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蒐 集 文 獻 資 料

以 SFL 分析不同題型的加減法文字題

編製評量詴卷 編製半結構訪談詴題

預 詴 及 修 訂

正 式 施 測

挑 選 訪 談 樣 本 並 進 行 訪 談

結 果 分 析

圖 4-4-1 實施步驟流程圖

第五節 研究結果

本節旨在探究學生對於不同類型文字題之語言特徵的理解情形,因此當學生 閱讀完題目後,會針對題目中的「詞彙語意」與「詞彙間語意」此兩部分進行提 問。在「詞彙語意」方面,是詢問學生對於不同類型問題中有關 APCJI 成分的 理解。而在「詞彙間語意」方面,當學生閱讀完題目後會請他們將題目的語意以 數學算式表徵,再請學生說明是如何根據題目語意列出算式,藉此了解學生對詞 彙及小句間的理解情形。以下分別就四種類型的文字題進行分析研究。

一、學生對改變(change)型問題之語言特徵的理解情形

改變型的小句數帄均是 3~4 句,命題者常以不同的人際成分體現了事件發生 的先後時態關係以及情態,首先是以「關係過程」或「存在過程」來定義起始量,

接著再以「物質過程」來敘述數量是如何改變,最後是以「關係過程」或「存在 過程」來說明結果量。當學生閱讀改變型問題後,能否從小句內扮演人際成分的 詞彙理解其所體現的時態意義?以及學生對小句間的關係是以哪種數學算式來 表徵?以下就這些問題對學生的訪談資料進行分析探討。

(一)學生對小句內 APCJI 成分的理解情形

從六位學生的訪談資料分析可知,學生對於表達時態的人際成分「原來」及

「現在」,大多都難以直接詮釋,有些學生從題目的意思來回答,有些學生是以 口語的說法來回答。SL01 指出原來有著先發生的意思,而現在是指接著要發生 的意思,其回答能表達出時態上的不同,故可知 SL01 的理解情形較佳。但令人 意外的是高分組的詮釋並不是很理想,SH02 的回答與 SM02 是相同的,都是以 題目中所具有的數量關係來回應,並未指出人際成分所表達的時態意義。

表 4-5-1 學生對改變型題目的人際成分(原來、現在)之理解情形 量意義的辭彙,如:SL02、SM02 及 SH02;最後一種理解情形則是以本來與等 於來說明。由上述結果可知,高分組的學生在人際成分的理解情形並不一定會比

SM02:原來比較少,然後現在比較多。

T :為什麼原來比較少,而現在比較多?

SM02:因為原來只有 356 棵,跟現在相加後就比 356 棵多。

透過表 4-5-2 可知學生在人際成分(又)的理解情形,其理解情形滿一致,

大都將「又」詮釋為「加」的意義。但是題目中「增加」的意思是由物質過程所 體現,「又」只是表達命題者的一種情態。只有 SH01 將「又」與「再」詮釋為 相同的意義的語詞。

表 4-5-2 學生對改變型題目的人際成分(又)之理解情形 人際成分

(情態)

又…

學生代碼 SL01 SL02 SM01 SM02 SH01 SH02

理解情形 再加 加 加 加 再 加

下列分別舉出 SL01 及 SH01 當時訪談的口語資料,在表達情態的人際成分

(又)是以詴題 02 進行提問。

詴題 02:《魚缸裡有 12 條魚,君君又放進一些,現在有 37 條,君君放進了幾條 魚?》

T :好,那「又放進」這個「又」是什麼意思?

SL01:再加上一些。

詴題 02:《魚缸裡有 12 條魚,君君又放進一些,現在有 37 條,君君放進了幾條 魚?》

T :那這個「又」字是什麼意思?

SH01:再放進。

T :所以,這個「又」是再的意思,那再也是又的意思嗎?

SH01:嗯!

透過表 4-5-3 可知學生在人際成分(再)的理解情形,其理解情形滿一致,

大都將「再」詮釋為「增加」的意義。但是題目中「增加」的意思應該是由物質 過程所體現,「再」只是表達命題者的一種情態。

表 4-5-3 學生對改變型題目的人際成分(再)之理解情形 人際成分

(情態)

再…

學生代碼 SL01 SL02 SM01 SM02 SH01 SH02 理解情形 加 加 加 再多出 再加上 加起來

下列分別舉出 SL01 及 SM0 當時訪談的口語資料,在表達情態的人際成分

(再)是以詴題 01 進行提問。

詴題 01:《快樂果園原來有 356 棵蘋果樹,再種 54 棵,現在一共有幾棵蘋果樹?》

T :好,那「再種」這「再」的意思是什麼?

SL01:就是再加。

詴題 01:《快樂果園原來有 356 棵蘋果樹,再種 54 棵,現在一共有幾棵蘋果樹?》

T :那「再種」呢?

SM02:「再種」就是…恩…

T :如果「再種」換個方法說,你會怎麼說?

SM02:再多出。

根據以上分析結果,學生在改變型的語言特徵之理解情形並不理想,學生習 慣將表示情態意義的人際成分理解成表示「增加」的過程成分;而將表示時態意 義的人際成分理解成起始量與結果量。

(二)學生對小句間關係的理解情形

下表 4-5-4 是當學生閱讀完 6 題改變型題目後,先請學生以數學算式表徵自 己對題目的理解,接著再請學生說明所列算式是根據題目中哪些字詞的意思,藉 此了解學生對詞彙及小句間的理解情形。從表 4-2-4 中可以發現,六位學生在此 三種題型的列式表現大部分具有一致性,除了低分組的 SL01 在第 13 題所列的 算式是錯誤算式,及 SL02 在第 2 題與第 13 題也有錯誤列式的情形。究竟對 SL01 與 SL02 兩位學生而言,第 3 題及第 13 題同屬於起始量未知的改變型題目,是 否因題目敘述方式的不同而造成 SL01 與 SL02 的閱讀理解困難?以下分別列舉 SM02 是如何將第 1 題的題意寫成算式,以及 SL02 在第 2 題與第 13 題的訪談資 料。

表 4-5-4 學生在改變型題目的列式情形 題號

列式 學生代碼

結果量未知 改變量未知 起始量未知

1 11 2 12 3 13

SL01 356+54=() 315-108=() 12+()=37 123+()=300 ()+27=420 ()+127=290

SL02 356+54=() 315-108=() 12+37=() 123+()=300 ()+27=420 290-127=()

SM01 356+54=() 315-108=() 12+()=37 123+()=300 ()+27=420 ()-127=290

SM02 356+54=() 315-108=() 12+()=37 123+()=300 ()+27=420 ()-127=290

SH01 356+54=() 315-108=() 12+()=37 123+()=300 ()+27=420 ()-127=290

SH02 356+54=() 315-108=() 12+()=37 123+()=300 ()+27=420 ()-127=290

註:以灰底表示學生所列算式是錯誤列式 從 SM02 的訪談資料中發現,雖然學生列出正確的算式,但其加法的概念卻 是因人際成分來判斷,並且對於等於的概念有點不明確,不太清楚等於的概念是 由哪個小句所體現。由此可推論,學生雖然做答正確,也列出符合題意的算式,

但不代表學生真的理解題目的意思。

T :好那請你把第 1 題的題目念一遍

接著在第 13 題中,SL02 還是無法正確回答題目的要求。與第 2 題相同的地 方是學生 SL02 對於數量的「增加」或「減少」之改變都是以過程成分來做判斷。

但依舊無法理解名詞組「一些布丁」所體現的未知數。當研究者請他再讀一次題 目,並根據題目論述的順序來寫算式,學生此時可以列出正確算式( )-127=290,

並正確判斷「等號」是由關係過程的「剩下」所體現。

T :再來請你把第 13 題唸一遍。

SL02:點心屋做了一些布丁,賣掉 127 個後,還剩下 290 個,一共做了幾個布丁?

T :好,這個題目要問我們什麼?

SL02:還剩下幾個布丁。

T :好,那如果這一題要你寫算式,你會怎麼寫?

SL02:290-127=( )

T :好,你從哪裡看到要用減的?

SL02:因為賣掉。

T :喔!賣掉 127 個後,所以你看到賣掉就寫減的。

T :好,那等於,你從哪裡看到要寫等於括號?

SL02:一共做了幾個布丁。

T :好,那你告訴我,如果按照題目的順序來寫算式,你會怎麼寫?

SL02:( )-127=290

T :好,按照題目的順序來寫,你會寫成括號減 127 等於 290。

T :好,那這減是從哪裡看出來的?

SL02:從賣掉。

T :那等於 290 是從哪裡看出來的?

SL02:還剩下。

在改變型的題目中,「增加」或「減少」的改變意義都是由物質過程的過程 成分所體現,而「等於」的概念是由關係/存在過程的過程成分所體現,但學生 在閱讀題目後,通常都是以表達情態的人際成分作為判斷「加」或「減」的依據,

如此一來,易造成「關鍵字」的解題干擾,例如在第 13 題「點心屋做了一些布 丁,賣掉 127 個後,還剩下 290 個,一共做了幾個布丁?」中,SL01 就因「一 共」這個人際成分判斷算式是「加法」,而將算式寫成( )+127=290。

二、學生對合併(combine)型問題之語言特徵的理解情形

第三種理解情形是將「和」的意思詮釋為「跟」,分別可從 SL02、SM01、SM02 及 SH01 的訪談資料得知。另外,由表 4-2-5 中也可發現,同一個連接成份「和」

以下分別列舉 SL01、SL02 及 SH02 的訪談資料來說明此三種理解情形。在 連接成分(…和…)是以詴題 05 進行提問。

詴題 05:《姐姐買了一盒蠟筆和一本 46 元的著色本,共花了 92 元,一盒蠟筆多 少元?》

T :好,你這個「減」的意思是從哪裡看出來的?

SL01:就是從…和。

T :和,你覺得和是減的意思嗎?

SL01:嗯!

T :好,所以你看到這個「和」,你就會想到是減的意思。

SL01:嗯!

在 SL01 的訪談中,學生是從自己的算式來詮釋「和」對他的意義,當他看 完題目時,所列出的算式為「92-46=( )」,因此便詢問他是從哪個字或詞發現

「減法」的關係。

詴題 05:《姐姐買了一盒蠟筆和一本 46 元的著色本,共花了 92 元,一盒蠟筆多 少元?》

T :好,那這邊有一個很特別的字阿,「買了一盒蠟筆和一本 46 元的著色本」

中這個「和」的意思是什麼?

SL02:就是這個跟這個等於 46 元

詴題 05:《姐姐買了一盒蠟筆和一本 46 元的著色本,共花了 92 元,一盒蠟筆多 少元?》

T :你為什麼要把算式寫成括號加 46 等於 92?

SH02:我把「和」這個字看成是加,然後「共花了 92 元」把它寫成等於 92。

T :所以「和」這個字對妳而言,它有加的意思嗎?

SH02:嗯!

由表 4-5-6 中發現六位學生對於表達空間意義的環境成份「其中…」之理解

在表 4-5-7 列舉六位學生對於人際成份「共」的理解情形,大致上可分成三

因為在先前的題目中,SL01 曾表達過他對「共」的詮釋,因為發現有前後 的差異,所以請他再做進一步的確認。

T :所以呢,共的意思是什麼?

SL01:就是加起來。

T :好,所以這個「共」有加起來的意思?

SL01:嗯!

T :可是你剛剛說這個「共」是等於的意思阿!

SL01:對!也是等於。

T :所以這個「共」到底是什麼意思?是「等於」,還是「加」,還是兩個都有?

SL01:兩個都有。

詴題 05:《姐姐買了一盒蠟筆和一本 46 元的著色本,共花了 92 元,一盒蠟筆多 少元?》

T :好,那你可以告訴我,共有的「共」這個字的意思是什麼嗎?

SM02:就是兩個相加。

由上述的訪談資料發現,相同的人際成分「共」對學生而言,並非只有一種

由上述的訪談資料發現,相同的人際成分「共」對學生而言,並非只有一種

相關文件