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Riley, Greeno, 與 Heller(1983)探討學生解算術問題之能力的發展。他們發 現可以將算術文字問題分為四大類(表 2-2-1),分別是:改變(change)型問題、

比較(compare)型問題、合併(combine)型問題、以及等化(equating)型問 間的比較(Carpenter & Moser, 1982; Carpenter & Moser, 1984)。

表 2-2-1 簡單加減文字題的分類向度

以下述的範例一來說明改變型的問題,「小明有 3 顆糖」先敘述了一個起始 量,接著由「給」這個行動造成該量的「增加」,所以「小華給他 5 顆糖」敘述 了一個改變量,最後以「小明現在有幾顆糖」這小句敘述了一個未知的結果量。

在「增加」及「減少」的問題中,又因未知數的性質不同而各有三類不同的問題,

分別是結果量未知題、改變量未知題及起始量未知題,故共可細分為六種類型。

範例一:小明有 3 顆糖,小華給他 5 顆糖,小明現在有幾顆糖?

合併問題敘述的是某個集合與兩個彼此無交集的子集合間的關係,以下述的 範例二來說明,「小明有 3 顆糖」及「小華有 5 顆糖」為兩個彼此無交集的子集 合,而「小明與小華一共有幾顆糖」則是包含此兩個子集合的總集合。合併型的 問題型式有兩種,第一種是兩個子集合的量為已知,求總集合之量;第二種是已 知其中一個子集合與總集合的量,求另一個子集合之量。

範例二:小明有 3 顆糖,小華有 5 顆糖,小明與小華一共有幾顆糖?

比較問題則與兩個集合間的比較有關,以下述的範例三來說明,「小明有 8 顆糖」稱為被比較集合(compared set),「小華有 5 顆糖」稱為參照集合(referent set),兩個集合之間的數量差則稱為差異量(difference),以「小明比小華多幾 顆糖」這句來表示。而依未知數的性質,可將問題類型區分為「差異量未知」、「被 比較量未知」及「參照量未知」三類問題,依據如何描述兩比較集合關係,可分 為「比多」、「比少」兩類問題,故共可細分為六種類型。

範例三:小明有 8 顆糖,小華有 5 顆糖,小明比小華多幾顆糖?

等化問題則結合了改變問題中描述行動的特色與比較問題中描述兩集合關 係的特色,以下述的範例四來說明,「小明有 3 顆糖」稱為被比較集合,「小華有 5 顆糖」稱為參照集合,兩個集合之間的數量差由「買」這個行動造成該量的「增 加」,以「才會和小華有一樣多的糖」這句來表示小華是參照集合。再依其增加、

減少的方向及未知數的性質,可區分為六類不同的問題。

範例四:小明有 3 顆糖,小華有 5 顆糖,小明還要買幾顆糖才會和小華有一 樣多的糖?

下表 2-2-2 詳述四種文字題因未知數的位置而細分出的類型。

De Corte, Verschaffel 與 DeWinn(1985)發現在不影響問題的語意結構之 下,改變算術文字問題的敘述,對於國小一、二年級學童在這些問題的解題表現 以及所產生的理解錯誤,都有顯著的影響。他們也相信詴題的難度取決於問題之 表面結構的語意關係是否顯明、清楚。De Corte 等人的研究使「理解問題」的本 質更加具體化:對解題者來說,不同的問題敘述方式所產生的理解並不相同。而 Kintsch 與 Greeno(1985)也在其研究中發現,解題者無法解答文字計算問題的 原因,並非解題者缺乏算術的運算能力,而是他們不能建構合適的問題表徵所致。

因此,Astrid(1994)認為學生閱讀數學文字題主要困難之一是語法上的理 解,尤其數學題目涉及很多操作的語言,學生若不能理解其語言內涵,便不能衍 生相對的經驗協助其理解。另外,Henney(1970)認為數學文字題書寫型式十 分簡潔,且每個詞皆有其重要性,也因為數學的敘述是非脈絡性的語言,以致造 成國小學生對其意義確認困難。Henney 認為運用演算技巧從事解題之前,必先 具備其特殊學科的閱讀理解能力。

表 2-2-2 簡單加減文字題題型

翻譯與調整自:Fuson、Carroll 與 Landis(1996);Riley、Greeno 與 Heller(198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