藝術經營。 16. 、 「主 二○○七年游曉婷《張秀亞散文研究》 從張秀亞的「創作及理論淵源」. 政 治 大 呈現出她在文學史的重要地位。研究架構大致為:緒論;散文風格與理論溯源, 立 列舉如周作人、俞平伯、郁達夫、冰心、廬隱、蘇雪林、凌叔華、沈從文等人與 題內涵」 、 「散文理論」 、 「跨類書寫」四個面向進行分析,探討其文學特質及成就,. ‧ 國. 學. 多位西方作家,對張秀亞的創作及散文理論的啟迪;接著論散文的主題內涵,論 述張秀亞散文大多取材自生活點滴,內容皆是她的心靈寫真;再論散文理論及實. ‧. 踐,張秀亞很早就提出散文創作論,在豐富完備的理論基礎上,創作出成就極高. sit. y. Nat. 的抒情美文;最後將重點放在她現代主義的文學實驗上,呈現其創作與理論的突. io. n. al. er. 破性,與其跨類書寫的表現。. i n U. v. 二○○九年李珮吟《張秀亞抒情散文修辭格研究》以陳望道《修辭學發凡》. Ch. engchi. 所提出之四大類辭格為基礎,參考唐松坡、黃建霖《漢語修辭格大辭典》和成偉 鈞、唐仲揚、向宏業先生《修辭通鑑》等書所提出的各種辭格,研究張秀亞抒情 散文的修辭技巧,歸納出三十一個辭格。其間參考各種修辭學專書、論文及期刊, 斟酌損益而構成本論文的理論體系。在此體系之下,摘錄張秀亞抒情散文中的文 例,進行論述:分析其修辭形式、評論其修辭功能以及比較修辭格之間的異同。 綜觀以上文獻,本論文試圖在前人的評論基礎上提出不同的研究視角:首 先,張秀亞於五、六○年代現代主義萌芽、興盛時,全面整理在散文創作與自身. 15 16. 張靖敏《張秀亞散文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2006 年。 游曉婷《張秀亞散文研究》宜蘭:佛光大學,2007 年。. 8.

(14) 文學理論相互映照中呈顯出的意義。其次,張秀亞的創作與文學理論,對台灣六 ○年代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關聯──如何以一撩動的漣漪,興發起下個十年的波 瀾!甚至當張秀亞走入六○年代時,她的作品以何種姿態符應自身早先提出的理 論主張,張秀亞用翻譯帶來的新觀念與散文理論的提出,為台灣六○年代現代主 義散文創作的興盛,奠下何種影響?以兩相檢視、互為印證的分析視角,為張秀 亞對「台灣現代主義思潮」與「女性書寫意識」的影響,進行不同視角的歷史性 分析。. 第三節. 研究範圍. 政 治 大 本論文探究以張秀亞的散文作品為主,以其他文類作品為輔,一方面因張秀 立. ‧ 國. 學. 亞對散文情有獨鍾,來台後幾乎以散文創作為主,一方面因她的散文質量均佳, 成就較其他文類為高。散文雖不具備如小說般章節架構和情節人物等等安排,卻. ‧. 是最能貼近作者思想與生活的文體。既然散文是作者不帶有面具的真實存在,以 它為研究範疇,看張秀亞如何使這溫柔細膩的寫作風格,詩化散文的寫作特色,. y. Nat. sit. 成為台灣文壇散文寫作的典範之一。在許多著作中得見其散布各篇的散文理論與. er. io. 見解,也曾對某些作家提出文章分析,但張秀亞從未整理並提出一套完整的散文. al. v i n Ch 灣五○年代,以歷史的時間軸為經;以女性書寫在五○年代的拓展出的空間概念 engchi U n. 理論。本論文研究方向,首先以西方現代主義傳輸台灣的大時代背景,聚焦於台. 為緯,讓經緯的交攝與拓展,呈現張秀亞及其所處時代文壇風氣的主流與伏流。 其次,以張秀亞的散文作品為主,輔以新詩、小說、譯著等其他作品,歸因其散 文理論與自身作品印證之相互關係;終其一生,理論與文風之間的牽引變動性; 張秀亞不同於其他作家,提出的豐富而充分散文觀,在六○年代現代主義興盛時 期,具有之影響與歷史定位。期能藉由以上探討,對張秀亞的散文美學及其文學 史意義,滌濾出另一種新視野。. 9.

(15) 第四節. 論文架構. 單一作家的研究論述通常有兩個研究議題,一是作家作品研究;一是以某一 議題作為作品題材或主題研究。張秀亞因散文而聞名文壇,散文也是她來台後獨 鍾的文類,在許多著作中得見其零星的散文理論與見解,也曾對某些作家提出文 章分析,但張秀亞從未提出一套完整的散文理論,故本論文結合上述兩種研究方 向:首先,以西方現代主義傳輸台灣的大時代背景聚焦於台灣五○年代,再以女 性書寫在五○年代的拓展出的空間概念為佐,讓兩者交攝與拓展,呈現張秀亞及 其所處時代文壇風氣的主流與伏流。其次,以張秀亞的散文作品為主,輔以跨文. 治 政 作家在作品中呈顯的風格與特色。最後,由張秀亞作品推因對六○年代現代主義 大 立 興盛的影響,再以回溯的視角,以其自身提出的理論,審視張秀亞創作作品的符. 類書寫,經由作品建構張秀亞的散文觀與創作理念,以作品探究為基礎,勾勒出. ‧ 國. 學. 應處以及演變脈絡。本論文的章節安排如下:. 緒論. sit. y. 研究動機與目的. n. al. er. 研究概況與成果. io. 第二節. Nat. 第一節. ‧. 第一章. 一、單篇/專書. Ch. 二、學位論文. 第二章. 第三節. 研究範圍. 第四節. 論文架構. engchi. i n U. v. 台灣五、六○年代現代主義文學與女性散文書寫 第一節. 臺灣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 三、自由主義傳輸與現代主義濫觴 四、知識份子的內在驅力. 第二節. 台灣現代主義與五四散文的結盟與分立. 10.

(16) 第三節. 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理論與美學特質 一、現代詩、現代小說 二、現代散文. 第四節. 台灣現代主義文學與女性散文書寫 一、台灣女性文學的發軔 二、同輩女性作家的書寫視角. 第三章. 張秀亞及其文學觀 第一節. 張秀亞的文學淵源與實際評論 一、中國文學. 立. 二、西方文藝. 張秀亞文學的跨界書寫. ‧ 國. 學. 第二節. 政 治 大. 三、詩意的散文. ‧. 四、小說體散文. Nat. io. 四、翻譯式散文. a. n. 第四章. l C 張秀亞的現代主義散文書寫. hengchi. er. sit. y. 三、散文式新詩. i n U. v. 第一節. 散文理念的開拓──西方的技巧,東方的精神. 第二節. 營造:語言文字的鍛鑄 五、用五彩為視覺糝上繽紛 六、以具體形象勾勒聲音 七、文字的節奏性宛如音符跳躍 八、持靈巧之筆在感官間遊走. 第三節. 挖掘:內心空間的奇秘 四、意識流寫作. 11.

(17) 五、在「夢」的國度探險追尋 六、幽隱感傷的「懷舊」、「鄉愁」 第四節. 探索:心靈活動的題材. 第五節. 書寫:女性情懷與母性對話. 第七章 張秀亞散文創作歷程與理論 第一節. 散文創作歷程. 第二節. 「散文」的詮釋與見解. 第三節. 「作者」的使命與信條. 第四節. 「作品」的原色與技巧. 立. 政 治 大. 掀起台灣現代主義文學波瀾. 第二節. 張秀亞散文在文壇的典律與影響. n. y. sit. 張秀亞散文作品/理論整理列表 a. er. io. 附錄. Nat. 參考書目. ‧. 第一節. 學. ‧ 國. 第八章 張秀亞散文的歷史定位. iv l C n hengchi U. 12.

(18) 第二章 台灣五、六○年代現代主義文學與女性散文書寫.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是 1890 到 1950 年間流行於歐美各國的一個國際文學思 潮。在縱向上,前承古典主義文學、浪漫主義文學和現實主義文學,後接後現代 主義文學。在橫向上,包括象徵主義文學、表現主義文學、未來主義文學、意識 流文學、意象主義文學和超現實主義文學六個分支流派。法國詩人夏爾.波特萊 爾 (Charles Baudelairel,1821-1867) 和 美 國 詩 人 愛 倫 . 坡 (Edgar Allan Poe,1809-1849),被認為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遠祖,波特萊爾的《惡之花》首先 發出不同之聲,以絕對之姿,拋棄浪漫主義心儀的田園生活,轉而以憤世嫉俗的. 政 治 大 的創作基調;而愛倫.坡則講求靈魂升華須反自然、反說教,強調形式美和暗示 立. 態度揭露城市的醜惡和人性的陰暗,這奠定了後來盛極一時的法國象徵主義文學. 性、音樂性,這些後來都成為現代主義文學中詩歌的重要表現手法。. ‧ 國. 學. 現代主義,是一種挖掘內心幽暗與情慾深淵的創作,表現在文學上,則是語. ‧. 言文字的實驗、超現實、意識流等技巧。「現代主義作為一種西方反工業文明的. sit. y. Nat. 文學運動與美學標準,五○年代開始『橫的移植』到台灣,成熟於六○年代,七. io. er. ○年代與鄉土/寫實分裂成鮮明對比的兩方,對台灣半世紀以來的文學書寫造成 了巨大的影響。」17雖然五○年代紀弦的「現代派」揭竿而起,但也由於他個人. n. al. Ch. i n U. v. 的原因使得「西化」與「反傳統」之未竟,台灣全面受到現代主義影響而開花結. engchi. 果出現在六○年代,而現代主義文學的伏流在五○年代即已孕育,包括現代主義 作家、遷台女性作家、本省籍作家,都在反共文學大張旗鼓的年代,作家們看似 禁聲封鎖,實則暗自孕育並吸收另一方養分並歡欣咀嚼,因為現代主義文學的精 神,恰切適合做為突破窒悶的反共牢籠,強調心靈解放、抗拒權威的特質,在女 性散文作家群的柔性訴求中提供一個更好的管道。 在現代主義風潮中,女作家散文群不同於男性主導的反共文藝,進行了文體 實驗。這截然不同於剛硬的柔性筆觸,在如今重新檢視台灣當代女性散文的發. 17. 張瑞芬<現代主義與臺灣六十年代女性散文──以趙雲、張菱舲、李藍為主>《海峽兩岸現當 代文學論集》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2004 年) ,頁 451。. 13.

(19) 展,五○年代的伏流,到六○年代以現代主義作為潮流,開始展現了女性文學的 主體性與自覺,配合五四以來的反傳統與西化,也飄揚了女性散文的書寫大旗。. 第一節. 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 在傳統對文學分期上,習慣以十年為一個階段,其實細就而論,所謂四○年 代「皇民文學」、五○年代「反共文學」 、六○年代「現代文學」、七○年代「鄉 土文學」,都並不是截然劃分的結果,這種類似強迫劃分的手法,亦或只是對於 文學發展的方便性歸屬,陳芳明先生在<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 政 治 大 的,而且是斷裂的(rupture) 立,似乎難以尋出前後時代發展的關聯性。每十年做. 一個解釋>針對這種斷代式的標籤方式提出說明:「這種分期方式不僅是斷代. ‧ 國. 學. 為一世代,很明顯的,絕對不是準確的分期,如果要達到精確的目的,恐怕要把 文學與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層面的發展結合起來,才能獲得眉清目秀的解釋。」 18. 背後交織羅列的現象,才能突顯文學時代的意義。. Nat. sit. y. ‧. 因此在論西方現代主義對台灣的發展,需綜觀政經環境對文學的影響與操縱、. io. er. 創辦《現代文學》的白先勇說: 「《現代文學》的創刊以及六○年代現代主義. al. 在台灣文藝思潮中崛起,並非一個偶然現象,亦非一時標新立異的風尚,而是當. n. v i n 時台灣歷史客觀發展以及一群在成長中的青年作家主觀反應相結合的必然成 Ch engchi U 果。」(白先勇 1988)這是文學思潮本身的因素。五、六○年代之際,殷海光、 雷震等鼓吹自由主義;勞思光等介紹存在主義;紀弦在《現代詩》鼓吹自象徵主 義以來的現代主義流派;夏濟安的《文學雜誌》直接為《現代文學》鋪路,而《現 代文學》正是傳播現代主義最具影響力的刊物 在文學家主觀的本身因素之外,台灣歷史的客觀因素亦左右了文學步調,從 五○年代以後,國民黨在台灣政權逐漸穩定,其後「臺灣文學出現了中國五四傳 統與臺灣本土傳統的雙重斷裂」19因此,當論述現代主義於六○年代影響臺灣文 18.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週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年),頁 26。 張瑞芬<現代主義與六 O 年代的台灣女性散文>《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3 期(2006 年 12 月),第 2-3 頁 。 19. 14.

(20) 學時,不可忽視的是,在這之前的文學背景,與臺灣社會當時的親美文化有著直 接關係。只是臺灣的現代主義文學,將原本西方現代主義對「經濟」 、 「社會」的 反思,在中央執政者手中轉化為「政治」上的投射,而地方知識份子部份加以附 和,部分則表現出對現實政治口號的冷感或抵拒,進而追求實質上的思想自由、 言論自由,造成當時臺灣文學上下訴求不同的割離。. 一、自由主義傳輸與現代主義濫觴. 五○年代文學發展,在國內有政策壓制戕害,在國外受到美蘇兩邊對峙的權. 政 治 大 壇發展因此被國際情勢與國內政治同時牽引。陳芳明先生說: 立. 力操控,整個大環境營造出的氛圍力量與台灣統治者的鉗制張力,兩相交互,文. ‧ 國. 學. 美國現代主義思潮,便是由於帝國主義文化與台灣親美文化的相互激盪而終 於在島上開花結果。20. ‧ sit. y. Nat. 二次大戰結束後不久冷戰開始,美國高層在重新整編後呈現高度反共氣氛。. io. er. 這個氣氛在 1948 年 7 月美國與國民政府簽訂「中美經濟援助協定」後,更加深 國民黨的政治決策,美國目的在於國共對抗中,加強國民政府的對抗力量,然而. n. al. Ch. i n U. v. 國民政府還是在 1949 年失敗,遷台後,原本美國因為國民政府失敗而停止的援. engchi. 助,後因為韓戰爆發,美國基於對防堵共產主義的政治利益考量,於 1950 年下 半年恢復。從此到 1965 年 6 月止,在這 15 年的期間,國民政府為了回應美援的 支持,除了表現在經濟政策制定的配合,在文化宣傳方面,亦大力宣揚「自由民 主」的美式口號,對外號稱「自由中國」,以便與中國共產黨所統治的中國大陸 相互區隔。在文化意識上不斷強調反共抗俄的宗旨下,台灣在政治、經濟、軍事 形成對美的強力靠攏。 為了回應美國的援手,國民政府不但出資獎助由雷震主持的《自由中國》刊 行,更透過大量美國文化的傾銷,塑造台灣社會文化上的親美「形象」。但「形 20. 陳芳明<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聯合文學》207 期(2002 年 1 月號),頁 143。. 15.

(21) 象」之下,國民政府卻伸出另一隻手,對自由主義進行權力干涉,透過 1954 年 發起的「文化清潔運動」進行公開的思想檢視,抵制知識份子過於積極的追求思 想自由與言論自由,又於隔年繼之以「戰鬥文藝」的提出,呼籲國內作家們肩負 起戰鬥任務,以文字思想討伐共產大陸。在「戰鬥性第一,趣味性第二」的宣傳 文學壓制下,自由主義者的思想都無法逃脫政治體制的規範與限制。於是,1956 年夏濟安主編《文學雜誌》創刊號繼之而起,表達對權威統治的反對立場,也成 為爾後《現代文學》的前聲,台灣文壇前後兩大論派也就在這樣的情形下,產生 作家的重疊與結盟21: 臺灣文學中,現代主義的傳入並非始於一九六0年的《現代文學》,早在五. 政 治 大 主義已經開始影響臺灣。聶華苓接編的《自由中國》文藝欄上,一九五四年 立 0年代,隨著「自由主義」(liberalism)學者與《自由中國》的創辦,現代. ‧ 國. 學. 之後就開始出現了汪度〈醉〉 、楊海晏〈兩節壓癟了的黃瓜〉 、朱西甯〈再見, 火車的輪聲〉、司馬中原〈一粒灰塵〉這樣的現代主義小說。22. ‧. 現代主義表達的是個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解放,這部分與政治的、外在的自由. sit. y. Nat. 主義相異,在文學上恰巧獲得倖存的空間。因此,與美國關係的建立,原是為穩. io. er. 定政局與經濟的手段,然而伴隨而來的是美式文化的輸入--文學上的現代主義 與政治上的自由主義,兩者縱使思潮不同,卻在台灣這塊獨特的時空背景下巧妙. al. n. 的連結。. Ch. engchi. i n U. v. 二、知識份子的內在驅力. 五○年代前期,政府在台灣進行「清共」和「肅清」,嚴重打擊了台灣知識 份子,故學者有以「失聲喑啞」及「文化斷裂」來論述此時台灣知識份子的抑鬱。 原因在於當時得以存活的台灣知識份子,國民政府為要清除日本殖民遺毒,於是 明令禁用日文,因語言被強迫置換造成集體失語現象,以致形成台灣文學典型的 21.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週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年),頁 174。 郭淑雅, 《國族的魅影,自由的天梯-「自由中國」與聶華苓文學》 ,靜宜碩論(2001 年),頁 141-148, 「文藝欄的現代主義作品」。. 22. 16.

(22) 斷裂;而隨國民政府來台的外省籍文人,則經歷另一種遺忘,忘掉內戰中的是非 血腥,與三○年代以前的文學傳統決裂,兩種斷裂在整個政治社會大局勢的影響 下,出現台灣文學史上的斷層現象23。這些都著因於政府為鞏固在台政權,利用 政治力量積極深入教育、文化、語言與社會各階層,致使五○年代反共文藝大盛 其道。 官方意志箝制文學領域時,過度宣揚反共文藝和太多浮濫無文的作品,造成 文藝上的災難和蒼白,當國民黨在台灣的政治、經濟已初步建設,而慢慢地眼見 反攻大陸已成夢想,成為不可能的空談,五○年代前期雄霸文壇的反共文藝,便 逐漸走向脫離現實處境的夢囈,和敗落而不可挽回的頹勢。它非但無法得到所有. 政 治 大. 知識份子的共鳴,連一般民眾也與以唾棄,政策性文學於焉變為統治的工具。. 立. 因此當作家們已經無法從蒼白荒蕪的文學作品中得到文藝的價值,迫使他們. ‧ 國. 學. 另外找尋文學出路,遂拿取西方現代主義作為逃離現實的文學工具,以表示作家 內在對於存在的困惑以及對歷史的無力感,雖然台灣並沒有經歷過西方資本主義. ‧. 發展的歷程。但在這些知識份子眼中,為了因應時代潮流,更為了填補五○年代. sit. y. Nat. 文學的斷層,台灣自由主義精神由現代主義蛻變成了文學創作的新型式,在《現. io. er. 代文學》中因選文品位固定,編輯傾向明顯偏於現代主義,不知不覺中,形成一 股現代主義文學的創作潮流。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就在台灣內外政治環境促使. al. n. 下,漸次展開。. Ch. engchi. i n U. v. 台灣現代主義文學引進的現代文學理論,由於缺乏清楚的認知與條理,從尼 采、卡夫卡、佛洛伊德、艾略特、齊克果、海明威等隨意引介,經過知識份子吸 收消化再吐而為絲蕊,在台灣,現代主義文學首先強調的卻是--「大統治機器 前,個人完全不受尊重,人性受到嚴重藐視、扭曲的時代,強調自我解放的意識 23. 舒乙說: 「自從錢鍾書先生、冰心先生、蕭乾先生先後去世,九十多歲、一百多歲的三 O 年代 作家幾乎全都凋零了。接下來七、八十歲的人找不到,人也許還活著,但沒有作品,無法有像冰 心那一輩那樣大師的地位,這是一個斷層。接下去是六十幾歲的,但六十幾歲的地位和成就恐怕 還不到。這個時候,台灣有一批像林海音、張秀亞、徐鍾珮,還有晚一點的林文月等人,她們實 際上是冰心、凌叔華、黃廬隱這批三 O 年代女作家的承傳,這個軌跡非常清楚。……而林海音、 張秀亞她們這一批到了台灣,雖然台灣當時的禁錮也很多,但畢竟還是比較寬,所以她們出來了, 那個環境成就了她們。」見夏祖麗<文格與風格>《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台北:天下遠 見出版,2000 年),頁 410-411。. 17.

(23) 仍然是值得寶貴的覺醒」24。台灣現代主義文學,之所以被形容是既反叛又逃避, 在於它放棄了來自政治、社會的文學傳統使命,接受了歐美現代主義以人為探索 為前提,但也過分強調意識流敘述與視角的跳躍,使得文意奇詭、支離破碎,這 種文學作品雖極力避免與政治機器的運作發生衝突,但過分強調了個人內在經 驗,傾向與社會隔絕。不可否認的,在那個大統治機器前,個人完全不受尊重, 人性受到嚴重藐視、扭曲的時代,強調自我解放的意識是值得寶貴的覺醒,而且 也是有勇氣的反叛。這些影響當時文學創作模式的同時,論者有以思想貧弱、視 野不廣評述之,彭瑞金曾如此評論散文說: 六 O 年代的散文走的是五 O 年代的陳舊步調,與詩、小說都分別理清繁亂,. 政 治 大 多半沒有進入時空的軌道,仍然是漫不經心的寫作,應是主要的現象。懷鄉 立 逐漸各有抉擇的情況比起來,散文不但呈現了枝葉漫渙的雜亂,散文寫作者. ‧ 國. 學. 回憶散文之外,便是抒情、寫景散文,記遊、記趣散文;還是五 O 年代散 文情緒的延續,張秀亞、羅蘭、琦君、薇薇夫人、胡品清、王鼎鈞、子敏、. ‧. 鍾梅音等以中學生程度的青春期男女為閱讀對象寫作的散文,儘管發揮了上 天入地漫無限制選取題材的寬鬆特質,也能以柔性抒情的文藝腔調陶醉這些. Nat. sit. y. 特定的對象,但也正如船過水無痕,這些沒有時間、空間刻痕、未善盡作家. n. al. er. io. 天職的作品,也只能隨風流逝。25. Ch. i n U. v. 雖然,沮喪和疲倦驅使政策性文學下部份欲想掙脫的作家,以柔性抒情的文藝腔. engchi. 調,寬鬆而無限制地選取題材,但筆者認為不必然要以「未善盡作家天職的作品」 定位之。畢竟在當時社會背景以「戰鬥性第一」為價值主流時,女性作家另闢蹊 徑,訴諸不同於冷硬口號的感性生活,既自我紓解,也陶醉他人。以張秀亞而言, 她以悲憫的心看待生活週遭的小事物,也曾自謙的表示「只有詩、夢幻、荏弱和 一點點對人的同情和溫暖,而缺乏科學、觀察的精神,成熟和一點點嚴酷」26這 句話道出她文學寫作上的溫厚與愛,她和同時代的琦君、林海音,兼有對人性美 善的堅持與母性特質的呈現。 24. 彭瑞金<埋頭深耕的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 年),頁 110。 25 彭瑞金<變調的散文即失落的戲劇>《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頁 145。 26 吳慧君<張秀亞和她的散文世界>《幼獅文藝》297 期(1978 年 9 月號) ,頁 93。. 18.

(24) 當男性主導的文壇反映出的價值觀,是刻意忽略幽微複雜的思緒,以追求誇 張式的單一光明,這種被政策領導的陽剛筆端,呈現出來的文字,具有放諸四海 皆準的政治性。此套配合國家文藝政策而形成的美學標準,造就五○年代的反共 文學,在反共文學高度支持政策文藝的旗幟下,現代主義文學不必然是長驅直入 的傾軋台灣,而是以一細微曲折的姿態,被「選擇性」的開展散播。但台灣六○ 年代的現代主義文學被譏為「內容貧乏」、「思想蒼白」,也許這並不是現代主義 本身的問題,而是台灣的現代主義文學者的選擇,選擇以現代主義作為面對執筆 重任的表現法則。 與男性作家相較,女性遠離政治中心,以在地化生活範疇的空間書寫為基. 政 治 大 於生活感性細膩的描寫,一反男性強調的時間歷史感,這種用空間書寫取代歷史 立. 調,用想像、喟嘆、抒情、懷鄉、隱喻等等特質,呈現思維中的複雜情感,專注. ‧ 國. 學. 時間書寫的差異,強化出五、六○年代女性書寫的特質,也因為女性作家散文的 柔軟度更勝男性作家,她們所創造出的美學特質,更易於在社會角隅散佈、流傳。. ‧. 第二節. 台灣現代主義與五四散文的結盟與分立. er. io. sit. y. Nat. al. 「五四運動」 ,是中國思想文化的轉折點,對於文學創作的影響甚鉅。大 陸. n. v i n 五四時期的左派運動者主張 C文h學 革 命 , 以 郭 沫U若 、 巴 金 、 臧 克 家 、 艾 青 engchi. 等人為代表;右派運動則以浪漫主義為中心,以徐志摩、聞一多、梁實 秋等人為翹楚。呂正惠曾針對台灣現代主義與五四運動的關聯指出:. 除了西化與反傳統之外,五四精神還具體表現為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表現為平民 主義、人道主義與現實主義。在國民黨數十年的教育下,五四新文學運動變得只是 以『白話』代替『文言』的白話文學運動,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內涵也降低為『西 化』與『反傳統』,至於五四知識份子基於救亡圖存所發展出來的強烈的現實主義 的關懷則完全被淡化了。27. 27. 呂正惠<現代主義在台灣>《戰後臺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1992) ,頁 6~8。. 19.

(25) 陳芳明老師進一步指出,如果五四精神必須以平民主義、人道主義、現 實 主 義 來 定 義 的 話 , 這 種 精 神 已 經 在 台 灣 漸 進 深 耕 並 且 傳 播 。 28五 四 運 動不必然等同台灣現代主義,在台灣的土壤是有選擇性的吸納適合當時 社會思潮的養分,自由主義與五四運動都是它擷取部份的對象。 當時大陸五四時期的女性作家,在時代舊觀念與西方思潮新啟蒙間,時而展 現反抗與另類的個性,時而沉沒在根深柢固的社會舊觀念裡,愈透過書寫,愈深 刻體會自己與時代背景間的千絲萬縷,從而開始了她們「物體、客體、非主體走 29 向主體的成長過程」 在成長的空間裡,得到自我覺醒與啟發的機會。使得女性. 作家除了關懷社會問題外,也強調個性解放的宣揚。朱嘉雯即提出:「五四女性. 政 治 大 國民政府在 1949 年失敗遷台後,傳承五四精神的來台女作家,如林海音、孟瑤、 立. 知識份子中與自由主義最接近者,可以凌叔華為代表。」30因此當國共政局轉易,. ‧ 國. 學. 張秀亞、琦君、徐鍾珮等人,承續了凌叔華、廬隱等三○年代女作家的書寫軌跡, 與大陸整肅改造的環境相較,台灣相對提供了寬鬆的寫作場域,來台女作家得以. ‧. 專注於寫作才華的展現,為台灣文壇的發展,進一步闡述與延續。. sit. y. Nat. 承續五四與自由主義精神文學淵源的張秀亞,在不輟的創作歷程中,自與大. io. er. 時代環境時勢所趨的現代主義思潮,在五○年代有了結盟式的隱微書寫,更在六 ○年代正式揭竿、再詮釋。但是,在張秀亞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她有現代主義者. n. al. Ch. i n U. v. 重心靈空間與文字鍛鍊,卻反對一味強調人性的悖離與醜陋面,她訴諸人性之. engchi. 「善」與「光明」 ; 在張秀亞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她有五四精神的血脈,強調 自我覺醒與個體解放的自由,卻沒有極力與中國傳統、歷史進行切割的意味,她 反而推崇中國敦厚、謙讓、至善、寧靜致遠的文化。張秀亞作品有著台灣現代主 義與五四散文的結盟與分立--她 的 藝 術 技 巧 是 西 方 的 、 精 神 是 東 方 的 。 巧的是,余 光 中 也 是 在 戰 後 將 現 代 主 義 帶 到 台 灣 的 先 驅 者 之 一,早 期. 28. 陳芳明<台灣現代文學與五 O 年代自由主義傳統的關係-以《文學雜誌》為中心>《後殖民 台灣-文學史論及其週邊》 (臺北:麥田,2002),頁 181。. 29.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時報出版,1993),頁 35。. 30. 朱嘉雯<推開一座牢固的城門-林海音及同時代女作家的五四傳承>收錄於李瑞騰主編《霜後 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 212。. 20.

(26) 余光中的文學生涯是延續後五四時期的浪漫主義,在文字藝術上表現繁 複的想像與譬喻的技巧,並嘗試深入了解西方移植台灣的現代主義,在 五 ○ 、 六 ○ 年 代 專 注 於 經 營 台 灣 現 代 主 義 精 神 。 其後,在理論上,他提出 彈性、密度、質料、速度四項主張,旨在針對五四作家的散文語言之弊病加以批 判改革,意圖創造出與眾不同的散文;就作品而言,他為了實踐自己的散文理論, 對修辭、意象語及結構都富於實驗精神,因此其抒情散文尤其有獨特的行文特 色,其雜文也能兼顧辭章之美。余 光 中 一 方 面 對 抗 傳 統 的 陰 影 , 另 一 方 面 卻又對抗當時現代主義者負面精神的作法。在那時代每一位詩人都想開 闢自己的一條文學道路,但若一直遵循五四時期的白話文,其文學生命 必然提早告終,因此余光中警覺到:只有從五四另闢途徑,審美觀念才. 政 治 大. 能 提 升 , 他 提 出 的 第 一 個 口 號 是 「 降 五 四 的 半 旗 」, 在 告 別 、 致 哀 下 ,. 立. 他將文字轉化成藝術、昇華成藝術。余光中的年代是苦悶的年代、他的. ‧ 國. 學. 詩則是最好的出口,他的藝術技巧亦是西方的、精神亦是東方的。. ‧. 意象的經營,不必然要依賴奇僻的字句。最尋常的文字,做最恰當的銜接,也可以 造成奇異的聯想。現代主義的改造,是中年以後的余光中從事的重大文學工程,他. Nat. sit. y. 巧妙地利用了現代主義的技巧創造開闊的想像空間。所以,當其他詩人抱持冷漠的. al. er. io. 疏離時,余光中詩中不僅沒有疏離,反而是充滿了救贖。同樣的,現代主義者勇於. n. 斷裂時,他選擇的卻是銜接。31. Ch. engchi. i n U. v. 余光中不全然迷信西方現代主義,拋棄絕對的墮落與疏離,訴諸自 我救贖與營造生命憧憬,恰到好處是他在兩個向度上的拿捏,而這正好 呼 應 了 散 文 創 作 的 張 秀 亞 。現代散文的張秀亞一 如 現 代 詩 的 余 光 中,開 展 了台灣現代主義的改造。. 31. 陳芳明<余光中的現代主義精神-在《冷戰的年代》到《與永恆拔河》>《後殖民台灣-文學 史論及其週邊》(臺北:麥田,2002),頁 215。. 21.

(27) 第三節. 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理論與美學特質. 國民政府在五○年代接受美國經濟的扶植,文化上勢必大量獲得西方資訊, 現代主義作為一種西方反工業文明的文學運動與美學標準,從五○年代「橫的移 植」到台灣,成熟興盛於六、七○年代,對台灣半世紀以來的文學書寫造成巨大 的影響: 現代主義的美學特質強調一種內心超越的創作觀,它挖掘內心幽暗與深淵; 在語言實驗上,超現實、意識流等種種技巧,在六○年代大量運用於小說、. 政 治 大. 新詩及散文的創作上,促使台灣當代文學開始偏離中國五四文學以降的抒情 32. 傳統。. 立. ‧ 國. 學. 西 方 現 代 主 義 有 兩 種 取 向,一 是 以 它 的 叛 逆 性 與 限 制 性 的 社 會 形 成 一種張力;二是以它超然於社會,無涉於現實的純藝術性指向失落的人. ‧. 性 。 這 兩 種 取 向 , 葉維廉<洛夫論>裡提到「 在 本 質 上 , 是 針 對 知 識 思 想. y. Nat. 工具化、隔離化、單線化的現行社會而發;在策略上,一則向內追求一. io. sit. 種失去的圓融,一則向外行動以求突變,兩者都帶有烏托邦意欲,都要. n. al. er. 打開藝術潛藏的解放力。」五○年代台灣現代文學正好藉用兩種取向,. i n U. v. 一方面僅可能不去碰觸敏感、尖銳的現實問題,而轉向自己內心的探. Ch. engchi. 索,走進感覺與潛意識的世界,甚而進入夢的國度;另一方面,用另類 的姿態與行動,包括對傳統藝術形式的破壞,並在不受形式邏輯拘束下 自由聯想,轉而向外求新求變,以致一九五○年開始,很多打著現代主 義 的 旗 子 的 刊 物 已 陸 續 出 版 ,《 現 代 詩 》 創 刊 於 一 九 五 三 年 ,《 創 世 紀 》 一 九 五 四 、《 文 學 雜 誌 》 一 九 五 六 、《 筆 匯 》 一 九 五 九 ,《 藍 星 》 一 九 五 八 。 33 現 代 主 義 的 火 種 從 不 同 的 刊 物 蔓 延 , 從 不 同 的 方 向 燃 燒 , 有 些 是 從 外 省 作 家 從 大 陸 帶 來 的 五 四 後 的 現 代 主 義,如 覃 子 豪、鐘 鼎 文、紀 弦 、. 32. 張瑞芬<現代主義與臺灣六十年代女性散文──以趙雲、張菱舲、李藍為主>,收錄徐國能主 編《海峽兩岸現當代文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2005 年),頁 457。 33 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影像系統/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中心 http://www.read.com.tw/cgi/readncl/login.cgi. 22.

(28) 聶 華 苓、夏 濟 安;有 些 從 海 外 支 援,如 李 經( 盧 飛 白 ) 34與 夏 志 清 等;有 些是從本省作家如楊熾昌,台灣文學經過現代化的洗禮,文字鍛鍊、創 作技巧、想像空間,無疑都大幅提升。由此特質作為立論背景,進一步 聚焦於張秀亞的抒情散文,兩相對照下,實已與現代主義精神有異曲同 工之妙。陳芳明先生說: 張秀亞的現代抒情散文,大約已經預告了日後女性作家的取向。她在五○年 代從事美文經營時,並未意識到現代主義的風潮即將席捲台灣。她的書寫方 式,也不必然與現代主義思維契合。不過,她哲理式的沉思,透過內心意識 的活動浮現出來,頗多與現代主義美學不謀而合。35. 政 治 大 同時代女作家開始與現代主義結合──特別又如張秀亞提出大量現代散文觀,不 立 妨說五○年代台灣現代散文的美學特質已向現代主義靠攏。由於「現代主義」一. ‧ 國. 學. 詞在西方原是寬泛而籠統的概念,在不同社會發展背景下,分支甚多,被引進台 灣後遂被當作一個統一的名詞而未加細分,本章節將概要陳述現代主義在台灣. ‧. 五、六○年代的展現,而不節外提及西方現代主義的根源性探討。. 現代詩、現代小說. n. al. er. io. sit. y. Nat. 一、. Ch. engchi. i n U. v. 在光復以後的台灣純文學領域中,最早開啟台灣現代主義先河的領域是現代 詩。一九五一年由鐘鼎文、紀弦、覃子豪於《自立晚報》創刊《新詩周刊》,成 為台灣光復後第一個刊登新詩的報章,開啟台灣在現代詩中角頭爭鳴的新局面。 紀弦進一步在一九五三年創辦《現代詩》季刊,在創刊宣言中標識的「現代」兩 字,宣告台灣文學進入另一種文化場域的重要里程碑。一九五六年組成「現代詩 社」,正式宣告現代派的成立,致力推動台灣現代詩的發展,同年發表<現代派 信條釋義>明明朗朗刊登於《現代詩》十三期封面,揭櫫現代派六大信條,提出 34. 王潤華〈盧飛白(李經)先生的文學觀及批評理論〉與〈美國學術界對盧飛白的艾略特詩論字 評價〉 ,《中西文學關係研究》(臺北:東大,1987),246-275。 35 陳芳明<在母性與女性之間──五○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散文的流變>收錄陳芳明、張瑞芬主編 《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上》,頁 12。. 23.

(29) 理論的原則與信仰: 第一條:我們是有所揚棄並發揚光大地包容了自波特萊爾以降一切新興詩派 之精神與要素的現代派之一群。 第二條:我們認為新詩乃是橫的移植,而非縱的繼承。這是一個總的看法, 一個基本的出發點,無論是理論的建立或創作的實踐。 第三條:詩的新大陸之探險,詩的處女地之開拓。新的內容之表現,新的形 式之創造;新的工具之發見;新的手法之發明。 第四條:知性之強調。. 政 治 大 第六條:愛國。反共。擁護自由與民主。 立 第五條:追求詩的純粹性。. ‧ 國. 學. 紀弦所謂新興詩派包含甚廣,如象徵派、達達派、超現實派、這立體派等等,總 稱為現代主義,藉由借鏡西方主要文學藝術流派,統合創作技巧與經驗,為當時. ‧. 現代詩作者,指引一條依從的方向。紀弦並在內頁刊出〈現代派信條釋義〉36闡 釋其現代派的六大信條:. y. Nat. io. sit. 第一條:所指稱的新興詩派,包括 19 世紀的象徵主義,20 世紀的後期象徵. n. al. er. 派、立體派、達達派、超現實派、新感覺派、美國的意象派、及純粹詩運動, 總稱為「現代主義」。. Ch. engchi. i n U. v. 第二條:新詩不論在中國或日本總之是「移植之花」,非唐詩、宋詞之類的 「國粹」。必須汲取西方營養才能使新詩打破國界,獲得國際聲譽。 第三條:強調新的內容之表現;新的形式之創造;新的工具之發現;新的手 法之發明。總之詩要有新的內容與形式,要求日新又新。 第四條:知性之強調。反對浪漫主義,重知性,排斥情緒告白,要求以高度 的理智從事創作。 第五條:追求詩的純粹性。排除非詩的雜質,使之淨化、醇化。要求每一詩 行,甚至每一個字,都必須是純詩的而非散文的。 36. 紀弦<現代派信條釋義>《現代詩》13 期(1956 年 2 月號) ,頁 4。. 24.

(30) 第六條:愛國。反共。擁護自由與民主。用不著解釋了。 從第六條的釋義「用不著解釋了」來看,似乎是增列這條「教條式」的信條,給 有關當局「審閱」,唯恐在當時政治肅殺的氣氛下,因而罹幟罪名,因為在他爾 後對此信條的推動上,是消極而聊備一格的,由此簡單的六個字的釋義可見,紀 弦主觀性格的率真與豪邁。其後,覃子豪在《藍星詩選》第一期發表<新詩向何 處去>一文,表達對新詩現代化的看法,企圖將新詩由紀弦主張的錯誤方向中拉 入正軌,主張古典傳統,這場新詩論戰總歸是整個詩壇都往現代化的方向走去。 葉維廉也曾說:「現代主義是個非常複雜的運動。」他將現代主義的基本特. 政 治 大 一、現代主義以「情意我」世界為中心。 立. 質與精神作下列四點簡要的說明,而這四點是針對現代詩所做的定義37:. ‧ 國. 學. 二、現代詩的普遍歌調是「孤獨」或「遁世」。 三、現代詩人並且有「自我存在」的意識。. ‧. 四、現代詩人在文字上是具有「破壞性」和「實驗性」兩面的。. y. Nat. sit. 由紀弦提出現代派信條中對現代詩的理念,參照葉維廉比較現代詩與現代主. n. al. er. io. 義的關係,可以歸納出以現代主義精神表現的現代詩,是以「我」作為文學出發. i n U. v. 點,強調自我意識,吸收西方現代主義的創作手法,並且強調表現詩情,突顯音. Ch. engchi. 樂性與美術性,進而勇於突破嘗試新的寫作手法。紀弦作為現代詩派的領袖人 物,他不是極端的另立新派的現代主義者,而比較像是做統合整理的工作,因此 他的理論不免有些混亂,其詩作如<春之舞>、<未濟之一>、<阿富羅底之死 >、<四月之月>、<跟你們一樣>、<存在主義>等,屬於以意識活動為主的 作品,結構多變,意象跳躍,語言朦朧晦澀,<一片槐樹葉>又表現出繫念故國、 鄉愁抒情之慨,以整體象徵取代了晦澀之感。 而在現代詩派成立後,台灣文壇批評議論聲浪也接之而起,進而在五○年代 末到六○年代初發生兩次現代詩論辯,除了紀弦之外,覃子豪、黃用、羅門、余. 37. 葉維廉《秩序的生長》(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6),頁 35。. 25.

(31) 光中、鍾鼎文、洛夫、白荻、蘇雪林等人也都加入了爭論議題,爭論過程反而引 起更多人對現代文學西化的關注,雖然這兩次論辯對台灣文壇衝擊不小,但余光 中回顧這個歷程在〈從古典詩到現代詩〉強調:「我認為:反叛傳統不如利用傳 統。狹窄的現代詩人應該知道如何入而復出,出而復入,以至自由出入。」38百 分之百的反傳統,是不可思議的。真正的反傳統,至少有一個先決條件:認識傳 統,進而推波助瀾於鎔鑄古典傳統與新思維的現代主義詩創作大潮。 小說方面,興盛期在一九六○年由白先勇、王文興、歐陽子、陳若曦、李歐 梵、劉紹銘等人創辦《現代文學》抗議政治因素造成的沉悶文學環境,以台大外 文系學生之身分,揭起現代主義小說傳播者的任務:. 政 治 大 本刊是我們幾個青年人創辦的。創辦的動機一是我們對中國文學前途的關 立 心,二是我們在這幾年來一直受著對文學熱愛的煎磨與驅促。這煎磨和驅促. ‧ 國. 學. 滴水成川,乃匯合成創作的、批評的、倡導的和揭櫫的欲望,寢食不忘,癢 熱難息。. ‧. 我們願意《現代文學》所刊載的不乏好文章。這是我們的最高理想。我們不. Nat. sit. y. 願為辯証「文以載道」或「為藝術而藝術」而花篇幅,但我們相信,一件成. n. al. er. io. 功的藝術品,縱使非立心為「載道」而成,但已達到「載道」的目標。39. Ch. i n U. v. 現代主義小說家勇於探索筆下人物的內心世界,而這世界普遍根基於人的情感取. engchi. 向,作品主題深化於情節之中難以辨析,也造成作者與讀者的距離漸行漸遠,這 刻意塑造的果實,現代小說家也不以為意,在強調藝術、膜拜技巧的心理行為下, 認為這才是文學真理所應呈現的,他們正在「努力」: 我們不想在「想當年」的癱瘓心理下過日子。我們得承認落後,在新文學的 界道上,我們雖不至一片空白,但最少是荒涼的。祖宗豐富的遺產如果不能 善用即成進步的障礙。我們不願被視為不肖子孫,我們不願意呼號曹雪芹之 名來增加中國小說的身價。總之,我們得靠自己的努力。40. 38. 黃維樑《火浴的鳳凰:余光中作品評論集》(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9) ,頁 6。 劉紹銘〈現代文學發刊詞〉 《現代文學》1 期(1960 年),頁 2。 40 同上註。 39. 26.

(32) 簡而言之,他們的編輯理念有三:一、創刊初衷本於對中國文學前途的關心與對 文學的熱愛。且不標榜任何具體的風格。二、肯定文學藝術的完成。依據「他山 之石」的進步原則,向西方近代文學作品、藝術潮流和思想批評做為借鑑。三、 有感當時文學水準之落後,強調試驗、摸索、創新藝術風格以自立門戶,而不是 依傍前代文學遺產。在這種「他山之石」的進步原則下,《現代文學》以專輯方 式先後介紹西方文學作家如卡夫卡、卡謬、艾略特、吳爾芙、喬哀思等一些西方 現代派大師的作品和理論,以及存在主義、象徵主義、意識流等西方現代哲學和 文學的流派與觀點,使得知識分子的生活題材進入小說領域,為當時教條化、庸 俗化的文學潮流注入一股新潮。. 政 治 大 作家懷疑傳統的性道德,暴露傳統性道德所造成的生命困頓和人性自傷。另外, 立 而台灣現代小說中佛洛伊德的影響仍然是基礎性的。除了以泛性論開發台灣. ‧ 國. 學. 以精神分析方法,發覺人的內心生活。表現個人內心世界就成為六○年代台灣現 代派文學的主要題材,並以意識流手法變革台灣小說技巧。意識流的概念起於美. ‧. 國心理學家和實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威廉.詹姆斯,但對意識流文學影響最大的 當推佛洛伊德,他認為在文學藝術創作中恰恰需要放鬆意識和理智對於潛意識的. Nat. sit. y. 控制力,使潛意識獲得任意馳騁、自由聯想的機會,根據這個學說產生的意識流. er. io. 手法,在台灣的現代小說是運用最廣泛的。因此其特點是:不按邏輯法則的規定,. al. 不受時空觀念的牽制,擺脫因果關係的考慮,遵照心理時間的概念,進行放射性. n. v i n Ch 的自由聯想、回憶,或對直覺的瞬間情緒進行入微的描寫。這種寫法最適宜展現 engchi U 人物內心的隱密世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作品的結構、語言的型態和面貌。 總歸以上來說,現代文學的新詩、小說家的基本態度有以下主張:純藝術, 卽所謂藝術的純粹性,紀弦也曾經把「詩的純粹性」口號喊得很響,為藝術而藝 術,是站在主流的主張傾向。其次是反理性,現代文學家否認世界存在理性和正 義,強調直覺、感性、夢幻、錯覺、無意識和潛意識,排斥理性和思想邏輯,強 調表現人的心靈世界,不把客觀世界引起的內心感受和理性思維作為重點,唯此 才能表現出人的瞬息萬變、複雜微妙的內心生活。第三是反傳統而不完全割裂傳 統,強調對於文學傳統,特別是社會、道德、文學的舊有規範,進行鎔鑄古典於 革新,產生新的創作思想和運筆技巧。.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被賦予「算聖」之稱的關孝和,是和算史上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和算自他開始進入

從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發覺「主題說話活動」的確能讓學

學校有策略及計劃地推動和發展教師團隊,建立學習型組織,為教 師營造積極學習的文化。學校成立了

4 月 10 日晚間 9 點 7 分,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的影像成功被人類解析出來,是

KU 群至常奪透遊 性家希、過戲 的庭望甚學規 發以別至習則 展外人攻 -o 依擊漸 一由從性漸 這於他的變 時他們行成 期們的為使 的仍主出與 兒處意現別 童於行。人

中國白話文學由新文學運動肇始,作家即努力求新求變。第二次世

使學生認識中國文化的優 點,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 尊崇,及培養學生對其他民 族、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及 生活方式,採取一個積極的

為麥樹堅散文集《對話無多》作序的葉輝指出,收錄 於集中的另一篇作品《家訪》,曾獲 2002 年中文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